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关于黄河的故事简短一点【关于黄河的故事 简短】

时间:04-02 故事会 提交错误

从黄河头走到黄河尾,我们为你讲述这九个“小故事”

编者按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母亲河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山东东营黄河滩区村有了“共富工坊”,河南兰考防风固沙的泡桐树变成村民的致富树,内蒙古巴彦淖尔荒漠戈壁上的变电站将绿电送往千家万户,宁夏吴忠弘德村拧开水龙头就有甘甜黄河水……

1.滩区村有了“共富工坊”

黄河就在不远处,静静流淌。

社区里的“共富工坊”,正忙。

“现在不是刚学嘛,每天干四十来件儿,多劳多得。”10月17日,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共富工坊”内,社区居民李富霞双掌在布料间翻飞。不久前,她和其余50名女工都还四散在周边县城打零工,早出晚归。

山东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

9月起,经山东省派驻垦利区工作队和驻社区第一书记牵线搭桥,东营钰燚服饰公司老板王瑾带着大笔订单来到了“共富工坊”。李富霞们有了新工作,不用再四处找零活。

“现在下午5点下班,老人小孩有热饭吃了,加班还有加班费和计件的钱。”李富霞挺满意。

20世纪70年代,黄河南展宽工程启动,11个村响应号召自愿迁居狭小房台。“那时我才五六岁,也拿着锅碗瓢盆跟着搬家。”李富霞回忆。几年前,滩区大迁建,李富霞和乡亲们从房台的老房子搬进了社区的新楼房,不仅住得舒服,“现在连工作都给解决啦!”

“共富工坊”不远处,南展区历史文化展馆记录着黄河岸边11个村落的迁建往事。

“刚搬迁时,不知未来怎么样。看现在的日子,搬对了!”李富霞动情地说。

2.好乐器,泡桐造

“唰唰唰……”

还未走进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亚冲的古琴工作室,就听到了刨木材的声音。

屋内,徐亚冲正弯着腰,手持刨子在一块长木板上“来回游走”。在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一排古琴半成品。

“这块木板看起来普通,它可是制作古琴的上等好料。”说着,徐亚冲拿起长木板用手指关节敲了起来,“你听,声音是不是特别清脆?这可是我们兰考产的泡桐木,全国95%的高档民族乐器,原材料选用的都是我们兰考的泡桐呢!”

“当年兰考饱受内涝、风沙、盐碱之苦,是焦裕禄书记带领兰考百姓种下了大量防风固沙的泡桐树。成片的泡桐树不仅治住了风沙,也给我们带来了致富之道。”说着,徐亚冲从一旁拿起一把已做好的古琴轻抚了几下,琴声悠扬清澈。

“后来有人发现,这些盐碱地里饱经风沙的泡桐,木质疏松度适中、不易变形,而且导音性强,制成乐器后声音清脆、穿透力强,是民族乐器音板的最佳材料之一。我们这儿产的泡桐木,乐器厂商都抢着要。”徐亚冲说。

滔滔黄河从兰考蜿蜒而过,岸边的泡桐树枝繁叶茂。如今,全县600余万株泡桐已成为造福兰考百姓的“绿色宝藏”。2022年,兰考被评为“中国民族乐器之乡”,全县民族乐器产业产值达30亿元,数万人吃上“乐器饭”。徐亚冲所在的徐场村,百十户人家里有90多户村民从事民族乐器制作,成了全国知名的民族乐器专业村,仅乐器销售年收入就超过了1亿元。

3.这趟来汾河,很值

10月18日,临近中午,太原汾河畔,秋雨成线,一群游客走进“汾河晚渡”景点的凉亭。

“各位,这边请。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的母亲河……曾经,这里河水断流、污染严重;如今,这里成为当地人民的‘会客厅’。太原市通过开展四期治理与美化,让大河变了样……”手擎扩音器的解说员,面带微笑介绍着汾河之变,听者频频点头。

汾河太原段水清岸绿。

“母亲河,养育了一方人民,更是一城地标。她的精神面貌,反映的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儿。”一位戴眼镜的游客说,“山西治理汾河,是生态环境保护,但绝不仅仅如此,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来到山西太原才知道,母亲河有多美。”另一位同行游客说,“虽然天气不好,但这趟来,很值!”

