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关于长城的民间故事2个【关于长城的民间故事2个人物】

时间:03-29 故事会 提交错误

长城历沧桑 民间话传奇

有关长城的民间传奇故事。

长城屹立中国两千多年,围绕其展开的民间传奇故事层出不穷。它们不仅丰富了长城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人们在修筑长城过程中的艰辛与智慧,是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创作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

姜女一哭越千年

在众多传奇故事中,最早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孟姜女哭长城了。它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广为流传。最初,它只是史书记载的一个与长城毫无关联的故事,经过长达一千多年的持续加工、改造,特别是与反抗暴政、争取自由的主题相结合后,情节和人物逐渐丰富、完整,发展成为今天的故事内容。

孟姜女故事的雏形出现在春秋末期。据《左传》记载,齐国人杞梁在攻打莒国(今山东莒县)的战斗中阵亡,他的妻子迎丧于郊外,拒绝了齐庄公不合礼制的郊外吊唁,坚持让国君到家中吊唁。杞梁妻虽为女子,恪守礼法却超过了很多士大夫。之后,各种文献继续丰富这一故事内容,如《礼记·檀弓》说:“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对曰:‘君之臣不免于罪,则将肆诸市朝,而妻妾执。君之臣免于罪,则有先人之敝庐在。君无所辱命。’”《孟子》把杞梁妻哭夫当作礼俗典型进行宣扬。汉代刘向《列女传·贞顺篇》描述她“哭夫于城,城为之崩”,最后投淄水殉夫。在传统思想影响下,杞梁妻逐渐被塑造成贞女形象,故事也被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

唐代是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该故事最大的转变是将孟姜女之哭置于秦修长城的背景下展开,借此控诉民间疾苦。秦的暴政,历来被后世谴责,修长城便是其暴政之一。东汉末年,陈琳依据民歌而作《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述说了修筑长城带给百姓的痛苦。士兵修长城、屯边关,不得不骨肉分离、夫妻离散,正是暴政带来的离乱之苦。长城与百姓生活的悲欢离合紧密相连,在诗人笔下得到了生动形象的反映,成为自北朝到唐代,诗歌表现的重要主题。

唐代武力强盛,多次发生与游牧民族的战争,幽燕之地是军事防御重镇。尤其在安史之乱后,社会愈加动荡,大量反思战争的诗歌逐渐将书写空间从西北转移到了幽燕地区。围绕丈夫死于战争、杞梁妻孤苦悲伤的题材,《敦煌曲子词》已有唐代无名氏作《捣练子·孟姜女》,将历史记载与现实相结合,创作了杞梁妻远赴燕地为丈夫送寒衣的歌谣:“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敦煌变文集》将诗歌转变为完整的故事,创作了《孟姜女变文》。又有小说《同贤记》,增添了孟姜女与范喜良偶遇、离别服役、万里寻夫、哭倒长城、滴血认亲的情节。故事的结构至此基本完备,加之故事本身富有传奇色彩,为后世的戏剧和小说等再创作奠定了基础。

孟姜女哭长城以忠贞不渝、生死同穴的情感打动了百姓,谴责暴政、哭倒长城又契合了人们信奉的神明感召之力,因此在唐代以后愈加流行。不仅话本、小说和戏曲演绎层出不穷,各地还为孟姜女立庙塑像。在山海关长城,宋代以前老百姓就修建了贞女庙以祭祀孟姜女。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主事张栋重修了孟姜女庙。庙中的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深刻表达了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心理。

将军百战定干戈

长城是历史上抵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重要防线。北宋与辽对峙时期,失去了燕云十六州长城关隘险阻的保护,北宋不胜辽军侵扰之苦,数次北伐也未能收复失地,反而一直在战争中处于劣势。时人慨叹现实之余,更增强了对前辈勇将的缅怀。自那时起,从山西到京津冀的长城沿线,流传着杨家将抗辽的壮烈事迹,各类话本、戏剧与演义更是将他们的故事描绘得动人心魄。

