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传说故事(五)秦皇求仙
秦皇岛长城地域流传着众多传说。其中,先秦传说因年代久远,古迹多已不存,或凭方志传世,或以民间传说口口相传。但也有特例,上世纪80年代后期,考古工作者在秦皇岛北戴河金山咀地区发掘出秦代帝王行宫建筑遗址。该遗址是秦始皇嬴政“巡游碣石,刻石求仙”的佐证,也证明了秦皇岛城市名字的由来。先被评为“七·五计划”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后入选“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
秦行宫发掘现场
秦始皇巡游碣石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在碣石一带(秦皇岛沿海地域)开展了大规模求仙活动,并派人找到了居住在碣石山上的仙人羡门子高,求长生不死之药,并派人下海寻找仙人,命丞相李斯在碣石门题刻了《碣石门辞》。
《碣石门辞》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
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威服。
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服土域。
皇命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威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惠被诸产,久并来由,莫不安所。
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之”碣石有“巡边”之意,“求仙”并非主要意图。从铭文上看,秦始皇一生多次在名山刻有铭文,但此次刻石碣石,并未单纯宣扬一统天下的武功,反而第一次将休养生息列为主要内容。说明本次“之”碣石,是秦始皇未来国家治理思路的转变,是对心中美好蓝图的描述。
秦皇求仙图
秦皇岛是东北亚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秦始皇“之”碣石,虽未求得长生不死的仙药,也未能阻止秦帝国三世而亡。但是,却为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东北亚丝绸之路是指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水陆交往。秦皇岛曾发生两件事,使之与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开辟结下不解之缘。
一是自周武王灭纣,流放箕子,路经孤竹,到达朝鲜。中国民间亦有“箕子嫁女孤竹”的传说。箕子奔赴朝鲜半岛,建立“箕子朝鲜”。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由此传到朝鲜。
二是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丹派一众方士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数千人从秦皇岛东渡日本。据日本古史记载,西汉时中国的罗织物和罗织技术已传到日本。
(徐福东渡)
秦皇岛地名溯源
“秦皇岛“三字于古籍出现较晚。最早见于明英宗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杨琚《秦皇岛》一诗,“”古殿远连云缥缈,荒台俯瞰水潺媛。”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501年)版《抚宁县志》说:“秦鱼岛在抚宁县东七十里,有山在海中,世传秦始皇求仙曾驻跸于此”。明万历年间蒋一葵《长安夜话》记载的更为详细:“关(山海关)南六里有孤山,屹然独立于海上,四面皆水,俗称秦皇岛。”后由于距海岸线较近,淤积大量泥沙,成为沿海沼泽地。19世纪末,清政府于此修建泰皇岛港。”自此开始,经百余年人工堆填,终使小岛与陆地相连。秦皇岛之名由狭义的小岛逐渐扩展至如今秦皇岛市管辖范围。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的发现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在清末就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与自古“碣石”之争有关。
