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3则寓言故事,洞悉世事,看穿人性,道尽人生哲理!
滥竽充数、老马识途、郑人买履、买椟还珠……千古经典著作《韩非子》记载了太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今天为大家精选了3则寓言故事,寓意深刻,一起领略传承千年的法家智慧。
智子疑邻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富商。有一天突降暴雨,把富商家中的一面墙冲塌了。
富商的儿子看到后,连忙提醒父亲,一定要尽快修缮好墙院,不然一定会有小偷趁机行窃。一旁的邻居看后也应声附和。
到了晚上,富商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财物。
富商连忙夸赞自家孩子有智慧,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韩非子评价道:“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懂得道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恰当的处理问题。
富商之所以对儿子与邻居老人抱有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只是源于彼此间的关系亲疏不同。
交浅何必言深,言多必失。
邻居老人出于善意的提醒,却成了富商怀疑的源头。
古人云:“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说话恰当有分寸,是智慧;适时保持沉默,也是智慧。
生活中,不论是泛泛之交,或是患难之交,我们都应该戒掉口无遮拦,即便是出于善意的真话,也要斟酌三分。
愿所有朋友懂得知人莫言尽,交浅不言深。
嗜鱼拒馈
春秋时期,鲁国的宰相公孙仪非常喜欢吃鱼。人们听说后争相买鱼送给他,可公孙仪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
他的弟子好奇询问原因,公孙仪回答说:“正是因为爱吃鱼,才不能接受旁人的无端馈赠。”
弟子很疑惑,他继续解释:“如果收了别人献来的鱼,难免就会对他们低声下气,如此一来就会歪曲法律,进而就有可能被罢相。等我被罢免了,自己买不起鱼了,这些人也很大可能不会再给我送鱼了。反过来一想,如果我不接受馈赠,就不会被罢相。想吃了随时可以买,不必仰仗他人投赠。”
韩非子总结道:“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公孙仪不因小利而失大节,懂得靠人不如靠己,这启示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做人亦是同理,投机取巧,铤而走险,看似占了便宜,但省下的每一步,往往暗藏危机,处处都是陷阱。
只有踏踏实实,沉淀自己,一步一脚印,才能走得更长远。
心不在马
赵国国君赵襄王爱好上了驾驭马车,于是他向精于驾车的王子期学习此道。
学了一段时间,赵襄王认为自己已经学成,便要求与王子期进行比赛。
比赛途中,赵襄王接连换了三匹骏马,结果无一例外都输了。
赵襄王百思不得其解,就责怪王子期没有将驾车技术全部教授给他。
王子期听后连连摇头,说道:“驾车技术我已毫无保留全部交给你了,只是你还没有领悟到驾车的心法。”
“驾驭马车最重要的是一个合字,马与车合,人与马合,如此人、马、车的行动融合为一体,才能将整体的潜力激发到极致。”
“而你在驾车时,只想着超越别人,太过关注对手的动态,反而忽略了自己与马车的步调不一致,结果自然是失败。”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专注是金。”
曾国蕃也曾言:“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做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专注,不仅是一种做事的态度,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只有专注于眼前的自己,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三则寓言,每一篇都寄寓深刻,这些故事启迪我们,做人应时刻保持谦卑,说话做事当反复考虑,谨慎对待。
专注做事,低调做人,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心中自然绿意盎然,步步花开。
来源:微信公众号“品读诗词歌赋”
作者:向小园
编辑:邓汝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三条鱼的故事,带给我们无限的感动!