杨家将“世以武力雄其一方”,从五代末到宋仁宗时期,家族名将辈出,载于史传。欧阳修在杨琪墓志铭中追溯其家族业绩:“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继业有子延昭,真宗时为莫州防御使。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杨业(又叫杨继业)、杨延昭即是各种民间故事、话本、戏剧、演义中的杨令公和杨六郎,其事迹在宋代已广为流传。民间故事中他们与辽军大战于幽州,实际上他们主要镇守并战斗于山西、河北长城一带,鲜少涉足已被割让给契丹的幽州。

雁门关内外是杨继业多次战斗的地方。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杨继业在雁门关大捷,威震辽军,金刀无敌的威名也在民间传颂开来。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一月,宋军全线北伐,潘美、杨继业作为西路军,出雁门(今山西代县)攻下云州(今大同),但五月宋军全线溃退。杨继业被迫在雁门关外迎战契丹十万大军,最后败退到长城附近的陈家谷口(今宁武县北阳坊镇附近)时,主帅潘美未如约救援,杨继业拼死苦战,力尽被擒,绝食三日而死。这也是李陵碑、杨家将大战滩等故事的蓝本。杨继业之子杨延昭智勇善战,在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的北伐中,作为先锋攻打朔州,箭穿手臂仍奋勇攻城。镇守宋辽边境的二十多年里,他屡败辽军。“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将他视为“南斗六星”中最具杀气的第六颗星的化身。民间有杨六郎战于河北、北京、山西长城的诸多传奇。实际上,他二十多年戍边生涯,大多是在今河北省保定一带的宋辽边境度过的。

《威震三关杨家将》是杨六郎战守长城关隘的代表性故事。北宋时期,他所守卫的三关,是河北中部的高阳关、瓦桥关、益津关。但是,由于杨家将演义和戏剧兴盛于明朝,故事的地理空间就随着时代发生了挪移。明朝以北京为军事防御体系的中心,为加强北京周边关塞的戍守,外围从西南到西北方向,有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与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作为屏障。外三关中的雁门关、宁武关有很多纪念杨家将的祠庙与遗址,如令公祠、六郎寨、六郎城、孟良墙、焦家寨等,他们的故事也在当地代代流传。内三关则盛传杨六郎故事,如杨六郎镇守倒马关、杨六郎三箭定乾坤等,倒马关上关岭城堡内立有杨业父子忠节庙碑,附近山梁上还有明正德十五年“杨六郎拒守之处”碑、“穆桂英点将台”等景观。北京居庸关、八达岭有“六郎拴马桩”“六郎像”等。古北口长城有杨六郎插剑石等。辽太平五年(公元1025年),契丹为表达对忠臣烈士的敬意以及对宋朝的友好,在古北口修建了杨无敌庙。宋朝使者刘敞、苏颂、苏辙等取道古北口出使契丹,都到庙中拜谒并留诗感怀。

风土人情话沧桑

巍巍长城见证了金戈铁马的英雄人生,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俗和文化变迁。历史上,长城的有些地名与传说、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紧密相关,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长城文化图景,展现了长城特有的人文情怀。

被誉为长城第九关的娘子关,处于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是晋冀咽喉要地,原名苇泽关。关于娘子关这个名称的来源,有不少传说。据魏书《地形志》记载,苇泽关有泉水,只要妇人“锦衣红鲜,装束盛服”,或者有人“取山丹、百合经过者,必雷风电雹以震之”,因此名为妒女泉。泉边建有妒女祠,俗称娘子庙,娘子关以此得名。妒女祠乃为祭祀介子推之妹介山氏修建而成。相传,春秋时期介子推被焚绵山,晋文公下令全国上下家家禁火百日,吃冷食,俗称寒食节。晋地百姓因长时间不能生火做饭,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又天天吃冷食,经常生病,苦不堪言。于是,介山氏聚柴自焚,让国君将寒食节缩短为一天。感念她“百日积薪,以易其俗”的壮举,人们立妒女祠纪念她。在唐代,法定寒食节为民间扫墓祭祖节日,这也增添了人们对她的崇拜之情,将其奉供为“妒神”。北朝以来,受胡族文化影响,妇女社会地位较高,能够在社会上抛头露面,妒女祠也更为大众所接受。

