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关于读书的故事有哪些【小学生关于读书的故事有哪些】

时间:03-26 故事会 提交错误

这些关于古人读书的典故你知道多少?

古人是如何读书的?你知道吗?今天给大家介绍古人读书典故30则。

1.牛角挂书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jiān)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2.负薪读书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3.带经而锄

《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

4.挟策读书

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5.高凤流麦

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6.温舒编蒲

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7.凿壁偷光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8.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9.囊萤映雪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10.悬梁刺股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1.韦编三绝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12.下帷读书

《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13.三余读书

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

14.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4.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25.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26.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7.著述等身

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29.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三,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30.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中国古代的读书故事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读书传统,古代先贤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读书故事。这些故事,传诵不绝,历久弥新。从这些故事中,我们既能学习到古代先贤刻苦勤奋、好学不倦的读书精神,也能领悟到读书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笔者从有关典籍文献中,收集整理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六个读书故事,并对故事内容进行了深入挖掘,对故事中蕴含的意义进行了简要提炼和点评,以供各位读者朋友阅读参考。

韦编三绝讲的是孔子读书的故事。孔子是我国春秋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勤奋好学,读书不辍,为后世树立了楷模。韦编三绝的读书故事流传数千年,影响深远。

韦编三绝的故事来自于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一书的记载。《史记·孔子世家》谈道:“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编三绝中的“韦”,是指皮革或熟牛皮;“韦编”是指用熟牛皮皮条把竹简编连起来;“三”是概数,可以理解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那个时代,造纸术还没有发明,人们所读的书籍,主要是用墨写在竹简或木板上,若干简片编连起来就是“简策”即“书籍”,《易经》就是这样用竹简通过牛皮条编连起来的书籍。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韦编三绝,是讲孔子晚年非常喜欢读《易经》这部书,翻来覆去地读,反反复复地琢磨,由于翻阅的次数太多,导致穿连《易经》竹简的牛皮条断了好几次。司马迁用韦编三绝来形容孔子勤奋读书,后来人们用“韦编三绝”形容一个人锲而不舍、勤学苦读。

孔子早年丧父,家道中落,少时贫穷。从孔子的一生来看,他真正立志读书,是从十五岁才开始的。他在《论语》中谈道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十五岁才有志于求学读书,通过私人传授,博学诗书礼乐。三十岁,懂得了礼仪,说话办事有了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至于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分辨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随心所欲,不越规矩。从孔子自述的经历看,他真正立志读书从十五岁开始,确实比较晚。但他一旦立志读书,就坚定不移,慎终如始,让读书陪伴自己的一生,即使到了七十岁以后,虽说“随心所欲”,但读书和做学问也从没有间断过。

孔子读遍群书,造诣精深,整理《诗经》《尚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成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学说和读书观点主要汇集在《论语》一书之中。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人类文明进步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暮年的孔子深感时光荏苒,读书更是惜时如金。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还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说,再给他数年时间,对于《易经》从文辞到义理就可以全部掌握了。他是多么希望上苍能眷顾自己,再借他几年光阴,再好好研读一下《易经》,以便透彻理解和掌握《易经》的全部含义。从韦编三绝的故事,到孔子为学读书的一生,我们不仅看到了孔子是如何刻苦读《易经》,如何用心钻研《易经》,而且也从中感悟到孔子的人生追求和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他的追求与精神,令人感动,为之景仰。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同向)往之。”

孟母三迁,也称孟母择邻,讲的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读书故事。这个故事在中国的一些典籍如《三字经》《列女传》和一些文学作品中都有记载,流传久远。

孟母三迁,是指孟子的母亲为孟子选择读书居住环境而三次搬家。孟母为什么要为了孟子读书接二连三搬家呢?汉代文学家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以及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等记载,孟子曾是鲁国贵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小的时候他和母亲迁居在墓地旁边,孟子于是就和邻居家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后说 :“这不是适合我儿子居住的地方 !”于是,就将孟子搬迁到街市附近居住。居住不久,孟子又和邻居的孩子玩耍,模仿街市上商人做买卖的事。孟子的母亲知道后,又说 :“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开始搬家。这一次 , 他们搬到了学宫附近。孟子便在学宫附近向人们学习祭祀祖宗的仪式和进退朝堂的规矩。孟子的母亲看到后说:“这才真正是适合我儿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孟子就在学宫附近居住下来,安心读书。

