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有哪些(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有哪些名字)

时间:03-29 故事会 提交错误

夜读·虎年说虎|关于“虎”的文化故事

编者按:迎虎年新春,过幸福中国年!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值此新春佳节,闪电夜读专栏推出“虎年说虎”作品征集活动,共庆2022年虎年春节。今晚,青州融媒主播曹瑞芳与大家分享关于“虎”的文化故事。

牛年从勤勤恳恳耕耘中平安度过,迎来了风生水起、奋发腾跃的虎年。

说起老虎,那个“王”字当头,眼睛炯炯有神,威风凛凛,龇着大牙,腾空而跃的英姿,就浮现在人们眼前,心中顿时滋生许多害怕和敬畏。

多少年来,人们把虎威武勇敢和无畏正义的精神,渗透到了中华民族血液里!虎文化从古至今,从故事传说到日常生活,丰富多彩,延绵至今。

虎在人们心中有很多好的象征意义

虎象征威严和王权,勇敢和无畏。虎具有王者气度,其威严和权势是正义凛然、不可侵犯,所以古代大将称为“虎将”,厉害的军队一定是“虎狼之师”,能够调兵遣将的人必须有“虎符”。虎还象征祈福避邪,能够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所以生活中有些家庭会在家里正门墙上挂虎画,让恶魔不敢进入,初生婴儿要穿着虎头鞋……

据说虎头鞋做工有很多讲究:鞋底通常为两层,代表着好事成双;鞋底的针脚是四根线连在一起,寓意着四平八稳,期待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虎头鞋的虎须要缝五针,意味着五行合一,还有五福临门的寓意。

日常生活中人们怕虎敬虎爱虎学虎表现在很多方面。

历史上很多名人和名胜带虎字。《封神演义》黄飞虎;明朝画家唐伯虎;爱国将领杨虎城;东晋画家顾恺之,小名叫虎头……

还有很多以“虎”命名的游览胜地或历史古迹。例如: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发生地——珠江虎口;长江上游的世界级大峡谷——涛声震天的江“虎跳峡”;苏州的“吴中第一名胜”,以“山小景多”著称的虎丘;汇展海洋文化的滨海景区——大连“老虎滩;明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辽东“虎山长城”;中国唯一冠以“虎”字的县市——黑龙江省“虎林市”。还有,当代最大锻铜雕塑——“天下第一虎”;清澈甘冽的“天下第三泉,为新“西湖十景”之一——杭州“虎跑泉”……

生活中,人们常常用“虎头虎脑”夸小男孩可爱,用狐假虎威讽刺仗势欺人的小人,用虎背熊腰描写人强壮,用狼吞虎咽,描写人饥饿的样子……它们极大地丰富了虎文化!

老虎和英雄故事

一般人都是谈虎色变,但《西游记》的老虎精却衬托了孙悟空机智勇敢。《水浒传》中,景阳冈三次打虎,衬托了武松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

这些故事家喻户晓,那么你听说过陆游打虎的故事吗?

《中华百杰图传》一书记载,爱国诗人陆游于抗金途中突遇老虎咆哮,士兵吓得脸色苍白,陆游挺身而出,用长矛把老虎刺死,得到了士兵的赞扬和敬佩!爱国诗人陆游不仅诗写得好,且有英雄义胆,他是不是更加值得我们尊敬和纪念?

历史上人们以虎年虎月生为尊荣

你知道生在虎年的名人都有谁吗?

有学者说中国第一个称帝的秦始皇;东汉时期的数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张衡;三国魏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阮籍;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还有春秋时期大诗人屈原……

这些不同凡响的人就生在虎年,你说怪不怪?

虎的美丽传说

虎不仅给人们留下勇敢坚强无畏正义的精神财富,也留下很多关于虎的故事和成语,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相传,药王孙思邈上山采药,归途中被一只老虎拦住了去路,忧伤地注视着药王。药王发现有一块硕大的动物骨头深深地扎入了老虎的咽喉。药王取下随身扁担上的一个大铜环,嵌在老虎的口中,将老虎的大口紧紧撑开,手从铜环中央穿过,迅速拔出骨头并在伤口抹上药膏,老虎的痛苦终于解除了。

从那以后,药王每次上山采药时,都会有一只虎在远远地注视着暗中保护他。后来人们就将铜环改造成一个手摇铃,成为采药的标志,所有的采药者都会带上它,以求得老虎的保护。

据说中国成语中带虎字的就有300多个。如: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虎视眈眈、生龙活虎、藏龙卧虎、龙腾虎跃、将门虎子、虎气冲天、虎气生财等等。

我们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像一条巨龙,又像一只猛虎,几千年来守护着华夏民族,使得子孙后代兴旺发达。我相信可爱的中国在虎年会更加繁荣富强!并为维持世界和平做出巨大贡献!

