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长城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但无关长城,无关秦始皇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长城是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之一,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世界文化遗产。行走长城,用心感知,在荒草残垣中读出掩藏其中的文化密码,长城文学就是一例。
秦皇岛城东望夫石村有一座千年孟姜女庙,引来史上许多文人留下诗作。“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庙里的这副楹联正好与孟姜女在中国文学中的基调相吻合。秦始皇、长城和孟姜女是我们民族记忆中串在一起的三个节点,也是长城文学中不可分割的三个意象,把三者集于一身的城市唯有秦皇岛──它因秦始皇而得名,有中国保存最完好的长城和两京锁钥山海关,外加这座姜女庙。
可以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孟姜女的传说,两千多年来,这一传说以戏曲、歌舞、民谣、诗文、说唱等多种形式广为流传,成为长城文学的一个标志。尤其元代,杂居中常引用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如马致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想当日范杞良在长城内,干迤逗的个孟姜女送寒衣”,孙季昌《端正好·集杂剧名咏情》“我待学孟姜女般真诚性,我则怕啼哭倒了长城”。说明早在元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已定型。
有关孟姜女的诗词,代表性的有唐代僧人贯休的《杞梁妻》、明代陈绾的《姜女坟》、清代陈天植的《贞女祠》等。其中,《杞梁妻》不仅文学水准高,且被史家以诗证史,认定为孟姜女故事传说发展脉络的重要节点,诗曰:“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僧人贯休首次明确了杞梁妻哭倒了秦长城。同时,现存的唐代敦煌曲子词中,孟姜女已等同于杞梁妻。
早在上世纪20年代,疑古派史学的创始人顾颉刚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对孟姜女故事进行了缜密的梳理考证,成为轰动学术界的大事。剥掉后世的讹传和添枝加叶,孟姜女的故事原形应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发生在莒国(今山东日照莒县)附近的一次事件。公元前550年,齐庄公夺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回师途中,东袭莒国,战事不顺。齐国大将杞梁、华周不接受莒国的贿赂劝降,力战而死。齐庄公退兵,载杞梁尸回都城临淄,在城郊遇到前来迎丈夫灵柩的杞梁妻。庄公派人吊唁,被杞梁妻回绝,她认为丈夫有功于国,在郊外进行吊唁,不合乎礼仪,既缺乏诚意,又显得草率,对丈夫不够尊重。齐庄公不得已,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
这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无关长城,无关秦始皇。这一故事在历代经典著作中几经传播,到西汉刘向《说苑》发生了重大改变,“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其后,孟姜女的悲剧才渐渐归罪于秦始皇修长城,并在民间文学中被演绎、渲染成具有神秘色彩的悲歌,成为对战争和暴政的控诉,也是对当政者的警示──迢迢长城路,筑人筑土一万里;纤纤弱女身,哭倒长城哭倒秦。
可以肯定的是,孟姜女故事的广泛流传,是民间情感的宣泄和表达,在长达两千余年的长城修筑史上,征夫何止千千万,孟姜女又何止千千万?比如,在抚宁县花厂峪长城,有一座保存完好的三眼敌楼,名为“媳妇楼”。相传,一女子来此寻找戍守边关的丈夫,得知丈夫已战死,便替夫在此楼继续戍守,此楼因此而得名。来源:天津日报
长城“守关人”的故事
忻州市人大代表、偏关县委书记王源。 杨杰英 摄
忻州市人大代表、偏关县委书记王源。 杨杰英 摄
中新网忻州8月8日电 题:长城“守关人”的故事
中新网记者 杨杰英
出生于平型关,参加工作于宁武关,现任职于偏头关,在王源眼里,自己与“三关”的缘分不浅。
“我是长城的儿子,是‘守关人’的后代。”从小看着长城长大的王源,对长城有着特殊的情感。
近日,记者跟随“三晋人大代表采风团”来到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忻州市人大代表、偏关县委书记王源向采风团一行讲述自己与长城的故事。
偏关县长城黄河旅游资源禀赋。 杨杰英 摄
偏关县境内明长城现存120余公里,在全国县城保有的长城长度中排在第二位。这里有广为人知的黄河边长城老牛湾堡,是名副其实的“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
2009年11月,王源调任偏关。在历任县长、县委书记的十余年时间里,他采风于史志、调研于民间,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和建立、健全了长城保护工作机制。因致力于长城保护和修复,他入选“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十大杰出人物”,并被评为“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十佳”“山西十大最美长城卫士”。