喜峰口原是古卢龙塞,位于古北口与山海关之间,东汉末曹操出征乌桓就取道于此。辽金时称松亭关,民间又称喜逢口,元代集贤大学士许有壬作《喜逢口》诗,在诗前短序中叙说喜逢口的由来——滦阳驿东北四十里有座双人墓,传说有人久戍不归,他的父亲前来寻找,刚好在山下父子相遇,不禁相拥大笑,喜极而亡,于是埋葬在这里。当地人感叹他们的遭遇,就称这里为喜逢口。许有壬因此在诗中感慨那些无名无姓的老百姓,“长成与国远负戈,一去不返当如何”,因为“官家开边方未已”,只能“同生又别宁同死”。诗歌中百姓的命运与长城戍边的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无声地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生活最深切的企盼。

这些有关长城的民间传奇故事,填补了历代官方文献的空白,将长城建造者、守卫者的历史贡献和家国情怀,用生动的民间话语进行传播,逐渐积淀为更加厚重且充满活力的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许辉,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5年第1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金蕾蕾

网络编辑:徐涛

监制:宋明晏

关于长城的五则民间故事

万里长城曲折盘旋,被世人称为奇观,这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名片。它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目光,凡是去过长城的人,都赞叹不已。关于长城也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比如孟姜女哭长城,相信这个故事大家早已烂熟于心了吧,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长城的一些其他小故事吧。

故事一、定城砖的传说

一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不禁会好奇什么是定城砖吧,小编带大一起了解一下,它是来源于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呢?古代的时候有一位叫做易开占的工匠,他会算建造这里需要多少块砖,因为他的出现,为修建长城节省了许多开支。监督修建长城的人不相信他的话,就让他算这里一共需要块多少砖,易开占经过详细的计算后,肯定地说:“一共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听了以后,说:“如果最后发现多一块或少一块,那么你的人头就不保了,而且这里的所有工匠都会被你连累,他们必须都在这里继续干苦力三年。”最后就剩了一块,在西瓮城门台上。监事管想借此要了易开占的命,此外想着扣工匠们的工钱,这时易开占却不紧不慢的说:“那块砖并不是多余的,它是老天安排让放在这里的,如果把它拿走的话,城楼就会塌下来。”监事管听了以后,他害怕出事,就不敢再管这件事情了。从此,这块砖就在原位,没人动过。

故事二、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时,需要将近数万块的石条,工匠们把这些石条都凿制完成以后,却没有人能抬得动,拿车子也拉不动,从这里都嘉峪关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道路崎岖,要想把它们运过去很难很难。大伙儿正在一边凿石条一边为运输的事情发愁,眼看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他们虽然凿的很快,可是石条还都在山里没有运出来,要是影响工程的进行,他们这些人也会被杀害。正在大家正在发愁的时候,这时,忽然山顶轰隆一声,白云中隐约可以看到一幅锦绸,上面有几个大字,人们看了绸缎上的字开始行动。不知不觉冬天来了,众人从山上修一条路到关上的路,在修建的这条路面上洒水,让这条路冻冰,然后把石条放在冰路上,让它们滑下去,正好把石条送达到嘉峪关城下,不但可以按时交付,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工匠们都纷纷跪地感谢老天的保佑,在城的附近建了一座庙宇,供奉祭奠,这里成为了工匠开工前必去的地方,为了祈求顺利。

