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长石镇有位吴先生,是个收藏爱好者,前不久得了套玉器,品相颇高,消息一时间传遍了整个镇子,到吴先生家观赏玉器的人络绎不绝。
玉器是一套两件,都有拳头大小,一只虎,一条龙,通体晶莹剔透,棱角分明,底盘浑圆。龙虎相向,既气势磅礴,又含蓄中正,人人见了都说是上乘货。
来观赏的人里头也有行家,专收玉件的叶老师傅左瞧瞧右瞧瞧,捋捋长须,叹道:“这玉龙雕刻功法,当是崔勇一派的风格,但是这玉虎……不好判断。”
吴先生见有人看出来了,也不躲躲闪闪,直接说:“老师傅好眼力,这套龙虎玉器确实出自崔勇徒孙的手,龙爪和虎尾处还有崔家的朱砂印记,至于您说的玉虎,我也不瞒着你们,我淘此宝物之时,出手的老先生说据他所见,这套玉器中有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我反复观之,顿悟。”
众人唏嘘,目光都朝着玉龙投去,那玉虎瞬间没有了虎虎生威的神气。
二、
今儿个来了个不速之客。
敲门声震得吴先生差点从床上掉下来,吴先生穿好衣服,慌忙走到门口。
“哪位?”吴先生顺带揉了揉眼。
“我来看玉器。”
吴先生来了气,说道:“你一大早就无理叨扰,我哪还有给你看的道理。”
那人不怒反笑,说着:“我来打假,先生您那套龙虎玉器非一真一假,实则皆是赝品。”
这下捅到吴先生心窝子里去了,吴先生气急败坏,急忙拉开闩锁,门外是个年轻人,吴先生见是个半大小子,想也没想就把人领进了屋,又觉得不妥,连忙叫人请叶老师傅来帮忙说说话。
年轻人进了屋,吴先生从后房柜子里拿出木匣子,匣子上还有道小金锁,开了锁,便见到了龙虎玉器。年轻人端详了半天,没有说话,吴先生嘴角有些颤抖,虽然自知这小屁孩看不出什么,但还是有些紧张。
“如何?”见年轻小生半天没有话,吴先生开了口。
“皆为仿品。”年轻人吐字清晰,字字扎心。
“你……你这小子好不识相。”吴先生手指哆哆嗦嗦地指着年轻人,此时叶老师傅从正门进来了,随行的还有不少邻里乡亲。
年轻人又说了句:“皆为仿品,毫无价值可言。”
周遭邻里炸了锅,都在窃窃私语,还有不少人对着年轻人和玉器指指点点。吴先生觉得丢了面子,便上前搀扶着叶老师傅,对他说:“叶老,您来得正好,您给我做做证。”
叶老师傅走到年轻人身前,指着玉龙说:“此玉不仅用料上等,且雕工上乘,几乎没有瑕疵,这龙爪雕痕,明显为崔勇一派风格,朱砂印记即为落款,可见此龙为真。”
叶老师傅一气呵成,讲得吴先生满脸欣喜,四周的看客又点点头,看玉龙的眼神中多了些赞许。
“这玉龙朱砂印记乃民间技艺,我知某山某寺某和尚,就懂这朱砂点印之法,您再瞧瞧这龙须,并没有飘向后面,而是垂落在体侧,这可不是崔家的风格啊。”年轻人脸上满是讥笑。
众人顿悟,都朝着龙须看去。
吴先生见叶老师傅眉头紧锁,也开始默不作声,心里便慌了起来,对年轻人说:“这玉器是我从大户人家买来的,花了大价钱。”
满屋的人又开始低头私语,满脸将信将疑,不知道该向着哪边。吴先生红着脸,对大家伙辩解。
年轻人开了口:“事到如今我也不瞒你,我也买过一模一样的器件。”
吴先生终于绷不住了,对年轻人说:“你可知我在哪儿买的?”
“如果没有猜错,应是在华府华先生手里买的吧。”年轻人说。
“你如何知道!”吴先生一声呜呼,瘫软在地上,被人扶起再起身时,吴先生拿起玉龙欲摔,年轻人拦下了:“玉件不值钱好歹玉是好玉。”
吴先生再看年轻人的脸上,充满讥讽,吴先生终于忍无可忍,摔了玉龙,一声脆响后,溅得满屋碎玉乱飞,吴先生也满脸痛苦,再伸手想拿玉虎的时候,却被年轻人拦住了。
年轻人说:“我出一半价格买这只玉虎,如何?”
吴先生瘫在地上,有气无力地说:“此等赝品,你买去做什么?”旁人也说:“此等品相的玉龙都为仿品,那这玉虎不是更没边儿?”
“在您这儿确实没有用处,但是我收了去好与我那玉虎成个对子。”年轻人说了瞎话,嘴角难忍一笑,留下了银票,便匆匆离开了。
三、
屋子昏暗,只有烛火摇摇摆摆地亮着光,两个人坐在桌前。
“那玉龙?”
“是真的。”年轻人笑得很深。
“这玉虎自然是赝品了。”问者自言自语道。
“非也,这玉虎也是真的。”年轻人笑得更深了。
“你为何如此笃定?”
“这套龙虎玉是出自我师傅崔泽之手,我自然知道。至于那个吴先生,师傅说他年轻时是伙同华府华先生一伙的蟊贼,这龙虎玉器被盗已有近二十年,吴先生至今才敢拿出来,只可惜我师傅没等到今天,我只能代替师傅,完成他老人家销毁玉龙的遗愿。”
“为何?”那人追问。
“只因师傅一时疏忽,将那龙须琢成下垂状,其为残龙,又因被盗,成了师傅的心结,而今如此一来,也算物归原主了。”年轻小生摩挲着玉虎,眼神迷离着。
另一个人听得呆了,也不再问什么。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骗骗外行罢了。”年轻人把玉虎靠近烛火,喃喃道。
倏忽,在昏暗的烛火中,那玉虎眼神中射出犀利的绿光,朱砂与玉交融,从身子里射出红绿光芒,俨然神物一般,瞬间把整个屋子都照得通透,再看墙上的影子,虎势威猛,栩栩如生。
另一个人瞠目结舌,眼前的景象连同满屋的光芒,照得他满脸惊服。
【真假龙虎玉】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