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幽默小故事五则
1.郑板桥送贼诗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
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
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
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送了两句诗:
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做人。
2.郑板桥吟蟹诗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有一天差役传报,说是知府大人路过潍县,郑板桥却没有出城迎接。原来那知府是捐班出身,光买官的钱,就足够抬一轿子,肚里却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所以郑板桥瞧不起他。
知府大人来到县衙门后堂,对郑板桥不出城迎接,心中十分不快。在酒宴上,知府越想越气。恰巧这时差役端上一盘河蟹,知府想:“我何不让他以蟹为题,即席赋诗,如若作不出来,我再当众羞他一羞,也好出出我心中的闷气!于是用筷子一指河蟹说:“此物横行江河,目中无人,久闻郑大人才气过人,何不以此物为题,吟诗一首,以助酒兴?”
郑板桥已知其意,略一思忖,吟道: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
知府十分尴尬。
3.奉旨革职
郑板桥在当县官时,遇到了灾荒之年。因开仓放粮,周济穷人,被皇上撤了职。于是,雇一小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去。
一日,见前面码头停泊着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所有的民船回避。郑板桥自言自语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我奉皇上的旨意革职。不都是‘奉旨’吗?你神气什么?”于是,拿了一块绸绢,书写“奉旨革职”四个大字,也挂到桅杆上去。
官船上的是朝廷一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此人虽不学无术,但仗着老子的势力,捞了个乌纱帽,这回正要到扬州上任去。这时见一只小船的桅杆上挂着“奉旨革职”的旗子,觉得奇怪,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就派人向他索字画。郑板桥听说这个姚有财,除了吃喝嫖赌、欺压搜刮百姓外,别的一窍不通,就很快书写了一首诗:“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每句开头一字,连起来是“有财缺德”。姚有财接过一看,差点气昏过去。
4.先抑后扬
清人郑板挢参加友人陶某之寿宴,适逢大雨。友人请郑板桥留诗志庆,板桥提笔在纸上写道:“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郑板桥写到这里,有意一停,就见观者面面相觑,主人则苦笑着脸,气氛很是尴尬。板桥一笑,提笔接着写道:“滂沱雨祝陶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郑板桥笔一落,顿时博得了满堂彩。
5.郑板桥赠画图
清朝时,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来山东潍县任县令,几位好友在酒楼摆宴为他接风洗尘。席间,大伙恭请板桥作画,以留纪念。郑板桥便挥笔画了一幅《天竹图》,下面写着一行小字:“猜一字,猜中者奉送此画。”但是,大家左思右想,总也猜不中。这时,过来一位少年,只见他大笑一声,揭了画便走。众人纷纷责怪少年无礼。郑板桥却仰天大笑起来:“他猜中了!”你看懂了吗?
揭秘郑板桥:天资愚钝靠刻苦学习成为著名诗人画家
郑板桥,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他是我国古代清朝时侯的著名诗人画家,传闻他长相普通但却是一个极有才华的人。关于郑板桥读书的故事相信很多人在小的时候都有听说过,因为郑板桥读书这个故事本身有着很大的励志意义,因此被写成课文编入了小学的语文教材之中即大家所熟知的《郑板桥读书》。
据说郑板桥在很小的时候就跟在他的父亲身边学习,但是由于他资质平平,甚至可以说是天资愚钝,因此并没有老师愿意教授他。可以说儿时的他没有一点超乎于常人的地方。不过他虽然没有出众的头脑,但是他愿意努力刻苦的学习,并且能不时的激励自己,在学习的时候能够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渐渐地他的学识越来越丰富。在后来的时候还相继考上秀才、举人、进士。而《郑板桥读书》这篇课文就是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郑板桥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才能的人不是天生的,他是需要后天的不断积累而成的,一个人就算有着奥德再聪明的头脑,但是如果你不后天努力的话,那么也只会成为伤仲永那样的人,但是只要你肯努力,那么就算达不到你想要的结果,可结局也不会太差。学习的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学习的成就并不一定要天资卓越,但必须踏实上进。当然了,要想学的好,好的学习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
郑板桥竹石诗赏析
众所周知,郑板桥是清朝时期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他工于诗词,擅长书画,他的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他的一生画过梅、兰、竹、菊,其中尤以画竹、写竹最多。
他的那首很出名的七言绝句——《竹石》,连小学生都耳熟能详。这首诗通过拟人的手法,主要描写了竹子那坚强不屈、傲然挺立的高尚品格。
诗的第一句描写了竹子紧紧抓住山上的坚硬岩石一刻也不松懈,体现了竹子刚劲有力的特点,而后一句对竹子破开岩石,把根牢牢地扎在了岩石缝中的描写,更加烘托出了竹子那股不服输、不怕死的韧劲。诗的后两句通过对竹子周围恶劣环境的着重描写,进一步深化了竹子的顽强品格。竹子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风刀霜剑、严寒酷暑,经过千锤百炼,终于经受住了许多残酷的考验,使自己更加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这首郑板桥竹石诗从字面意义上去看主要是描写竹子的,但其实它是借物喻人,因为作者主要是想体现自己那种不畏权贵,坚决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性格特点。竹子的特点是中空而外直,所以作者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现了君子做人要内心坦坦荡荡,行为举止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同时,这首诗也有深远的引导意义,它鼓励我们在遇到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不平和屡次失败的时候,要不畏艰险、不怕失败,坦然地去面对,养成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
这首郑板桥竹石诗虽然语言质朴无华,但是寓意却很深远。
郑板桥是属什么生肖的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终年72岁。那么在古代,郑板桥是什么生肖呢?
