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介子推清明节的故事;介子推清明节的由来和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介子推清明节的故事;介子推清明节的由来以及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就这样,重耳带着他那一班臣子在外颠波流亡了十九年,晋国的奸臣终于倒台了。朝内的大臣们打听到大公子重耳还活着,就派人把他迎接回国,立为新君。
重耳登上君位后,对他在逃亡时忠心耿耿,患难与共的忠臣封官加爵。该封的封了,该赏的也赏了,单单遗忘了介子推。这个时候,有人向他提起介子推。重耳想起介子推割肉喂食的往事,心里十分惭愧,就派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听封。可派去了几拨人,任凭好话说尽,介子推就是不肯上朝面君。
重耳心里很不过意,就决定亲自登门去请。重耳带人到介子推家门口时,只见大门紧闭,询问邻居才知道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亲躲进绵山了。重耳急了,就亲自率领御林军到绵山捜山,务必要找到介子推封赏报恩。他们捜到前山,介子推就背着老母亲躲到后山,从后山搜寻,介子推又‘前山,山高路险,灌木丛生,翻来覆去就是见不到介子推的影子。
有人向重耳提议:在山上三面放火,留下一面出路,介子推无处躲藏,自然就出来了。重耳心想,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就下令放火烧山。
一时间,风催火势,火借风力,浓烟滚滚,满山通红。可直到大火把山四面烧完,也没有见到介子推出来。大火才过后,重耳亲自带人上山寻找。找来找去,最后才看见介子推背着老母亲靠在一棵烧焦的大柳树下,早已经被烧死了。
重耳看到这场景,顾不得君臣礼节,双膝跪倒在地,放声大哭。哭罢,命人挪动尸体,准备安葬。把介子推尸体移动后,只见介子推身后有个树洞,树洞里塞有一块衣襟,上面用血写着:
割肉奉君表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复清明。
重耳看罢,把介子推的折好收藏起来,然后命人把介子推娘俩分别葬于大柳树下。为了表达歉意和敬意,重耳下令全国寒食一天,也就是说不准生火。
到了次年介子推忌日,重耳率满朝文武官员前往祭奠。他们先在绵山底下寒食一天,第二天君臣均戴孝上山。到山上一看,介子推坟墓前那棵烧死的大柳树又起死回生,满树绿枝。看到此情此景,重耳君臣等人禁不住泪如雨下。重耳小心折下一条柳枝编成环状带在头上,其他人也都纷纷折下柳条编成小圈戴在头上,以表达敬意和哀思。重耳又下令把每年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也称寒食节。
从此以后,重耳经常把介子推的带在身上,用于诫勉自省。他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国家越来越强大,终于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五霸”之一,重耳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古人有瘾】介子推:清明这个节日与我有关???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5日电 题:介子推:清明这个节日与我有关???
作者 上官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大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写尽了清明节的独有韵味,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有趣的是,传说中清明节的来历和古代一位名人有关,他就是介子推。
制图 张舰元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又名介之推,出生年月不详。有一种说法称,他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
晋献公时期,晋国经历了一场宫廷变乱。那一年,太子申生被晋献公的宠妃骊姬陷害,公子夷吾和重耳害怕殃及池鱼,赶紧带上一帮人跑路。介子推正是跟随重耳的随从之一。
有一年,他们来到了卫国,一个叫做里凫须的随从受不了艰苦的日子,偷了重耳的粮食钱财,不告而别。
没有粮食的重耳不得已向农夫乞讨,可不光没要来饭菜,还被对方拿土块当粮食奚落了一顿。
晋文公重耳亡,过曹,里凫须从,因盗重耳资而亡,重耳无粮,馁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韩诗外传》
眼看着重耳饿得走不了路,随从们只好到处去挖野菜充饥。为了让他能够活下去,介子推悄悄来到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煮汤献给重耳。
制图 张舰元
喝完肉汤,重耳顿时觉得有了力气,但他很奇怪:为什么别人连飞禽走兽都打不到,介子推却有肉?看着隐瞒不下去,介子推只好实话实说。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当重耳知道自己吃的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特别感动,表示以后如果能够当上国君,一定好好报答他。介子推没说什么,只是仍旧默默跟着重耳辗转于各地。
他生性高洁,也颇有个性,看不起那些邀功请赏的人。彼时有人向重耳请求离开,实际上是欲擒故纵,希望重耳能够表个态,“苟富贵,无相忘”。
介子推却觉得,重耳能够当上国君是顺应时势,也是天意使然,不应该拿着以往对他的一点点好处要求回报,那实在是一件令人不耻的事情,当即表示不愿意与邀功的人“同位”。
是时介子推从,在船中,乃笑曰:“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乃自隐渡河……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史记》
别说,介子推不刷存在感,重耳还真就把他忘了。等当上了晋国国君,重耳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一时没封赏到介子推。介子推本来就淡泊名利,也不去争,并打算隐居。
制图 张舰元
据说,为了表明志向,他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介子推的母亲劝他,说即便不去乞求功名利禄,但可以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情。他还是不愿意,认为如果都想隐居了,再去说些没用的话,就是刻意显露自己。最终,母子俩一起躲进深山。
重耳知道此事后,特别后悔,赶紧派人征召介子推接受封赏,又带齐人马亲自前往介子推隐居的绵山中寻访,可重峦叠嶂,哪里还见得到人影?
