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常识:孟姜女哭长城
匈奴是秦朝北方的劲敌。
战国时,秦、赵、燕三国都与匈奴为邻,它们都在与匈奴接壤的边界上修筑了长城,并且还派重兵把守,以防御匈奴。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大军三十万人,北击匈奴,收复了过去被匈奴强占的河南地方(今内蒙古自治区黄河以南的河套地区)。为了进一步巩固边防,蒙恬奉命把旧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修整,筑成了一道西起陇西郡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境)、东至辽东郡内(今辽宁省辽阳市北),长达五千余里的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万里长城。
此后,历经两汉、北魏、北齐、北周以至隋,各朝都对长城有所修缮。特别是明代,几乎对长城加以全部整修。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长城,西起嘉峪关(在甘肃省),东到山海关(在河北省),像一条长龙似的蜿蜒起伏于崇山峻岭中。这条气势雄浑、壮丽、令人叹服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人遗留下的成绩。
秦始皇派兵北击匈奴,并令蒙恬率众修筑长城,这对防守秦朝的北疆和保卫黄河流域一带人民的生活与生产,是有着极大意义的。但是,秦刚灭六国不久,人心未定,创伤未复,如此过早、过急、过猛地动员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修筑这样规模巨大的工程,毫无疑问,是会给人民增加负担的。加之秦始皇在位期间,短短十几年,一方面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好事情,另一方面也做了不少劳民伤财的坏事情。他听信方士们的胡言妄语,迷信神仙长生不死之说,屡次派人远航海外,访仙求药,浪费了大量金钱。为了显示威风,他不断巡游各地,到处登山刻石,炫耀功德。他足迹所至,东北到过今天的河北省昌黎县,东南到过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南边到过今天的湖南省宁远县。
有一次,秦始皇想南巡到衡山,舟行至湘山(在今湖南湘阴县北),遇到大风,不禁大怒,命三千刑徒将山上的树木完全砍光,向湘神表示皇帝的威力。他滥用民力,强迫人民给自己修筑生前居住的宫殿和死后安眠的坟墓。著名的阿房宫和骊山陵,工程之大,空前未有。单是这两项工程就征调了七十多万人。据说,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庭中可以坐一万人,殿中可以竖立五丈高的大旗;宫前有十二个铜人,各重二十四万斤。骊山陵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余;墓中有宫殿和百官位次,内藏珠玉珍宝无数,还用水银造成江河大海,象征山川形势。
苛重的赋税与劳役,把人民推向了痛苦的深渊。在秦始皇的统治下,人民表面上暂时不敢说话,实际上内心里却充满了反抗的怒火。孟姜女哭长城的神话故事,就是反映了人民这样一种心理。
一对新婚的夫妇,男的名叫范喜良,女的名叫孟姜女,正在欢度婚后的蜜月,忽然男的要被征发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命令下来,丈夫不得不走。范喜良和孟姜女各怀着生离死别的悲哀,被强逼着分开了。
岁月一天一天地消逝,范喜良一去杳无音讯。孟姜女日夜想念着丈夫。她满怀着与丈夫相会的心情和希望,跋涉千山万水,来到了长城边,想探访自己丈夫的下落。
可是,她的希望破灭了,范喜良早已在沉重的苦役下死去。孟姜女看到了长城,没有看到丈夫,她的心碎了。她放声痛哭,哭声震动了天地。她悲愤的眼泪飞溅到城墙上,把长城冲塌了一道四十里长的缺口。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起源于何时,现已不可知。根据南宋人周蝉所著的《北辕录》记载,远在南宋时,人们便给孟姜女这位传说中的人物修了庙,塑了像,把她当作神灵来供奉。这说明,孟姜女的遭遇,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同情;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表明了暴力压迫下的千千万万人民的积愤及其所显示的力量。
后来,秦朝的统治就在各地愤怒人民的起义声中坍垮下去了。(谢承仁)
来源:历史人物传记故事
一个葫芦开俩瓢|孟姜女的传说
一个葫芦开俩瓢( 92)
作者: 李付春(微信号 lifuchun1129 )
现如今,家里舀水、淘米、舀面、盛东西,都使用不同的器具。而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盛、取东西时几乎都用同一种器具———瓢子。水缸里飘着一个水瓢,面缸里放着一个面瓢子,米袋子里放着一个舀米的瓢子,并且家里的新剥下的玉米、花生等东西,都是用瓢子来盛的。当然,这主要是当时的条件所限。
