开学在即:如果孩子不想读书,给他讲讲三个人的故事
开学季,也是厌学高发期。
很多孩子迷恋游戏,不肯早起,野掉的心像是脱缰的马,一时之间很难收回来。
习惯了假期的松散和自由,一提到要回校上学,孩子往往就会出现抗拒情绪。
当孩子厌恶学习、不想上学,与其唠叨说教,不如给他讲讲这三个人的故事,让他看看没有选择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01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浙江一位19岁的男孩。
深夜的街头,男孩站在路边啃鸡腿,他说:不怕大家笑话,我19岁了,一个月只能吃两次鸡腿。
00后的他,15、16岁就不读书出来打工,因为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只能选择送外卖。
每天起早贪黑、日晒雨淋,工作近10个小时,脚都快要跑断了,一天到手也不过两三百块钱。
几年艰苦的打工生活,让他突然好想回去读书,早八也好,满课也好,想回去了。
以前抱怨读书苦,每天早早起床,整天满满的课,觉得没有自由,很压抑。
经过社会的毒打后才发现,原来最轻松最快乐的时光,反而是读书的时候。
如果重来一次,他会好好读书,不会十五六岁就出来打工。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安徽今年刚刚中考落榜的一个男孩。
出榜的第二天,男孩就迫不及待地跑去送快递,觉得终于不用上学了,还可以赚钱到处跑。
可几天后,男孩就后悔了。
每天早出晚归,特别的累,吃饭也没有正点。
他告诉爸爸说,送快递太苦了,现在想回学校读书了,还是感觉读书比较幸福。
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浙江的一名00后修车男孩。
上学的时候,男孩觉得读书特别枯燥,只要不读书让他干什么都行。
就这样,男孩辍学当起了一位修车工,每天穿得破破烂烂,浑身脏兮兮的,做着又苦又累又脏的工作。
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校园,趴在栏杆上看着操场上奔跑嬉闹的学生,表情中透露出渴望。
路人问他后悔吗?
男孩回答说:如果能重来一次的话还是读书好,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吃。
一番话让人听了鼻头一酸。
对这三个孩子而言,没有文凭和学历,将来的生活满是煎熬,一生将在困苦中艰难求生。
很多人觉得读书苦,当他经历了社会毒打后,才会发现读书的时候有多甜。
很多人觉得读书没用,当他求职四处碰时,才发现原来学历是最有用的敲门砖。
告诉孩子,别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别在该学习的时候放弃读书。
在该读书的时候,就好好读书吧。
不要贪图眼前的安逸,别让一时任性地选择,成为一生的遗憾,换来一生的卑微。
02
曾经有网友在玉林本地论坛曝光了一篇日记。
一位名叫李菊兰的女生,农村出身,初中毕业就跟同学去广东打工赚钱。
因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少女满怀期待,一度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美好。
她们在东莞的一家电子厂落脚,在流水线上做着简单又重复的工作。
一开始她怀揣着满腔的热忱和激情,可刚过一个月,她就彻底崩溃了。
每天工作超12个小时,早晨六点半起床,一直到晚上十二点以后才能睡觉。
每天都极度缺乏睡眠,工作期间,就连上厕所都要有人顶替,根本没有机会偷懒。
这时,她时常怀念起曾经美好的校园时光,还有那个经常惩罚她的班主任。
日记结尾,女孩一句话让人读了心碎:我不想打工了,我想回去上学。
外面的世界,远没有她想象得那样美好,生活也远比她想象得更加残酷。
罗翔教授说:在这世界上,读书也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却是最好走的路。
生活从来都是公平的,每个人都不例外。
年少吃不了读书的苦,长大后就会遇到比读书苦百倍的事情。
正如微博上有位网友说:上学没吃的苦,生活都一点点还给了我。
30岁的小未,是一名电焊工,浑身遍布被烫的伤疤。
小未16岁辍学离开家乡,做电焊工的14年里,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工作,天黑了也不能下班,经常半夜被吊在高空。
顶着四十度的高温,穿着厚重的工作服干一整天活,下班时像被雨淋过一样。
旁人问他累不累,他无奈叹气:读书时,只想去外面的世界玩,现在才知道人生有多苦。
如今的小未,每次回家都会盯着女儿做功课,希望女儿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
老话:怕吃苦,吃一辈子苦;不怕吃苦,吃半辈子苦。
只有被生活狠狠教训过的人,才真正知道读书的意义。
那些曾经偷过的懒,享受的安逸,都会变成今后在风雨里前行的疲惫,在泥泞中打滚的辛酸。
心中有书,脚下才有路。
咽下读书的一时之苦,方能逃过生活的一世之苦。
03
作家刘娜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自己与哥哥。
哥哥年少时懒散不思进取,15岁辍学,北上南下打工,被老板骗过,被工友黑过,被老乡欺过,甚至因工伤险些残废。
直至中年,才开了家小店维持生计,赚的每一分钱都浸泡着汗与泪。