这时有人出了个馊主意,建议三面烧山,逼迫介子推自己走出来。也是找人心切,重耳竟然采用了这个缺心眼的办法。只不过,大火烧了很久,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踪迹。
火熄灭后,有人在一棵枯柳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重耳后悔不已,只得安葬了二人。为了纪念介子推,他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不准生火做饭,只准吃冷食。
制图 张舰元
第二年,重耳带领众人登山祭奠介子推,发现原本枯死的柳树再次抽出嫩芽,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此昭示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虽病不敢触犯,为介之推故也。——《新论》
由于寒食、清明两个节日挨得很近,也有一些重合的习俗,时间久了,便有了融合的趋势,最终合而为一。
当然,一直有人对寒食节或清明节是纪念介子推的说法存疑,并从多方面考证介子推是个不合群的“犟脾气”,怼同事、怼领导,隐居是为了赌气,最后也不是被烧死的。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就史料来说,一般越是年代相近准确性会高一些,这里只提到介子推隐居后去世。后世关于介子推的种种说法,确实可能有演绎的成分。
但大家纪念介子推,并不是因为他在传说中死于大火,而是很大程度上因为他甘愿隐居不讨封赏。那种“不言禄”的骨气与傲气,这正是古往今来很受推崇的一种气节,也是面对利益时,许多人都做不到的选择。
制图 张舰元
所以,历朝历代的文人们留下了大量缅怀介子推的诗篇,后世尊称其为“介子”,宋真宗则下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屈原《九章·惜往日》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或许,这才是介子推美名流传至今的原因吧。(完)
介子推:清明这个节日与我有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大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写尽了清明节的独有韵味,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有趣的是,传说中清明节的来历和古代一位名人有关,他就是介子推。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又名介之推,出生年月不详。有一种说法称,他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
晋献公时期,晋国经历了一场宫廷变乱。那一年,太子申生被晋献公的宠妃骊姬陷害,公子夷吾和重耳害怕殃及池鱼,赶紧带上一帮人跑路。介子推正是跟随重耳的随从之一。
有一年,他们来到了卫国,一个叫做里凫须的随从受不了艰苦的日子,偷了重耳的粮食钱财,不告而别。
没有粮食的重耳不得已向农夫乞讨,可不光没要来饭菜,还被对方拿土块当粮食奚落了一顿。
晋文公重耳亡,过曹,里凫须从,因盗重耳资而亡,重耳无粮,馁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韩诗外传》
眼看着重耳饿得走不了路,随从们只好到处去挖野菜充饥。为了让他能够活下去,介子推悄悄来到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煮汤献给重耳。
喝完肉汤,重耳顿时觉得有了力气,但他很奇怪:为什么别人连飞禽走兽都打不到,介子推却有肉?看着隐瞒不下去,介子推只好实话实说。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当重耳知道自己吃的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特别感动,表示以后如果能够当上国君,一定好好报答他。介子推没说什么,只是仍旧默默跟着重耳辗转于各地。
他生性高洁,也颇有个性,看不起那些邀功请赏的人。彼时有人向重耳请求离开,实际上是欲擒故纵,希望重耳能够表个态,“苟富贵,无相忘”。
介子推却觉得,重耳能够当上国君是顺应时势,也是天意使然,不应该拿着以往对他的一点点好处要求回报,那实在是一件令人不耻的事情,当即表示不愿意与邀功的人“同位”。
是时介子推从,在船中,乃笑曰:“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乃自隐渡河……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史记》
别说,介子推不刷存在感,重耳还真就把他忘了。等当上了晋国国君,重耳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一时没封赏到介子推。介子推本来就淡泊名利,也不去争,并打算隐居。
据说,为了表明志向,他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介子推的母亲劝他,说即便不去乞求功名利禄,但可以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情。他还是不愿意,认为如果都想隐居了,再去说些没用的话,就是刻意显露自己。最终,母子俩一起躲进深山。
重耳知道此事后,特别后悔,赶紧派人征召介子推接受封赏,又带齐人马亲自前往介子推隐居的绵山中寻访,可重峦叠嶂,哪里还见得到人影?
