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关于长城的历史背景【关于长城的历史背景资料】

时间:03-28 故事会 提交错误

春秋战国时代的长城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修建时间最久、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军事防御工程。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体是明长城,它大致沿着大兴安岭——燕山——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一线分布。长城不仅是中国地理和文化的重要分界线,也是中国历史的见证。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为秦长城。在此之前,长城其实还有一段漫长的萌芽和发展史。那么,中国早期长城是如何起源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又是如何修筑的?

从城到长城

“长城”是对“城”这个概念的扩大、延伸和发展。“城”是伴随着城市而形成的,是为了保护城市民众的生命和财产;而对于国家而言,同样也需要一道“城”来保护自己的百姓和财产。于是,人们想出了新的办法,把封闭性的城墙改造为连续性、单向性的城墙,这样就可以保护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不受到外来侵犯。这种连续性的城墙短则十里、百里,长则数千里,人们给它取了一个新的名字,这就是“长城”。所以,有观点就认为“城就是用夯土筑成的高大墙体,展成一线称长城,围成一圈就是城。”(马正林《中国城市地理》)

作为一个专有名词,“长城”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献典籍里已有大量记载,诸如《管子》《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这些典籍都或多或少提到了长城。因此,一般观点都认为,长城就是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

当然,长城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这绝非历史的偶然,而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大动荡和大变革的时代,称霸和兼并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而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的,就必须付诸于战争。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的长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那么,春秋战国时代有哪些诸侯国修筑了长城呢?

楚长城

传统观点认为,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春秋时代的楚国,当时称之为“方城”,又称“万城”。《左传·僖公四年》中就有记载:“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这说的是楚国当时有城池之利,城就是长城,池就是汉水,完全可以抵挡敌国(齐国)的进犯。鲁僖公四年是为楚成王十六年,亦即公元前656年,相当于公元前7世纪的中期。如果以此作为长城的最早的建筑时间的话,那么长城的历史迄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了。

不过,要证明春秋楚成王时代就已修筑长城,《左传·僖公四年》的记载还是有些站不住脚的。比如西晋学者杜预就认为,此“方城”乃是位于今天河南叶县的方城山,《左传》中的“方城以为城”所要表达的其实是楚国的疆域辽阔、边境之远,而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长城。对此,《后汉书·郡国志》也有佐证:“叶,有长山,曰方城。”可见,春秋楚成王时代修筑长城的观点颇可商榷。但是,杜预之说并不能完全否定《左传》中的“方城”不是长城,因为考古工作者在今天的方城县内确实发现了楚长城的遗存。

在近年的考古发现中,学者们又找到了有关楚国最早修筑长城的重要证据,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清华简。清华简《系年》篇记载:“二年,王命莫敖阳为率师侵晋,夺宜阳,围赤岸,以复黄池之师。魏斯、赵浣、韩启章幸师救赤岸,楚人舍围而还,与晋师战于长城。楚师亡功,多弃旃幕,宵遁。楚以与晋固为怨。”这里的“长城”显然不是指地名,而是实指楚长城,简文中的“二年”,即为楚简王八年(公元前424年)。三晋联合将进攻的楚人打退,并乘胜追击,楚人虽凭借长城负隅顽抗,最后还是被打败。

近年的考古工作发现,现存的楚长城多数为战国时代遗存,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的方城县、桐柏县,平顶山市的鲁山县、叶县、南召县、舞钢市,驻马店市泌阳县,南至桐柏县。此外,湖北省境内也分布有烽火台及类似于河南的城防设施。

齐长城

除了楚国的长城之外,较早修筑长城的还有齐国。

关于齐长城修建的历史记载,首见于《管子》:“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根据齐桓公在位时间和管仲的生平推断,《管子》书中所提长城应建于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5年之间,这一年限和《左传·僖公四年》中所记载楚国长城的时间大致相当。同时,《管子》中的这段记载也指明了长城的功用就是军事防御,长城修筑于齐鲁边境之上,长城以北是齐国,长城以南则是鲁国,长城是齐国和鲁国之间的一道军事屏障。

不过,自齐桓公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文献上就再也没有有关长城的记载,一直到公元前5世纪末才再次出现了长城的记载。

根据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公元前404年,晋烈公出兵伐齐,并攻占了长城。这一记载也得到了出土青铜器骉(biāo)羌钟铭文的印证。铭文内容显示,晋烈公十二年(公元前404年),一个名叫骉羌的韩国将领在伐齐战争中率先攻入了长城。由于骉羌作战勇猛,因而受到了韩君、晋公和周天子的封赏,特此铸造青铜器作为纪念。这也是目前已知的金石铭文中首次出现“长城”一词。