孟子一生勤奋好学,在思想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作《孟子》七篇。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把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在思想方面,他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一书提出的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主张,就是从孟子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被人们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从孟母三迁的读书故事中,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读书居住环境与他后来的成长、成才有一定的关系。孔子在《论语》中讲过:“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强调,人们居住的地方要有仁德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算是聪明的人呢?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一文中也提出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说得也很明白,君子居住时必须选择乡里,外出郊游时必须接近贤士,这样才是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悬梁刺股,也称刺股悬梁,讲的是中国历史上汉代孙敬和战国苏秦这两个人的读书故事。

悬梁,是指将头发拴在房梁上。悬梁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据宋代翰林学士李昉等人编撰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卷六一一)记载 :“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常闭户,号为闭户先生。” 寤寐 :寤, 睡醒 ;寐,睡着。这里讲的是孙敬自小好学读书,晚上看书通宵达旦,时间长了,有时想睡觉。为了避免晚上看书时打瞌睡,孙敬找来绳子,将自己的头发拴在屋子的房梁上。当看书想打瞌睡时,只要头往下低,绳子就会拉扯头发,使人疼痛,这样就会赶走睡意,重新振作起来读书。

一些史料记载,孙敬到洛阳,在太学(中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旁边找了一间小屋,安置好自己的母亲,然后入学读书,经常自己动手,将柳木条编成书简,在上面抄写所需要读的典籍。他惜时如金,从早到晚整天读书不止,足不出户,被人称为“闭户先生”。由于孙敬读书如此刻苦,博闻强记,后来成为一位会通古今、闻名遐迩的大学者。刺骨是指用锥子扎大腿,说的是苏秦的读书故事。苏秦是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这里讲道,苏秦读书到昏昏欲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他的脚上。

苏秦为何采取“刺股”这种极端的方式来鞭策自己读书呢?据《战国策》和《史记》等书记载,苏秦早年曾去当时的齐国向鬼谷子学习,后到列国游说,他的主张都没有被人采纳,一无所获,盘缠都花光了,只好回到自己的家乡。他回来时,缠着裹腿,穿着草鞋,背着书籍,肩挑行囊,形容枯槁,脸色黝黑,面有愧色。家人见到他如此落魄,对他很冷淡,妻子也没有迎接他,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也不搭理他。他由此感叹 :“妻子不拿我当丈夫,嫂子不拿我当小叔,父母不拿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自己的过错!”由此,他痛下决心,发奋读书,将数十个书箱都打开了,得到了太公所著的兵书《太公阴符》,伏案苦读,一刻不停。每当欲睡之时,便“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他刻苦用功,花了一年时间,领悟了书中的道理,并用这些道理再去游说各国的君主。当时六国经过他的劝说而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苏秦“刺股”读书,最后挂六国相印而衣锦还乡。

悬梁刺股,是古人用来鞭策自己读书的特殊手段和方式,今天的人们大可不必去效仿。但是,从悬梁刺股的读书故事中,我们可以去学习和领悟古人顽强的学习精神。

凿壁偷光也称穿壁引光,讲的是汉代匡衡的读书故事。也许有的读者会问 :读书为何要凿壁呢?凿壁偷光,出自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这里讲的是匡衡勤奋好学,但家里很贫困,没有钱买蜡烛照明。晚上读书时,他看到邻居家有烛光,光亮却照不到他家。匡衡便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借邻居家的烛光来照亮自己读书。历代许多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引用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以鼓励人们刻苦读书,学有所成。

