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大师《无相颂》教你如何在家修学
六祖挟担图 (南宋 直翁 绘)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影响最为广泛佛教宗派,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六祖慧能发扬光大,其弘扬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使得人们知道佛教不从外来,如众生的佛性本具,主张不拘一格的修行方式,从而使得禅宗广得人心,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六祖斫竹图 南宋 梁楷(1201)
六祖慧能的最著名的佛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指出人的本性先天秉具的佛性就是清净的,只能从自身中去寻求佛性,而不是依靠外部力量。因而靠此极高的悟性获得五祖弘忍的认可,授予衣钵。
慧能大师《无相颂》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梁楷 六祖问经图
六祖慧能大师为在家人修行说了一个《无相颂》,并且说,在家人“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无相颂》对修行做了精辟分析和指引,认为真正的修行,是为人处事,充满良知,发自内心的孝敬父母,与人和睦相处,行为正直,具有谦让美德,知错就改,接受批评,多做有益他人的事情,这才是修行的正宗法门。
至于那些依靠布施钱财,或者苦心修行的,如果自身行为不正直,举止有亏的人,再多的钱财和祈求也是达不到成佛的境界,佛也不会眷顾他们。
这首《无相颂》,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但它却是成佛的宝典,是我们在家人修行成佛的指南。把这句话,每一个字都做到位了,西方就在目前。我们要把它背下来,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去一点一点落实。
《无相颂》简释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心态平和不需要修持戒律,行为正直不用参禅打坐,只需要孝敬、侍奉父母就是报恩,长辈和晚辈相互关爱就是合乎正义。这是告诫那些修行之人,其实不必要繁琐的程序,只需要发自内心,做正直善良的人以该做的事,尽孝道,与人和睦,就是修行。
【心平何劳持戒】
为什么会有戒律呢?因为我们的心不平。我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超出道德规范的事情,经常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情,经常做一些不负责任、不讲义务的事情,所以要有戒。
什么叫做戒?防非止恶名戒。如果我们既没有非,也没有过,我们本身就是在守戒。守戒的人没有戒,等于说守法的人没有法,这是一样的道理。因为他的一言一行处处都符合戒律的要求,何戒之有?不是说叫你不要持戒,而是说你根本没有犯戒这回事。
没有犯戒这回事,难道还有持吗?“持”是作意地去做。你根本不犯戒,所以也就不需要作意地去守戒、持戒。要做到不作意地去守戒、持戒,关键是看你的心是不是平了,看你在二六时中是不是处处符合五戒十善。
【行直何用修禅】
如果我们的心平了,自然而然,我们的整个身心就是戒律的体现,就是规矩法则的体现,心端行直,自由自在,这就是禅。如果我们还未达到心平、行直,那就应该好好持戒,好好地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
六祖在这里结合儒家的道理,来讲我们如何学佛。我们要报恩,首先要报父母恩。怎样报父母恩呢?要“孝”,要“养”。孝,就是要顺从父母的意思,使他欢喜高兴。养,就是要使父母衣食不乏。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要买点东西给老人吃并不难,但是,要让老人感到心平气顺,恐怕很难!很多时候,你也买东西给老人家吃,但是孝心不够。学佛的人,首先要学会恭恭敬敬地供养父母。
我们这个人身是从父母那里来的。没有父母,哪有我们这个身体?哪有我们今天能够读书、识字、学习佛法呢?所以说,“百孝不如一顺”,要顺从父母的心意。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要信佛他都不让,难道还要顺他吗?实际上,不是他不让,而是我们自己的工作还没有做到家。你的工作做到家了,他自自然然地会支持你。当你的工作还没有做到家、他还不能理解你的时候,你要耐心地等待,而不应让父母不高兴,因为这是一种不孝的表现。
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成了佛以后,还想到要报父母恩。他的母亲在生下他以后就去世了。佛经上记载,他的母亲死后生在忉利天,没有机会听闻佛法,佛就用三个月的时间到忉利天为母说法。为了报答父亲的恩德,他也曾经回王宫向他的父亲说法。