这时,解说员的话语再次传来:“一泓清水入黄河,从河道干涸到水量丰盈,从绿化到彩化,从单一的生态景观到人文观赏景观,汾河蝶变令人惊叹……”

4.“自家窑洞,游客住得美着哩”

10月16日下午4点,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村民高锦武和常竹萍夫妇正忙着打扫自家经营的农家乐。夫妇俩人经营的农家乐有7口窑洞和一个10余平方米的院子,大门上,一块“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的牌子很是醒目。

高西沟村地处黄河支流无定河流域,这条河也是陕北向黄河输送泥沙最多的河流。经过三代人的治理,这里从贫瘠的黄土高原,变成陕北的“小江南”,村民们也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

“自家窑洞,游客住得美着哩!”常竹萍说,随着村里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来高西沟村旅游参观的人越来越多,自己就和丈夫商量着做起了农家乐。在这里,游客除了能体验窑洞、土炕,还能吃到自家做的糜子糕等陕北特色美食。

在常竹萍的指引下,记者来到距离农家乐不远处的“却山行”露营基地。该项目总投资1400余万元,于今年10月1日建成,拥有草坪、露营帐篷等设施,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负责运营。

“露营基地能容纳游客200余人,主要在夏秋运营,同时搭配情景剧表演,展示陕北地区的婚俗和农耕习俗,让游客在游玩之余,还能了解高西沟的历史文化。”项目运营负责人张悦说。

“露营基地建好后,村里的生态游会越来越红火。”常竹萍说,今年,她家农家乐的收入有望突破8万元。

5.这个变电站,把绿电送往山东

黄河水在阴山脚下灌溉了河套大地,而在阴山北麓的荒漠戈壁中,一座座风力发电机在不停地转动着。它们发出的清洁风电正汇向位于乌拉特后旗获各琦苏木的敖瑞变电站,再沿着黄河水的流向送往山东。

“变电站去年12月27日投运,主要汇集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地区160万千瓦风电。”变电站站长刘祥介绍。

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荒漠戈壁上建设运营这样一座变电站并不容易。“这里的风沙特别大,尤其是冬天,大风一刮带着沙子,睁不开眼。”刘祥说,当地形容风沙有个说法,“一年刮一场,一场刮半年。”

时下,风沙天气逐渐增多,进入11月下旬后,气温会降低至零下15℃左右,给变电站的运维带来更多挑战。为了确保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刘祥带领同事们,加密了巡检频次。

巡检结束后,刘祥喜欢透过办公室的窗户望向远方,一座座输电铁塔被高压线串联起来,延伸到地平线的尽头,清洁风电沿着高压线的方向去往远方。今年,敖瑞变电站已向山东地区送出了19亿度清洁风电。

6.拧开水龙头,流出甘甜黄河水

“我小时候在老家时,乡亲们赶着驴车拉水吃。”10月1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党员教育基地,讲解员海小荣指着一张张老照片,用亲身经历向参观者讲述移民搬迁前后的变化。

海小荣说,她的老家在固原的农村——“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小时候上学全靠步行,差不多两小时才能走到学校。更难的是吃水,全村人只能走到很远的地方排队接水,有时候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

2012年以来,有6444名村民陆续从固原市原州区、吴忠市同心县的5个乡镇27个行政村搬迁到弘德村。“一来就有54平方米的房子,还预留了宅基地”,实现了异地安家、异地就业。

海小荣的子女就在村里的小学上学,电动车车程不超过五分钟。

当年排队接水,如今只需要拧开水龙头,就有甘甜的黄河水涌出。海小荣家的小院里开了茶社,经常接待全国各地的游客,还顺带卖一些土特产。

“以前在老家我们妇女就是看娃喂牛,可能连自行车都不会骑,现在大家赚钱了,开起了小轿车,真不可思议!”海小荣说。

7.“鸳鸯锅”成了网红打卡点

金秋的甘肃省永靖县,色彩斑斓,充满诗情画意。在刘家峡附近,黄河与它的上游第二大支流洮河相遇,以“Y”字形在龙汇山前交汇,呈现出一面碧水、一面黄沙的有趣景象,一清一浊,泾渭分明,宛若巨大的“鸳鸯锅”。