威风凛凛的虎年,我们必将迎来生机勃勃、万象更新、兴旺发达的新局面!人民生活必将幸福安康!祝大家虎年财运冲天!祝亲爱的祖国虎虎生威,虎腾龙跃再攀高峰!

作者简介:焦如丽,邯郸市作协会员,河北省骨干教师。

主播曹瑞芳,青州市融媒体中心主持人。

【长城文化】长城传说故事|晋宣迂辽

曹魏一朝,两次平辽,对雄踞一方的公孙氏却采用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先有曹操北伐乌桓,政敌袁绍之子逃至公孙康处,曹未追击,班师回朝。公孙康果如所料将袁尚、袁熙头颅献上,被封襄平侯、左将军。后有司马懿,渡辽水,灭公孙渊。从短期效果看,两次平辽,都起到安定北方的作用。但后者却间接导致,“五胡乱华”,辽东脱离中原政权控制达600年之久。曹操善战攻心,不战而胜;司马懿勇战击敌,虽胜犹败,这恐怕是他当初屠灭辽东的时候没有想到的。

公孙割据政权的“功与过”

应该说公孙政权的创始人公孙度是一位优秀的边疆统治者,他杀伐果断,东征高句丽,西败乌丸,支撑住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的边疆。除了军事上的成功,公孙度还接纳了大量躲避战乱的中原难民,这其中有大量的文化精英,所以辽东的文化和经济一度十分繁荣。公孙康也很清楚,一个边疆政权,只靠军事是不能延续长久的,所以公孙氏打一开始建立的就不是单纯割据的军阀势力,它向中原政权称臣,是汉帝国在辽东的分支。

公孙康死后,众人立其弟公孙恭为辽东太守。公孙渊趁叔叔公孙恭患病,趁机夺位。魏明帝曹睿即位,公孙渊称臣纳贡,曹睿封他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公孙渊向孙权称臣,自称燕王,割据辽东。

司马懿北击辽东的“胜与负”

图片来源网络

司马懿奉魏明帝曹睿之命,率军攻打辽东。

从军事角度看,司马懿征辽东从决策到具体实施无一不显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不愧为一流的军事统帅。

他广泛争取外援,不惜与高句丽、鲜卑合作,共同夹击公孙渊。鲜卑响应魏国号召,首领莫护跋从北面杀入燕国腹地,同时,高句丽的部队也从东面猛攻燕国。鲜卑和高句丽的参战,牵制了燕国大量兵力,挤压了燕国的战略空间,让燕军主力只能在辽河流域的狭小空间里跟魏军周旋。

之后,司马懿率领步骑数万,以闪电般的速度偷渡辽水直达辽东,使公孙渊猝不及防。此时,辽东下起了大雨,这场大雨令魏军喜忧参半。喜的是,魏军的粮船可以通过辽河直接运到城下,大军后勤问题大为缓解。忧的是,大雨一月不止,即便是平地都水深数尺,对于魏军的士气打击极大,三军将士都纷纷请求移营。司马懿却下令军中敢有言移营者斩,还下达命令,禁止诸将擅自出击,并允许城中的守军出城樵采。

雨停之后,魏军立刻对襄平进行合围。魏军起土山,挖地道,昼夜不停的发起进攻。城中很快就弹尽粮绝,随之而来的是人人相食的惨剧。在这种情况下辽东军的将官也开始发生动摇,守将杨祚向魏军投降。这时魏军加紧了进攻,最终攻入襄平,公孙渊和自己的儿子公孙修只得率数百骑突围,但还是被魏军斩杀于梁水。至此,辽东48年的割据状态就此终结。史称“晋宣迂辽”。

但是,司马懿进城之后,居然下令将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屠戮殆尽。而后他又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令人发指。更有甚者,司马懿随后上书朝廷,以辽东偏远不利于朝廷控制为由,将辽东百姓四万户迁于内地。随着中原王朝的撤军、撤民,辽东出现了真空地带,脱离中原王朝掌控,实为虽胜犹败。

屠戮辽东的“罪与罚”

图片来源网络

从短期效果来看,司马懿的策略十分成功,数代公孙氏建立的辽东政权自此荡然无存,带方、乐浪、玄菟等地相继平定。如果魏晋寿命长一点,统治基础稳固一点,司马懿收复辽东,将成为像秦国拿下南越,汉唐收复西域一样伟大的成就。

可惜,不论是曹氏建立的魏,还是司马家建立的晋,都是短命且脆弱的王朝,中央政权忙于内斗,无力顾及边疆地区的安稳和统治,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汉人政权在辽东地区逐渐走向崩溃。