从《西京杂记》《汉书·匡衡传》以及其他典籍的记载来看,匡衡自小勤奋读书,他不仅留下了凿壁偷光的故事,还留下了许多其他的读书佳话。匡衡家里世代为农,只是到了匡衡才爱好读书,但家里买蜡烛的钱都没有,更无钱买书。他的同乡中有个大户人家,很有钱,家中也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零工,提出不要报酬。这家的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 :“我希望能将你家所藏的书全部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以此作为他做零工的报酬,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当时许多读书人对匡衡评价很高,称赞他说 :“匡衡来了,就不要讲诗 ;匡衡一讲诗,大家都开颜欢笑。”很多学者向朝廷推荐匡衡,称他通晓经术,学有师传,当世无双,应当让他去京师为官。匡衡出仕以后,历任九卿之职,多次上疏陈述对国家有利的意见并得到采用。匡衡通古博今,经学绝伦,受人敬重,成为汉代著名经学家和政治家。《汉书·匡衡传》还记载,匡衡重视子孙读书,诗书继世,书香传家,后世子孙之中出了很多博士鸿儒。

凿壁偷光的故事,流传久远,历久弥新。从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和以工代读的佳话中,我们既能学习古代先贤刻苦读书、好学不倦的精神,也能领悟到读书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

囊萤映雪,讲的是车胤和孙康两个人的读书故事。囊萤和映雪与读书有什么联系呢

囊萤又称囊萤照读,是指晋代车胤在夏天的夜晚用白绢缝制的袋子,装着萤火虫,通过萤火虫发出的光照着读书。囊萤照读出自《晋书·车胤传》。据书中记载,车胤小时候长得聪慧,讨人喜欢。地方太守王胡之以识人闻名,见到车胤时眼前一亮,便对车胤的父亲说 :“这小孩将会中兴乡里,光耀门户,可使他专心学习。”车胤从小起,勤学不倦,博学多闻。由于家境贫寒,他晚上看书常常得不到灯油,读起书来很困难。他便自己想尽办法,在夏天夜晚就用白色绢袋装许多只萤火虫,用来照明读书,夜以继日,读书不止。车胤成年后,机智敏捷,风度翩翩,在乡里很有美誉,后出仕,得以重用。当时只有车胤和另一位名人吴隐之这两个人,是以贫寒博学知名于世的。

映雪也称映雪读书,说的是晋代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光照着读书。映雪读书在一些典籍中有零星记载,如《初学记》等,但较早见于《南史·范云传》。该书在介绍范云时,顺便提到了孙康一家的情况。书中记载 :“孙伯翳,太原人,晋秘书监盛之玄孙。曾祖放,晋国子博士、长沙太守。父康(即孙康),起部郎,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在记载的寥寥数语中追根溯源,从对孙康的儿子孙伯翳的介绍中推断出孙康的家世传承,我们可以看到,孙康的祖籍是东晋太原人,孙康的祖上孙盛是晋代史学家、秘书监,祖父孙放是国子博士、长沙太守。这里没有介绍孙康的父亲孙秉,实际上他的父亲孙秉没有出仕而导致家道中落。孙康因家境贫困,买不起灯油,晚上读书困难。他在冬天的夜里看书时,就巧妙地借户外下雪映照的光,来刻苦读书。从其他史料的记载看到,孙康后来读有所成,出仕为官,清正廉明,好学不懈,其刻苦读书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车胤囊萤照读,孙康映雪读书,他们勤奋好学、刻苦攻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今天,我们读书的条件与古代人读书的条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不必囊萤而照读,也无需映雪而读书,电灯早已代替了油灯。夜里只要想读书,处处有灯光相伴。在万家灯火的夜晚,面对眼前的书籍,我们到底想与不想,读与不读?