碣石在哪里被称为“千古之谜”,探询碣石,也就成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宏愿。“碣石”在孔子的《尚书》、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史书上均有记载。当魏武帝曹操挥鞭碣石,吟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时,他不会想到千年之后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也会在同样的地域,挥毫写下“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诗句。正是有了毛主席的诗句,才在全国史学界掀起了探讨碣石的高潮。胡锦涛总书记、胡春华省长也曾与秦皇岛市党政领导探讨碣石文化。
毛泽东 《浪淘沙·北戴河》
清末,随着外国人在北戴河营建别墅,荒莽的金山嘴海滩一时间人头攒动,一派欣欣向荣之景。1924年,在北戴河金山嘴的考古发现引起了学术界不小的震动。当时,美国考古学家毕孝浦和斯密兹尼恩博物院的调查人员,在金山嘴发掘出不少汉砖、千秋万岁瓦当、铁镞头、古瓷等文物,证明在秦汉时期,这里有过庞大的建筑群。同年,置身上海的历史学家邵瑞彭闻讯后,立刻撰写了《北戴河考略》一文,认为毕孝浦等人“发见故城遗址及箭镞、陶器,以其地为汉代舟师聚泊之所,其说颇可信”,推断“按北戴河今属临榆县西鄙,窃谓即古之碣石也”。
夔纹半瓦当
20世纪70年代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依据《说文解字》中对“碣”字的诠释,推断“碣石”应指位于昌黎县的北碣石,理由有二:一是昌黎县的北碣石海拔695米,周围数十里,屹立于渤海北岸近海平原之中,与《说文解字》中的“碣,特立之石也”记载相符;二是此处的山峦高耸伟岸,可供帝王率领百官、万扈登临俯瞰,且又位于东西交通大道的侧近,便于攀登。20世纪80年代中期,冀、辽两省的考古人员先后又在绥中万家乡的姜女坟与北戴河的金山嘴一带,发现了几处秦始皇行宫遗址,有关“碣石”究竟位于何处的争辩,再次引发了学界不小的波澜。
2019年7月16日,依托遗址建设的秦皇岛市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开始对游客免费开放。“一峰压水,三面晴波,气势恢宏”的碣石行宫建筑群重现于世。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
一块佐证“秦始皇求仙入海”的石碑
秦始皇莅临秦皇岛的史迹,除北戴河秦行宫遗址,“秦始皇求仙入海处”原本有一方赑屃鳌座石碑,却不幸在文革时惨遭焚毁,后被推入海中。1988年,经文史工作者不懈努力,先后发现了主体残碑8块,又在港务局一职工家中搜集到一大块、总重量达10余吨的残碑。此后,市政府又组织力量,将剩余的残碑陆续打捞出海。因残碑在海中已浸泡长达20余年,经海水腐蚀,碑文早已无法辨认。后经学者多方努力,终于在原址处复制了一块新碑。
秦皇求仙入海处
求仙祈福、康养文化与古代航海家
秦始皇命方士出海求仙,造就了中国古代第一批航海家。
秦皇岛在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燕国,地处中国东北沿海的一隅。春秋战国时代,争霸战争打得暗无天日,一些人不愿被霸主政治钳制和战争困扰,开始逃往远离政治和战争中心的燕国,探究重生和贵生的生活,通过方、仙、道的养生文化探索,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命价值。“方”即方士,“仙”即仙人,“道”即道家,方士分为方技之士和方术之士,方技之士包括研究航海、星象、农家、医家等有一技之长的人,方术之士包括研究神仙丹药、冀求长生不老进而羽化登仙的人。这些方士通过气功和丹药的修炼,精神达到一定境界,幻想着出现一个超越现实时空的理想国,过着仙人的生活。而燕国濒临的这片大海上经常出现海市蜃楼,亦真亦幻,虚幻飘渺,方士们为这种奇幻景象所迷惑,便认为那就是要寻找的仙山,远离尘世的理想国,进而开始把陆地求仙转向海上求仙,希望能找到海市蜃楼。
