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三聚净戒—三聚净戒内容

时间:12-06 现代故事 提交错误

佛教的“六度”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liu du

六 度

六度又称为六波罗蜜。波罗蜜具称为波罗蜜多,意译是“到彼岸”,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六度是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即六种到达涅槃常乐彼岸的方法。《六度集经》曰︰”众祐知之,为说菩萨六度无极难逮高行,疾得为佛。何谓为六?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进,五曰禅定,六曰明度无极高行。“

一、布施

二、持戒

三、忍辱

四、精进

五、禅定

六、般若

一、布施波罗蜜

布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布施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菩萨修布施,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能施与众生利乐。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

布施的本义,原为以衣食等财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发展到大乘时代又加上法施、无畏施,扩大了布施的意义;其中法施之功德较财施为大。

布施行的形成,是由施者、受者、施物三者和合而成的,即《能断金刚般若经论》所说的能施、受者、施物三轮。布施时体念此三者本质为空,而不存任何执着,此称为三轮体空或三轮清净。

布施时不求世间的名闻利养等报,但为资助出世之善根及涅槃之因而以清净心行布施者,此名净施。以妄心求福报而行布施者,则名不净施。

二、持戒波罗蜜

持戒即受持佛所制之戒而不触犯,亦可译为绝对的、完全的持戒,或持戒的完成。持戒内容包括持守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能对治恶业令身心清净,菩萨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

持戒梵语尸罗,有止恶修善的意义。持戒有在家与出家之分:在家者受持三皈五戒,八关斋戒。出家沙弥受持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戒。菩萨戒受持十重四轻戒,不分在家和出家,以其身份的不同,所持戒相亦有异。现在家居士也有依《优婆塞戒经》受持六重二轻戒。

三、忍辱波罗蜜

忍辱指修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谓菩萨由修忍辱,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无论业障魔障,即能断除瞋恚烦恼。修道途中,阻碍必多,遇挫折毁谤,不怨不怒,由忍化恕,心自安之,外忍饥寒,内忍七情六欲,如此道志不馁,不畏困难,学道度人必能成之。

四、精进波罗蜜

精进是指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即依佛教教义,于修善断恶、去染转净之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进。

精进有身精进、心精进二种。身精进指于身勤修善法、行道、礼诵、讲说、劝助、开化,或指勤修布施、持戒的善法;心精进指于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续,或指勤修忍辱、禅定、智慧。

精进为修道之根本,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五、禅定波罗蜜

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禅定有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佛说罗摩伽经》:“行禅波罗蜜。身心不乱。而遍诸方。满足清净禅波罗蜜。勇猛精进。不舍三昧。名禅波罗蜜。而得清净。究竟一切诸清净行。入胜三昧。神通游戏。度大智海。念念相续。皆悉次第。入清净定。是名禅波罗蜜。满足诸方便。身心常净。是名禅波罗蜜。一切禅定海。究竟诸三昧海。次第相续。未曾断绝。是名禅波罗蜜。”

五、般若波罗蜜

般若为梵语音译,意译为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世间凡夫的聪明智慧,而是如来的圆满大觉;是通过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

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波罗蜜,其中之般若波罗蜜,称为“诸佛之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大智度论》云︰”般若言慧,波罗蜜言到彼岸,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到一切智慧边,穷尽其极,故名到彼岸。“《大智度论》又云︰”一切菩萨道名菩萨行,悉遍知诸法实相智慧,名般若波罗蜜。“

太虚大师关于六度的开示

菩萨道,即实践六度行是。如有类人生来赋有悲心,今闻大乘佛法扩充之引发之以行六度,即成菩萨。亦有悲心薄弱,今闻大乘佛法,学习菩萨道修六度行,亦成菩萨。更有类人悲心本无,今闻大乘佛法,慕菩萨行愿,开始虽觉勉强,但亦能安其所行,也成菩萨。

生有悲心者为上根,以宿己习学,今更加功用行;悲心薄弱者为中根,以奋志坚毅,勤策自励以赴;无有悲心者为下根,以胜缘现前起惭愧心,强以成之;其为菩萨行则一。故弘愿如海,须有实行大山以填之,六度行山,填实愿海,佛果菩提方能圆满。否则,愿便成虚,是假的菩萨,非真菩萨。菩萨之道,是在实行六度。

