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之 长城
长城
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防御工程
The Great Wall
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达甘肃嘉峪关,总长度约2万多公里,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万多处。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长城是中国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边境上修筑起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大业。为了巩固大一统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生活的安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从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5000公里或10000公里。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9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公里的长城,称作“九边重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墩堡之内。
1987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届会议上,基于如下标准,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标准I:明长城是绝对的杰作,不仅因为它体现的军事战略思想,也因为它完美的建筑形式。长城分布于广阔的大陆上,是建筑融入景观的完美范例。
标准II:春秋时期,中国人运用建造理念和空间组织模式,在北部边境修筑了防御工程,修筑长城而进行的人口迁移使中国文化的传播交流得以加强。
标准III:保存在甘肃修筑于西汉时期的夯土墙和明代令人赞叹并闻名于世的砖砌城墙同样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见证。
标准IV:这个复杂的文化遗产是军事建筑群的突出、独特范例,它在两千年中服务于单一的战略用途,同时它的建筑史表明了防御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对政治背景变化的适应性。
标准VI:长城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象征意义。它防御了外来入侵,也从外族蛮族习俗中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同时,其修造过程的艰难困苦,成为许多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题材。
打开淘宝app,复制链接并搜索进入店铺,
即刻订阅各期文明杂志
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扫描封面右下方二维码,关注《文明》杂志公众号: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声明:《文明》杂志所使用的文章和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版权作品,未经《文明》杂志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客服邮箱:ylrnewlife2020@163.com 电话:010-67135553/67112221;13146832364/15611146084
长城:历史的脊梁与文化的象征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长城如一条巨龙蜿蜒而行,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它不仅是古代中国抵御外敌入侵的防线,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的建设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记录着无数先辈的智慧与勇气。
历史背景:从春秋战国到明清
长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各诸侯国为了防御外敌,纷纷修建城墙。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他将各国的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雏形。此后,汉、隋、唐等朝代都对长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和扩建,尤其是在明朝,长城的规模达到了巅峰,成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
长城的建筑不仅仅是石头与泥土的堆砌,它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每一块砖石都铭刻着历史的沧桑,每一段墙体都承载着无数士兵的血汗与牺牲。长城的修建历时数百年,涉及数以万计的工匠与士兵,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聪明才智,创造了这一人类奇迹。
文化象征:团结与坚韧
长城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坚韧。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城见证了无数次的战争与和平,承载了无数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它教会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与挑战,只要团结一心,便能战胜一切。
在现代社会,长城也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象征着中国的开放与包容。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国际友人,长城都吸引着他们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长城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新知识:长城的生态与保护
随着时代的发展,长城的保护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年来,长城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部分地区的墙体也面临着风化与侵蚀。为了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巡查、修复受损部分以及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
在保护长城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长城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体。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以及周边的生态系统,都与长城息息相关。因此,在保护长城的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让这座伟大的建筑在未来依然屹立不倒。
积极的创作氛围:传承与创新
作为历史人物的分享博主,我们在创作时不仅要传递历史知识,更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长城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去探索历史的深度,去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短视频、图文并茂的文章、互动问答等,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历史,了解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鼓励读者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长城精神。无论是面对工作中的挑战,还是生活中的困境,长城所传达的团结与坚韧的精神都能给予我们力量。
结语:长城的永恒魅力
长城,作为中国的世界奇观,历经风雨而不衰,始终屹立于历史的舞台。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让我们在探索长城的过程中,汲取历史的智慧,传承优秀的文化,营造积极健康的创作氛围,共同为保护这一伟大遗产而努力。让长城的故事,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光发热。
长城距今两千多年,为何从不倒塌?原来秦始皇用了一个残忍的方法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站在绵延的长城之上,俯视着脚下大地。
经过多年鏖战,他终于击退了北方的匈奴,长城的修建也渐入尾声。这个庞大的工程,从辽东的东海之滨延伸至西部的临洮,横亘万里,宛如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大地上。
秦始皇或许并不曾料到,这座历经两千多年的城墙,至今仍然屹立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
在那个交通不便、技术落后的时代,秦始皇究竟是如何做到让长城如此坚固、经久不衰?为何在历经无数风雨、战火侵蚀后,这座古老的城墙依然没有倒塌?
