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关于长城的十个故事、关于长城的故事有什么?

时间:03-28 故事会 提交错误

关于长城的五则民间故事

万里长城曲折盘旋,被世人称为奇观,这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名片。它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目光,凡是去过长城的人,都赞叹不已。关于长城也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比如孟姜女哭长城,相信这个故事大家早已烂熟于心了吧,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长城的一些其他小故事吧。

故事一、定城砖的传说

一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不禁会好奇什么是定城砖吧,小编带大一起了解一下,它是来源于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呢?古代的时候有一位叫做易开占的工匠,他会算建造这里需要多少块砖,因为他的出现,为修建长城节省了许多开支。监督修建长城的人不相信他的话,就让他算这里一共需要块多少砖,易开占经过详细的计算后,肯定地说:“一共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听了以后,说:“如果最后发现多一块或少一块,那么你的人头就不保了,而且这里的所有工匠都会被你连累,他们必须都在这里继续干苦力三年。”最后就剩了一块,在西瓮城门台上。监事管想借此要了易开占的命,此外想着扣工匠们的工钱,这时易开占却不紧不慢的说:“那块砖并不是多余的,它是老天安排让放在这里的,如果把它拿走的话,城楼就会塌下来。”监事管听了以后,他害怕出事,就不敢再管这件事情了。从此,这块砖就在原位,没人动过。

故事二、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时,需要将近数万块的石条,工匠们把这些石条都凿制完成以后,却没有人能抬得动,拿车子也拉不动,从这里都嘉峪关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道路崎岖,要想把它们运过去很难很难。大伙儿正在一边凿石条一边为运输的事情发愁,眼看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他们虽然凿的很快,可是石条还都在山里没有运出来,要是影响工程的进行,他们这些人也会被杀害。正在大家正在发愁的时候,这时,忽然山顶轰隆一声,白云中隐约可以看到一幅锦绸,上面有几个大字,人们看了绸缎上的字开始行动。不知不觉冬天来了,众人从山上修一条路到关上的路,在修建的这条路面上洒水,让这条路冻冰,然后把石条放在冰路上,让它们滑下去,正好把石条送达到嘉峪关城下,不但可以按时交付,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工匠们都纷纷跪地感谢老天的保佑,在城的附近建了一座庙宇,供奉祭奠,这里成为了工匠开工前必去的地方,为了祈求顺利。

故事三、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的城墙高达9米之高,要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了。现在还必须在城墙上修建十来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许多的垛墙,需要的砖块数量的数目很是多,当时,由于施工的条件很差,,只能要用的砖,都是在将近四十里以外的地方烧的。烧好了,让人背上去,由于城墙很高,有很长一段距离,所以要想搬上去很难,而且背上去的砖仍然不够用,工程的进度被拖。有一天,有一个小孩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大量的百姓在满天大汗的搬砖,这个小孩看了以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在腰带的两头各绑上一块砖,把它搭在羊背上,然后,拍一下背,羊背着砖就爬到了城墙。人们看了很是激动,开始照做,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故事四、击石燕鸣

相传,古代有一对住在嘉峪关柔远的燕子。一天早上,两只燕子一起飞出关,天色渐暗的时候,雌燕子先飞了回来,等到雄燕子飞回,关门已经被关上了,熊燕子不能进来,熊燕子心情悲痛,一头撞到墙上死了,这时的雌燕因为思念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叫到离世。死后这只雌燕子的灵魂没有飘散,只要一有人拿石头敲击城墙,就会听到有“啾啾”燕鸣声。古人把能在嘉峪关内听到燕鸣视为吉祥的声音,所以当有将军要外出征战时,他们的夫人就会到这里来击墙,以求好运,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这已经发展为了一种风俗。