一曰布施度

布施是有多方面的。有身体的布施,如施头目脑髓身命的,曰内施;施田园家国财产的,曰外施;内外兼施的,曰一切施。更有说︰惠舍生活资财不使人缺乏的,曰财施;以世间学问乐育人群,乃至以佛教善法化导大众的,曰法施;世上发生一种威胁人的生命或自由时,以种种方法使其消灭,保障一切令离怖畏的,曰无畏施。故布施方面极为广泛,且有常人能力所不及所不易行的。要在已发菩提心的菩萨实践行布施时,随己力能行到如何为如何,初毌须期心高远。磨练,自然即难成易。古今来多少贤哲舍身成仁,立法保民,亦经由长时煆炼中得来,非一朝一夕所能致。故布施不是仅指拿点金钱救济人的,叫布施。其原则,凡能自己利益人群的,都是布施。

二曰持戒度

大乘菩萨戒,不专是消极的禁止行恶,而是积极的努力行善。故“尸罗”的意义,是含有止息恶法实行善法的。举例如说三聚净戒︰曰摄律仪戒,偏说禁制恶行,是严制消极方面的行为;曰摄善法戒,广说励修善行,是扩充积极方面的行为;曰饶益有情戒,凡有利益人群无不兴崇,更展开从事实际的工作,非口惠而重在实践。总之,菩萨戒之原则在戒除恶行保持善行,以一颗向上的精神力,使群众亦趋净化,增长不退。其策励恶止善行的精神,可见之于三十七道品中四正勤行。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脱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不加修饰与造作的实用佛法,你玩得起么?

-Saying:

《破相论》讲了整整一年,这一年也是我有生以来最不可思议的一年,也是颠覆粉碎继而重生的一年。

01 敢玩儿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象还是兔子”?“狮子还是狗”?

只要你活着,你根本就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你必须超越自己的局限性,你必须收获最美好的生命自在!如此决绝不含糊的必须,你敢玩儿吗?

第一期开始,福州的线下课1.0结束,我已经在生命蓝图与佛法的浩瀚中无法自拔,兴奋得要身披铠甲即将奔赴沙场。学佛原来这么好玩儿!还可以这么玩儿!

用直白的比喻就是,七非先生讲的《破相论》第一轮,是一道霹雳闪电,瞬间照亮天际,让混沌黑暗下的迷人们,天地一亮——原来世界这么大!就算亮得睁不开眼,也是明亮一片。用七非先生平时的话说:破除迷信之松松土而已。那讲《破相论》是破什么呢?破的不是外在相,破的是你心中的相执。破除对妄想的执着,破除对执着的妄想。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什么是迷信?凡是你在意的就是你执迷的。

那你知道自己到底在意些什么呢?对我而言,健康财富家庭父母子女似乎都很圆满,唯独自己的婚姻让我备受挫折,17年进入澄见群学习。在此之前的自己,四处寻找佛法速成班,寻找速效药,来解决自己看似备受折磨的坎坷爱情,实际也就是自己“作”的那点破情绪。

因为七非先生的《金刚经》开始了对自己重新的认识,写作业进入05群,到为大家服务做群管,在这个温暖的群体里沐浴阳光。这才是回归到正常。

那会儿,我似乎是从五行山下被解救出来上蹿下跳的孙悟空,撒欢地拥抱着世界,赞叹如此美好,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闪耀光辉。

《破相论》讲到第十期的时候,过去三个半月,自己的生活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自己深信不疑地清晰了自己所有的问题,也都只是自己的心量格局的问题,都是观念捆绑着自己。

我端着自己的“本自具足”,走哪儿哪儿发光,自信开朗,从里到外的肆无忌惮,家里先生莫名其妙开始主动买礼物约我出去旅行,可我却也在“人生只有一件事儿!”的迷执里毫不自知。说得好听,这已经从粗浅的迷信,宗教圈里神神叨叨,错位荒唐的坑里爬了出来,结束了不靠谱的着相修行。