后来,他父亲去世了,他还以佛之尊严,在父亲出殡之际,扶着棺材上山。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佛的这种人情味可以说是做得非常到家,这就是报父母之恩。
【义则上下相怜】
“义”,仁义道德,“怜”是敬爱的意思,不是可怜。要讲仁义道德,要用和谐的音容笑貌,使得左邻右舍、上下之间都能和睦相处。你能够使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都非常地川页、非常地和,那你就做到了“恩”和“义”。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尊卑相处和睦谦让,对恶劣行为不出言不逊就是忍让。如果能这样,恰似钻木可以取火,出现质的变化,莲花生于污泥而不染,更显高洁。
【让则尊卑和睦】
“让”就是礼让,让本身就是礼的表,就是有礼貌、讲礼节,晓得怎样恭敬人,对别人要有一种谦卑感,把自己看低一点,把别人看高一点。一个人,如果任何时候都能把自己看低一点,走到哪里都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处处都是自高自大、目空一切,那就不会有好的人际关系。
【忍则众恶无喧】
“忍”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有力量的表现。忍是有自信心的表现,不跟他人一般见识。“众恶无喧”,就是说,你能够忍,一些对你不利的事情自自然然就会息灭。
喧是嚷嚷、吵闹的意思。一个人不能忍,走到哪里都会是恶声流布。你能够忍耐,人家即使对你有一点意见,他也能谅解。忍和让都是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因素。六祖他老人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把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灵丹妙药给我们开出来了。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这就是说,修行、做人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是说我今天想起来了,要孝敬一下父母,今天过年了,买两斤点心、两斤苹果来看看他,把年一过,忘记了。这不行,要有一种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劲头,就好像要从木头里面钻出火来一样。
我们不管做什么,都应该精进不舍地去做,这样的话,污泥里面也就能长出红莲。莲花是从最脏的地方长出来的,如果不脏的话,这个莲花也肯定长不好,可见恶因缘是能够成就善法的。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过就改能够增长智慧,护短固执并非贤良。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我们要能听信逆耳的劝告。很多时候,我们有缺点,自己不能够察觉,同参劝告你的时候,说到点子上去了,你却火冒三丈。所以,我们心里有热病,一定要吃凉性苦口的药,这样才能把我们心中的无明火熄灭下去。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能改过就能生智慧。听得进人家苦口良药的话,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何况人家有好的办法、好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改进自己的缺点呢?
当朋友、善知识指出我们的短处时,如果我们不能虚心接受,还要遮护,这表明我们的心里就有毛病,这不是一种真正虚心诚恳的改悔心态。所以说,“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修行就是每天多做有益于别人的事,成道不是因为刻意的布施钱财。菩提智慧从自己的内心获得,不是告求借用玄幻的外力取得。
【日用常行饶益】
意思是要利益一切众生。菩萨有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饶益有情就是普度一切众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做到慈悲喜舍,这就是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布施仅仅是修福的一种,而且施钱仅仅是修布施的一种方法。要想成佛成道,必须是福慧双修,只修福不修慧,成不了道。布施有四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同喜施。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一个人的智慧,要向自己的内心去求,要回归初心。回归初心,智慧自来。指望外界的力量,来增加自己的智慧,其实是舍本逐末,走错了方向。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此为对上句的总结,依照此法门修行,就可以立地成佛。修道要从心上下手,从改过下手。能依此修行,西方自然就在眼前。