故事三、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的城墙高达9米之高,要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了。现在还必须在城墙上修建十来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许多的垛墙,需要的砖块数量的数目很是多,当时,由于施工的条件很差,,只能要用的砖,都是在将近四十里以外的地方烧的。烧好了,让人背上去,由于城墙很高,有很长一段距离,所以要想搬上去很难,而且背上去的砖仍然不够用,工程的进度被拖。有一天,有一个小孩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大量的百姓在满天大汗的搬砖,这个小孩看了以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在腰带的两头各绑上一块砖,把它搭在羊背上,然后,拍一下背,羊背着砖就爬到了城墙。人们看了很是激动,开始照做,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故事四、击石燕鸣

相传,古代有一对住在嘉峪关柔远的燕子。一天早上,两只燕子一起飞出关,天色渐暗的时候,雌燕子先飞了回来,等到雄燕子飞回,关门已经被关上了,熊燕子不能进来,熊燕子心情悲痛,一头撞到墙上死了,这时的雌燕因为思念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叫到离世。死后这只雌燕子的灵魂没有飘散,只要一有人拿石头敲击城墙,就会听到有“啾啾”燕鸣声。古人把能在嘉峪关内听到燕鸣视为吉祥的声音,所以当有将军要外出征战时,他们的夫人就会到这里来击墙,以求好运,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这已经发展为了一种风俗。

故事五、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称,长城是秦始皇修建的。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名叫燕国的地方,那里国家小、人口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侵占的危险。那里的国王为了保住他的疆土,燕王就征用了百姓,在他的边界山筑起高高的城墙,防止敌人的入侵。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城墙只能是用泥糊的,为了合理分配时间,能够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继续修。天气寒冷的时候,和泥得用热水,因此,农夫们就支上一个锅烧水和泥。锅因为长时间被火烤,被烧了一个巨大的洞,水都漏了,火也灭了,滚烫的水都洒在了高温的石头上,一相遇爆炸了,发现了许多的白粉沫,用它们和泥粘性很大。第二天,农夫们都纷纷开始用这白粉,效果果然要比用泥抹的好的多。后来,秦始皇为了保护城池,他开始命人修筑长城,开工以前,他特意下了谕令,让燕国人负责烧石灰的活儿。因此,修长城所用的石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完后,因为燕国人烧灰立功,秦始皇又拨了一笔巨款,建了个城镇,专让燕国人居住,这正是现在的北京。

长城传说故事(五)秦皇求仙



秦皇岛长城地域流传着众多传说。其中,先秦传说因年代久远,古迹多已不存,或凭方志传世,或以民间传说口口相传。但也有特例,上世纪80年代后期,考古工作者在秦皇岛北戴河金山咀地区发掘出秦代帝王行宫建筑遗址。该遗址是秦始皇嬴政“巡游碣石,刻石求仙”的佐证,也证明了秦皇岛城市名字的由来。先被评为“七·五计划”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后入选“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

秦行宫发掘现场

秦始皇巡游碣石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在碣石一带(秦皇岛沿海地域)开展了大规模求仙活动,并派人找到了居住在碣石山上的仙人羡门子高,求长生不死之药,并派人下海寻找仙人,命丞相李斯在碣石门题刻了《碣石门辞》。

《碣石门辞》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

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威服。

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服土域。

皇命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威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惠被诸产,久并来由,莫不安所。

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之”碣石有“巡边”之意,“求仙”并非主要意图。从铭文上看,秦始皇一生多次在名山刻有铭文,但此次刻石碣石,并未单纯宣扬一统天下的武功,反而第一次将休养生息列为主要内容。说明本次“之”碣石,是秦始皇未来国家治理思路的转变,是对心中美好蓝图的描述。

秦皇求仙图

秦皇岛是东北亚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秦始皇“之”碣石,虽未求得长生不死的仙药,也未能阻止秦帝国三世而亡。但是,却为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东北亚丝绸之路是指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水陆交往。秦皇岛曾发生两件事,使之与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开辟结下不解之缘。