现在的年轻人和少年儿童几乎不知道瓢子为何物。那是春天里,农家人在庭院里栽种下的葫芦秧苗,等到夏末秋初的季节,房檐及墙头树枝上,葫芦的秧藤会在开花后结下一个个葫芦。那时的葫芦不像今天人们种的菜葫芦,在很嫩的时候就摘下炒菜吃,一棵葫芦秧苗可以结很多个葫芦。早先人们会把一棵秧子上只留下一两个,最多也就三个葫芦,这要看秧苗是否茁壮,养料供应是否充足,把其它的小葫芦开花不长时间就要疏掉,为的是把留下来的葫芦长大。一般要等秋后秧子彻底死了,葫芦也完全成熟以后才被采摘下来。
当一个大葫芦被摘下来还得存放一段时间,主人家会拿着这个大葫芦请木匠师傅用锯子从中间锯开,这一个葫芦就开成两个瓢子。更有趣的是,这一个葫芦开成两个瓢子不能被一家所用,要不留给木匠师傅家一个,要不两个都拿回来送给邻居一个,再就是送给自家的亲戚或者朋友。后来长大以后我才明白,为什么二叔家不种葫芦而那么多瓢子,我们家用的大多都是他们家给的,那是二叔做木匠的缘故啊。
为什么一个葫芦开成两个瓢子不能被一家所用呢?这要源于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在寿山的长城岭下,住着两户人家,东家姓孟,西家姓姜,他们是一墙之隔的好邻居,奇怪的是,这两家都无子女。
有一年,孟家在自己院子里的西墙跟下栽种了一棵葫芦苗,葫芦长得很旺盛,葫芦秧很快爬满两家共有的墙头上。葫芦秧开的花倒是不少,也不是孟家有意蔬果,更不是姜家把长在他家那边的葫芦给摘了,而是这棵葫芦就只结了一个葫芦,正好长在墙头偏姜家那边。秋天,葫芦成熟了,孟、姜两家都希望葫芦归自家,两家各不相让,孟家说他种的,并且水肥都是他家管理,姜家说葫芦长在他家。
最后,在村人的调和下决定每家各分一半。他们把葫芦摘下来,请来木匠师傅当场锯为两半,当锯开后,众人十分惊讶!里面竟然端坐着一位俊俏的小姑娘,长得似仙女下凡。当两家一见这小姑娘,都不争着要那葫芦了,却抢着要抱那小姑娘。两家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后还是由众人调解,两家轮流抚养这个小姑娘。从此之后,这个小姑娘就被孟、姜两家养活着。
一天,孟家对姜家说:“我们给她取个名吧”,经双方商量便起名孟姜女。从此,孟姜女这个名字就被村里的人们叫开了。等她长大后嫁给了勤劳善良的范喜良。可是,新婚后不到两个月,丈夫便被齐威王征召为民夫,到寿山后修筑长城去了。后来丈夫累死在长城下,又被埋进了长城内,她便哭塌了长城。她的美名就在民间流传下来了。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那是她的美丽、善良及爱情的力量,与秦王暴力相争的一个鲜明的对比。同样,那孟姜葫芦娃的故事更是一个神话故事,但从这个故事里教会我们什么是善和美,教会我们有了好的东西不可独享,要与他人去分享,这才是人间的淳朴与善良。
【作者简介】李付春, 山东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英语),山东省作家协会第18届讲习班学员。《格言》《文苑》《上海教育出版社》签约作者。拙文散见于《读者》《意林》《特别关注》《情感读本》《辽宁青年》《中外故事》《细节》等杂志及《广州日报》《扬子晚报》《齐鲁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南方都市报》《今晚报》《文汇报》《南京周末》《深圳商报》《都市女报》《羊城晚报》《澳门日报》美国《侨报》印尼等500多家国内外报刊。文体涉猎于散文随笔、小说故事、段子笔记、校园家教、杂文游记等。有文被编录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考场创优写作专项指导训练教科书中。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新华全媒+丨“把祖先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好”——三个长城保护员的故事
新华社石家庄6月11日电(记者李凤双、曹国厂、郭雅茹)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横跨15省区市,蜿蜒盘旋在中国北方辽阔大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在长城沿线,有一支6000多人的长城保护员队伍,他们踏遍长城的每一个角落,抚摸长城上的每一寸砖墙,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祖先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长城保护最前线的主力。
张鹤珊:长城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仲夏时节,天刚蒙蒙亮,在离秦皇岛市区40多公里的长城脚下的城子峪村,67岁的张鹤珊揣上垃圾袋,提一把镰刀,出门巡护长城。
一路割杂草、捡垃圾、查看每一处城墙……张鹤珊健步如飞,太阳爬上山头,他也登上了敌楼。6公里、23个敌楼,张鹤珊每天至少用5个小时巡视一遍。
张鹤珊生长在长城脚下,对长城感情深厚。1978年,23岁的张鹤珊开始自发守护长城。2003年秦皇岛建立“长城保护员”机制,他成为首批长城保护员。
劝走放羊倌,赶跑偷砖贼……为守好长城,张鹤珊跟很多人急过眼、红过脸,也吃过各种苦头,可他凭着热爱坚守了44年。“长城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离不开它,每天不去走一走、看一看,心里总放不下。”张鹤珊说。