而她自己,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致力于写作,拥有数百万读者粉丝。虽然并非大富大贵,但比起子要轻松许多。
她说,生活都不容易,但至少我有选择的余地。
读书多少,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却决定了人生选择的多少。
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做着流水线上的重复工作;没有选择的权利,所以只能让工作来选择你。
努力读书,不是为了跟别人拼成绩,而是为了将来自己有选择的能力。
曾担任过北大副校长的陈章良,在接受央视《东方时空》采访时强调说:
“读书,进入大学读书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我的成功都源于此。”
陈章良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县一个紧傍着大海的小渔村。
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不好,陈章良需要经常和弟弟去海里捞鱼补贴家用。
就这样,直到陈章良9岁,一直没有接受过像样的教育。
后来村里人看不过去,孩子这么大了,还不读书,陈章良才开始上了小学一年级。
陈章良学习很刻苦,后来也成为他所在那所中学里第一个考上了大学的高材生。
上学后,他读书很用功,靠着奖学金和学校减免的学费读完了小学和中学。
高考恢复第二年,他和100多人坐着一辆摇摇晃晃的大卡车去参加高考。
最终,17岁的陈章良成为了全乡唯一的中榜者,考上了现在的海南大学。
大学期间,陈章良也没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交不起他的学费。
所以他的学费只能靠寒暑假下海摸鱼捉虾卖出的钱才能交得上。
平常仅靠着学校每个月发给的19元助学金和假期打工赚钱度日。饭不够吃,木薯和地瓜变成了他大学时的主要食物。
如果不是通过上大学,他可能还在东海渔村捕鱼,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
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叫:知识改变年薪,文化改变命运。
读书,从来都是普通人从底层走向上层社会的最佳通道。
请一定告诉孩子,永远别亲手堵死那条路。
▽
最近两年,很多人都在讨论学历贬值。
董宇辉和中南大学阎真教授在一次对谈中,同样聊到了这个话题。
我很赞成他们二人的观点:我们必须承认,如今学历的确在贬值,但它并不是毫无用处,读书依然是现阶段普通家庭的孩子改变命运最好的机会。
一张大学文凭,许不了你飞黄腾达。但至少可以帮你推开一扇新的门,给你更多的机会去选择,去见识更大的世界。
希望孩子们在读书的年纪,努力拼一把;父母们能在孩子想放弃的时候,狠心逼孩子一把。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睡前故事:读书
睡前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生活着一个名叫林羽的孩子。他的家庭十分贫困,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靠着几亩薄田艰难维持生计。家里的房子破旧不堪,每逢下雨天屋内就会漏雨,滴滴答答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林羽从小就深知生活的艰辛,别的孩子在玩耍嬉戏时,他早已跟着父母在田间劳作。农忙时节,天还没亮他就被父母叫醒,扛着锄头去地里除草、施肥。烈日炎炎下,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稚嫩的肩膀被锄头磨出了血泡,但他从未喊过一声苦。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林羽却有着一颗对知识无比渴望的心。他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村里唯一的小学条件简陋,教室破旧,桌椅也都是歪歪扭扭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林羽学习的热情。他每天放学后都会在昏暗的灯光下认真完成作业,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步行几里路去请教村里有学问的老人。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这个努力的孩子。在林羽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在一次劳作中不小心摔断了腿,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母亲瘦弱的肩上。林羽看着日渐憔悴的母亲,心里十分难受,他甚至产生了辍学回家帮忙的念头。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她对林羽说:孩子,你一定要好好读书,我们再苦再难也要供你上学。只有这样你才能走出这个大山。
