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关于黄河的成语大全【成语关于黄河的成语】

时间:04-02 故事会 提交错误

成语中的黄河

来源:【黄河网】

文 |王寒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举世无双的瑰宝,这就是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传承沿用下来的,它包含一个故事或者典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多数成语是四字词组,有些成语是一个短句,还有的成语是一句现成的话,跟俗语、谚语相近,但也不尽相同。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蕴藏着中华民族深厚久远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与研究意义。

黄河与成语的关系十分密切。黄河既是许多成语产生的源泉,也是成语的一个主题。无论是以黄河为主题的成语,还是在黄河流域产生的成语,都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

中流砥柱,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屹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

中流砥柱 蔡红标 摄

确切一点,砥柱山应该说是砥柱石。在黄河三门峡大坝下游不远离南岸稍近的洪流中,有一根嶙峋的石柱,并不算十分高大,水面以上部分通常就是三四米高,到了黄河主汛期水量最大时,往往只露出一个尖尖的顶,看样子随时都可能被淹没。然而神奇的是,它从来没有被埋没。多少年来,任凭再大的水量、再高的风浪,也淹不没、冲不垮砥柱石。它劈波斩浪,岿然不动,挺立在激流之中。这就是著名的中流砥柱。自古以来,这根小小的石柱吸引了无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来到这里观赏、膜拜,并留下许多诗词歌赋。唐太宗李世民题诗:“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

当代著名山水画大师谢瑞阶为南接待厅创作的那幅《大河上下浩浩长春》,被公认为现代山水画发展的里程碑,其名字就来源于唐太宗为中流砥柱写的这首诗。中流砥柱的精神激励人心,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象征。

海晏河清,意为大海平静了、黄河水清了,比喻天下太平。出自唐代诗人薛逢的《九日曲池游眺》。曰:“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这首诗颂扬国泰民安、太平无事。《唐诗三百首》选入了薛逢的另一首《宫词》,却没有选这首诗。《唐诗三百首》虽难免有遗珠之憾,但所选之诗基本上能够代表唐代诗歌的最高水准,这也多少证明了这首诗在诗史上不是特别有名。然而,海晏河清传至后世,并成为一个常用成语,是这首诗的一个贡献。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出自《左传·襄公八年》,意思是说黄河水含泥沙很多,要是等到黄河水清了,人还能活着吗?言外之意是不能被动地一直等待,要争取主动。从这点上说,这个黄河特色鲜明的成语很有积极意义。

成语大多从古籍中而来。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论语》,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出了100多个成语。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过一篇《进学解》。这是勉励学生刻苦学习、努力进步的文章,不到1000字,竟然出了27个成语。我们非常熟悉的同工异曲、力挽狂澜、兼收并蓄等都在其中。

而《诗经》,更有“一部诗经,三百成语”之说。光是《国风·卫风·氓》这一首诗,就出了载笑载言、二三其德、夙兴夜寐、言笑晏晏、信誓旦旦5个成语。而《小雅·节南山之什·小旻》的最后一段:“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28个字,就含有成语暴虎冯河、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些成语大书的作者、编者的故乡及创作、成书的地点都在黄河流域。成语“暴虎冯河”里的“河”,指的当然也是黄河。

成语以4字居多,但也有其他字数的。如“鲤鱼跳龙门”“黄河清,圣人出”“不到黄河心不死”“跳进黄河洗不清”等。这些成语人人皆知,从中可以看到黄河在世人心中的位置。从多字成语中可以看出,有一些其实是谚语、俗语。这也表明成语与谚语、俗语本来就没有明确的界线,都是众人皆说,成之于语。经典的,首先得是大多数人的。

黄河不舍昼夜,万古流淌,黄河治理事业也会与时俱进、一往无前,随着黄河治理事业的前进和发展,必然还会涌现新的成语或谚语、俗语。

END

编辑:范江涛 胡少华

审核:项晓光

本文来自【黄河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竟然和山西有关!