一是自周武王灭纣,流放箕子,路经孤竹,到达朝鲜。中国民间亦有“箕子嫁女孤竹”的传说。箕子奔赴朝鲜半岛,建立“箕子朝鲜”。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由此传到朝鲜。

二是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丹派一众方士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数千人从秦皇岛东渡日本。据日本古史记载,西汉时中国的罗织物和罗织技术已传到日本。

(徐福东渡)

秦皇岛地名溯源

“秦皇岛“三字于古籍出现较晚。最早见于明英宗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杨琚《秦皇岛》一诗,“”古殿远连云缥缈,荒台俯瞰水潺媛。”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501年)版《抚宁县志》说:“秦鱼岛在抚宁县东七十里,有山在海中,世传秦始皇求仙曾驻跸于此”。明万历年间蒋一葵《长安夜话》记载的更为详细:“关(山海关)南六里有孤山,屹然独立于海上,四面皆水,俗称秦皇岛。”后由于距海岸线较近,淤积大量泥沙,成为沿海沼泽地。19世纪末,清政府于此修建泰皇岛港。”自此开始,经百余年人工堆填,终使小岛与陆地相连。秦皇岛之名由狭义的小岛逐渐扩展至如今秦皇岛市管辖范围。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的发现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在清末就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与自古“碣石”之争有关。

碣石在哪里被称为“千古之谜”,探询碣石,也就成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宏愿。“碣石”在孔子的《尚书》、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史书上均有记载。当魏武帝曹操挥鞭碣石,吟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时,他不会想到千年之后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也会在同样的地域,挥毫写下“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诗句。正是有了毛主席的诗句,才在全国史学界掀起了探讨碣石的高潮。胡锦涛总书记、胡春华省长也曾与秦皇岛市党政领导探讨碣石文化。

毛泽东 《浪淘沙·北戴河》

清末,随着外国人在北戴河营建别墅,荒莽的金山嘴海滩一时间人头攒动,一派欣欣向荣之景。1924年,在北戴河金山嘴的考古发现引起了学术界不小的震动。当时,美国考古学家毕孝浦和斯密兹尼恩博物院的调查人员,在金山嘴发掘出不少汉砖、千秋万岁瓦当、铁镞头、古瓷等文物,证明在秦汉时期,这里有过庞大的建筑群。同年,置身上海的历史学家邵瑞彭闻讯后,立刻撰写了《北戴河考略》一文,认为毕孝浦等人“发见故城遗址及箭镞、陶器,以其地为汉代舟师聚泊之所,其说颇可信”,推断“按北戴河今属临榆县西鄙,窃谓即古之碣石也”。

夔纹半瓦当

20世纪70年代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依据《说文解字》中对“碣”字的诠释,推断“碣石”应指位于昌黎县的北碣石,理由有二:一是昌黎县的北碣石海拔695米,周围数十里,屹立于渤海北岸近海平原之中,与《说文解字》中的“碣,特立之石也”记载相符;二是此处的山峦高耸伟岸,可供帝王率领百官、万扈登临俯瞰,且又位于东西交通大道的侧近,便于攀登。20世纪80年代中期,冀、辽两省的考古人员先后又在绥中万家乡的姜女坟与北戴河的金山嘴一带,发现了几处秦始皇行宫遗址,有关“碣石”究竟位于何处的争辩,再次引发了学界不小的波澜。

2019年7月16日,依托遗址建设的秦皇岛市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开始对游客免费开放。“一峰压水,三面晴波,气势恢宏”的碣石行宫建筑群重现于世。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

一块佐证“秦始皇求仙入海”的石碑

秦始皇莅临秦皇岛的史迹,除北戴河秦行宫遗址,“秦始皇求仙入海处”原本有一方赑屃鳌座石碑,却不幸在文革时惨遭焚毁,后被推入海中。1988年,经文史工作者不懈努力,先后发现了主体残碑8块,又在港务局一职工家中搜集到一大块、总重量达10余吨的残碑。此后,市政府又组织力量,将剩余的残碑陆续打捞出海。因残碑在海中已浸泡长达20余年,经海水腐蚀,碑文早已无法辨认。后经学者多方努力,终于在原址处复制了一块新碑。