故事五、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称,长城是秦始皇修建的。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名叫燕国的地方,那里国家小、人口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侵占的危险。那里的国王为了保住他的疆土,燕王就征用了百姓,在他的边界山筑起高高的城墙,防止敌人的入侵。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城墙只能是用泥糊的,为了合理分配时间,能够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继续修。天气寒冷的时候,和泥得用热水,因此,农夫们就支上一个锅烧水和泥。锅因为长时间被火烤,被烧了一个巨大的洞,水都漏了,火也灭了,滚烫的水都洒在了高温的石头上,一相遇爆炸了,发现了许多的白粉沫,用它们和泥粘性很大。第二天,农夫们都纷纷开始用这白粉,效果果然要比用泥抹的好的多。后来,秦始皇为了保护城池,他开始命人修筑长城,开工以前,他特意下了谕令,让燕国人负责烧石灰的活儿。因此,修长城所用的石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完后,因为燕国人烧灰立功,秦始皇又拨了一笔巨款,建了个城镇,专让燕国人居住,这正是现在的北京。

长城脚下是故乡丨一家三代关于长城的故事,还在继续……

长城脚下是故乡

■张洪瑜

10月5日,休假在家的第75集团军某合成旅修理连技师、三级军士长张发,和父亲张海涛、母亲王先花在明长城遗址大川岭段留影。作者提供

今年,第75集团军某合成旅修理连技师、三级军士长张发,休假赶上了过中秋节。

中秋节那天,父亲张海涛很高兴,拉着张发和母亲到长城上看月亮。月光皎洁,秋虫欢快吟唱,一家人蹚过齐膝深的荒草,踏着清凉的青石砖,拾级而上。这段长城位于山西大同浑源县以西的方向,是一段绵延数十公里的明长城遗址。父亲张海涛从18岁开始,义务当起这段明长城的“守护者”,一守就是40年。

入伍前,每逢重要节日,父亲一定会带张发去长城走走。如今,张发走在长城上,时光仿佛一下子回到儿时。那时候,爷爷张志一声号令,全家人把散落在各家的青石砖一块一块搬回长城。父亲张海涛还年轻,扛起铁锹,步伐走得飞快,时不时停下来,“砰砰”敲打几下青石砖,看看石头有没有松动……

时间回溯至上世纪60年代初。

那天,一名身材魁梧的壮汉,突然出现在张家不大的院子里。他站在院子中央,伟岸的身躯像一棵挺拔繁密的老树。

“人呢,都去哪了?”壮汉大喊。

“你找哪个?”张发的奶奶李二女应声跑出了门。

壮汉默不作声,只是微微露出笑容。

李二女瞬间激动得哭出声来,“你还晓得回来哩,整个村子都以为你‘光荣’了。”

壮汉拭去李二女脸上的泪水,说:“仗打完了,还有其他任务嘛,俺穿上了军装就是国家的人,是大家的人,岂能只顾着自己的小家哩。”

这名壮汉就是张发的爷爷张志。他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因负伤治疗等原因迟迟没能返乡。回来后,政府给张志在城里安排了工作、分了房,每月还可以领取生活费。张志一一婉拒了,背着背包回到了长城脚下的农村。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他说:“俺是毛主席的战士,不打仗了,那也得艰苦朴素,原本就是农民,是农民就得种地。”

从朝鲜归来后,张志时常念起朝鲜战场的往事。

有一次,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气温下,全连潜伏在冰天雪地里。连长脸上挂满了冰花,悄悄对他说:“你瞧,咱们这阵地弯弯绕绕了几百米,像不像一道长城?你不要睡着,快回答我!”连长用脚蹭了蹭他,“你快动一动,动一动呀!”最终,张志捡回了一条命,而连长和十多名战友却没能坚持到最后。

回乡后,张志只要登上长城,就会想起朝鲜战场冰天雪地里那弯弯绕绕的几百米,想起连长的叮嘱……他离不开长城了。

没几年,儿子张海涛长成了大小伙。在准备报名参军时,村里的老人极力挽留,“海涛正直、善良,大家一致希望让他当村长。”那时候,他们所在的南张庄村,30余户人家,不仅吃水困难,还不通电、不通路,十分需要一个年轻有干劲的人来当领路人。

