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葫芦开俩瓢|孟姜女的传说
一个葫芦开俩瓢( 92)
作者: 李付春(微信号 lifuchun1129 )
现如今,家里舀水、淘米、舀面、盛东西,都使用不同的器具。而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盛、取东西时几乎都用同一种器具———瓢子。水缸里飘着一个水瓢,面缸里放着一个面瓢子,米袋子里放着一个舀米的瓢子,并且家里的新剥下的玉米、花生等东西,都是用瓢子来盛的。当然,这主要是当时的条件所限。
现在的年轻人和少年儿童几乎不知道瓢子为何物。那是春天里,农家人在庭院里栽种下的葫芦秧苗,等到夏末秋初的季节,房檐及墙头树枝上,葫芦的秧藤会在开花后结下一个个葫芦。那时的葫芦不像今天人们种的菜葫芦,在很嫩的时候就摘下炒菜吃,一棵葫芦秧苗可以结很多个葫芦。早先人们会把一棵秧子上只留下一两个,最多也就三个葫芦,这要看秧苗是否茁壮,养料供应是否充足,把其它的小葫芦开花不长时间就要疏掉,为的是把留下来的葫芦长大。一般要等秋后秧子彻底死了,葫芦也完全成熟以后才被采摘下来。
当一个大葫芦被摘下来还得存放一段时间,主人家会拿着这个大葫芦请木匠师傅用锯子从中间锯开,这一个葫芦就开成两个瓢子。更有趣的是,这一个葫芦开成两个瓢子不能被一家所用,要不留给木匠师傅家一个,要不两个都拿回来送给邻居一个,再就是送给自家的亲戚或者朋友。后来长大以后我才明白,为什么二叔家不种葫芦而那么多瓢子,我们家用的大多都是他们家给的,那是二叔做木匠的缘故啊。
为什么一个葫芦开成两个瓢子不能被一家所用呢?这要源于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在寿山的长城岭下,住着两户人家,东家姓孟,西家姓姜,他们是一墙之隔的好邻居,奇怪的是,这两家都无子女。
有一年,孟家在自己院子里的西墙跟下栽种了一棵葫芦苗,葫芦长得很旺盛,葫芦秧很快爬满两家共有的墙头上。葫芦秧开的花倒是不少,也不是孟家有意蔬果,更不是姜家把长在他家那边的葫芦给摘了,而是这棵葫芦就只结了一个葫芦,正好长在墙头偏姜家那边。秋天,葫芦成熟了,孟、姜两家都希望葫芦归自家,两家各不相让,孟家说他种的,并且水肥都是他家管理,姜家说葫芦长在他家。
最后,在村人的调和下决定每家各分一半。他们把葫芦摘下来,请来木匠师傅当场锯为两半,当锯开后,众人十分惊讶!里面竟然端坐着一位俊俏的小姑娘,长得似仙女下凡。当两家一见这小姑娘,都不争着要那葫芦了,却抢着要抱那小姑娘。两家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后还是由众人调解,两家轮流抚养这个小姑娘。从此之后,这个小姑娘就被孟、姜两家养活着。
一天,孟家对姜家说:“我们给她取个名吧”,经双方商量便起名孟姜女。从此,孟姜女这个名字就被村里的人们叫开了。等她长大后嫁给了勤劳善良的范喜良。可是,新婚后不到两个月,丈夫便被齐威王征召为民夫,到寿山后修筑长城去了。后来丈夫累死在长城下,又被埋进了长城内,她便哭塌了长城。她的美名就在民间流传下来了。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那是她的美丽、善良及爱情的力量,与秦王暴力相争的一个鲜明的对比。同样,那孟姜葫芦娃的故事更是一个神话故事,但从这个故事里教会我们什么是善和美,教会我们有了好的东西不可独享,要与他人去分享,这才是人间的淳朴与善良。
【作者简介】李付春, 山东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英语),山东省作家协会第18届讲习班学员。《格言》《文苑》《上海教育出版社》签约作者。拙文散见于《读者》《意林》《特别关注》《情感读本》《辽宁青年》《中外故事》《细节》等杂志及《广州日报》《扬子晚报》《齐鲁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南方都市报》《今晚报》《文汇报》《南京周末》《深圳商报》《都市女报》《羊城晚报》《澳门日报》美国《侨报》印尼等500多家国内外报刊。文体涉猎于散文随笔、小说故事、段子笔记、校园家教、杂文游记等。有文被编录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考场创优写作专项指导训练教科书中。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民间故事剧《长城的传说》传承长城精神
10月22日上午,中国儿艺2019年压轴大戏《长城的传说》在中国儿艺假日经典小剧场召开建组会。中国儿艺院长、党委副书记尹晓东,副院长闪增宏,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杨帆,副院长赵寒冰和剧组主创、演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建组会。该剧将于12月15日在中国儿童剧场首演。
对经典作品的创新与转化