秦皇求仙入海处

求仙祈福、康养文化与古代航海家

秦始皇命方士出海求仙,造就了中国古代第一批航海家。

秦皇岛在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燕国,地处中国东北沿海的一隅。春秋战国时代,争霸战争打得暗无天日,一些人不愿被霸主政治钳制和战争困扰,开始逃往远离政治和战争中心的燕国,探究重生和贵生的生活,通过方、仙、道的养生文化探索,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命价值。“方”即方士,“仙”即仙人,“道”即道家,方士分为方技之士和方术之士,方技之士包括研究航海、星象、农家、医家等有一技之长的人,方术之士包括研究神仙丹药、冀求长生不老进而羽化登仙的人。这些方士通过气功和丹药的修炼,精神达到一定境界,幻想着出现一个超越现实时空的理想国,过着仙人的生活。而燕国濒临的这片大海上经常出现海市蜃楼,亦真亦幻,虚幻飘渺,方士们为这种奇幻景象所迷惑,便认为那就是要寻找的仙山,远离尘世的理想国,进而开始把陆地求仙转向海上求仙,希望能找到海市蜃楼。

从航海史角度理解,“方士”是中国早期从事航海事业的航海家。“海上方士”曾利用自己航海知识和经历,编造了海中虚无缥缈的“三神山”,传播了奇幻诡异的神仙故事。因此使战国时的齐威王、燕昭王等非常笃信海上方士,“使人如海求蓬莱,方丈、瀛洲”(即海中神仙居住的“三神山”)。据董说的《七国考》,“燕塞碣石”则是燕昭王当年的“入海求仙处”。据《史记·孟荀列传》记载和当代学者考证,燕昭王之所以在今北戴河金山嘴一带“筑碣石宫,并亲往师之”,其目的是为了招纳邹衍和海上方士之流,开辟碣石海港,从事频繁的海上活动。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渤海沿岸燕齐和朝鲜、日本之间的海上交通事业的发展,并对历代统治者效法先人,登临碣石,经略碣石海港,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戴河金山嘴海边

“秦皇求仙”与康养旅游

秦始皇“之”碣石是秦皇岛地区康养旅游的开端。

也说明了,秦皇岛在古代就因风景优美被赋予“健康长生”的美好寓意。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消费观念的开始转变,休闲“享受型”旅游需求不断增长。今天的旅游,不再是帝王将相独享。成了一种群众文化,一种综合修养,成了一种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体验。秦皇岛发展康养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拥有碧海蓝天、森林氧吧、广袤葡园,积累了多年的疗养康养的经验,是全国最大的休疗养康复基地,是国家民政部、发改委确定的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秦皇岛将全力推动从滨海休闲旅游向山海康养度假扩展。实现旅游发展新升级,使“康养旅游”成为秦皇岛打造“一流国际旅游城市”的新亮点,金色名片。

(曹建雄 摄)

“往事越千年”,后人遐思,完成统一的秦王朝若按照《碣石门辞》所述治理国家,秦朝或可如汉唐盛世。但历史没有如果,继陈胜、吴广流誉后,又有项羽、刘邦奋起挥钩钺。斯人已去,秦皇求仙的传说却在故“碣石地”流传。这个中国唯一以帝号命名的城市迷人之处,就是将奋斗者的“个人健康”与“国家统一”的命运和谐的联系在一起。人们在历史的节点驻足,在古迹旁回味这些故事,或为警示、或为激励、或为启示。它们是历史的诗歌,低吟浅唱,告诉我们是谁,曾经何处,未来何往,当下何为。

来源:秦皇岛发布

【关于长城的民间故事2个【关于长城的民间故事2个人物】】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免责声明:部分作品来自网友发布,或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更好的传递 好内容 ,正能量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者您不想在本站发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删除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