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的3个传说故事,您知道吗?
本文未声明的图片均来自百度|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是中国民间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庆祝。
在这个日子里,登高赏秋、感恩敬老成为了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两大主题。
那么,重阳节背后蕴藏着哪些动人的传说和悠久的历史故事呢?
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细细品味九九重阳的丰富内涵与文化底蕴。
一、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时期。
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因为“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九月九日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同时,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这一日子被视为吉祥的象征,民间因而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
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为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的成型与普及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在民间,重阳节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
二、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丰富多彩,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便是桓景斩妖除魔的故事。
1、桓景斩妖除魔的传说
在众多关于重阳节的传说中,桓景斩妖除魔的故事尤为动人。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地区出现了一个瘟魔,每当它出现,家家户户都有人病倒,甚至丧命。一场瘟疫夺走了桓景父母的生命,他自己也差点因此丧命。
病愈之后,桓景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这个瘟魔。
桓景不辞辛劳,四处访师寻道,终于在一座古老的山上找到了法力无边的仙长费长房。仙长被桓景的坚毅精神所感动,收留了他,并传授他降妖剑术,赠予他一把降妖宝剑。经过多年的苦练,桓景终于练成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某日,费长房对桓景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已学成出道,应即刻回乡为民除害!”随后,送给桓景一包茱萸叶和几盅菊花酒,并密授用法。桓景骑着仙鹤赶回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照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然而,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惊慌失色。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没多久便将瘟魔制服。
从此,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壮举。
2、重阳女除魔的传说
另一个流传甚广的重阳节传说,则是关于重阳女的故事。
相传在东汉末年,一场大瘟疫席卷某地,村里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幸免。
李娘娘临终前,将一块玉佩传给女儿重阳女,让她找机会状告闫氏,讨回公道。李娘娘死后,重阳女四处拜师学艺,立志斩除瘟魔,为母报仇。
重阳女被一位道人收留,道人传授她独门剑法,并指点出瘟魔的四个弱点:一怕红色,二怕酒气,三怕刺激气味,四怕高声。让重阳女见机行事,为民除害。
第二年九月九日这天,重阳女组织附近的百姓登上云彩山,女子头插红茱萸,男子则畅饮菊花酒。瘟魔一出现,大家就齐声高喊:“铲除瘟魔,天下太平!”
瘟魔见到红色,闻到酒气和怪味,又听到喊声,立刻没了杀伤力,重阳女趁机一剑将瘟魔刺死。从此,重阳店一带的百姓安居乐业,健康长寿。此事传至京城,皇帝派宦官前来视察,见到了重阳女和玉佩,报知皇帝。皇帝召重阳女进京相见,后贬黜闫氏,专门为李娘娘修了娘娘庙,封重阳女为重阳公主。
虽然皇帝要留重阳女在宫中,但重阳公主以母亲葬在重阳,逢节要去祭奠为由,执意回到重阳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后,她都要带上菊花、茱萸、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
近现代·丁衍庸·重阳登高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由此,民间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也传入了宫中,重阳节也因此更加丰富多彩。
3、阿牛与白菊花的传说
重阳节还有一段关于阿牛与白菊花的动人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善良的农夫阿牛。阿牛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导致双目失明。
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里菊花仙子告诉他:“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花荡,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这花要九月初九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九月初九那天,阿牛去天花荡寻找白菊花,终于在一个小土墩旁的草丛中找到了一株白色的野菊花。
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经他浇水护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陆续绽开。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汤给母亲服用。当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亲的眼睛便开始复明了。
仙子又继续在梦中介绍种植菊花的方法。阿牛根据菊花仙子的指点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便开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后来,阿牛将种菊的技能教给了村上的穷百姓,这一带种白菊花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从此,人们也记住了阿牛与白菊花的故事,把九月九日视为一个特别的日子,通过赏菊来表达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
三、结语
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主题思想。通过探寻九九重阳节的传说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和主题思想,让这一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啦,
欢迎留言!