这时有人出了个馊主意,建议三面烧山,逼迫介子推自己走出来。也是找人心切,重耳竟然采用了这个缺心眼的办法。只不过,大火烧了很久,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踪迹。
火熄灭后,有人在一棵枯柳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重耳后悔不已,只得安葬了二人。为了纪念介子推,他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不准生火做饭,只准吃冷食。
第二年,重耳带领众人登山祭奠介子推,发现原本枯死的柳树再次抽出嫩芽,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此昭示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虽病不敢触犯,为介之推故也。——《新论》
由于寒食、清明两个节日挨得很近,也有一些重合的习俗,时间久了,便有了融合的趋势,最终合而为一。
当然,一直有人对寒食节或清明节是纪念介子推的说法存疑,并从多方面考证介子推是个不合群的“犟脾气”,怼同事、怼领导,隐居是为了赌气,最后也不是被烧死的。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就史料来说,一般越是年代相近准确性会高一些,这里只提到介子推隐居后去世。后世关于介子推的种种说法,确实可能有演绎的成分。
但大家纪念介子推,并不是因为他在传说中死于大火,而是很大程度上因为他甘愿隐居不讨封赏。那种“不言禄”的骨气与傲气,这正是古往今来很受推崇的一种气节,也是面对利益时,许多人都做不到的选择。
所以,历朝历代的文人们留下了大量缅怀介子推的诗篇,后世尊称其为“介子”,宋真宗则下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屈原《九章·惜往日》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或许,这才是介子推美名流传至今的原因吧。
参考书目:
1、战国·左丘明 撰,西晋·杜预 集解,《左传》,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2、 西汉·司马迁 著,张大可译,《史记》,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3、西汉·韩婴 著,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4、汉·桓谭 撰,朱谦之 校辑,《新辑本桓谭新论》,北京,中华书局,2009 年版
5、战国·屈原 著,梁振华译,《楚辞·赏》,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9年版
记者 :上官云
制图 :张舰元
【介子推清明节的故事;介子推清明节的由来】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终于可以了解一下介子推这传统习俗背后的故事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几年清明节越来越热闹,但对很多传统活动不太了解,这个帖子挺好的!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听老人说过介子推,没想到还有这样详细的故事啊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清明节是缅怀先人的日子,介子推很有仪式感!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来这习俗由来已久,好多年的历史了,很有文化内涵!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跟家乡的人一起参加介子推,感受一下传统气氛。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解释很清楚,让我也对介子推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清明节除了祭拜先人,还有很多有趣习俗,比如介子推让人好奇!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前只知道清明节扫墓,现在才知道有这么多文化内涵!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介子推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啊,让人想起古老的传说故事。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兴趣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以后有机会去体验一下介子推,感受一下这种特殊的氛围!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了解这些传统节日习俗很重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传承文化!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清明节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这都很有趣的!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故事真是让我开阔了眼界,原来还有这么多历史典故!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通过文章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到介子推文化的深厚底蕴!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传统文化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更多人去了解和传承它们!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做得真不错,解释很清楚,也很生动!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清明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重视了这些传统习俗!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内容很有价值,可以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