程门立雪讲的是宋代学者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向著名理学家程颐虚心求学的故事。

程门立雪的故事出自《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这里讲的是,杨时携友人游酢一起在冬天登门拜访大学者程颐,正好赶上程颐闭目,打盹休息。他们不忍打扰,便站立门外等候,一直没有离开。当程颐休息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了。

杨时为什么顶风冒雪在门外等候多时而不愿意放弃这次登门求学的机会呢?这要从杨时从小立志读书、终身追求学问说起。

杨时小时候特别聪明,能吟诗作文。长大一点之后,开始潜心研习经典史书,后来考中进士。当时河南洛阳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名气很大,是有名的哲学家、理学的奠基者和创立者,讲授孔子、孟子绝学,河、洛一带的士大夫全都拜他们为师。杨时也十分仰慕他们的学问,即使朝廷授了他官职也没有去赴任。他先是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河南颍昌拜见了程颐的哥哥程颢,师生相处很融洽,讨论学问也很深入。当杨时要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一程,说道 :“我的道学思想已南传了。”说明程颢非常认可杨时的学问,并确信杨时能传承自己创立的理学。四年以后,程颢去世。杨时听到程颢去世的消息后很悲伤。后来,杨时又去洛阳拜见程颢的弟弟程颐,进一步探求理学之道。当时他大概有四十岁了。这次登门拜访,正赶上程颐闭目休息而坐,杨时“程门立雪”,一直等待老师程颐醒来后,才开始请教学问之事。这次拜访过程中,杨时与他的老师程颐反复辩论,听到理一分殊之说后,豁然开朗,诸多疑问烟消云散。

杨时闭门读书十年之久,后曾出仕,都有好的政绩,百姓都始终不忘,各地的士大夫也不远千里都来与他交往,其人品学问深受人们推崇,许多学者都推举杨时为程颢、程颐理学的正统传人。

从程门立雪的故事中,我们既看到了杨时尊师重道、虚心求教的高尚品格,也学到了杨时为学读书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刻苦钻研精神。

来源:《中国出版》

作者:吴尚之(中国期刊协会会长)

编辑:景晨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名人读书趣事多(推荐收藏)

名人读书趣事多

文|千年飞山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卷有益”,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

在知识这座山峰上,登得越高展现在眼前的景色就越壮阔,每一个人想要在这座山上爬得高,就要有渊博的知识,必须刻苦读书。

古人爱书成痴,留下了许多关于读书的励志故事、经典趣事,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对纸质书籍失去了兴趣,许多人一年到头也没翻上几页书。

据有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0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9本,只有11.6%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仅有12.1%的国民日均阅读图书超1小时。

古今中外,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很多名人志士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此和书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当前,人们习惯了将手机捧在手中,而不是书本,在接受手机碎片化信息的同时,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拿起书本读书。

下面,为大家分享几则名人读书趣事,希望大家读后有所感悟,并重新捧起久违的书本。

匡衡“借书”

匡衡是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家中没有蜡烛照明,就在自家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凿壁偷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

为了学习,匡衡不仅“借光”,还“借书”。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的主人叫文不识,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李密“挂书”

隋朝时期的李密,这个瓦岗寨的义军首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苏东坡“探书”

集诗人、词人、画家、书法家、美食家于一身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即每读一遍书只探索一个问题。

因为一本书的内容丰富,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要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就从这个角度读一遍;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

用这样的方法读书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多读几遍便能事事精通。

李时珍“晒书”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世尊为“药圣”的李时珍,少年时,他居住的地方对门有家医馆,主人却是个不学无术的庸医,假充斯文,滥竽充数,开口《伤寒论》,闭口《药性赋》,自称“赛华佗”。

但这庸医家财万贯,有着藏书的癖好,平时不惜重金,购买天下医书,以此来炫耀自己。

李时珍家世代为医,家境仅温饱而已,再加上常常为贫穷患者义诊施舍,因之无钱买书。为了精湛医道,博览众书,他多次向这位庸医借书阅读,都被无情地拒绝了。

一年夏季,梅雨季节刚过,庸医命家人将书房内的藏书搬到院子里晾晒。各种古典医籍摊晒了满满一院子,他自己洋洋自得地在院子里踱着方步。

正巧这时,李时珍路过,见满院子晒的都是书,一时兴起,走进院子里,解开衣襟躺在晒书的架子旁,也晒起“书”来。

“赛华佗”莫明其妙,问道:“李时珍,你这是做什么呀?”

李时珍笑道:“我也在晒书啊!”

“赛华佗”更为不解地问道:“你的书在哪里呀?”

