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渤海·英烈篇|红色交通员血洒黄河畔——王壮基烈士
渤海之滨,黄河之洲的滨州市,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渤海革命老区的中心地域,“老渤海”红色文化在这里孕育。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普及“老渤海”历史知识,讲述英烈故事,弘扬英烈精神。
在革命斗争中,无数优秀党员,为党的事业牺牲了。但在当时艰苦复杂的斗争条件下,因种种原因,有许多牺牲了的同志没有留下姓名,没有下落,成为“无名英雄”。比如商河县的王壮基烈士,在打通清河区与冀鲁边区的联系中就立了大功的。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北部有两个战略区。一个是以乐陵、宁津一带为中心的冀鲁边区。一个是以寿光、广饶一带为中心的清河区。这两个战略区中间隔着惠民、阳信、青城等县一片敌占区,被日伪军和鲁北保安司令刘景良等游杂部队占据着。使我们的两大解放区不能联系和相互支援,成为了一块“心脏病”。1940年10月,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指示:两个战略区要打通联系,连结成一片,发展壮大我们的力量。为了和清河区建立联系,冀鲁边区的周贯五、杨忠、等首长便给清河区的杨国夫司令写了一封信,交给二分区的领导同志,让他们派一个交通员去完成任务。这是个非常艰巨,非常危险的任务。好几个县的敌占区。得步行数百里,经过黄河等几十处关卡。万一被敌人查住,牺牲性命不说,党的战略机密就泄露了。事关重大。二分区领导同志找来地下党负责人王壮基同志。他中等个头,方方的脸,长得浓眉大眼,仪表堂堂。公开身份是教书先生。因他长期在黄河沿岸活动,对这一带的地形、敌情都比较熟悉,欣然接受了任务。
王壮基身穿蓝布大褂,打扮成商人模样上路了,看见鬼子兵正在搜查上下船的人。他早已把密信藏在棉袄的棉絮里,没有被敌人发现。过了黄河直奔东南,在小清河附近找到了清河区部队。杨司令像接待贵客一样热情地接待了他,向他了解了冀鲁边区的情况。过了几天,王壮基带着杨司令的复信,回到了边区。周贯五政委等非常高兴。杨司令的信上说,清河区也接到了山东分局的指示,准备向北发展,正在部署。两区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随后周政委决定再派王壮基渡河,把密电码给清河区送去,以便沟通空中联系。周政委亲自把密电码交给王壮基,并郑重地嘱咐他:这是一项绝对机密的任务,要千方百计把密电码送到清河区,亲手交给杨司令。遇到危急情况时首先把密电码销毁。王壮基接过密电码,神情严肃地点了点头:“请首长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万一我出了事,也绝不让机密电码落到敌人手里。”
过了半个月,冀鲁边区收到了清河区的电报,并立即回了电,双方联系打通了。
1940年12月中旬的一天,王壮基带着密信,告别了杨国夫司令返回边区。他头戴礼帽,身穿黑缎棉袍,仍是商人打扮,冒着怒吼的西北风和纷纷扬扬的雪花,来到了黄河岸边渡口上。渡口上日伪军正在盘查过往行人。渡口两岸大堤上竖着岗楼,架着,居高临下地监视着周围的一切。
王壮基跨上黄河大堤,警惕地朝敌人的岗楼扫了一眼,顺着土坡,不慌不忙地走到渡口河滩,迎着哨卡上的两个伪军走去。
“干什么的?”两个伪军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王壮基装着恭恭敬敬的样子,殷勤地笑着说:“老总,俺可是良民,不信,到镇上打听打听,俺是和堂药店的掌柜,做药材生意的。今儿不是出来讨帐,谁到这冰天雪地里来嘞!”
“哼!”其中一个伪军吊起眼睛打量王壮基半天,狡诈地冷笑一声说:“装得到挺像,我看你准是八路!”