那种挣脱开思维枷锁的自由,是翻身农奴把歌唱的真实,也是好多曾经学佛的师兄们万万想不到更做不到的“造反”。

然而,实际上却是千辛万苦登上山顶,才发现远处崇山峻岭。

现在回过头来看,只能是呵呵一笑。是七非先生一路包容鼓励带着你向前走,像带着小孩儿旅行,看着孩子蹦跶着四处串,捡了好多小石头、小树叶特别当宝贝,也只是微笑应和着说真好真好……唉,“破”了个啥?只不过稍稍离开了原有的观念,松动了些许抓取观念的用力而已。但仅仅也就是这么一点点的松动,也都能有如此大的受益,对佛法的信心、对七非先生的信心也完全彻底,更别说对每期《破相论》的期待!赶紧要扔了所有玩具,投入这个太好玩的游戏,这里的有意思远远超过那些小纠结、小情小爱、小得失……“至求佛道,当修何法,最为省要。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心外别求,终无是处。”《破相论》开篇都说完了。

“唯有观心一法总摄诸法”“云何观心称之为了?”搞清楚净心染体的关系,就是“了”。

自心起用即是染体造作,呈现能量相即是净心,染体运转是相法、对待法。不明白继续拆分细说“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

眼耳鼻舌身意识、地水火风空识性,一切回到自心自性上来看问题,拆分开来都在讲平等不二。眼耳鼻口——入肝肾心肺脾——归木水火金土——水火不二,土金不二,而又具有生发性超越性,具有善分别性。

不是处处都在指归心性吗?净六根降六贼是为了超越眼耳鼻舌身意识的束缚。自性本身,从觉性——自性——生觉元——明觉性——觉照性……层层构筑外在心识。外在心识和产生了能所二取分别以后,产生了所谓的外缘和内因之间的交互,从这儿才开始谈——“万法唯心造”。

梳理到这里已经觉得很高级了吧,然鹅……其实你在字里行间着于义理,只是思维造作而不自知。七非先生说纵能讲三教十二部你也只是个“善星比丘”。这太抬举我了,此时的我不仅是个嘴把式,还是学了几句大人话仍然把棒棒糖抓得紧紧的小孩儿。

常常把自己不感兴趣的人事物忽略,以为是随缘;常常把对情绪的转移当成是放下;常常把对自我的安慰当成是返闻;常常把无奈说成是知幻,把不可控当成不执著……

02 玩儿得起吗?

此时,你已进入到下一个“迷信”阶段,这个阶段是——“迷之自信”。

这第二层“迷信”从哪里来?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洽的逻辑,在自己的认知和经验里。而我们的认知来自什么?经验又来自什么?是固有思维模式和习气,而我们却自以为是把这当成了智慧。

《破相论》里七非先生说:

凡是你认为单一的、正确的、执着的全是迷信。这些“迷”让你看不清什么是“相”是哪层“相”。

“相”都不见说什么“离”?“执”都无觉说什么“破”?所以,这里有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功课:

03 什么叫玩儿得起?

第一层:掂量下自己的,你能承担付出什么?很多人,发心做事三分热情在琐碎中磨灭,在利益中消失殆尽。

我很感谢我在澄见群做群管的磨炼,8个群到13个群到33个群……每天7点开始到12点,两部手机和电脑,有时候两台电脑同时开工,形容自己就是八爪鱼。

一开始的时候气焰嚣张、言语冷漠,到后面慢慢学会周正圆融和看透字里行间背后的意思。这是我用时间换来的,用滴眼药水和脖子僵硬换来的,这些是在众多群友的不同人互中打磨来的。因为有这个基础,在后来线下活动见面会等有关七非先生的课程的工作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各种人性地交互,人情世故中自己的习气和认知都在发生巨大的冲撞,也发生着变化。一个曾经重度抑郁症的患者,内心失衡的人就在这人与人的交互中疗愈了,没有人知道在每场活动中,我热情洋溢欢笑的背后,结束都是偷偷地在大哭。为什么,是真的好感恩好感恩我能在这里。

在课堂里在人群里,在能量共振里,在我没有自我定义没空关注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反而就呈现了他本来该有的样子。

这是因缘,更是七非先生的洞见。给我最不适合的岗位让我做着最不擅长的工作。可恰恰在这个因缘里,我回到了本来,平衡了内在。你从来做的每一件事都全心全意地在付出,不计回报。

现在回头看,是付出吗?是无怨无悔地在付出吗?这不是清清楚楚地因为有便宜吗?是因为有大便宜你才肯付出,什么大便宜?