李时珍拍拍衣衫说:“我的书都装在这里面。”

“赛华佗”听后,知道李时珍是在挖苦他,惭愧得满面通红,无言以对。

唐汝询“摸书”

明末清初诗人、学者唐汝询,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自3岁起,便与哥哥读书认字,可到5岁那年,因一场大病,使他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

唐汝询很痛苦,但他并没有退缩,反而激励了他刻苦学习的劲头。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就在一旁仔细地听,用心地记。

虽然唐汝洵很坚强,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因为看不见,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有时候,课文很长,他凭耳朵听根本就记不住先生讲的内容。于是,他创造了一个学习方法——用手摸,这种结绳记事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唐汝洵还喜欢上了诗歌,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不用眼睛也能体味得到。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诗人。

王夫之“嫁书”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224卷。有一年,他的大女儿出嫁,王夫之高兴地捡起一只箱子,说嫁妆都备齐了。

有人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一箱书。王夫之对大家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啊!”

鲁迅“惜书”

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成为了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不仅苦读,鲁迅还非常爱惜书籍,从少就养成了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鲁迅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

一本破旧的书,经鲁迅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王亚南“绑书”

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就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王亚南一下子就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1933年,王亚南在从红海驶往欧洲的船上,因遇海浪,大船颠簸得叫人无法站稳,他便叫餐厅的服务员将他绑在椅子上。服务员以为他怕摔倒,便照办了,谁知他却开始聚精会神地读起书来。

闻一多“醉书”

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在他结婚的时,发生了一件奇事。

那天,闻一多家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大家急得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闻一多。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罗庚学识广博,一生酷爱阅读,他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阅读方法。

每当拿到一本新书时,华罗庚不会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他的惯常做法是:先看看书的书名,然后闭上眼前,静思半刻,在脑海中设想。

先想象如果写书的人是自己,会采用什么样的文风、篇章结构会怎么安排,然后再打开书,一一与自己刚才的猜想进行核对。

如果作者的谋篇布局和自己的猜想相差无几,华罗庚就把书放到一边不读。倘若与自己的思路完全不一样,他才会捧起书本,认真地往下读。

华罗庚自创的“猜书”法,即要从书本的奴隶变成自由选择的主人。

择优而读,不仅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减少了无用功,同时也使他在无形中养成了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提高。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

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张广厚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曹禺“泡书”

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曹禺,抗日战争期间,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

一年夏天,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

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

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搓。这哪里是泡澡,分明在“泡书”!

朱自清“买书”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拼命买书。

当时,家里每月给朱自清一元零花钱,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

后来,朱自清在文章中回忆时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在朱自清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

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

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衣还值点钱了。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父亲费了些心力。

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朱自清便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究没有赎回来。

毛泽东“圈书”

毛泽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演说家、诗人、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终生治学的学问家、读书家。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像他那样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实属罕见。

毛泽东的中南海故居简直可称为“书天书地”,房子里到处都是书,就连床也大部分被书占领。

毛泽东晚年虽重病在身,但仍不忘阅读,而每读一本书,都会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批语,并且还会把书文中精彩的地方摘录下来,写成读书笔记。

巴金“忆书”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

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

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巴金的读书法,就是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茹志鹃“煮书”

在当代著名作家茹志鹃的书室里,挂着“煮书”的条幅。

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故事和情节,等同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这还不够,进而要‘煮’,‘煮’ 得烂熟、透彻!”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

有一次,侯宝林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侯宝林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都不考虑。

为了抢救书籍,高尔基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田中角荣 “撕书”

  曾任过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的田中角荣,早年由于家境贫寒,上完高小以后就失去了系统学习的机会。在半工半读的学习中,他十分注意读书方法。

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力,田中角荣一页页地背诵《简明英和词典》、日文辞典《广辞林》,采用的办法就是一次撕下一页,记熟了就扔了。

这锻炼出田中角荣非凡的记忆力。

【关于读书的故事有哪些【小学生关于读书的故事有哪些】】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免责声明:部分作品来自网友发布,或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更好的传递 好内容 ,正能量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者您不想在本站发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删除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