“我走遍了偏关的山山水水,考察了偏关境内的六边长城、现存的20余座古城堡,以及遍布内外长城线上的敌楼和墩台。”经过调研发现当地长城黄河的旅游资源禀赋潜藏着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后,王源认为偏关若想走长远发展的路子,发展旅游势在必行。而搞旅游,就要把偏关的长城、黄河两篇“文章”做好。
王源讲述自己与长城的故事。 杨杰英 摄
借助山西省委、省政府“黄河、太行、长城”旅游新三板的战略决策,王源又带领偏关县推出一系列保护长城的举措,挖掘长城厚重的文化内涵,建起了长城博物馆和长城碑林,维修了寺沟长城150多米,对水泉堡的城门和城墙进行维修,对老营堡的历史建筑进行复修。
“偏关长城体系完备、体量大、地区分布广,保护难度很大,我们通过以身作则,大力宣讲提高社会认同。”王源介绍,在长城沿线分段分配了长城保护监管员负责长城的保护监管工作,同时培植本地志愿者,成立长城学会,积极鼓励培养长城保护骨干队伍和文化宣传队伍,这些力量成为偏关长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地在长城保护、修缮方面投入的资金,累计达1亿多元。同时,加强偏关县境内历史文物保护的力度,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50万元,并列入财政预算,用于境内长城等文物资源的保护修缮。
王源讲述自己与长城的故事。 杨杰英 摄
此外,依托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在县境内长城沿线、黄河沿岸、关河两侧着力打造林业精品亮点工程项目,完成了县城至老牛湾景区、贾堡村至县城公路两侧通道绿化补植抚育提档工程,新拓展黄河沿岸的两湾一山(乾坤湾、老牛湾、紫金山)连片12万亩生态景观林建设。
去年,偏关县率先建成了黄河1号和长城1号两条旅游公路,为偏关旅游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全长36.89公里的长城1号偏关县境内老营至南场段工程项目也已开工建设,为推动偏关全域旅游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认为,只有了解长城、感受黄河,才能激发全社会保护长城黄河的主动性。”王源认为,这两条旅游路也是偏关旅游走出去、活起来的生命线、转型路、致富路。
对王源而言,守护长城的故事还在继续。(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千古奇女子:女子千里寻夫,哭倒长城,一举动被世人铭记
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孟姜女》,大家想必听过,但是她的典故竟是如何来历的,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关于这个凄惨的爱情故事,咱们一起往下看!
相传在秦朝的时候,有一户姓孟的人家,种了一棵瓜,瓜秧顺着墙爬到姜家结了瓜。瓜熟了,一瓜跨两院得分啊!打开一看,里面有个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长大成人,方圆十里、八里的老乡亲。
这时候,秦始皇开始到处抓夫修长城。有一个叫范喜良的公子,是个书生,吓得从家里跑了出来。哪知,这个地方也在抓人,情急之下,范喜良跑进了孟姜女家的后花园。
孟姜女一看,范喜良是个白面书生模样,长得挺俊秀,就和丫环回去报告员外去了。员外见他挺老实,知书达礼,就答应把他暂时藏在家中。范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两口见他一表人才,举止大方,就商量着招他为婿。跟女儿一商量,女儿也同意。给范喜良一提,范公子也乐意,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了。
老两口一商量,择了个吉日良辰,请来了亲戚朋友。摆了两桌酒席,欢欢喜喜地闹了一天,俩人就拜堂成亲了。小俩口成亲还不到三天,突然闯来了一伙衙役,没容分说,就生拉硬扯地把范公子给抓走了!
一年过去了,范喜良没有传来消息,孟姜女放心不下,说服父母,带上行囊,找寻范喜良。
孟姜女一路上,饥了吃带的馍,渴了喝口凉水,日夜赶路。这一天,终于来到长城跟前,四处打听丈夫的下落。
问了许久,终于有一个山东民工,说范喜良冻饿死后埋在长城里面了。孟姜女一听,心里很悲痛,放声大哭起来。
一连哭了七七四十九天,感动了上天。只听“扑嗵”一声,长城倒塌了,露出一具尸体。孟姜女上前一看,正是自己的丈夫范喜良,她上前抱住丈夫,更是泪流不止。
孟姜女哭倒长城之后,秦始皇大怒,秦始皇见孟姜女美艳无双,便动了纳入后宫的念想,孟姜女假意答允,将丈夫尸身埋藏,就同意入宫,秦始皇答应了。
孟姜女在江边为丈夫守孝,趁人不注意,站在岸边,高声喊了一句:“范郎,为妻随你去了!”便跳江自杀。
今天关于《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分享就结束了,对于这个民间传说,你们还知道其他的版本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点赞收藏!
【关于长城的著名故事(有关长城的经典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