魏长城

继楚长城和齐长城之后,战国时代可考的修筑长城的国家还有魏国、中山国、赵国、燕国和秦国。

根据《史记》中的《秦本纪》和《魏世家》的记载,魏国曾在西部边境修筑有河西长城,目的是为了守护河西,以抵御秦国和戎狄的侵扰;魏国还在都城大梁附近修筑有河南长城,目的是为了保卫大梁城不受黄河水患,以及防御秦国和韩国。这是魏长城。

赵长城

赵长城前后修筑过两次,一次是在赵肃侯(赵武灵王之父)时期,主要修筑的是赵南长城,另一次是在赵武灵王时期,主要修筑的是赵北长城,两次修筑长城的目的和性质并不完全相同。

通常我们认为,赵国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北方的林胡、楼烦等民族,但是这其实只是赵武灵王所修筑的赵北长城,在此之前赵国还在南部边境上修筑了赵南长城。

赵国前期主要是向中原地区发展的,但是到了赵肃侯在位后期,中原的魏国和齐国都先后崛起,中原地区不仅无法发展而且随时面临着被反攻的风险。比如赵国曾经发兵攻打魏国,结果却招致魏国的反击,魏国发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这就是赵国历史上的“邯郸之难”,也是“围魏救赵”典故的由来。因此,赵肃侯后期改变国策,放弃向中原地区发展,对中原列国由战略进攻转为了战略防御,于是便修筑了赵南长城。

中山长城

中山国不属于“战国七雄”之列,但却是战国时代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国家。中山国地处今天的河北省石家庄市和保定市之间,在当时号称“国中之国”,因为它恰好处在赵国的国境之内,并且将赵国割裂为南北两大块,可谓是如鲠在喉。长期以来,赵国一直视中山国为心腹大患,多次试图吞并中山国,但均以失败告终,一直到赵惠文王时期才彻底兼并中山国。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地狭民贫的中山国也修筑起了自己的长城,目的就是抵御赵国的长期侵扰。中山长城修筑非常巧妙,它是依河而建,沿着唐河修筑,将天然河水和人工长城相结合,构成了两道军事防线。

燕长城

燕国在“战国七雄”中处于最北部。燕国之北为东胡,燕国之南为赵国和中山国。燕国的处境和赵国十分相似,南邻中原强敌,北有游牧民族的侵扰。因此,燕国和赵国一样,也修筑了南北两道长城,即燕南长城和燕北长城。

较早修筑的是燕南长城。齐国长期以来都是东方的霸主,而燕国则相对弱小,齐国就经常对燕国发动军事进攻,侵占了燕国的大片领土。燕国每到内乱时期,齐国就趁火打劫,燕王哙死后,燕国发生了“子之之乱”,齐宣王派兵大举进攻燕国,并且占领了燕国都城,燕国差点灭亡。后来在五国伐齐的过程中,燕国大将乐毅领兵伐齐,连克齐国72城,并占领了齐都临淄,可谓是一雪前耻。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燕国最早修筑了南部边境东段的长城,目的就是防御齐国的侵犯。到了战国后期,燕国的主要对手已经不再是齐国,而是赵国和日渐强大的秦国。因此,燕南长城在战国后期一直在不断向西延伸,延伸到了太行山的深谷之中。

再说燕北长城。燕北长城遗迹较多,是燕国为了防御胡人而修筑的,而且《史记》中也明确记载了该长城是为燕国名将秦开所筑。秦开早年流落东胡,熟悉东胡的民俗风情,后来逃回燕国,被燕昭王拜为大将,领兵大破东胡,为燕国开拓了大片土地,燕国在北境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并修筑了西起上谷东至辽东的燕北长城,这一时期也是燕国最为强盛的时期。

秦长城

我们都知道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且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事实上,在蒙恬修筑万里长城之前,秦国就已经有过修筑长城的历史了,蒙恬所修筑的万里长城正是在战国时代秦、赵、燕三国所筑长城的基础上连缀扩建而来。

秦国修筑长城,主要是在秦昭王时期。秦昭王在位56年,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秦国能够称霸于列国,正是始于秦昭王时代。不过,在秦昭王在位初期,执掌朝政的是当时的秦宣太后。秦宣太后执政期间,秦国击灭了义渠戎人。义渠被灭后,秦国的政权得以巩固,并且在西部地区开拓了大量土地,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三郡。从此,秦国再无后顾之忧,秦国也正式拉开了对六国的强大攻势。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国消灭义渠后,“於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秦国在设置三郡的同时,也在边境地区修筑长城,目的就是抵御西戎。从这段记载来看,正是秦国消灭义渠,促成了秦筑长城。