《长城的传说》根据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经典剧目《长城有个黑小子》重排,讲述了一个修建长城的民间故事,此次重排将运用现代化舞台手段对经典进行创新和转化。
著名剧作家欧阳逸冰是中国儿艺的老院长,也是《长城有个黑小子》原编剧,此次被请来担任《长城的传说》的编剧,他说,很高兴《长城的传说》能在中国儿艺进行重排,很高兴有机会跟王晓鹰导演合作,文艺高峰就是需要文艺作品具有经典性,王晓鹰的作品比如《兰陵王》虽然讲的是中国故事,但表现的是人类共同的困惑与思考,这就是经典性。儿童剧并非都是“大猫叫叫,小狗跳跳”。“大猫叫叫,小狗跳跳”是为了孩子们的喜爱,也需要反映出人类共同的思索。中国有五千年历史,长城书写着中华民族血泪历史,代表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代表着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以及中国人万众一心的斗志。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希望通过该剧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传递给观众。
王晓鹰是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获得过文华奖、金狮奖、曹禺戏剧奖等众多奖项。作为导演,他对这部作品充满期待。“我力图每部戏与上一部都能有所不同,这次担任《长城的传说》导演对我也是一个挑战,其实我与儿童剧很有缘分,在学导演之前我演过《马兰花》里的‘马郎’,也经常来中国儿艺看戏,这次很高兴能沉浸在儿童剧创作的纯粹氛围中,度过一段心灵特别纯净的日子。”王晓鹰说。
挖掘更多孩子们喜爱的表达方式
该剧主创团队“兵强马壮”,邀请了话剧《伏生》《兰陵王》的执行导演贾菲,儿童剧《小飞侠彼得·潘》《跷跷板树》的中国儿艺舞美设计申奥,京剧《辛弃疾》、舞剧《白露》的作曲石松,音乐剧《小公主》、人偶剧《西游记》的中国儿艺灯光设计黎巍,儿童剧《马兰花》《宝船》的中国儿艺人物造型设计文戈,话剧《红白玫瑰》、舞剧《敦煌》的多媒体设计胡天骥,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木偶技术设计及操作指导纪航,肢体动漫剧《三个和尚》、《成语魔方》系列剧第五部的舞台监督慈龙涛加入主创团队。
贾菲说:“这次的创作要呈现修建这个宏大主题,我们努力以多样化的艺术手段将该剧呈现得更有趣、更好玩,进而让孩子们认识到长城的伟大。期待走进排练厅,与大家碰撞出更多天马行空有意思的设想。”申奥表示:“剧本给二度创作提供了很大可能性,有更多机会创造一个新的经典,希望奉献给观众一个好的艺术作品。”
作曲家石松表示,现在奇幻、卡通的儿童剧很多,像《长城的传说》这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儿童剧比较少,把这个剧讲给自己的孩子听时,他们很是聚精会神。这虽然是一个传统故事,但编剧赋予该剧对长城这一世界奇迹的当代理解,在主创讨论后,自己逐渐找到了该剧的音乐风格,相信孩子们和家长们都会因为这部戏而感动。灯光设计黎巍则表示:“灯光运用将以人物为基础,在现代感的空间里,挖掘对长城精神的表达,以孩子们喜爱的方式进行创作。”
让艺术精神、艺术风格和艺术传统代代相传
该剧集合了中国儿艺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既有《东海人鱼》中的“金珠子”宋建霖、《时间森林》中的“唐高高”何吉光、《罐头小人》中的“罐头小人”栾晰、《马兰花》中的“小兰”常若曦、《小蝌蚪找妈妈》中的“大黑鱼”常进、《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邓晓光,还有翁杨、宋祖全、李园园、胡敬波、马寅、徐元博等优秀演员也将加盟该剧。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强大的演员阵容涵盖了中国儿艺三届中戏儿艺班的学员,以邓晓光、何吉光、张琳为代表的三届学员的加入也代表着该剧在创作上的艺术传承和创新,老艺术家同新生代青年演员合作,将向观众展现经典作品的价值意义和时代光芒。
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表示,就像中国儿艺近年来重排《马兰花》《宝船》《东海人鱼》等剧目一样,《长城有个黑小子》这部曾经荣获文华奖的剧目,其重排也不是简单的恢复,我们希望通过重排该剧,对剧院的艺术精神、艺术风格和艺术传统进行传承。长城是中国人精神象征的文化标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生不息传承的载体,中国儿艺每年创排的四至五部剧目中,至少有一部是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重排。我们期待这一部部剧目就像剧院的文化长城一样,延绵不断,同时又闪耀着时代光芒。(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丽萍)