十二生肖,是我国民间特有的计算年龄的方法。在中国古代,十二生肖是与所谓的地支有联系的。在我国古代,民间有一种极为特殊的纪年方法。就是以12天干和12地支互相搭配来进行纪年。这样一来,就一共有了六十个排列组合,这在当时被称为六十甲子。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连绵不绝。同时每一个地支又有一种动物相对应。就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每个人诞生那年的地支对应的动物,便是他们的生肖。最早的地支是种子商代出现的,在那时,人们把黄道附近的天空人为地分成十二等分,用子、丑、寅、卯等十二个汉字来命名。这便成为后来的十二地支。而到了西周春秋时期,十二种动物与地支的对应关系开始出现了。到了85年,政府正式颁布法令,通行使用干支纪年。既然出现了干支纪年,那么将与之对应的十二样动物作为年的代号就是很自然了。人们逐渐认为生在某年就属某动物,子年生的属鼠,丑年生的属牛,十二生肖就这样形成了。根据史料记载,最迟到了南北朝时期,文献里就已经有了明确记载。
看到这里,郑板桥是什么生肖的问题就能解答了。郑板桥出生于1693年,当时是康熙32年,那一年是农历癸酉年,即鸡年,所以按照生肖表来算,郑板桥属鸡。
(快乐老人报)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故事趣闻
郑板桥学书法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郑板桥“宰客”(好联不打折)
1759年,在扬州西方寺前新立的一块碑石目起了路人的围观,原来是大画家郑板桥别出心裁地打出了笔榜,即卖字画的收费标准:“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于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年也。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属书谢客。板桥郑燮。”
可以想象,当年郑板桥润格的公布在杨州城内引起了多大的轰动,一时间可谓是满村争说蔡中郎,板桥本人也成了议论的中心。鄙夷者有之,赞许者有之,诋毁者有之,但更多的的人在微微一笑中接受了书画市场上的这一悄悄的革命。叶调生说:“这位板桥老兄真是风趣可掬。与那些道貌岸然,实则视金钱如命,连老友也不放过的假名士相比,他可是一位真正的雅士!”诚如斯言,板桥雅极而俗,出此笔榜,将长期以来笼罩着艺术市场上的酸溜溜的腐臭气息扫荡一空,天空豁然开朗,空气无比清新。
其实,追根溯源,书画家张榜公布润格并非由板桥始,真正的发明人却是清初的明遗老戴易。此公为了筹款买地葬友,“榜于门,书一幅止受银一钱,人乐购之”。通过这个办法,戴易最终竟筹集了四十余两银子。相地葬友自然是足够了。只是戴易卖字不在闹市,知之者不多,所以才有郑板桥独领风骚于其后。郑板桥笔榜面世后,书画界步其后尘者日众。有的甚至就按板桥润格卖字画,或以板桥润格为基础,适当加以增减后制订的。润格既然已经公布了,实行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可谓是“知易行难”。郑板桥真不愧为一代宗师,其幽默感在艺术市场上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时江西有位张真人,受乾隆垂青,入京朝见后,路过杨州,当地商人都争着要逢迎拍马。有一位想了一个点子,玩点高雅的,就请郑板桥为其写一幅对联。为此他特地差人去江西定做了长丈许,宽六尺多的大纸,并携至板桥处。这纸实在太大,远超出板桥润格“大幅六两”的范畴,又要为其撰句,所以要特别地问一下价钱。板桥不加思索地开价一千两,来人毕竟是杨州的生意老手,随口杀价为五百两。不料板桥却不假思索,欣然应允。提笔一挥而就,顷成上联:“龙虎山中真宰相。”来人赞不绝口,并请其写下联。板桥笑日:“说好一千两,你只出五百两,我只好给你写一半。”来人这才发现自己吃了亏,情急之下又回去请示大商人。这位商人听了哭笑不得,最终万般无奈,如数奉上。郑板桥这才写了下联:“麒鳞阁下活神仙。”真是妙语惊人,商家也十分满意。
像板桥这样风趣潇洒、敢说敢为者其实并不多。由于是风气初开,清代前期书画市场上真正按润格卖画还是不那么容易。相反,也有一些人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卖字画完全等同于一般交易,逐步庸俗化。
实际上,直到今天,大部分书画一级市场都是"地下市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始交易方式,既可以让画家漫天要价,又可以保全名士的面子,当然所得税也就更不用谈了。而买者则认为一级市场的交易费用低,又没有中介机构的转手加价,其价位肯定要低于画廊和拍卖行的价格,宁愿听画家胡吹乱侃,只要把价格砍下来就不虚此行了。
------------------------------------------------
爱好是一种生活方式,越纯正的爱好,越接近灵魂。
鸣谦书法微信公众号:shufa-2013
【关于郑板桥的故事有哪些、关于郑板桥的故事名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