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的3个传说故事,您知道吗?
本文未声明的图片均来自百度|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是中国民间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庆祝。
在这个日子里,登高赏秋、感恩敬老成为了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两大主题。
那么,重阳节背后蕴藏着哪些动人的传说和悠久的历史故事呢?
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细细品味九九重阳的丰富内涵与文化底蕴。
一、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时期。
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因为“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九月九日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同时,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这一日子被视为吉祥的象征,民间因而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
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为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的成型与普及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在民间,重阳节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
二、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丰富多彩,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便是桓景斩妖除魔的故事。
1、桓景斩妖除魔的传说
在众多关于重阳节的传说中,桓景斩妖除魔的故事尤为动人。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地区出现了一个瘟魔,每当它出现,家家户户都有人病倒,甚至丧命。一场瘟疫夺走了桓景父母的生命,他自己也差点因此丧命。
病愈之后,桓景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这个瘟魔。
桓景不辞辛劳,四处访师寻道,终于在一座古老的山上找到了法力无边的仙长费长房。仙长被桓景的坚毅精神所感动,收留了他,并传授他降妖剑术,赠予他一把降妖宝剑。经过多年的苦练,桓景终于练成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某日,费长房对桓景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已学成出道,应即刻回乡为民除害!”随后,送给桓景一包茱萸叶和几盅菊花酒,并密授用法。桓景骑着仙鹤赶回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照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然而,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惊慌失色。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没多久便将瘟魔制服。
从此,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壮举。
2、重阳女除魔的传说
另一个流传甚广的重阳节传说,则是关于重阳女的故事。
相传在东汉末年,一场大瘟疫席卷某地,村里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幸免。
李娘娘临终前,将一块玉佩传给女儿重阳女,让她找机会状告闫氏,讨回公道。李娘娘死后,重阳女四处拜师学艺,立志斩除瘟魔,为母报仇。
重阳女被一位道人收留,道人传授她独门剑法,并指点出瘟魔的四个弱点:一怕红色,二怕酒气,三怕刺激气味,四怕高声。让重阳女见机行事,为民除害。
第二年九月九日这天,重阳女组织附近的百姓登上云彩山,女子头插红茱萸,男子则畅饮菊花酒。瘟魔一出现,大家就齐声高喊:“铲除瘟魔,天下太平!”
瘟魔见到红色,闻到酒气和怪味,又听到喊声,立刻没了杀伤力,重阳女趁机一剑将瘟魔刺死。从此,重阳店一带的百姓安居乐业,健康长寿。此事传至京城,皇帝派宦官前来视察,见到了重阳女和玉佩,报知皇帝。皇帝召重阳女进京相见,后贬黜闫氏,专门为李娘娘修了娘娘庙,封重阳女为重阳公主。
虽然皇帝要留重阳女在宫中,但重阳公主以母亲葬在重阳,逢节要去祭奠为由,执意回到重阳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后,她都要带上菊花、茱萸、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
近现代·丁衍庸·重阳登高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由此,民间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也传入了宫中,重阳节也因此更加丰富多彩。
3、阿牛与白菊花的传说
重阳节还有一段关于阿牛与白菊花的动人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善良的农夫阿牛。阿牛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导致双目失明。
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里菊花仙子告诉他:“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花荡,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这花要九月初九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九月初九那天,阿牛去天花荡寻找白菊花,终于在一个小土墩旁的草丛中找到了一株白色的野菊花。
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经他浇水护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陆续绽开。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汤给母亲服用。当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亲的眼睛便开始复明了。
仙子又继续在梦中介绍种植菊花的方法。阿牛根据菊花仙子的指点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便开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后来,阿牛将种菊的技能教给了村上的穷百姓,这一带种白菊花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从此,人们也记住了阿牛与白菊花的故事,把九月九日视为一个特别的日子,通过赏菊来表达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
三、结语
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主题思想。通过探寻九九重阳节的传说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和主题思想,让这一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啦,
欢迎留言!
