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湃·新年书单特辑|在冬日里阅读温暖的故事
视频加载中...
冬日已至,本期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充满爱意与温情的绘本。从父子之间的深情鼓励,到友情的真挚表达,再到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希望这些美好的故事能为孩子们带去一些微小而温暖的好心情。
《暖暖的鼓励》
作者:[美] 杰森·普拉特/文 [美] 克里斯·谢班/图 张雪萌/译
在生活中,父子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如何被编织的呢?《暖暖的鼓励》是一本充满爱意,讲述父子之间的故事的绘本。本书以简单的故事线和温暖的图画,娓娓道来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从孩子还是稚嫩的小生命开始,父亲便用他独特的方式,给予着孩子无尽的鼓励和支持。
在书中,我们看到父亲小心翼翼地拉起孩子的小手,轻轻捏捏,传递着父爱的力量和温暖。这个动作,虽然简单,却蕴含着父亲深深的爱意和期望。它陪伴着孩子一步步成长,从阳光少年到离家求学,从步入社会到成家立业,成为孩子人生旅程中最宝贵的财富。这本书文字简洁流畅,图画色调温暖,使得这本书非常适合作为亲子共读的枕边书。
《没关系》
作者:郭烨
这是一本关于人际关系的绘本。本书以一只羊和一只兔子的友情为主线,巧妙地将人际关系的处理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中。绘本的主角,羊和兔子因为共同的兴趣而成为了好朋友。然而,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发现彼此之间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面对这些差异,他们该如何应对呢?书中反复出现的“没关系”成为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向孩子们传递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要过于焦虑,总会有解决的方法。
《我爷爷老丘》
作者:余丽琼 绘者:杨志成
《我爷爷老丘》是一本关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情感需求的书。本书是由经典原创绘本《团圆》作者余丽琼携手3次凯迪克奖获得者杨志成共创。故事以孙女的视角切入娓娓道来,以一串护身符为线索,将身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爷爷老丘跌宕起伏的一生如电影般呈现出来,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记忆长河中永不消逝的亲情。
故事中,爷爷“老丘”越来越不对劲了。在家的时候,不出意外,总能听到他嚷嚷着要找他的护身符,连最爱的花生糖也无法换走。他渐渐忘记了很多事,忘记了他曾经是英勇的渔王,骑过鲨鱼,和大章鱼搏斗……他唯一无法忘怀的就是自己的妈妈。和妈妈走散的那天,战争、炮火、大批的人流、涌动的火车站……老丘始终紧紧握着他的附身符。多年过去,妈妈留下的护身符早已褪色,但对妈妈的爱和思念永远不褪色。本书用细腻的文字讲述了最质朴的情感,绘本大师杨志成运用铅笔、粉彩、剪纸、拼贴、影子戏等综合绘画技巧,糅合西方设计理念,渲染出了老丘深沉厚重的生命轨迹和情感。
《爷爷变成了幽灵》
作者:金·弗珀兹·艾克松
《爷爷变成了幽灵》讲述了关于亲情、缅怀和思念的故事,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生命、死亡和家庭关系等主题。在这个故事中,小男孩艾斯本的爷爷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但爷爷并未就此离开,而是变成了幽灵,与艾斯本共度了几个难忘的夜晚。他们一起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寻找爷爷忘记的事情,最终发现那件事情就是与艾斯本告别。这个过程不仅让艾斯本逐渐接受了爷爷离世的事实,也让他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和亲情的力量。
本书是以一种温暖而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引导孩子们理解和面对生命中的离别与变化。这本书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能让成人在其中找到对生命和家庭的深刻思考。
《梦游——爱的守护》
作者:颜志豪/文 薛慧莹/图
《梦游——爱的守护》是一本想要去教会孩子如何爱的绘本。本书作者颜志豪小时候患了梦游症,她希望通过本书传递一个信念:爱是信任和付出。在本书故事中,小主人公在梦中踏上了一段奇妙的旅程,在小主人公的梦游过程中,他体验到了冒险的刺激、友情的温暖,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勇敢与坚持。而这一切,都源于家庭给予他的无尽支持与鼓励。书中的情感不仅涉及爸爸与儿子,还有爸爸与妈妈、孙子与已故的爷爷奶奶,是一条联接全家的爱的纽带。
杨思超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读书改变命运?三个真实故事告诉你答案
“读书有什么用?不如早点打工赚钱!”这句话在底层家庭中并不陌生。2008年,安徽考生徐孟南高考交白卷,宣称“教育无用”,但16年后的他,辗转于流水线和零工之间,婚姻破碎、事业无成,直言“后悔当初的幼稚”。而他的反面,是湖北考生徐佳——三次高考终入大学,从农村走进城市,成为电力公司职员,用读书撕开了命运的裂缝。
数据与事实:
- 中国社科院2024年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平均收入比高中辍学者高68%,且职业稳定性更强。
- 纪录片《出路》跟踪三个阶层孩子六年发现:底层女孩因辍学陷入贫困循环,中层青年靠高考逆袭,城市女孩即便辍学仍有家庭托底。
我的观点:读书的“有用”,本质是普通人对抗资源不平等的唯一武器。
1. 知识:打破认知的“天花板”
甘肃女孩马百娟曾梦想“月薪一千”,但因家庭阻挠辍学,最终困于山村嫁人生子。反观徐佳,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从湖北农村走向城市,他的孩子未来或许能与城市女孩袁晗寒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读书的“有用”,首先在于打开认知的局限——它让人看到山村外的世界,知道“月薪一千”并非人生终点。
2. 技能:从生存到尊严的跨越
一位普通职工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掌握了行业最新技术,三年内从基层晋升为部门主管。他说:“读书让我从‘可替代’变成了‘不可替代’。” 在自动化与AI冲击职场的今天,持续学习已成为普通人保住饭碗的核心竞争力。
3. 选择权:人生自由的钥匙
白岩松曾说:“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读书虽不能保证大富大贵,但它赋予人选择的权利——徐佳可以选择留在城市,而马百娟只能接受命运安排。
一位因抑郁症休学的年轻人,在《活着》《平凡的世界》中找到了共鸣。他说:“读书让我知道,苦难不是独属于我的。”这种精神共鸣,无法用金钱衡量,却是支撑许多人度过至暗时刻的光。
案例:
- 极简主义书籍改变了一位自媒体人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从焦虑中解脱1。
- 一位母亲通过育儿书籍学会与孩子沟通,修复了濒临破裂的亲子关系4。
我的观点:读书的终极意义,是让人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维度上活得更有尊严。
1. 功利性阅读:解决实际问题
2. 非功利性阅读:滋养灵魂
3. 行动:将知识转化为改变的力量
有人生来是袁晗寒,可以任性辍学、创业失败仍有退路;但更多人只能是徐佳和马百娟。读书无法消除阶层差异,但它提供了最公平的赛道——这里不论出身,只拼坚持与悟性。
- 你身边是否有靠读书逆袭的真实故事?
- 如果重回学生时代,你会对当年的自己说什么?
【关于读书的经典事例,关于读书的经典事例素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