中国历史常识:孟姜女哭长城
匈奴是秦朝北方的劲敌。
战国时,秦、赵、燕三国都与匈奴为邻,它们都在与匈奴接壤的边界上修筑了长城,并且还派重兵把守,以防御匈奴。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大军三十万人,北击匈奴,收复了过去被匈奴强占的河南地方(今内蒙古自治区黄河以南的河套地区)。为了进一步巩固边防,蒙恬奉命把旧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修整,筑成了一道西起陇西郡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境)、东至辽东郡内(今辽宁省辽阳市北),长达五千余里的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万里长城。
此后,历经两汉、北魏、北齐、北周以至隋,各朝都对长城有所修缮。特别是明代,几乎对长城加以全部整修。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长城,西起嘉峪关(在甘肃省),东到山海关(在河北省),像一条长龙似的蜿蜒起伏于崇山峻岭中。这条气势雄浑、壮丽、令人叹服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人遗留下的成绩。
秦始皇派兵北击匈奴,并令蒙恬率众修筑长城,这对防守秦朝的北疆和保卫黄河流域一带人民的生活与生产,是有着极大意义的。但是,秦刚灭六国不久,人心未定,创伤未复,如此过早、过急、过猛地动员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修筑这样规模巨大的工程,毫无疑问,是会给人民增加负担的。加之秦始皇在位期间,短短十几年,一方面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好事情,另一方面也做了不少劳民伤财的坏事情。他听信方士们的胡言妄语,迷信神仙长生不死之说,屡次派人远航海外,访仙求药,浪费了大量金钱。为了显示威风,他不断巡游各地,到处登山刻石,炫耀功德。他足迹所至,东北到过今天的河北省昌黎县,东南到过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南边到过今天的湖南省宁远县。
有一次,秦始皇想南巡到衡山,舟行至湘山(在今湖南湘阴县北),遇到大风,不禁大怒,命三千刑徒将山上的树木完全砍光,向湘神表示皇帝的威力。他滥用民力,强迫人民给自己修筑生前居住的宫殿和死后安眠的坟墓。著名的阿房宫和骊山陵,工程之大,空前未有。单是这两项工程就征调了七十多万人。据说,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庭中可以坐一万人,殿中可以竖立五丈高的大旗;宫前有十二个铜人,各重二十四万斤。骊山陵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余;墓中有宫殿和百官位次,内藏珠玉珍宝无数,还用水银造成江河大海,象征山川形势。
苛重的赋税与劳役,把人民推向了痛苦的深渊。在秦始皇的统治下,人民表面上暂时不敢说话,实际上内心里却充满了反抗的怒火。孟姜女哭长城的神话故事,就是反映了人民这样一种心理。
一对新婚的夫妇,男的名叫范喜良,女的名叫孟姜女,正在欢度婚后的蜜月,忽然男的要被征发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命令下来,丈夫不得不走。范喜良和孟姜女各怀着生离死别的悲哀,被强逼着分开了。
岁月一天一天地消逝,范喜良一去杳无音讯。孟姜女日夜想念着丈夫。她满怀着与丈夫相会的心情和希望,跋涉千山万水,来到了长城边,想探访自己丈夫的下落。
可是,她的希望破灭了,范喜良早已在沉重的苦役下死去。孟姜女看到了长城,没有看到丈夫,她的心碎了。她放声痛哭,哭声震动了天地。她悲愤的眼泪飞溅到城墙上,把长城冲塌了一道四十里长的缺口。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起源于何时,现已不可知。根据南宋人周蝉所著的《北辕录》记载,远在南宋时,人们便给孟姜女这位传说中的人物修了庙,塑了像,把她当作神灵来供奉。这说明,孟姜女的遭遇,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同情;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表明了暴力压迫下的千千万万人民的积愤及其所显示的力量。
后来,秦朝的统治就在各地愤怒人民的起义声中坍垮下去了。(谢承仁)
来源:历史人物传记故事
【关于长城的民间故事、关于长城的民间故事有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