身边档案·重阳特辑|重阳节起源、传说与古时蜀地习俗,看了才明白讲究真的多
朱丹/文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之名,来源于《易经》。
《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古人认为,“九”是象征吉祥长久的“至数”,两九相重,即是至数相遇,故将此日视为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吉日。
1989年,我国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重阳节的起源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丰收祭祀和祭祀“大火”星两种说法。
《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其时已有在农作物丰收时祭祀的活动。
《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另一种说法是,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人们在这个时节举行祭祀仪式,为之送行。
对应着“大火”的出与没,古人将重阳节与上巳节或寒食节、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秋与春的大节。
《西京杂记》说:“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若说上巳是迎春的“踏青”,重阳便是“辞青”。“辞青”这一番秋寒新至时的游赏,是具有仪式意义的,之后人们便蛰居过冬、以保平安。
重阳节的传说
民国版《合江县志·礼俗》篇载:“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士人或登高山赋诗、饮酒,效桓景避炎。”
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
汝南桓景从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以代也。”
“此可以代也”意为“这些牲畜代你们全家受灾了”。
《续齐谐记》是一部志怪书,作者自己也未将之视作史实。然桓景避灾的故事却流传甚远。自东汉后,九月初九躲避疾病灾祸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古时重阳节蜀地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蜀地与其他各地殊无大异。今从四川历代旧志中搜寻梳理重阳习俗,以供参考。
一是登高。
清嘉庆版《纳溪县志》记载:“重阳登高。”
清同治版《重修成都府志》中说:“九月九日……士大夫间有登高者。”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高山、高塔。
文人有登高赋诗的传统。
民国版《合江县志》中记载:“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士人或登高山赋诗、饮酒。”
民国版《宣汉县志》中也说:“九月,亦曰菊月或朽月,初九日曰重阳节,士人间有絜榼(jiékē)携酒登高赋诗者。”
清光绪版《江油县志》写道:“重九日,文人辄携酒肴登山浮白拈韵分题,极一日乐。”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又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二是戴茱萸簪菊花。
清同治版《大邑县志》记载为:“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佩茱萸……”
此俗在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有记载,在唐代已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清同治版《隆昌县志》记载更为详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佩绛囊,簪菊花……”
除佩戴茱萸外,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如此,历代盛行。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戴的。
三是赏菊、喝菊花酒。
清乾隆版《雅州府志》记载:“九日为重九,亦曰重阳,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
清嘉庆版《纳溪县志》也说:“重阳……酌菊酒。”
清同治版《嘉定府志》中说:“重阳,饮黄花酒、佩茱萸以登高。”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据传,此俗起源于晋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蜀中有些地方还饮茱萸酒。如清同治版《隆昌县志》明确记载说:“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佩绛囊,簪菊花,登高,饮茱萸酒。”
四是酿重阳酒。
除喝菊花酒或茱萸酒外,古时蜀人也在重阳日酿酒。
民国版《合江县志》记载:“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俗间酿酒。”
清同治版《重修成都府志》说:“九月九日,人家酿酒谓之重阳酒。”
但这重阳酒,一般是头年重阳酿下,次年重阳再喝。
清光绪版《江油县志》记载详细:“重九日……田家于是日酿酒,曰重阳酒,隔年宴客以为美。”
南溪县古有以糯米酿酒的习俗。清同治版《南溪县志》中说:“九月九日为重阳……各以糯米酿酒,备来岁需,谓之重阳酒。有俗语:‘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五是吃重阳糕。
清嘉庆版《纳溪县志》记载:“重阳,登高、啖花糕、酌菊酒。”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9层,像一座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此外,重阳节,旧时蜀地还有些其他习俗。
如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
隆昌重阳节有行婚礼的人家,要赠送枣糕,造重阳酒,采菊花置于酒器中。
清同治版《隆昌县志》记载:“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婚媾家餽(kuì)枣糕、造重阳酒,采菊置酒甕(wèng)中。”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重阳节丨重阳节由来与习俗好运
重阳节由来与习俗好运
平阴档案馆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今天为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传统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登高旅游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九九重阳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的浓浓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风范。敬老、尊老已蔚然成风,重阳节拜祖民俗文化相沿几千年,是具备刻骨铭心实际意义的一个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九九重阳节与除夕夜、清明时节、七月半合称中华传统四大拜祖传统节日。
壹点号 尹燕忠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有关重阳节传说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