时代的风尚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修建的长城总共有三大类:第一类就是大国争霸战争中相互防御的长城,比如说齐国的长城和楚国的长城;第二类是小国防御兼并战争构筑的长城,中山国的长城就是这种代表;第三类就是中原诸侯国与北边的游牧民族相交界的地区,构筑防御游牧势力的长城,比如河北的燕北长城和赵北长城。

因此,长城的出现实际上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是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和兼并的产物,修筑长城也成为了当时的一种风尚。

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长城起源于春秋战国之际的楚国和齐国,又在战国时代成为了一股风尚,七雄几乎每个国家都或多或少修筑有长城,修筑长城已是蔚然成风。这其中,有的长城走向了消亡,但有的长城则获得了新生,其中赵国、燕国和秦国的长城最终成为了秦朝修筑长城的基础,秦始皇重新利用并加以修缮改造之后,就成了后来绵延万里的秦朝长城。

长城距今两千多年,为何从不倒塌?原来秦始皇用了一个残忍的方法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站在绵延的长城之上,俯视着脚下大地。

经过多年鏖战,他终于击退了北方的匈奴,长城的修建也渐入尾声。这个庞大的工程,从辽东的东海之滨延伸至西部的临洮,横亘万里,宛如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大地上。

秦始皇或许并不曾料到,这座历经两千多年的城墙,至今仍然屹立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

在那个交通不便、技术落后的时代,秦始皇究竟是如何做到让长城如此坚固、经久不衰?为何在历经无数风雨、战火侵蚀后,这座古老的城墙依然没有倒塌?

原来,关于长城的秘密,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残酷真相……

战国时期的中国大地上,诸侯割据,战乱频仍。

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赵国、燕国等北方诸侯国纷纷修筑城墙,这些城墙就是今天长城的雏形。

尤其是赵国的大将军李牧,凭借其卓越的指挥才能,率军多次打败匈奴,斩杀了十几万匈奴士兵。此后,匈奴再不敢轻易侵犯赵国的边境。

可惜的是,这些城墙相互割裂,防御效果有限。

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才决定将各国的城墙连成一体,形成一条横贯东西的防御线,用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这条新建的长城成为秦朝边境最重要的防线,极大地加强了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防御。

当时,匈奴的威胁并非空穴来风。秦始皇得知一个古老的预言:“亡秦者胡也。”他十分在意这个预言中的“胡”,认为“胡”就是匈奴。

因此,他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成功将匈奴赶回大漠深处。为了巩固胜利,秦始皇命蒙恬继续修筑长城,作为防御匈奴南下的屏障。

修建长城并不是一项普通的工程。

为了修筑这样一条庞大的防线,秦始皇动用了大规模的劳动力。

据史料记载,他从全国征调了大约二十分之一的人口,涵盖了农民、士兵、犯人等各类人群。这其中,最为艰苦的是那些被派往最危险、最偏远地段的工人。

那些劳工们不仅要忍受严苛的工作环境,还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长城的大部分地段位于险峻的山脊上,工人们需要将石料从山下搬运到山上,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很多人因劳累过度或事故丧命,最终埋骨于长城脚下。

传说长城下埋葬着数十万工人的尸骨,这座城墙的每一块石头,都浸透着劳工们的血汗与泪水。

有关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正是这种背景下民间对工人苦难的控诉。

长城的建设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资运输也是一大难题。

长城大部分修筑在险峻的山区,秦朝设计了许多简易的运输工具,比如木制手推车、滑车和绞车,甚至还用了牛、马、驴等牲畜来搬运石料和木料。

曾在陕西关中的长城遗址中,发现了一些残留的运输工具,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相对高效的运输能力。

石料大多就地取材,比如陕西关中的花岗岩和黄河沿岸的砂岩。而花岗岩因为硬度高,成为了长城的主要建筑材料。

为了加强石料的抗压能力,工匠们还在砖块中加入了芦苇、红柳树枝等原材料,这些材料的加入不仅提高了长城的坚固性,还大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更为特别的是,工匠们发明了一种独特的粘合剂——米浆沙石混合物。这种粘合剂起到了类似水泥的作用,粘性极强,可以牢牢地将石块粘结在一起。

这种米浆沙石混合物使得长城在两千多年后依然稳固不倒。正是这种古代独特的“粘合技术”,让长城在历经无数风雨侵蚀后依然屹立不倒。

长城的修建,不仅是一项建筑工程,更是一项重要的军事战略。

在当时,匈奴的骑兵以机动性和速度见长,他们擅长骑射,常常利用骑兵的优势发动突袭。长城的存在有效阻挡了匈奴骑兵的突袭,为秦朝的边防守军提供了宝贵的预警时间。

长城沿线,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烽火台,用来传递敌情。

烽火台一旦点燃,守军便能迅速将敌情传递到各个防线,提高了边防军队的反应速度。这种军事通讯系统在当时极其先进,确保了长城的军事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除了防御功能,长城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与其深入敌后追击匈奴,冒着巨大的风险并消耗大量粮草,不如通过修筑长城,长期维持边防线的稳固。这样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还能有效控制边境的防线,避免了频繁的战争消耗。