每年这时候,不少户外爱好者到长城上组织集体活动,乱扔垃圾等现象时有发生。《长城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禁止有组织地在未辟为参观游览区的长城段落举行活动。为此,张鹤珊想出一个法子,他主动联系各地“驴友”组织负责人,宣传相关规定,并在巡护长城时为“驴友”义务讲解长城知识。为了听他的讲解,一些“驴友”爬长城前主动向他“报备”,还随身带上袋子清理捡拾沿线垃圾。
张鹤珊在给游客讲解有关城子峪长城的故事(2016年5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张鹤珊不仅保护长城,还不断研究长城,搜集民间传说,挖掘长城文化内涵。2009年,他的《长城民间传说》出版,收录20多个故事。
为更好地宣传保护长城,他还开设个人抖音账号,通过短视频和不定期直播为几十万粉丝分享巡护见闻和长城文化……
“长城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只有保护好它,才能让子孙后代感受到长城文化、长城精神。”张鹤珊说,守护长城不是任务,是对祖先和子孙后代的交代,是文化的传承。
许国华:让长城文物“活起来”
六月的板厂峪,天高云淡,群山吐翠。山脚下,一座满是“老宝贝”的长城文化展馆,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这是明代的火铳,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这是当时戍边官兵用的毛笔盒,你看多讲究,笔筒和墨盒是一体的。”68岁的许国华格外珍视这些老物件,“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
四百多年前,一支由义乌将士组成的军队远离家乡,在名将戚继光的带领下修筑蓟镇长城,长期坚守在从山海关到居庸关西的敌台。他们以敌台为家,繁衍生息,后在长城脚下发展出许多义乌兵后裔聚居的村落,秦皇岛市驻操营镇板厂峪村就是其中之一。
保护好长城是板厂峪村村民许国华心中的信念。“小时候在长城上玩,看见有人到长城上翻砖抓蝎子、挖草药、放羊、搬长城砖,我就心疼!”许国华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感情。
2002年,许国华当起了长城保护员,全身心投入到保护古长城的工作中。20年来,许国华为长城文化展馆的发展和完善不断努力。“我对长城文化的热爱更深切了,每一件宝贝都有它的故事,都有先辈生活的印记。”许国华说。
2020年许国华在板厂峪长城巡查。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许国华在微信公众号上宣传长城文化,讲解长城知识。截至6月10日,《老许讲长城文物》已经制作了285期,还在持续更新中。
如今在许国华带领下,多位志愿者在板厂峪从事长城保护、文物整理和讲解等工作。“有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长城故事,宣传长城文化,加入长城的保护中来,才能将长城精神传承下去。”他说。
林长友:我的使命是让长城的生命尽可能延长
始建于1368年的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滦平县与北京市密云区交界,1567年在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带领下进行了续建、改建,以其保存完好的建筑工艺与防御体系蜚声海内外,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的金山岭长城,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是周边村民的“石料厂”。那时人们物质条件差,缺乏保护长城的意识,一些村民到长城撬砖垒房。
看到这种情形,金山岭长城脚下的二道梁子村村民林长友的父亲退伍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保护长城之路。
“父亲保护长城是义务行为。”林长友说,为养家糊口,父亲只能利用工作之余巡护长城。
父亲病故后,为照顾家庭,林长友初中毕业后就到北京务工,在古建公司学了一年多瓦工后,收入相当可观。可长城保护工作也需要有人继承,1989年,他决定回老家,接过父亲的接力棒。
30多年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他从未间断巡护长城。
如今已是金山岭长城文物管理处文物保护科副科长的林长友,每天依然带领他的团队,巡走在近10公里的长城沿线上,仔细查看砖石有没有松动、移位、脱落,墙体是否有酥裂、下沉,敌楼、马道是否渗漏、积水……在看管保护长城的同时,他们还肩负着长城环卫、森林防火、宣传引导等职责。
“金山岭长城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从一名瓦工成为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的使命就是尽我所能,让长城的生命尽可能延长,再延长……”
【关于长城的故事传说50字-长城的故事传说五十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