从航海史角度理解,“方士”是中国早期从事航海事业的航海家。“海上方士”曾利用自己航海知识和经历,编造了海中虚无缥缈的“三神山”,传播了奇幻诡异的神仙故事。因此使战国时的齐威王、燕昭王等非常笃信海上方士,“使人如海求蓬莱,方丈、瀛洲”(即海中神仙居住的“三神山”)。据董说的《七国考》,“燕塞碣石”则是燕昭王当年的“入海求仙处”。据《史记·孟荀列传》记载和当代学者考证,燕昭王之所以在今北戴河金山嘴一带“筑碣石宫,并亲往师之”,其目的是为了招纳邹衍和海上方士之流,开辟碣石海港,从事频繁的海上活动。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渤海沿岸燕齐和朝鲜、日本之间的海上交通事业的发展,并对历代统治者效法先人,登临碣石,经略碣石海港,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戴河金山嘴海边
“秦皇求仙”与康养旅游
秦始皇“之”碣石是秦皇岛地区康养旅游的开端。
也说明了,秦皇岛在古代就因风景优美被赋予“健康长生”的美好寓意。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消费观念的开始转变,休闲“享受型”旅游需求不断增长。今天的旅游,不再是帝王将相独享。成了一种群众文化,一种综合修养,成了一种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体验。秦皇岛发展康养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拥有碧海蓝天、森林氧吧、广袤葡园,积累了多年的疗养康养的经验,是全国最大的休疗养康复基地,是国家民政部、发改委确定的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秦皇岛将全力推动从滨海休闲旅游向山海康养度假扩展。实现旅游发展新升级,使“康养旅游”成为秦皇岛打造“一流国际旅游城市”的新亮点,金色名片。
(曹建雄 摄)
“往事越千年”,后人遐思,完成统一的秦王朝若按照《碣石门辞》所述治理国家,秦朝或可如汉唐盛世。但历史没有如果,继陈胜、吴广流誉后,又有项羽、刘邦奋起挥钩钺。斯人已去,秦皇求仙的传说却在故“碣石地”流传。这个中国唯一以帝号命名的城市迷人之处,就是将奋斗者的“个人健康”与“国家统一”的命运和谐的联系在一起。人们在历史的节点驻足,在古迹旁回味这些故事,或为警示、或为激励、或为启示。它们是历史的诗歌,低吟浅唱,告诉我们是谁,曾经何处,未来何往,当下何为。
来源:秦皇岛发布
【长城文化】长城传说故事|晋宣迂辽
曹魏一朝,两次平辽,对雄踞一方的公孙氏却采用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先有曹操北伐乌桓,政敌袁绍之子逃至公孙康处,曹未追击,班师回朝。公孙康果如所料将袁尚、袁熙头颅献上,被封襄平侯、左将军。后有司马懿,渡辽水,灭公孙渊。从短期效果看,两次平辽,都起到安定北方的作用。但后者却间接导致,“五胡乱华”,辽东脱离中原政权控制达600年之久。曹操善战攻心,不战而胜;司马懿勇战击敌,虽胜犹败,这恐怕是他当初屠灭辽东的时候没有想到的。
公孙割据政权的“功与过”
应该说公孙政权的创始人公孙度是一位优秀的边疆统治者,他杀伐果断,东征高句丽,西败乌丸,支撑住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的边疆。除了军事上的成功,公孙度还接纳了大量躲避战乱的中原难民,这其中有大量的文化精英,所以辽东的文化和经济一度十分繁荣。公孙康也很清楚,一个边疆政权,只靠军事是不能延续长久的,所以公孙氏打一开始建立的就不是单纯割据的军阀势力,它向中原政权称臣,是汉帝国在辽东的分支。
公孙康死后,众人立其弟公孙恭为辽东太守。公孙渊趁叔叔公孙恭患病,趁机夺位。魏明帝曹睿即位,公孙渊称臣纳贡,曹睿封他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公孙渊向孙权称臣,自称燕王,割据辽东。
司马懿北击辽东的“胜与负”
图片来源网络
司马懿奉魏明帝曹睿之命,率军攻打辽东。
从军事角度看,司马懿征辽东从决策到具体实施无一不显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不愧为一流的军事统帅。
他广泛争取外援,不惜与高句丽、鲜卑合作,共同夹击公孙渊。鲜卑响应魏国号召,首领莫护跋从北面杀入燕国腹地,同时,高句丽的部队也从东面猛攻燕国。鲜卑和高句丽的参战,牵制了燕国大量兵力,挤压了燕国的战略空间,让燕军主力只能在辽河流域的狭小空间里跟魏军周旋。