有空给孩子们讲讲三条鱼的故事吧。
第一条:是海洋深处的大马哈鱼。
母马哈鱼产完卵后,就守在一边,孵化出来的小鱼还不能觅食,只能靠吃母亲的肉长大。
母马哈鱼忍着剧痛,任凭撕咬。小鱼长大了,母鱼却只剩下一堆骸骨,无声地诠释着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
大马哈鱼是一条母爱之鱼。
第二条:是微山湖的乌鳢。
据说此鱼产子后便双目失明,无法觅食而只能忍饥挨饿,孵化出来的千百条小鱼天生灵性,不忍母亲饿死,便一条一条地主动游到母鱼的嘴里供母鱼充饥。
母鱼活过来了,子女的存活量却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它们大多为了母亲献出了自己年幼的生命。
乌鳢是一条孝子之鱼。
第三条:是鲑鱼。
每年产卵季节,鲑鱼都要千方百计地从海洋洄游到位于陆地上的出生地——那条陆地上的河流。
央视动物世界曾经播放了鲑鱼的回家之路,极其惨烈和悲壮。
鲑鱼回家的路上要飞跃大瀑布,瀑布旁边还守着成群的灰熊,不能跃过大瀑布的鱼多半进入了灰熊的肚中;跃过大瀑布的鱼已经筋疲力尽,却还得面对数以万计的鱼雕的猎食。
只有不多的幸运者才可以躲过追捕。耗尽所有的能量和储备的脂肪后,鲑鱼游回了自己的出生地,完成它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谈恋爱,结婚产卵,最后安详地死在自己的出生地。
来年的春天,新的鲑鱼破卵而出,沿河而下,开始了上一辈艰难的生命之旅。
鲑鱼是一条乡恋之鱼。
常常想,在这个世上至少还有三条鱼让我们感动。
一条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目送着我们走向远方,无怨无悔地付出直到无所付出。
一条是子女,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天就与我们结下了血脉之缘,从此无比信任相伴到老。
一条是故乡,无论飘得多高,终有一天我们还是要踏上这条回家的路。
我们都是一群孤独的鱼,不小心游到了这个世界上,从此被这个世界收留,成为今生今世三条鱼最大的牵挂。
来源:微信公众号“环球文摘”(原标题:感恩节:《三条鱼的故事》,看哭无数人!)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海常见鱼类绘本|鱼的故事,你读懂了吗?
大家对于鱼类的故事或许并不陌生,“鲤鱼跳龙门”、“乌鱼饲母”的故事人们津津乐道,耳熟能详。鱼类作为与我们共生的伙伴,既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也参与到了包括人类在内的环境各要素的互动。市环科院科研工作者和绘画爱好者携手编撰的《上海常见鱼类绘本》,编绘了上海地区常见的18科33属共36种原生鱼类,涵盖了淡水、河口、近海、洄游四种典型生境,着重介绍了相关鱼类在水环境中的分布、生理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环境特点以及鱼类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今天小编就要给大家带来几个关于鱼类与环境的故事。
王者的悲歌
《礼记》曾记载了一种名为“王鲔”的巨鱼:“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为其特大者,谓之王鲔”。《异鱼图赞》称其“其色青碧,腹下色白,其鼻长与身等,口在颌下,食而不饮,颊下有青斑,文如梅花状,尾岐如丙。”种种描述,都指向了远去的“长江之王”——白鲟。
-白鲟标本摄于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馆 -
抛开古老传说为其披上的神秘面纱,现实中白鲟也是不折不扣的奇珍异灵:作为长江中最大的掠食性鱼类,其成体长可达2至3米、体重可达200千克,上世纪50年代甚至记录到一尾体长达到7.5米、体重达到908千克的极限个体。庞大的体型使白鲟甚至可以直接吞食体长1米多的青鱼、鳡鱼等大型鱼类,使其无可争议地坐上了长江淡水食物链的顶端。
-白鲟来源:IUCN中国 -
然而,随着葛洲坝的建成,白鲟的洄游路线被阻断,鱼群和产卵地被分割,加之航运、采砂、排污等多方面打击,1985年后,长江全江段再也没有发现白鲟幼鱼的补充群,种群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继2002年于江苏南京江段、 2003年于四川宜宾江段分别误捕两尾白鲟后直至2020年的十余年间,长江再未有白鲟的观测记录。
-2003年救助白鲟来源:中新网 -
终于,2019年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发表论文,宣布白鲟正式灭绝。2020年1月1日,长江流域开始实施“十年禁渔期”,然而这对于白鲟来说似乎还是来得太晚了。
消失的鱼汛
中国近海“四大海产”之一的大黄鱼,可谓东海名物。西晋文学家陆云曾称其“真东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也”,清人王莳蕙也有《黄花鱼》诗赞曰,“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农历四、五月间,大黄鱼集群从外洋进入舟山海域繁殖,形成“鱼汛”。相传明清时,大黄鱼求偶发出“咯咯”之声可绵延数里。
-市场出售的养殖大黄鱼 来源:素材网 -
虽然如今大黄鱼仍时常出现在市场和餐桌上,但多年的过度捕捞让其野生资源已几近枯竭。早在明朝时,广东潮汕便出现了利用声学原理围猎大黄鱼的“敲罟”法:几十条渔船夜间大网包围鱼群后敲击船帮竹杠,利用声响引起大黄鱼耳石共振,使其受惊上浮失压昏死。
-上世纪70年代野生大黄鱼的惊人产量
【关于鱼的故事【关于鱼的故事简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