图文故事丨“九九”重阳,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尊老敬老之情
“希望广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并祝全国老年朋友们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尺素传情,尽显殷殷关怀、深深期许。
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一份沉甸甸的牵挂。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今日重阳,也是我国法定“老年节”。让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尊老敬老的温暖瞬间,学习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讲话金句,感悟总书记深切的为民情怀。
【“夫孝,德之本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吟诵起这首家喻户晓的《游子吟》,情真意切,尽显赤子情怀。
这次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用较多篇幅讲述了“家”的意义,深刻阐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亲情的人念。
2015年2月17日,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举行2015年春节团拜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仁之实,事亲是也。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孝老爱亲是善德之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躬身垂范,更在多个场合大力弘扬。
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召开座谈会,叮嘱孩子们将“孝老爱亲的好人”作为学习的榜样,鼓励大家见贤思齐;
部署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强调“强化家庭成员赡养、扶养老年人的责任意识,促进家庭老少和顺”;
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要求“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提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
2019年,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纲要不仅提出要深入挖掘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继承创新,还明确要求推动孝老爱亲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强化制度护航。
“古人讲,‘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传统孝文化说起,谈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优良传统,明确“大力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要求,赋予“老”传统“新”内涵。
身体力行、谆谆倡导,在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动下,如今孝老爱亲的思想观念在中华大地蔚然成风,成为全社会共同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推动力。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这一幕,感动国人——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93岁的革命老兵黄宗德坐着轮椅上台领奖。
习近平总书记俯下身,双手紧紧握住黄宗德的手,为他佩挂上勋章:“您老保重好身体。”
2024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宗德颁授勋章。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1984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发表署名文章,内容就是“尊老”。
在文章中,习近平同志引用清人郑板桥的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阐明“老干部的言传身教、扶持帮助,对于新干部来说不可缺少”,引导中青年干部秉持尊老传统。
习近平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主政正定,习近平同志把县委仅有的一辆212吉普车让给老干部坐,老干部没有活动场所,他就把县委和县政府合用的大会议室腾出来;
调任福建,参加长乐机场开工仪式,特意让秘书通知基层干部,务必挨个儿打电话叮嘱到场的老同志多带衣服、注意保暖;
在浙江工作时,春节前走进敬老院考察,特意为老人们炒了一锅包心菜……
担任党的总书记后,尊老爱老,深情依旧。
在会见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时,总书记见到耄耋之年的黄旭华和黄大发站在队列里,便握住两位老人的手,请他们到自己身旁就座。
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由于出席座谈会的不少老艺术家年事已高,总书记专门叮嘱大家如果累了,就到休息室休息或者走动走动。
在莫斯科会见18位曾在华参加抗日战争的俄罗斯老战士并为他们颁发纪念奖章。看到90岁高龄的加维尔托夫斯基腿脚不便,习近平主席快步走到老人身边,为他戴上纪念奖章。
发乎于心,践之于行。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传递出以上率下尊老敬老的鲜明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守护好这块“宝”,就要让尊老爱老意识贯穿于行动中,体现在细节里。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兰州枣林西社区。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听说适老化改造需求大、业务忙,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民生为大、民生为要,党中央十分关心老年人的幸福安康”。二楼有个社区食堂,老年人有优惠。食堂大厅旁的文体活动室歌声悠扬,退休人员正在合唱演练。习近平总书记一一察看。
2024年9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市安宁区枣林西社区考察时,同退休老党员李宗彪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现在老龄工作还只是初步开展起来,要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在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叮嘱。
当前,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超20%。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关心的问题。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彰显出党中央对做好老龄工作的决心和方向。
访社区,总书记一次次走进社区食堂,询菜价、问运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尽量把这些事情办好;
看敬老院,总书记仔细察看老人的生活起居环境,听说定期会有老师来教书画,称赞“老年人多一点爱好,多一点文化活动,很好”;
坐在农家炕头,总书记总会问起老人看病、社保等情况,听听家里的收支账……
一个个温馨时刻让人难忘,一项项务实部署加速推进。
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首次写入党的全会文件,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作为重要改革举措……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老龄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养老事业逐步实现多元化、多样化发展。
夕阳无限好,秋景美如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让我们胸怀敬老之心、笃行助老之事,共同努力,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记者 高蕾)
图文故事|“九九”重阳,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尊老敬老之情