首先你想成为一个好人,继而是一个所谓的求解脱的学佛人。

然而,你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看起来“像”个好人和学佛人。

所以,若不是各种各样的人与人的交互,各种各样的众生相,哪里看得到自己分别心、取舍心、是非心、高下心、对错心、傲慢心、谄曲心……根本看不见。也因为看见,才有了

第二层:游戏里你会受伤你会输,会发现自己一无是处,还玩儿吗?

如是心如是相。

也因为自己装满了是非对错高下傲慢,各种对应的人事也就开始对应呈现,如是因如是果,这也是七非先生说的:你拿什么心相应,自然呈现什么缘。

面对各种挑剔、指责、冤枉和不理解,自己当然会难过、难受和委屈。那时候是一种“不服输”的劲儿撑,不甘心自己就这水平,就这么没出息。

于是,狠狠抽自己耳光,就他妈的必须升级。也就是这股劲,从无定飞环代言人到尼罗河的哪吒,被七非先生一路骂(客观的说不是骂人),一路“厚颜无耻”“百折不挠”。

可以说这是一种敢于突破的勇气,也可以说是强大的自我执着。

也正因为处处碰壁才开始真正反思:“你做事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你想后半生只做正心堂这件有意义的事“初心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意义”?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意义都是主观的意识。

这个“初心”到底是哪颗心?摸着良心说,直到《破相论》讲完,我才在一路跟随赵老师从北京到上海到黄山的开车的过程中领会到什么是“意义”。

所谓的“意义”“有意义”的事儿,不过就是吻合了自己习气里取舍喜好。说得高大上的“利益众生”跟迷信放生有何区别?说着自己伟光正的“修道”难道不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喜好的“修行感”吗?

“啪”又一耳光打过来!真他妈不要脸,说着佛话的骗子!

《破相论》里七非先生说:

利他心不是只是简单的说去做为别人好的事,你能去承担别人的苦吗?你能去承担别人的负面吗?你能用别人理解你或者不理解你的方式去成就别人吗?

能啊!所以忍辱负重的承担,正是自我磨砺的修行啊!“呸!”利他心是不二心,不取不舍之心。自他不二,哪件事哪个念不是分分钟利己?既然利己,有什么“忍辱负重”呢?说忍辱负重的背后不过是“付出感”的证明!

你其实一直在“证明”。“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诸法从缘灭,是大沙门说。随缘而现,随缘而应,诸法无自性,因思缘而生……”因为你在“证明”。你赋予自己的选择一个“意义”,所以,你有诸多感受,这些感受也仅仅是“合相”而已。“合”了什么?“合”了你起心动念业识心生出的“求”。

“着相而求,非菩提道”别说菩提道了,你的感受不是“相”?你以为你清明没“着相”?你以为你啥都不要叫没“求”?哈哈,作业写到这里,我真地笑出了声。层层的相啊千层蛋糕啊,糊了一层又一层啊……难怪七非先生一路“无奈”,只能“无奈”地温暖陪伴,而我们这帮自以为精进而用心的娘们儿,说着一句句学来的话,装点着自己自以为的“知见”,如此的没长进的驴拉磨群像啊。

其实越来越好玩儿,这个好玩儿的地方恰恰是可以看到自己的人设一副蠢样,很萌很蠢却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地不懈向上……

玩儿吗?玩儿!

04 玩儿有规则吗?

一个游戏没有规则,就不叫游戏。越好玩的游戏恰恰是逻辑复杂规则简单的游戏。你有无限的选择,也遵循选择的因果律,去往地点有无数突破口,也有无数层不同逻辑的规则。

进入游戏前通常会有练习段,熟悉规则和增强人设。同样,这也是游戏的一部分,但是还不是正式游戏,却又包含了所有游戏的基础逻辑。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方就是规则,就是规律,就是时空呈现。始终:头即是尾,尾即是头,一切都是因缘善用,因缘自用,本愿自驱动。由缘渐入相应疾。