游客们穿着鞋套,踩在透明的玻璃观景台上,有的观赏着黄河奇观,有的拍照留念。

“猜猜哪边是黄河?”在观景平台上,每个导游都会发出这个“灵魂之问”。记者注意到,多数游客会答错。正确答案是,浊的是洮河,它因流经黄土高原西缘地带,携带大量泥沙,水质更加浑浊;清的反而是黄河。

曾经,黄河与洮河区分没那么明显,看起来都很浑浊。用永靖县太极镇大川村村民孔德斌的话说:“过去黄河里泥沙量大,夏天下河游泳,一上来浑身都是沙子。”

永靖县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缓解,加之刘家峡水电站对泥沙的沉淀,黄河日渐清澈,“鸳鸯锅”景象成为常态,这里成了网红打卡点。

8.“黄河小镇”开起400多家酒店民宿

在四川若尔盖湿地大草原,黄河水形成的 “黄河九曲第一湾”闻名遐迩,湾口的唐克镇被称作“黄河小镇”。

54岁的程秀芳是镇上首批吃“旅游饭”的人之一。她20岁嫁到唐克镇,起初日子很苦。1999年,背包客的出现让她敏锐捕捉到商机。2003年,程秀芳东拼西凑扎起15顶帐篷,创办了唐克镇第一家藏家乐“九曲部落”。如今,她经营着唐克王府酒店等4家酒店、4家民宿。

“我们家日子越过越好,是因为靠着黄河母亲河、靠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程秀芳是黄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她不仅想自己致富,还盼着带大家过上好日子。她酒店的员工多为女性、老年人、困难群众。成为阿坝州政协委员后,她更是为全域旅游发展建言献策。

依托绿水青山,唐克镇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镇上有酒店、民宿400余家。

记者采访时已是10月中下旬,唐克镇上的酒店、民宿即将闭店。但程秀芳的脚步并没有停歇,她给自己定下目标:重新装修酒店,提升档次;外出学习新创意新理念,继续突破自己。

9.小鱼苗带来超百万分红

10月19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的气温已经快降到0℃。

早上8点,门源县冷水鱼繁殖和育苗基地负责人刘立志拿手试了试鱼池的水温,“还好,目前还不用开启加热泵。”

此时,鱼池旁的监测仪显示:PH值5.82、溶氧量12mg/L、水温6.1℃。每天刘立志都雷打不动先走到鱼池旁,仔细记录下数据,再开始喂鱼、清理鱼池等工作。

门源县冷水鱼繁殖和育苗基地二期厂区今年刚刚投产,共有30个鱼池,每个鱼池里可以容纳鱼苗3000尾左右,一眼望去十分壮观。

门源县周边生态环境优越,山泉冷水储量大、分布集中,常年水温不超过18℃,是适合冷水鱼生长的绝佳环境。以前,门源县也养殖过冷水鱼,但传统的流水养殖方式导致冷水鱼品种单一、技术落后。如今,这里已是西北最大冷水鱼鱼苗供应基地,年可孵化鱼苗800万尾。

结束了清理工作,刘立志用抄网打上来一条虹鳟鱼苗放入水桶,鱼儿转了两圈伸长了身子,已经跟桶底直径差不多长。刘立志说:“这批鱼等不到‘供暖’了,还有十来天就出塘了。”

冷水鱼变身“热产业”。截至目前,该基地已连续为浩门镇西关村等13个村集体分红104万元。(“行走黄河”报道组)