为了确保长城的修建质量,秦始皇还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监管制度。

每块石料上都刻有负责人的名字,实行“实名登记”制度。如果某块砖石的质量不达标,相关负责人将面临严厉的惩罚,轻则鞭打,重则处死,甚至可能株连九族。

这样的高压政策让工匠和工人们不敢有丝毫懈怠,确保了每一块砖石的质量。

秦始皇的这种严苛制度,虽然在短期内提高了长城的建造效率,但也加剧了民众的痛苦。

大量劳动力被征调,导致农田荒废,农业生产停滞。

百姓不仅要忍受繁重的劳役,还要应对日益恶化的生活条件。正是由于秦朝对百姓的过度压榨,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成为了秦朝迅速灭亡的之一。

秦朝虽然在公元前206年迅速灭亡,但长城这一遗产却一直留存了下来。

两千多年过去了,长城依然巍然屹立,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毅力的象征,更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

后世的汉朝、明朝等王朝,虽然在长城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修缮和扩建,但秦始皇修建的这段长城,依然是今天所见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了,由于人为或者天灾的缘故,也导致长城部分区域受损,但国家也积极地进行修缮

如今,长城早已超越了它原本的军事防御功能,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它象征着中国古代伟大的工程成就,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体现。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前往长城,感受这段悠久的历史,见证这座伟大建筑带给后人的震撼。

我们作为华夏后人,更应该珍惜。

参考资料:

光明网:2024-10-09:新中国成立以来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历程及经验

跨越千年说长城——万里长城始于秦

第一章跨越千年说长城

第二回 万里长城始于秦

万里长城出现于秦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进攻,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在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修复、连接和增筑,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余里的长城。自此,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道万里长城。

由于秦始皇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道万里长城,因此后世的人,一直以来总把长城与秦始皇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些人一看长城,都会随口说出是秦始皇修建的,说明秦始皇与长城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称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秦始皇——嬴政(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长城遗址(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长城是利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边地长城,加以修缮、连接和增筑而成的。因此,在原属燕国之地的北京延庆的八达岭地区建有居庸关。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后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关。

汉朝时期曾在北京延庆地区设有居庸县。随着历史的变迁,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原本位于八达岭附近的居庸关不断南移,直到明朝的景泰年间,居庸关的关城建在了现在的位置,并一直保留至今。现在的居庸关属于北京昌平区。历史上因居庸关之名,古人还将居庸关所在的这条从南口到八达岭的狭长沟谷称之为“关沟”。

居庸关长城(图片来源于网络)

知识点:人们日常画画和练书法所使用的毛笔,据说也是秦朝大将蒙恬奉命在北方修筑长城时发明的哦。

秦朝大将蒙恬(图片来源于网络)

纵观长城的历史,秦长城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秦朝修筑长城采用的“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一直被后世所遵循。意思是当长城修到险峻之处或大河之边时,就不用再砖石垒砌长城了,凭峻岭和河流来防御。但同时也看到由于长城工程浩大,给人民群众造成的灾难也是深重的,累死病的人不计其数。人们非常熟悉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真实地反映了秦筑长城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司马迁在《史记》中,就秦始皇筑长城之事,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固轻百姓力矣”。

居庸关长城(图片来源于网络)

修筑长城(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长城遵循了秦朝“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但明朝称长城为边墙,而不称长城,这其中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其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他对人民群众仇视秦始皇修建长城的思想情绪非常了解,因此他避讳了“长城”二字,而将其称之为边墙。

明长城的代表——八达岭长城(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城在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来,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据董耀会先生讲: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堑、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时期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关口要隘,二是表示长城;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这些称谓在史书当中很常见;壕堑、界壕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而界壕则是金代长城的专用词;边墙、边垣,主要是明朝的称谓。中国古代,多将中原各地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一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

万里长城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长城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道万里长城,它不仅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客观上还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孙中山先生评价说:“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秦始皇虽以一世之雄,并吞六国,统一中原,……为一劳永逸计,莫善于设长城以御之。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孙先生认为秦始皇最大的功绩是统一了中原地区,同时为了长治久安,而修建的长城工程,可与大禹治水媲美。

八达岭长城

未完待续……

(中国长城博物馆供稿)

来源|八达岭长城

编辑|马 星

责编|赵建民 杨 阳

编审|谭明强

总编|边国鹏

【关于长城的历史背景【关于长城的历史背景资料】】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免责声明:部分作品来自网友发布,或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更好的传递 好内容 ,正能量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者您不想在本站发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删除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