既然如此,也才理解了“一切相皆是实相”;“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每一个行为细节都是从起心动念的深处,一直贯通到你的这种粗大外在的表象,是一致的,这种一致就是能量的一种贯通。什么是实相?是法平等,实事求是,看山是山看水还是水。真正听完一年的《破相论》回到这儿,我自己也才真正踏实地沉下心来,去遵循一个企业逻辑里的协同,尊重一个市场的规则,平和与人相处和表达,有序地收纳每一件物品,认真吃完碗里每一粒饭,从容地上下高铁,耐心地做架构文案……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都是心识的完整呈现,不明理的时候,自己的随性看似自由奔放,其实都是不能自主随着习气和喜好跟着外境在随波逐流。规律和秩序的建立是自己对自我把控的开始,也是“实事求是”的开始。清明地知道规律,如此借缘也可洞察自己的心念。

这并不是表示如今的我似乎得体优雅成熟稳重,反而,最近自己的习气总是在不停地暴露也总是在被敲打。

然而七非先生说过:

真实的惭愧忏悔,是一个有智慧的修行人在他的生命成长路径里所必须和自然具备的自行品质。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直率的表达习气,然后直率的反省习气,直率的超越习气,直率的收获智慧。

我能清楚地觉察到自己的不同就在于,我会谨记七非先生说的“拾阶而上”。《破相论》里常说顺逆接方便,却被好多人用成了自我安慰。我经常因为没心没肺过了就忘,看似不拘小节,现在看来实则是没有明理。

如今我能理解的是:打捞受用不是简单的“顺逆方便”都是来成就你的啊。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同理心看待问题。真受用,是要从每个缘里去颠覆自己认为对的,单一的认知,推翻自我。七非先生最好的言传身教,是他生活的点滴处。小到一把钥匙,一个工具,一卷胶带,都整齐有序并非常清楚在哪里使用过放回哪里,清明无碍让人羡慕也同时让人见贤思齐,思考着他怎么做到的。

我回想起自己第一次跟老师出行,在印度一路丢东西,最后还把自己丢了。再回头看自己现在,简洁物品,内务干净整洁,做事从容有序,虽然比起七非先生差得太远,但相较自己一年前,真的是一个三观尽毁让爸妈也大跌眼镜的变化。

现在每周给自己一个小目标,哪怕是跑步也在点滴进步,自省自检;不觉间已经更新迭代,早已不再是从前的我。

如果说半年前的埃及,我突破了从女神到哪吒的转变,可哪吒始终还是个小孩,只是一个很厉害、有三头六臂的小孩儿。

今日,又是父亲节又是日环食又是夏至又是初一,我的“稚喻”二字也机缘巧合,七非先生顺手改成了“智予”。

虽然赤子之心常在,却在“稚”气中流转;虽然能借事“喻”心,却似“像”而不实,“稚喻”需要升级了。

“智予”是一个温暖的名字,是自他不二,是不取不舍,是自由自主……借此缘起我的3.0开始了……

七非先生说:

生活里转出来的,是看见自我的边界和打破边界的力量。只有这种洞察和力量,才是往后修行的基石。

写到这里,我再一次推翻了之前,说什么无法识别“相”谈不上“破”。看,哪一念不是在推翻自己?哪一念不是在离开原有的相,念念离相破执,念念善用缘相。真诚发心,务实踏实认真的践行,自然内心谦下,也才会有“迷时师度”的因缘。

05 玩大的吧!

七非先生说:认真,是基于自信的对自己的更好的负责。

小孩过家家,可以摔盘子可以撒泼,玩得太小儿科。

成年人的游戏、智者的游戏,就不再是你凭着冲动和激情可以玩儿好的,需要你投入和更多的智慧,有更好玩的游戏你还会守着玩儿和泥?

所以,大玩家是——学习规律、掌握规律从而打破规律。玩儿,不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处事态度,是内心无是非的平等,不计较不纠结的洒脱自在。而这份自在,是你舒适或者不舒适里平等存在;是你在合心意与不合心意时同样平等的存在。玩亦大玩家,不玩大的,不玩好大的,你真没出息!

作业断断续续写到今日,一路写一路破,一路否定。一边写一边回忆点滴,真是万分感念恩师,不觉已泪如雨下。七非先生总是嬉笑怒骂间不予一法,却在行住坐卧间言传身教,只言片语里皆是慈爱和切盼,你可会得他温暖的陪伴?