《无相颂》选自《坛经》,是六祖慧能谈修行的法门所作的佛偈。简单明了,富含哲理,用通俗的话语阐述高深的佛理。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脱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佛学常见辞汇 九画(垢、契、威、帝、幽、度、律)
【垢】
烦恼的别名。
【垢结】
垢与结,都是烦恼的别名。
【垢识】
为惑所垢的心识。
【契经】
契合众生的根机而且契合真理的经文,即佛经。
【契机】
契合众生的根机。
【契理】
契合真理。
【威仪】
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
【威仪师】
传授如何行住坐卧的教师。
【威德】
可畏为威,可爱为德。
【威德三昧】
发生威德力的禅定。
【威神力】
威严与神通的力量。
【帝释】
忉利天的天主,俗称为玉皇大帝。
【帝网】
悬于帝释天宫的宝网。
【帝网天珠】
帝释悬宝珠网以装饰宫殿,这些宝珠的光明互相辉映,一珠现一切珠影,一切珠尽现一珠之中,各各如是,重重影现。
【幽冥】
地府之狱,幽暗无光。
【幽途】
幽冥的道途,亦即充满罪恶的人死后所趣向的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
【幽灵】
幽界的精灵,亦即六道中眼睛所看不到的众生。
【度】
1.与渡同义,如舟子渡人过海的意思。
2.出或离的意思,出是出离世俗,离是脱离生死。
【度生】
济度众生。
【度牒】
出家受戒时所发给的戒牒,也就是受戒的证明书。
【度僧】
度人为僧。
【律】
制止作恶的法则。
【律行】
戒律的实行。
【律宗】
专门修持戒律的宗派,以唐时南山道宣为初祖。
【律相】
戒律的法相。
【律师】
专门研究佛教戒律的师父。
【律乘】
戒律的教法。
【律藏】
三藏之一。见三藏条。
【律忏】
戒律所说的忏悔法。
【律仪】
律是戒律,仪是仪则,谓佛所制定的戒律可以使人防非止恶,乃是吾人立身处世的仪则。
【律仪戒】
三聚净戒之一,即规矩礼貌的戒律。
【学习佛学、参悟佛法。若您对佛、道、儒、易、医、兵、史等文化感兴趣,欢迎您订阅杂谈(微信ID:zatan5)。显诸仁,藏诸用。欢迎添加我的私人微信号:cangzhuyong(藏诸用),与我一起读书研学!】
佛教的“六度”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liu du
六 度
六度又称为六波罗蜜。波罗蜜具称为波罗蜜多,意译是“到彼岸”,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六度是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即六种到达涅槃常乐彼岸的方法。《六度集经》曰︰”众祐知之,为说菩萨六度无极难逮高行,疾得为佛。何谓为六?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进,五曰禅定,六曰明度无极高行。“
一、布施
二、持戒
三、忍辱
四、精进
五、禅定
六、般若
一、布施波罗蜜
布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布施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菩萨修布施,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能施与众生利乐。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
布施的本义,原为以衣食等财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发展到大乘时代又加上法施、无畏施,扩大了布施的意义;其中法施之功德较财施为大。
布施行的形成,是由施者、受者、施物三者和合而成的,即《能断金刚般若经论》所说的能施、受者、施物三轮。布施时体念此三者本质为空,而不存任何执着,此称为三轮体空或三轮清净。
布施时不求世间的名闻利养等报,但为资助出世之善根及涅槃之因而以清净心行布施者,此名净施。以妄心求福报而行布施者,则名不净施。
二、持戒波罗蜜
持戒即受持佛所制之戒而不触犯,亦可译为绝对的、完全的持戒,或持戒的完成。持戒内容包括持守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能对治恶业令身心清净,菩萨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