「我和黄河的故事」一河一城一筏子

来源:新甘肃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蔡文正 见习记者万及敏

作为最原始的运输工具,羊皮筏子已经在黄河上漂流了千余年。

黄河浪上,一叶看似晃悠悠的羊皮筏子在筏客灵巧的划动中起伏漂荡,木桨挥起来,歌儿唱起来。

一河一城一筏子,见证着更替,述说着变化。

游客乘坐羊皮筏子

羊皮筏上筏子客

今年七十多岁的张德宝是羊皮筏子的传承人。15岁时,张德宝从父亲手中接过“划板子”,开始在黄河上“漂荡”,这一漂就是五十多年。

在与黄河接触的日子里,张德宝变得如黄河水般沉稳内敛。平日里不苟言笑的他,一旦谈起黄河和羊皮筏子的故事,就有了说不完的话。

“羊皮筏子从制作开始就极其耗时耗力,每年11月份开始准备皮子,一直到来年四五月份才能做好一个筏子。”张德宝说。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羊皮筏子,平日里却娇贵无比,长时间浸泡在水里容易腐烂,晒在太阳下容易变干变硬。羊皮筏子喜阴,张德宝平日里接待完游客后,就立马把羊皮筏子立在码头上,控干水后,放置在阴凉处。

黄河穿过兰州城

平日里的细心保养,让张德宝的羊皮筏子极为耐用。“现在注意一点,一个皮筏子能用三四年。”在张德宝的记忆中,小时候的黄河两岸垃圾遍布,河里泥沙堆积,筏子一下水,就粘上一层厚厚的泥巴。近几年,经过治理,黄河卫生条件逐年变好,张德宝的羊皮筏子上不仅越来越干净,也很少再有修补的痕迹。

“羊皮筏子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羊皮筏子的传承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要把它世代传承下去。”和羊皮筏子几十年的相处,张德宝对皮筏子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准备这几年再做一些羊皮筏子、招一些徒弟,把从父辈手中接过的“划板子”交给他们。

张德宝和羊皮筏子

一河一城新变化

四十多岁的罗宏,按辈分叫张德宝一声“叔父”。罗宏在几年前也拿起了“划板子”,让自家的羊皮筏子开始在黄河上漂流。

在罗宏的记忆中,小时候的黄河边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小树,稀稀拉拉地分布在河滩两边。那时候的黄河没有岸堤,一到夏天,浑浊的黄河水就会把这些小树直接淹没,河水退去,就会留下厚厚的泥沙。

“那会儿黄河上连桥都没有几座,和现在不能比,这羊皮筏子也是想要托运货物和渡河的人才会用到。”罗宏说。“现今,咱这羊皮筏子已成为黄河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时光流转,现在的黄河两岸山清水秀,绿树成荫。在几十年的历史变迁中,羊皮筏子也从最开始的水上交通工具,转变为旅游观光、吸引游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夏日傍晚,迎着晚霞,迎着河风,乘坐羊皮筏子在黄河里畅游。起起伏伏间,清澈的“母亲河”映衬着沿途的灯光,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黄河风景

两岸人民幸福河

“记忆里我小时候是在黄河上度过的,那会的羊皮筏子是罗宏爷爷他们制作的,我也跟着他们学习,1999年那会黄河涨水,划着筏子碰见浮桥时,每次都要趴着才能不碰上桥身。”张德宝说出一段难忘的经历。“二十年前,兰州只要一刮大风就黄沙四起,家家户户都需要紧闭门窗,躲避风沙的侵袭。沙尘最严重的时候,站在黄河边都看不见对岸。”

游客乘坐羊皮筏子

近年来,甘肃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南北两山广泛种植林木,经过长期治理,黄河两岸植被覆盖率逐年提升,黄河水变清了,两岸树变绿了。

“以前的山上光秃秃的,黄河岸边都是土路,河边就长了一些杂草。这几年黄河边种上了树,三四年前,黄河风情线也全线贯通。”五十多年间,张德宝亲眼见证了黄河两岸从一片荒芜到绿树成荫。

随着黄河风情线的建成使用,在黄河边跑步锻炼、散步观光成为了居民的日常。“黄河风情线建好后,来我这里坐筏子的游客越来越多。”张德宝说。“环境好了,外地的游客也多了。这不,我的羊皮筏子也成了游客‘打卡’项目之一,收入自然也水涨船高了起来……”

张德宝与罗宏的羊皮筏子,不仅是筏子客的传承,更是记忆深处抹不去的痕迹。一代代筏子客在黄河上勇搏激流,也见证着黄河岸边的历史变迁,见证着这片色彩斑斓、厚重古朴的西北大地上新时代的生态巨变。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关于黄河的故事简短一点【关于黄河的故事 简短】】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