来源:新华社
“希望广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并祝全国老年朋友们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尺素传情,尽显殷殷关怀、深深期许。
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一份沉甸甸的牵挂。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今日重阳,也是我国法定“老年节”。让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尊老敬老的温暖瞬间,学习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讲话金句,感悟总书记深切的为民情怀。
【“夫孝,德之本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吟诵起这首家喻户晓的《游子吟》,情真意切,尽显赤子情怀。
这次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用较多篇幅讲述了“家”的意义,深刻阐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亲情的人念。
2015年2月17日,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举行2015年春节团拜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仁之实,事亲是也。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孝老爱亲是善德之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躬身垂范,更在多个场合大力弘扬。
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召开座谈会,叮嘱孩子们将“孝老爱亲的好人”作为学习的榜样,鼓励大家见贤思齐;
部署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强调“强化家庭成员赡养、扶养老年人的责任意识,促进家庭老少和顺”;
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要求“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提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
2019年,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纲要不仅提出要深入挖掘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继承创新,还明确要求推动孝老爱亲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强化制度护航。
“古人讲,‘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传统孝文化说起,谈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优良传统,明确“大力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要求,赋予“老”传统“新”内涵。
身体力行、谆谆倡导,在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动下,如今孝老爱亲的思想观念在中华大地蔚然成风,成为全社会共同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推动力。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这一幕,感动国人——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93岁的革命老兵黄宗德坐着轮椅上台领奖。
习近平总书记俯下身,双手紧紧握住黄宗德的手,为他佩挂上勋章:“您老保重好身体。”
2024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宗德颁授勋章。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1984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发表署名文章,内容就是“尊老”。
在文章中,习近平同志引用清人郑板桥的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阐明“老干部的言传身教、扶持帮助,对于新干部来说不可缺少”,引导中青年干部秉持尊老传统。
习近平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主政正定,习近平同志把县委仅有的一辆212吉普车让给老干部坐,老干部没有活动场所,他就把县委和县政府合用的大会议室腾出来;
调任福建,参加长乐机场开工仪式,特意让秘书通知基层干部,务必挨个儿打电话叮嘱到场的老同志多带衣服、注意保暖;
在浙江工作时,春节前走进敬老院考察,特意为老人们炒了一锅包心菜……
担任党的总书记后,尊老爱老,深情依旧。
在会见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时,总书记见到耄耋之年的黄旭华和黄大发站在队列里,便握住两位老人的手,请他们到自己身旁就座。
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由于出席座谈会的不少老艺术家年事已高,总书记专门叮嘱大家如果累了,就到休息室休息或者走动走动。
在莫斯科会见18位曾在华参加抗日战争的俄罗斯老战士并为他们颁发纪念奖章。看到90岁高龄的加维尔托夫斯基腿脚不便,习近平主席快步走到老人身边,为他戴上纪念奖章。
发乎于心,践之于行。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传递出以上率下尊老敬老的鲜明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守护好这块“宝”,就要让尊老爱老意识贯穿于行动中,体现在细节里。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兰州枣林西社区。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听说适老化改造需求大、业务忙,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民生为大、民生为要,党中央十分关心老年人的幸福安康”。二楼有个社区食堂,老年人有优惠。食堂大厅旁的文体活动室歌声悠扬,退休人员正在合唱演练。习近平总书记一一察看。
2024年9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市安宁区枣林西社区考察时,同退休老党员李宗彪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现在老龄工作还只是初步开展起来,要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在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叮嘱。
当前,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超20%。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关心的问题。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彰显出党中央对做好老龄工作的决心和方向。
访社区,总书记一次次走进社区食堂,询菜价、问运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尽量把这些事情办好;
看敬老院,总书记仔细察看老人的生活起居环境,听说定期会有老师来教书画,称赞“老年人多一点爱好,多一点文化活动,很好”;
坐在农家炕头,总书记总会问起老人看病、社保等情况,听听家里的收支账……
一个个温馨时刻让人难忘,一项项务实部署加速推进。
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首次写入党的全会文件,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作为重要改革举措……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老龄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养老事业逐步实现多元化、多样化发展。
夕阳无限好,秋景美如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让我们胸怀敬老之心、笃行助老之事,共同努力,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记者高蕾)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关于重阳节的故事幼儿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