“只要是为大家好,参军、当村长都行!”张志让张海涛留了下来。

当村长后,召集青壮年修路,修水渠引水……张海涛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一次走访,张海涛发现有村民家的地板铺上了青石砖,砌得整整齐齐。

“这不是长城上的青石砖吗?怎么搬到家里来了?”张海涛火气一上来,眼睛瞪得老大,“你,你赶紧给俺搬回去!”

“不就是几块砖,凭什么让俺搬回去,村子里搬砖的可多了。”村民也不示弱。

回家后,张海涛把这事告诉了张志。

“长城是文物哩,咋能破坏?”张志气得直跺脚,把拐杖狠狠地扔出去老远。张志还想到,长城四周村民的牛羊到处跑,一些土墙壁被蹭得斑驳不堪,要是放任不管,长城被踏平了,以后,人们还知道这儿是长城吗?

当天夜里,父子二人辗转难眠。张海涛索性起床,打着手电就往乡政府跑。第二天,他从乡政府带回文物保护相关制度法规,挨家挨户做宣传。

“要搬回去,你自个儿去搬。”见张海涛来劲了,大家纷纷说。

无奈之下,张志动员全家齐搬砖,连小小的张发也加入了搬砖队伍。

为了防止村民再去搬砖,也为了避免牛羊破坏,张志开了个家庭会议。他对张海涛说:“我腿负过伤,年岁也大了,走不了远路。你是村长,是党员,有义务守好长城。”

张海涛点点头。

“要守就一辈子守下去,能不能给个承诺?”张志追问。

张海涛回答干脆:“俺发誓,俺一定也像你一样,一天看它一遍,一辈子给它‘站岗’。”

从此,这个承诺伴随了张海涛40年。

爷爷张志每天都要去长城看看。年幼的张发不理解,问他为什么总去长城。

“长城也是家呀!”张志说。

父亲张海涛也喜欢带张发去长城。张海涛会在肩上扛一把铁锹,嘴角燃上一支烟,走起来健步如飞,张发一不留神就被父亲甩得远远的。

张发走不动了,就一屁股坐在地上。这时,张海涛就折回来,把张发高高举起,骑在自己脖子上,父子俩边走边唱爷爷教的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到了长城,有青石砖松了,张海涛就用铁锹“砰砰”地敲紧,张发就用小手捧点土去垒,父子俩一身灰一身汗,开心极了。

春去秋来,寒暑交替。张发也长大了。

“孩子,去参军吧!你爹守护着古长城,人民军队才是真正的‘钢铁长城’哩。”步入耄耋之年的张志最大的心愿就是送孙儿参军。

面对爷爷的嘱托,张发攥起拳头,骨节“咯嘣咯嘣”响,他向爷爷承诺:“要是当不了军官,俺也争取当个‘兵王’,只要部队需要,俺就干上一辈子。”

看着已长成男子汉的张发,张志高兴得把拐杖拄得“噔噔”响,“好,好,我等着你的好消息。”

然而,张志没能盼到张发当上军官、当上“兵王”,就去世了。那年张发刚晋升下士。

回家奔丧期间,张发发现自己不在家的这几年,父亲张海涛也老了。他脸上的皱纹不知不觉深了许多,头发也花白了。那双成年累月在地里耕种的手,血管突起,满是裂口。自从南张庄村整体搬迁后,张发家所在的青磁窑村离长城有近十公里山路。父亲身体不如从前了,但他仍坚持每星期至少去长城看上3回。

归队前,张发跟父亲去了趟长城。父亲依旧爱燃上一支烟。张发跟在身后,看着父亲的背影出神,不知不觉落了一大截,只得加快脚步。

仔细算来,父亲守长城都20多年了。张发忍不住大喊:“你慢点,爷爷不在了,又没人给你钱,你也就不要这样坚持嘛!”