原来,关于长城的秘密,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残酷真相……
战国时期的中国大地上,诸侯割据,战乱频仍。
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赵国、燕国等北方诸侯国纷纷修筑城墙,这些城墙就是今天长城的雏形。
尤其是赵国的大将军李牧,凭借其卓越的指挥才能,率军多次打败匈奴,斩杀了十几万匈奴士兵。此后,匈奴再不敢轻易侵犯赵国的边境。
可惜的是,这些城墙相互割裂,防御效果有限。
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才决定将各国的城墙连成一体,形成一条横贯东西的防御线,用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这条新建的长城成为秦朝边境最重要的防线,极大地加强了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防御。
当时,匈奴的威胁并非空穴来风。秦始皇得知一个古老的预言:“亡秦者胡也。”他十分在意这个预言中的“胡”,认为“胡”就是匈奴。
因此,他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成功将匈奴赶回大漠深处。为了巩固胜利,秦始皇命蒙恬继续修筑长城,作为防御匈奴南下的屏障。
修建长城并不是一项普通的工程。
为了修筑这样一条庞大的防线,秦始皇动用了大规模的劳动力。
据史料记载,他从全国征调了大约二十分之一的人口,涵盖了农民、士兵、犯人等各类人群。这其中,最为艰苦的是那些被派往最危险、最偏远地段的工人。
那些劳工们不仅要忍受严苛的工作环境,还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长城的大部分地段位于险峻的山脊上,工人们需要将石料从山下搬运到山上,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很多人因劳累过度或事故丧命,最终埋骨于长城脚下。
传说长城下埋葬着数十万工人的尸骨,这座城墙的每一块石头,都浸透着劳工们的血汗与泪水。
有关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正是这种背景下民间对工人苦难的控诉。
长城的建设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资运输也是一大难题。
长城大部分修筑在险峻的山区,秦朝设计了许多简易的运输工具,比如木制手推车、滑车和绞车,甚至还用了牛、马、驴等牲畜来搬运石料和木料。
曾在陕西关中的长城遗址中,发现了一些残留的运输工具,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相对高效的运输能力。
石料大多就地取材,比如陕西关中的花岗岩和黄河沿岸的砂岩。而花岗岩因为硬度高,成为了长城的主要建筑材料。
为了加强石料的抗压能力,工匠们还在砖块中加入了芦苇、红柳树枝等原材料,这些材料的加入不仅提高了长城的坚固性,还大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更为特别的是,工匠们发明了一种独特的粘合剂——米浆沙石混合物。这种粘合剂起到了类似水泥的作用,粘性极强,可以牢牢地将石块粘结在一起。
这种米浆沙石混合物使得长城在两千多年后依然稳固不倒。正是这种古代独特的“粘合技术”,让长城在历经无数风雨侵蚀后依然屹立不倒。
长城的修建,不仅是一项建筑工程,更是一项重要的军事战略。
在当时,匈奴的骑兵以机动性和速度见长,他们擅长骑射,常常利用骑兵的优势发动突袭。长城的存在有效阻挡了匈奴骑兵的突袭,为秦朝的边防守军提供了宝贵的预警时间。
长城沿线,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烽火台,用来传递敌情。
烽火台一旦点燃,守军便能迅速将敌情传递到各个防线,提高了边防军队的反应速度。这种军事通讯系统在当时极其先进,确保了长城的军事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除了防御功能,长城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与其深入敌后追击匈奴,冒着巨大的风险并消耗大量粮草,不如通过修筑长城,长期维持边防线的稳固。这样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还能有效控制边境的防线,避免了频繁的战争消耗。
为了确保长城的修建质量,秦始皇还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监管制度。
每块石料上都刻有负责人的名字,实行“实名登记”制度。如果某块砖石的质量不达标,相关负责人将面临严厉的惩罚,轻则鞭打,重则处死,甚至可能株连九族。
这样的高压政策让工匠和工人们不敢有丝毫懈怠,确保了每一块砖石的质量。
秦始皇的这种严苛制度,虽然在短期内提高了长城的建造效率,但也加剧了民众的痛苦。
大量劳动力被征调,导致农田荒废,农业生产停滞。
百姓不仅要忍受繁重的劳役,还要应对日益恶化的生活条件。正是由于秦朝对百姓的过度压榨,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成为了秦朝迅速灭亡的之一。
秦朝虽然在公元前206年迅速灭亡,但长城这一遗产却一直留存了下来。
两千多年过去了,长城依然巍然屹立,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毅力的象征,更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
后世的汉朝、明朝等王朝,虽然在长城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修缮和扩建,但秦始皇修建的这段长城,依然是今天所见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了,由于人为或者天灾的缘故,也导致长城部分区域受损,但国家也积极地进行修缮。
如今,长城早已超越了它原本的军事防御功能,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它象征着中国古代伟大的工程成就,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体现。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前往长城,感受这段悠久的历史,见证这座伟大建筑带给后人的震撼。
我们作为华夏后人,更应该珍惜。
参考资料:
光明网:2024-10-09:新中国成立以来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历程及经验
【关于长城的历史背景资料,关于长城的历史背景详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