王壮基心里明白,敌人并没有发现什么破绽,只是故意恫吓,王壮基趁机摸出几张“准备票”(),笑嘻嘻递过去:那家伙接过票子,龇了龇狗牙,笑了。胡乱地在王壮基身上摸了几把,便挥挥手放了行。
王壮基心里长长地舒了口气,心里说:好险呀,总算闯过了一关。但抬头一望,对岸滩头上还有敌人的哨卡,他的心又揪紧了。
对岸滩头上,两个守卡的伪军,提着枪,眼睛盯住了驶近的渡船。船靠岸了,王壮基跨上码头。他手提着棉袄的下摆,迎着敌人走去。一边走一边呵着冻僵了的手指,心里盘算着应付敌人的办法。
“到哪里去?”一个伪军喝问。
“清河镇。”王壮基不慌不忙地回答。
“和他罗嗦什么?八路的嘴滴水不漏。”这个伪军真把王壮基内外衣口袋全都翻遍了,又检查了鞋和帽子,没发现什么。但仍不死心,还是在王壮基身上摸摸捏捏,王壮基的心跳到喉咙上。那个汉奸摸出棉袄里的硬块,王壮基浑身一震,后脊梁刷地涌出一股凉气。那个伪军抓住王壮基的棉袍衣襟,得意地狞笑道:“想骗老子,没那么容易,藏的什么?拿出来!”
王壮基平静地回答:“老总,是几张。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块黄灿灿的镀金怀表递过去:“这玩艺还值几文钱,你俩先收着,祆里的几张是俺们生意人的本钱。请二位抬抬手给个方便。”
“不行,偏要看看!”一个家伙夺过手表,另一个拔出在衣襟上豁开了口子,事已至此,王壮基把心一横:先下手为强。他朝着拿的那家伙鼻梁上猛击一拳。那家伙踉跄了几步,一屁股坐在地上。接着又飞起一脚,踢翻了另一个伪军,趁这机会,王壮基拔腿飞跑。
岗楼上的敌人出动了,、一齐向王壮基扫射。王壮基心想,个人生死无所谓,但这密信如果落到敌人手里……他把全身力气都倾注到两条腿上。
忽然,他的右腿象被什么东西砸了一下,一阵麻木,栽倒在地上,鲜血顺着裤管汩汩往外流,染红了地上一大片白雪。
敌人吼叫着蜂拥上来。王壮基急中生智。从棉袍里抽出信纸,“嚓嚓”撕碎,塞进嘴里,使劲嚼了一阵便往肚里咽,谁知跑的口干舌燥,怎么也咽不下去。卡得眼睛翻白,喉咙里咯出了血。他又使劲在地下刨了几下,但土块冻得像石头一样,一点挖不动。
敌人渐渐迫近。王壮基吐出信纸,看到了信纸上殷红的血迹。猛然,心里一亮,他看了看腿上的枪眼,背转身子,把牙一咬,将纸团狠命的朝伤口里一塞,他也痛得昏了过去。
王壮基醒来时,被吊在敌人的审讯室里,接连两天两夜的审讯,四肢全被打断了。他守口如瓶,一字不吐。最后,敌人对他下了毒手,他临刑前对同狱的战友说:“请你设法转告党组织,我完成了任务,虽死无憾!”
后来这位战友越狱出来了,向组织作了汇报。
杨国夫司令员给冀鲁边区党委发来电报,代表清河区全体军民深切悼念王壮基烈士;边区首长遥望黄河岸边,脱帽致哀:安息吧,可爱的可敬的员,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边区人民永远怀念您!