持戒梵语尸罗,有止恶修善的意义。持戒有在家与出家之分:在家者受持三皈五戒,八关斋戒。出家沙弥受持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戒。菩萨戒受持十重四轻戒,不分在家和出家,以其身份的不同,所持戒相亦有异。现在家居士也有依《优婆塞戒经》受持六重二轻戒。
三、忍辱波罗蜜
忍辱指修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谓菩萨由修忍辱,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无论业障魔障,即能断除瞋恚烦恼。修道途中,阻碍必多,遇挫折毁谤,不怨不怒,由忍化恕,心自安之,外忍饥寒,内忍七情六欲,如此道志不馁,不畏困难,学道度人必能成之。
四、精进波罗蜜
精进是指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即依佛教教义,于修善断恶、去染转净之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进。
精进有身精进、心精进二种。身精进指于身勤修善法、行道、礼诵、讲说、劝助、开化,或指勤修布施、持戒的善法;心精进指于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续,或指勤修忍辱、禅定、智慧。
精进为修道之根本,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五、禅定波罗蜜
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禅定有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佛说罗摩伽经》:“行禅波罗蜜。身心不乱。而遍诸方。满足清净禅波罗蜜。勇猛精进。不舍三昧。名禅波罗蜜。而得清净。究竟一切诸清净行。入胜三昧。神通游戏。度大智海。念念相续。皆悉次第。入清净定。是名禅波罗蜜。满足诸方便。身心常净。是名禅波罗蜜。一切禅定海。究竟诸三昧海。次第相续。未曾断绝。是名禅波罗蜜。”
五、般若波罗蜜
般若为梵语音译,意译为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世间凡夫的聪明智慧,而是如来的圆满大觉;是通过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
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波罗蜜,其中之般若波罗蜜,称为“诸佛之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大智度论》云︰”般若言慧,波罗蜜言到彼岸,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到一切智慧边,穷尽其极,故名到彼岸。“《大智度论》又云︰”一切菩萨道名菩萨行,悉遍知诸法实相智慧,名般若波罗蜜。“
太虚大师关于六度的开示
菩萨道,即实践六度行是。如有类人生来赋有悲心,今闻大乘佛法扩充之引发之以行六度,即成菩萨。亦有悲心薄弱,今闻大乘佛法,学习菩萨道修六度行,亦成菩萨。更有类人悲心本无,今闻大乘佛法,慕菩萨行愿,开始虽觉勉强,但亦能安其所行,也成菩萨。
生有悲心者为上根,以宿己习学,今更加功用行;悲心薄弱者为中根,以奋志坚毅,勤策自励以赴;无有悲心者为下根,以胜缘现前起惭愧心,强以成之;其为菩萨行则一。故弘愿如海,须有实行大山以填之,六度行山,填实愿海,佛果菩提方能圆满。否则,愿便成虚,是假的菩萨,非真菩萨。菩萨之道,是在实行六度。
一曰布施度︰
布施是有多方面的。有身体的布施,如施头目脑髓身命的,曰内施;施田园家国财产的,曰外施;内外兼施的,曰一切施。更有说︰惠舍生活资财不使人缺乏的,曰财施;以世间学问乐育人群,乃至以佛教善法化导大众的,曰法施;世上发生一种威胁人的生命或自由时,以种种方法使其消灭,保障一切令离怖畏的,曰无畏施。故布施方面极为广泛,且有常人能力所不及所不易行的。要在已发菩提心的菩萨实践行布施时,随己力能行到如何为如何,初毌须期心高远。磨练,自然即难成易。古今来多少贤哲舍身成仁,立法保民,亦经由长时煆炼中得来,非一朝一夕所能致。故布施不是仅指拿点金钱救济人的,叫布施。其原则,凡能自己利益人群的,都是布施。
二曰持戒度︰
大乘菩萨戒,不专是消极的禁止行恶,而是积极的努力行善。故“尸罗”的意义,是含有止息恶法实行善法的。举例如说三聚净戒︰曰摄律仪戒,偏说禁制恶行,是严制消极方面的行为;曰摄善法戒,广说励修善行,是扩充积极方面的行为;曰饶益有情戒,凡有利益人群无不兴崇,更展开从事实际的工作,非口惠而重在实践。总之,菩萨戒之原则在戒除恶行保持善行,以一颗向上的精神力,使群众亦趋净化,增长不退。其策励恶止善行的精神,可见之于三十七道品中四正勤行。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脱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三聚净戒是指 三聚净戒是指在家居士之间吗】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