有些成语,我们总能脱口而出,但你知道吗?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竟然都是出自山西哦~~~

“退避三舍”发生在山西;“纸上谈兵”的长平之战发生在今山西高平西北;"愚公移山"移的就是太行山和王屋山……

小编翻遍各种资料找到了15个与山西有关的成语,来长长知识,看看你都知道几个。

楚才晋用

楚才晋用:比喻本国的人才被别国所利用。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声子深为伍举的才能所叹服.后来伍举的岳父王子牟犯罪逃跑,有人造谣是伍举通风报信.伍举无奈,逃奔郑国.这时声子因公被派往晋国,途径郑国,两人郊外相遇,“班荆道故”。声子听了伍举的申诉,甚感不平。他让伍举先到晋国暂住一个时期。办完公事,声子即刻去见楚“令尹”(相当于宰相)子木。当子木问道:“晋大夫与楚孰贤”时,声子先以“晋卿不如楚”取悦子木,接着便道:“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然后陈述史例,晓明利害,终于说服子木,招回伍举。

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出处:春秋时,秦国(今陕西一带)和晋国(今山西和河北南部一带),是相邻的两个强国。两国统治集团之间勾心斗角,争夺霸权,矛盾很尖锐,但另一方面,他们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结成关系密切的亲家。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便是秦穆公的女儿。

禹凿孟门

国际考古专家白礼昌考察孟门得出结论:大禹治水凿开黄河蛟龙石壁第一门在今柳林孟门。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孟繁仁主编论文专著《孟门天下黄河第一门》一书。

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柳林孟门是大禹治水第一门户,这里还保留着传说是大禹当年指挥治水时,因长期伫立于此而留下深深脚印的“禹王石”。也有专家认为,所谓孟门之名,涵盖今柳林孟门至河津龙门黄河段的河道两侧,柳林孟门乃其北起,河津龙门是其南止。而柳林县的孟门又位于此段黄河的上游,故称作黄河第一门——孟门。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出自《左传·僖公五年》:中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但虞君未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

假道灭虢

假道灭虢:但是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出自《左传·僖公五年》:中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但虞君未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晋国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春秋五霸之一,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晋最初只限于今山西南部的汾水流域一带。进入春秋后,于晋献公时期迁都于绛,并开始其扩张进程。最终形成了地跨今天的山西、河北大部,西到黄河西岸,据崤山,西北最远达到汝水之滨,南到今河南北部的广大疆域。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道路以目

道路以目: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

出自《史记·周本纪》:“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周厉王施政暴虐,受被他宠信的大臣荣夷公唆使改变周朝原有的制度,把平民赖以谋生的许多行业,改归王室所有,一时间民生困苦民冤沸腾。厉王不听劝谏采用特务手段对付人民,他派人去卫国请了很多巫师,在首都镐京巡回大街小巷,偷听人们的谈话,凡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即行下狱处决。这样一来,举国上下不再敢对国事评头论足了,只是以目示意。3年后,平民们最终不堪忍受,自发地组合起来攻入王宫,把暴君放逐到一个叫彘(今属山西)的地方。

环肥燕瘦

环肥燕瘦:形容女子形态不同,各有各好看的地方。也借喻艺术作品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

出自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释义“环”是指的唐玄宗贵妃杨玉环(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燕”是指的汉成帝皇后赵飞燕。

尧天舜日

尧天舜日:原用以称颂帝王的盛德。后也比喻天下太平的时候。也比喻因为帝王的英明统治让国家呈现盛世。

尧(前2377—前2259年),祁姓,陶唐氏,名放勋,起初被封于陶,后迁徙到唐(今山西临汾和襄汾),所以又称唐尧,中国传说历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 舜,是中国传说历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名重华,冀州人,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济)。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退缩。

选自《列子·汤问》: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太行山——在山西和华北平原之间、横跨晋冀豫三省;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

数典忘祖

数典忘祖: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左传·昭公十五年》载:周景王十八年(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晋大夫籍谈出使周王室。宴席间,周景王问籍谈,晋何以无贡物,籍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周景王就列举王室赐晋器物的旧典来,并责问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代,怎么能“数典而忘其祖”,也就是说列举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职掌呢?

表里山河

表里山河:表里的意思是内外。而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最早用于形容晋国(今山西)境内大山大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忠义千秋

东汉末年,山西解州。因遭受熊家迫害,关家家破人散,祖母教诲关云长从小立志不为家仇为社稷。关云长与刘备、张飞兄弟三人结义,共图大业。曹操钦佩关云长威武忠诚,百般利诱归降自己,但关云长不为所动。诸葛亮感觉关云长傲骨难驯,三番巧设机关意在考验,关云长智筹对应巧妙过关。

好事者借关云长曾受曹营羁绊一事,发难。关云长忍辱负重一心筹备做大事,大义凛然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威震中华。关云长统管荆州德政感化,适才用人,百姓深感其德。奸人诋毁关云长有忤逆之心,为证其心,他构筑荆州防线。终因内外交困,错失联吴拒曹之良机,败走麦城。

【关于黄河的成语大全【成语关于黄河的成语】】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免责声明:部分作品来自网友发布,或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更好的传递 好内容 ,正能量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者您不想在本站发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删除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