胡永福:抗日英雄 锄奸勇士
来源:运城新闻网
□卢运锋
“胡麻子,使双枪,日伪汉奸心发慌;心发慌,想除掉,可惜就是抓不到。”小时候在村里时,大舅时常给我们讲一些抗日故事,其中多次讲过附近村子里曾有一位抗日英雄,身高体壮胆子大,黑脸,使双枪,杀日寇和汉奸。
每次讲其他的时候,如果大舅突然精神一振,腰一挺,眼一亮,清咳两声,我们就知道,大舅又要讲这位英雄的故事:“胡麻子,使双枪……”
大舅讲得最多的一段是,有两个日军在永济的一条大路上拦路作恶,乡民们不敢路过,都远远绕路而行,黑脸英雄毫无畏惧、正气凛然地迎面直行,待他们盘问之际,突然从怀里拔出双枪,一枪一个,然后扬长而去……
过去我一直把这当故事听,大舅说是真人真事,但却说不清胡麻子具体叫什么,是哪个村的。近年陆续在一些党史资料和纪实作品中看到了胡永福烈士的事迹,也到烈士家乡做了调查,采访了他的后人,烈士高大的形象才清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
胡永福(1903年~1942年),乳名胡蛋子,人称“双枪胡麻子”,永济市开张乡东开张村人。1903年农历二月初五出生于涑水河畔的东开张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36年加入中国,1942年5月牺牲。
胡永福自幼家境贫寒,8岁时父母先后去世,生活困苦,靠善良的兄嫂拉扯成人。虽然生活凄苦艰难,但胡永福自幼坚强乐观,虽无缘读书求学,但知大礼明大理,干活不惜体力,喜欢舞拳弄棒,痛恨邪恶势力,好抱打不平。他小小年纪就敢于和村里的地主及恶势力作斗争,第一次伸张正义就被报复打掉两颗门牙,但他并不畏惧,反而更加坚决地抵制地主和恶势力对劳苦村民的欺凌,屡次拼斗,生死不惧。
刚成年时,村里又出了明娃、黑娃兄弟两个恶霸,横行乡里,无恶不作。胡永福打抱不平拿斧头砍伤恶霸,向西出走,过河到陕西避祸。
他在陕西靠打短工度日,之后在金水沟参加了一支农民自发组织的“游击队”。这支农民队伍一开始打土豪、杀恶霸,为民除害,做了一些好事。但稍有实力后大头目就开始为非作歹起来,众人屡劝不成,队伍开始变质,胡永福在一些正直的队员支持下除掉了大头目,并被推举为新的带头人。之后,胡永福想把队伍拉到河东,但因队员都是陕西人,多不愿意背井离乡,胡永福遂只身携带两把返回家乡。后经地下党员李荣、张子英开导教育,胡永福提高了认识,并在二人的介绍下做了嘉康杰同志的警卫员和交通员,随嘉康杰同志东征西战。在嘉康杰同志的教育下,胡永福对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到才是真正带领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党,认识到只有才能救中国,于1936年光荣加入中国。
1938年,日寇侵占晋南各县,抗日形势更加严峻,嘉康杰同志被调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行前,派胡永福回乡组织武装斗争。胡永福和景兴支队的张同生接上头后,成立了“条山抗日游击队”。
胡永福入党后,觉悟提高很快,加之身体素质又好,勤学苦练一身杀敌好本领。鸟从空中过,他两手举枪,鸟落一双,人们称他为“双枪胡麻子”,威震日伪汉奸。一次在条山沟和日军遇上,胡永福让同志们先转移,他手持双枪,立于峪口大石旁,左右开弓,毫不畏惧,致敌死伤多人,不敢向前。又一次,胡永福和张兴义从黄河滩去普乐头联络站路过小敬村,遭遇两名日军,交错之际,两人猛虎擒羊一般,死死抱住敌人,将其拖到附近麦秸堆里除掉。
1939年4月,胡永福成立抗日锄奸游击队。他带领抗日锄奸游击队,在夜晚突袭包围了日寇在临晋“封神庙”办的奴化青年的培训班,活捉日伪副校长毕向斗,将40名学员带到了中条山上,经教育加入游击队,再后由白沙同志带走加入了八路军。此外,他还带领锄奸队连夜奔袭几十里到张留村,铲除了民愤极大的日伪财务科长、汉奸沈性天;带队活捉了临晋县伪财政科长卫建圭,逼其交出2000元供我军需。
胡永福在中条山下,黄河沿岸,涑水河畔打击日军,铲除汉奸,令敌人胆寒,大快人心。民谣“胡麻子,使双枪,日伪汉奸心发慌;心发慌,想除掉,可惜就是抓不到”,在群众中广泛传播,振奋人心。