之后,司马懿率领步骑数万,以闪电般的速度偷渡辽水直达辽东,使公孙渊猝不及防。此时,辽东下起了大雨,这场大雨令魏军喜忧参半。喜的是,魏军的粮船可以通过辽河直接运到城下,大军后勤问题大为缓解。忧的是,大雨一月不止,即便是平地都水深数尺,对于魏军的士气打击极大,三军将士都纷纷请求移营。司马懿却下令军中敢有言移营者斩,还下达命令,禁止诸将擅自出击,并允许城中的守军出城樵采。
雨停之后,魏军立刻对襄平进行合围。魏军起土山,挖地道,昼夜不停的发起进攻。城中很快就弹尽粮绝,随之而来的是人人相食的惨剧。在这种情况下辽东军的将官也开始发生动摇,守将杨祚向魏军投降。这时魏军加紧了进攻,最终攻入襄平,公孙渊和自己的儿子公孙修只得率数百骑突围,但还是被魏军斩杀于梁水。至此,辽东48年的割据状态就此终结。史称“晋宣迂辽”。
但是,司马懿进城之后,居然下令将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屠戮殆尽。而后他又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令人发指。更有甚者,司马懿随后上书朝廷,以辽东偏远不利于朝廷控制为由,将辽东百姓四万户迁于内地。随着中原王朝的撤军、撤民,辽东出现了真空地带,脱离中原王朝掌控,实为虽胜犹败。
屠戮辽东的“罪与罚”
图片来源网络
从短期效果来看,司马懿的策略十分成功,数代公孙氏建立的辽东政权自此荡然无存,带方、乐浪、玄菟等地相继平定。如果魏晋寿命长一点,统治基础稳固一点,司马懿收复辽东,将成为像秦国拿下南越,汉唐收复西域一样伟大的成就。
可惜,不论是曹氏建立的魏,还是司马家建立的晋,都是短命且脆弱的王朝,中央政权忙于内斗,无力顾及边疆地区的安稳和统治,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汉人政权在辽东地区逐渐走向崩溃。
尽管司马懿收复辽东初期,设置了幽州来治理辽东,但它对于辽东地区的统治能力远不及公孙氏的辽东政权。
辽东的衰落很简单,司马懿杀光了公孙氏留下的精英,并将辽东的人口大量迁往内地,取而代之的幽州只是一个军事单位,缺乏统治能力。尽管幽州刺史毋丘俭数次击败高句丽和鲜卑人,还屠了高句丽的首都,但他仍无法阻拦外族进入辽东,更无法阻止鲜卑人、高句丽人势力的壮大。军队可以守卫边疆,但无法占据全部土地,当辽东失去稳定的政权,大量民户被迁往内地以后,鲜卑人和高句丽人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司马懿死后,他的子孙为了争夺皇位,发生了西晋有名的八王之乱,正是在此时代,鲜卑、羯人、匈奴人纷纷屠杀汉人百姓,最终酿成了惨烈的五胡乱华。中原王朝再无力经营辽东,雄踞北边的鲜卑和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却为了辽东打得不开开交。到了南北朝时期,辽东彻底被高句丽占领。到太康年间,侵扰辽东边疆的鲜卑人和高句丽人已经动辄上万,可见其全部势力的强大。到公元六世纪,高句丽发展到了鼎盛,“全盛之时,强兵百万,南侵吴越,北挠幽燕、齐鲁,为中国巨蠹。”
为了收复这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隋朝两代皇帝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代皇帝,先后耗费百万大军,仍然没有夺回辽东。直到唐朝,唐高宗趁高句丽内乱,才发兵重新将辽东纳入到中原王朝的版图之下。虽然收复了辽东,但唐朝的统治一直不稳固,此时的汉族人很少,契丹等少数民族却稳坐人口的头把交椅。唐灭后,辽东直接沦为了契丹、女真、蒙古等部族的领地,600年间中原王朝都不曾在辽东有过统治,这种现象直到满清统治中原才结束。
其实,司马懿并不想破坏掉秦汉以来建立的东亚秩序,他屠襄平,是为了将公孙氏连根拔起,重新建立起听命于中央政权的东亚地方政权。可是,魏晋无力实现司马懿的野望,导致旧的汉人军阀秩序崩塌,新的强大的东亚汉人政权又没有建立,给了高句丽和鲜卑人崛起的机会。这恐怕是司马懿当初屠襄平的时候没有想到的。
“魏武挥鞭”“晋宣迂辽”相隔数十年,两位三国时期的霸主,经碣石故道打的两场胜仗,却带来截然相反的结局,后世不得不予以借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原王朝也好,少数民族也罢,政权的更迭,少不了对百姓的屠戮。可怜那“京观”一词就是在此时诞生的。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英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