尽管司马懿收复辽东初期,设置了幽州来治理辽东,但它对于辽东地区的统治能力远不及公孙氏的辽东政权。

辽东的衰落很简单,司马懿杀光了公孙氏留下的精英,并将辽东的人口大量迁往内地,取而代之的幽州只是一个军事单位,缺乏统治能力。尽管幽州刺史毋丘俭数次击败高句丽和鲜卑人,还屠了高句丽的首都,但他仍无法阻拦外族进入辽东,更无法阻止鲜卑人、高句丽人势力的壮大。军队可以守卫边疆,但无法占据全部土地,当辽东失去稳定的政权,大量民户被迁往内地以后,鲜卑人和高句丽人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司马懿死后,他的子孙为了争夺皇位,发生了西晋有名的八王之乱,正是在此时代,鲜卑、羯人、匈奴人纷纷屠杀汉人百姓,最终酿成了惨烈的五胡乱华。中原王朝再无力经营辽东,雄踞北边的鲜卑和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却为了辽东打得不开开交。到了南北朝时期,辽东彻底被高句丽占领。到太康年间,侵扰辽东边疆的鲜卑人和高句丽人已经动辄上万,可见其全部势力的强大。到公元六世纪,高句丽发展到了鼎盛,“全盛之时,强兵百万,南侵吴越,北挠幽燕、齐鲁,为中国巨蠹。”

为了收复这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隋朝两代皇帝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代皇帝,先后耗费百万大军,仍然没有夺回辽东。直到唐朝,唐高宗趁高句丽内乱,才发兵重新将辽东纳入到中原王朝的版图之下。虽然收复了辽东,但唐朝的统治一直不稳固,此时的汉族人很少,契丹等少数民族却稳坐人口的头把交椅。唐灭后,辽东直接沦为了契丹、女真、蒙古等部族的领地,600年间中原王朝都不曾在辽东有过统治,这种现象直到满清统治中原才结束。

其实,司马懿并不想破坏掉秦汉以来建立的东亚秩序,他屠襄平,是为了将公孙氏连根拔起,重新建立起听命于中央政权的东亚地方政权。可是,魏晋无力实现司马懿的野望,导致旧的汉人军阀秩序崩塌,新的强大的东亚汉人政权又没有建立,给了高句丽和鲜卑人崛起的机会。这恐怕是司马懿当初屠襄平的时候没有想到的。

“魏武挥鞭”“晋宣迂辽”相隔数十年,两位三国时期的霸主,经碣石故道打的两场胜仗,却带来截然相反的结局,后世不得不予以借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原王朝也好,少数民族也罢,政权的更迭,少不了对百姓的屠戮。可怜那“京观”一词就是在此时诞生的。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有哪些?

先介绍下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孟姜女哭长城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下面说另外两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

1.山羊驮砖

相传,在嘉峪关城,城墙很高有足足9米,但是仍然要在城墙的上面修建十几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繁多的垛墙,需要使用相当多的砖,由于当时施工条件有限,不如现在有吊运设备,那时全靠人工搬运。可是修关城所用的砖块,需要在40里开外的地方烧制。砖烧好怎么办呢,据说是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

城高可是9米啊,唯一一个能上下的马道坡度也是特别大,上下很困难,即使派了大量的人往城墙上背砖,累到瘫痪不说,背上去的砖却寥寥无几,供不应求,工作进度受到了严重影响。有一天,正在放羊的小孩正好走到这里,看到眼前的一幕,矗立良久,只见他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几块砖,搭在旁边山羊的身上,他便用手拍一下羊背,山羊的身体那真是一个轻,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做工的人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块很快就运上了城墙,难题也解决了。

2.万年灰与燕京城

普遍认为,长城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早在秦始皇之前就有很多国家修筑过长城,只是叫法不同。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有个国土比较小的燕王,而且兵马少、力量薄弱,他担心被邻国侵犯,为了让国家长治久安,燕王就征用了大量的民夫,在国家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求自保。当时筑的城墙,石、砖都只能用泥抹,没有石灰的时候,这是古老的办法。为了赶工期,尽快修好城墙,燕王命令冬天也不能休息。冬天搅拌泥土需要使用热水,因此,工人们抬来了许多大铁锅到工地上,用石头支起来,烧开水。日子久了,大铁锅被烧裂开了个大窟窿,开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啪啪炸开了,炸出很多白面面,干活的人瞅着,觉得好生奇怪。有个人突发奇想把这白面面用水搅拌一下,感觉比泥还滋润有粘性,于是大胆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次日,工人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紧致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那以后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再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疆土,也效仿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前,他下了一道圣旨,命令燕国人负责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白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那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特别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家,由于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大量金子,批准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国人居住,据说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有哪些(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有哪些名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免责声明:部分作品来自网友发布,或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更好的传递 好内容 ,正能量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者您不想在本站发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删除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