1939年,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后,景兴支队去了晋东南,胡永福留在永济继续坚持斗争,隐蔽在杨振邦的抗日部队中担任执法队队长。1942年5月中旬,胡永福路过永济古城村时,不慎被胡宗南安插在杨部的代表所收买的杨部保安团团长、汉奸吴理辰诱捕,当晚连同随行的几名游击队战士一同被枪杀于伍姓湖滩。
黄河呜咽,条山垂首。党和人民痛失一位抗日英雄、锄奸勇士。1949年后,人民政府处决了汉奸吴理辰,为英雄复了仇,为胡永福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光荣证书。
双枪威武,让日寇汉奸胆寒;
一腔正气,为条山涑河壮色。
2019年8月,人民政府在东开张村为胡永福烈士建造的纪念碑落成。高大的纪念碑洁白肃穆,碑上“胡永福烈士纪念碑”8个金色大字在万亩红色的枣林中熠熠生辉。先烈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永远激励和指引我辈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老渤海·英烈篇|浴血柳林杀敌酋——记于慎德烈士
渤海之滨,黄河之洲的滨州市,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渤海革命老区的中心地域,“老渤海”红色文化在这里孕育。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普及“老渤海”历史知识,讲述英烈故事,弘扬英烈精神。
1938年9月,沾化县第一个党支部——下洼镇于家村党支部成立了,于慎德任支部书记。于慎德,又名于敬庵,沾化县下洼镇于家村人。1907年出生在一个下中农家庭。1935年北京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以教书为业。1937年9月,由关星甫介绍加入中国。历任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县政府秘书、县委书记等职,1942年6月19日,在东光县柳林对日作战中牺牲,时年35岁。
于慎德幼年时期,家境贫困。父亲是农民。全家8口人,只有六七亩薄地,勉强能维持生活。他弟兄5个,只有他得以上学。8岁那年入本村私塾学习,是品学兼优的学生;1927年考入无棣县立第一高小。思想进步的英文教师李济仓,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鼓动学生罢课,抗议蒋介石屠杀工农群众。于慎德参加了活动,初步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
当时的沾化县下洼镇是个海运码头,驻有反动政府的稽查兵。他们除了盘查过往船只、货物以外,还不断到附近村庄骚扰百姓,打骂群众。有一年的腊月十九,十几名稽查兵,气势汹汹地闯进于家村,催粮逼款,还要抓人。这时回家过寒假的于慎德,便和副村长于承德商量,发动于萃章、于武章等人,率领全村百多名青壮年,将稽查兵团团围住,言辞斥责;于承德、于鸿江、于萃章等人冲上去,夺下了几名稽查兵的,并把他们扭翻在地。稽查兵们连声认错,挤出重围,狼狈逃窜。当时,于家村的百姓出了口气,但日后却受到多次无理的报复。于慎德决心寻找“靠山”。
1929年于慎德高小毕业后便和同学丁润生、石玉廷一起,从下洼码头坐船出走,外出寻找。三个人茫然奔波一阵,没有打听到的线索,只好返回家乡。这时又遇上一件不平的事:于家村有个土豪叫王汉三。为了欺压一位姓于的农民,便私造假地契,把“伙道”路基丈量到姓于的宅基下,诬称姓于的侵占了“伙道”,扬言要给姓于的扒屋;不然,就得赔钱,逢年过节摆席请客。于慎德对此愤愤不平,便挺身而出,和同学一起,代替那位农民到无棣县政府鸣冤告状,在第一高小教师李济仓的帮助下,官司打赢了。责令王汉三向村民赔礼道歉,保证不再欺压平民。