林羽含着泪点了点头,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利用课余时间去山上捡柴、挖草药,然后拿到集市上去卖。尽管生活的压力如同一座大山,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终于林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这对于一个小山村里的孩子来说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情。然而新的问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林羽的父母四处借钱才勉强凑齐了他第一学期的费用。
到了高中,林羽更加刻苦了,他每天都是最早到教室,最晚离开。别的同学在休息娱乐时,他还在埋头苦读。他的生活十分节俭,每餐只吃最便宜的饭菜,但他的学习成绩却在年级里一直稳居前列。
三年的高中生活转瞬即逝,林羽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高考考场上,他沉着冷静,发挥出了自己的最佳水平。当录取通知书送到他手中的那一刻,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被一所知名大学录取了,这是他多年来努力的结果,也是他改变命运的开始。
进入大学后,林羽没有丝毫懈怠,他不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获得了多项奖学金和荣誉。大学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了一家知名企业工作。经过几年的打拼,林羽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不仅还清了家里的债务,还在城里买了房子,把父母接到了身边。曾经那个破旧的小山村,如今已经成为了他美好的回忆。
林羽的故事在村里传开后,激励着无数的孩子。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只要不怕吃苦,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迎来属于自己的甜蜜生活。
读书改变命运?三个真实故事告诉你答案
“读书有什么用?不如早点打工赚钱!”这句话在底层家庭中并不陌生。2008年,安徽考生徐孟南高考交白卷,宣称“教育无用”,但16年后的他,辗转于流水线和零工之间,婚姻破碎、事业无成,直言“后悔当初的幼稚”。而他的反面,是湖北考生徐佳——三次高考终入大学,从农村走进城市,成为电力公司职员,用读书撕开了命运的裂缝。
数据与事实:
- 中国社科院2024年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平均收入比高中辍学者高68%,且职业稳定性更强。
- 纪录片《出路》跟踪三个阶层孩子六年发现:底层女孩因辍学陷入贫困循环,中层青年靠高考逆袭,城市女孩即便辍学仍有家庭托底。
我的观点:读书的“有用”,本质是普通人对抗资源不平等的唯一武器。
1. 知识:打破认知的“天花板”
甘肃女孩马百娟曾梦想“月薪一千”,但因家庭阻挠辍学,最终困于山村嫁人生子。反观徐佳,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从湖北农村走向城市,他的孩子未来或许能与城市女孩袁晗寒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读书的“有用”,首先在于打开认知的局限——它让人看到山村外的世界,知道“月薪一千”并非人生终点。
2. 技能:从生存到尊严的跨越
一位普通职工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掌握了行业最新技术,三年内从基层晋升为部门主管。他说:“读书让我从‘可替代’变成了‘不可替代’。” 在自动化与AI冲击职场的今天,持续学习已成为普通人保住饭碗的核心竞争力。
3. 选择权:人生自由的钥匙
白岩松曾说:“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读书虽不能保证大富大贵,但它赋予人选择的权利——徐佳可以选择留在城市,而马百娟只能接受命运安排。
一位因抑郁症休学的年轻人,在《活着》《平凡的世界》中找到了共鸣。他说:“读书让我知道,苦难不是独属于我的。”这种精神共鸣,无法用金钱衡量,却是支撑许多人度过至暗时刻的光。
案例:
- 极简主义书籍改变了一位自媒体人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从焦虑中解脱1。
- 一位母亲通过育儿书籍学会与孩子沟通,修复了濒临破裂的亲子关系4。
我的观点:读书的终极意义,是让人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维度上活得更有尊严。
1. 功利性阅读:解决实际问题
2. 非功利性阅读:滋养灵魂
3. 行动:将知识转化为改变的力量
有人生来是袁晗寒,可以任性辍学、创业失败仍有退路;但更多人只能是徐佳和马百娟。读书无法消除阶层差异,但它提供了最公平的赛道——这里不论出身,只拼坚持与悟性。
- 你身边是否有靠读书逆袭的真实故事?
- 如果重回学生时代,你会对当年的自己说什么?
【关于读书的简短小故事,关于读书的简短小故事5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