张海涛转过身来,拉下了脸。“你说的是啥话?俺守长城又不是守给你爷爷看的,也不是为了啥钱。俺说给长城一辈子‘站岗’,说到就要做到。你现在是一名军人了,你也要做好长城一块砖,守护好祖国的国防长城,这才是个理!”

像雷声滚过,像闪电划过,张发只感觉一时间耳朵嗡嗡作响。他想不到,农民父亲能说出这番道理。

这些年,张发在部队做过炮手、炮长、坦克车长、文书、司务长。如今,他是旅勤务保障营修理连的装甲修理技师、三级军士长,官兵心中响当当的“大师傅”。

而当年,张发差一点就触到了军旅生涯的“天花板”。

那时候,部队调整改革,原本是炮兵连司务长的张发划入旅修理连。张发需要从头开始学习新的专业,这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张发想起小时候,爷爷讲朝鲜战场,讲到激动处,爷爷的声音就很大,“越是艰险越向前,越是困难越不低头,做任何事,都要雄赳赳、气昂昂。”他又想起父亲,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义务守护长城……张发决定学习装甲维修。

去年,张发顺利晋升为三级军士长,成为高级士官,离他当“兵王”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2016年初,当地文物局聘请父亲张海涛为文物保护员,父亲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了张发。

听着父亲激动的声音,想象着父亲兴奋的样子,张发忍不住笑了,“爸,我现在得做好国防长城‘一块砖’,等我以后退休了,陪你一起守长城。”

电话那头的张海涛,连连称“是”。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脚下是故乡。这个关于长城的故事,还在继续……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有哪些?

先介绍下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孟姜女哭长城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下面说另外两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

1.山羊驮砖

相传,在嘉峪关城,城墙很高有足足9米,但是仍然要在城墙的上面修建十几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繁多的垛墙,需要使用相当多的砖,由于当时施工条件有限,不如现在有吊运设备,那时全靠人工搬运。可是修关城所用的砖块,需要在40里开外的地方烧制。砖烧好怎么办呢,据说是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

城高可是9米啊,唯一一个能上下的马道坡度也是特别大,上下很困难,即使派了大量的人往城墙上背砖,累到瘫痪不说,背上去的砖却寥寥无几,供不应求,工作进度受到了严重影响。有一天,正在放羊的小孩正好走到这里,看到眼前的一幕,矗立良久,只见他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几块砖,搭在旁边山羊的身上,他便用手拍一下羊背,山羊的身体那真是一个轻,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做工的人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块很快就运上了城墙,难题也解决了。

2.万年灰与燕京城

普遍认为,长城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早在秦始皇之前就有很多国家修筑过长城,只是叫法不同。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有个国土比较小的燕王,而且兵马少、力量薄弱,他担心被邻国侵犯,为了让国家长治久安,燕王就征用了大量的民夫,在国家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求自保。当时筑的城墙,石、砖都只能用泥抹,没有石灰的时候,这是古老的办法。为了赶工期,尽快修好城墙,燕王命令冬天也不能休息。冬天搅拌泥土需要使用热水,因此,工人们抬来了许多大铁锅到工地上,用石头支起来,烧开水。日子久了,大铁锅被烧裂开了个大窟窿,开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啪啪炸开了,炸出很多白面面,干活的人瞅着,觉得好生奇怪。有个人突发奇想把这白面面用水搅拌一下,感觉比泥还滋润有粘性,于是大胆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次日,工人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紧致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那以后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再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疆土,也效仿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前,他下了一道圣旨,命令燕国人负责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白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那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特别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家,由于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大量金子,批准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国人居住,据说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关于长城的十个故事、关于长城的故事有什么?】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免责声明:部分作品来自网友发布,或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更好的传递 好内容 ,正能量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者您不想在本站发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删除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