1930年,于慎德考入山东省立第四中学(惠民四中)。1933年毕业。在校期间,他阅读了鲁迅的《呐喊》《彷徨》,蒋光赤的《鸭绿江上》《少年漂流者》等进步文学作品,思想深受影响。他参加了石景芳组织的无棣“同学会”,协助石景芳组织“同学会”的进步活动,和学校内的反动势力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同学会”办小报的要求。1933年,于慎德考入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他利用高等学校的有利条件,更加贪婪地阅读进步书刊,研讨社会问题,追求真理,并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进步活动。1935年,北京师专毕业后,经校长罗青山介绍,到临沂《土地陈报》所当职员。他看到《土地陈报》大部分内容是为宣传欺骗群众的,便建议改革,宣传进步思想,为民代言,但被《陈报》领导拒绝。他愤然辞职回家,在本县于家、楼子庄等村任小学教员,在无棣车镇高小任教导主任。对贫困学生,他不收学费,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车镇高小的校长是个员,不允许在校内搞进步的政治活动。于慎德上课时,在黑板上写着《三字经》《千字文》的题目,讲解的却是苏俄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救国等内容,并对学生教唱抗日救亡歌曲。他白天上课,夜晚练武习拳,准备和敌人做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于慎德投笔从戎,返回家乡。9月间,由关星甫介绍,加入了中国。从此,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组织学生宣传队,到农村、街道上宣传抗日;还利用夜校,向工农青年宣传革命道理,号召贫苦农民团结起来闹革命。1938年春,他先后发展了王振民、于寿山、于守刚入党;8月间,他任沾化二区(黄升一带)区委书记,并建立了沾化县第一个党支部——于家支部,他任书记。支部成立后,执行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印发传单,宣传抗日救国。开始,于慎德亲自用毛笔书写传单和标语;后来,他和无棣县党组织负责人傅文沐接上关系,从傅文沐的亲戚——下洼皂户信村王秩山家中搞到一台油印机。他们委托王秩山专门开设了一个杂货铺作掩护,搞地下印刷。王秩山白天站柜台,夜间刻钢板、印传单。印出的传单,由傅文沐、于慎德分发。10月间的一天,因为传单太多,目标太大。于慎德便借了一头毛驴,驮上一些白菜、萝卜之类的东西,把文件、传单藏在其中,躲过了敌人的耳目,安全地把宣传品运回家中。再通过进步的教师同仁们代为散发,还通过夜校的进步青年帮助散发。一夜之间,标语传单传遍全区各村,造成极大的声势,使敌人惊恐不安。
1939年7月,无棣县第二次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于慎德任县府秘书,协助县长刘宝田培训干部,开展工作。1940年5月的一天,县政府在曹庄子(今海兴县内)被土匪武装包围,激战中,县长刘宝田牺牲;于慎德率少数人突出重围,幸免于难。无棣县政府因损失惨重,解散了。1941年,于慎德调任庆云县委书记,在宁津、东光县一带,随冀鲁边区一专署、一地委机关活动。
1942年6月19日拂晓,日军扫荡队包围了地委、专署驻地——东光县大单村。专员石景芳等指挥部队、机关人员,几次突围,均被堵回,只好边打边撤,但敌人紧追不舍。我军退到寺后杨村附近时,又迎面冒出一股敌人,前后夹击。枪声响成一片,敌人从四面压上来。我军大部分干部、战士牺牲,也打光了。于慎德等人随石景芳专员被压缩在一片开阔地上,在一片乱坟堆中和数倍于我的敌人殊死拼杀。徒手的同志用砖头、拳头还击敌人;于慎德的拼弯了就用砸;烂了,用手抓住敌人捅来的,鲜血滴滴。敌人刺中了他的腿部,他重伤后被俘。历尽百般折磨,但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痛骂敌人。最后被敌人剖腹,壮烈牺牲,年仅35岁。
(花玲三 著)
【关于黄河的抗日英雄故事(关于黄河的抗战英雄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