无论走多远,他总会在下一个路口等着我们……看到背影已心安。

作者简介

曾智予(稚喻),资深亲子导师,2017年加入正心堂。从聚光灯下转身做了幕后,在参与正心堂建设的工作中,在跟随老师(七非先生)的学习中,生命从此产生了质的转变。

从梦想依马仗剑走天涯,到能真实拿得起剑,骑得了马,更知道了天无涯……

作者:曾智予图片:作者本人本内容版权归发布者与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平系。对未经平台许可的转载、 修改等侵权行为,平台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慧能大师《无相颂》教你如何在家修学

六祖挟担图 (南宋 直翁 绘)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影响最为广泛佛教宗派,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六祖慧能发扬光大,其弘扬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使得人们知道佛教不从外来,如众生的佛性本具,主张不拘一格的修行方式,从而使得禅宗广得人心,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六祖斫竹图 南宋 梁楷(1201)

六祖慧能的最著名的佛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指出人的本性先天秉具的佛性就是清净的,只能从自身中去寻求佛性,而不是依靠外部力量。因而靠此极高的悟性获得五祖弘忍的认可,授予衣钵。

慧能大师《无相颂》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梁楷 六祖问经图

六祖慧能大师为在家人修行说了一个《无相颂》,并且说,在家人“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无相颂》对修行做了精辟分析和指引,认为真正的修行,是为人处事,充满良知,发自内心的孝敬父母,与人和睦相处,行为正直,具有谦让美德,知错就改,接受批评,多做有益他人的事情,这才是修行的正宗法门。

至于那些依靠布施钱财,或者苦心修行的,如果自身行为不正直,举止有亏的人,再多的钱财和祈求也是达不到成佛的境界,佛也不会眷顾他们。

这首《无相颂》,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但它却是成佛的宝典,是我们在家人修行成佛的指南。把这句话,每一个字都做到位了,西方就在目前。我们要把它背下来,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去一点一点落实。

《无相颂》简释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心态平和不需要修持戒律,行为正直不用参禅打坐,只需要孝敬、侍奉父母就是报恩,长辈和晚辈相互关爱就是合乎正义。这是告诫那些修行之人,其实不必要繁琐的程序,只需要发自内心,做正直善良的人以该做的事,尽孝道,与人和睦,就是修行。

【心平何劳持戒】

为什么会有戒律呢?因为我们的心不平。我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超出道德规范的事情,经常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情,经常做一些不负责任、不讲义务的事情,所以要有戒。

什么叫做戒?防非止恶名戒。如果我们既没有非,也没有过,我们本身就是在守戒。守戒的人没有戒,等于说守法的人没有法,这是一样的道理。因为他的一言一行处处都符合戒律的要求,何戒之有?不是说叫你不要持戒,而是说你根本没有犯戒这回事。

没有犯戒这回事,难道还有持吗?“持”是作意地去做。你根本不犯戒,所以也就不需要作意地去守戒、持戒。要做到不作意地去守戒、持戒,关键是看你的心是不是平了,看你在二六时中是不是处处符合五戒十善。

【行直何用修禅】

如果我们的心平了,自然而然,我们的整个身心就是戒律的体现,就是规矩法则的体现,心端行直,自由自在,这就是禅。如果我们还未达到心平、行直,那就应该好好持戒,好好地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

六祖在这里结合儒家的道理,来讲我们如何学佛。我们要报恩,首先要报父母恩。怎样报父母恩呢?要“孝”,要“养”。孝,就是要顺从父母的意思,使他欢喜高兴。养,就是要使父母衣食不乏。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要买点东西给老人吃并不难,但是,要让老人感到心平气顺,恐怕很难!很多时候,你也买东西给老人家吃,但是孝心不够。学佛的人,首先要学会恭恭敬敬地供养父母。

我们这个人身是从父母那里来的。没有父母,哪有我们这个身体?哪有我们今天能够读书、识字、学习佛法呢?所以说,“百孝不如一顺”,要顺从父母的心意。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要信佛他都不让,难道还要顺他吗?实际上,不是他不让,而是我们自己的工作还没有做到家。你的工作做到家了,他自自然然地会支持你。当你的工作还没有做到家、他还不能理解你的时候,你要耐心地等待,而不应让父母不高兴,因为这是一种不孝的表现。

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成了佛以后,还想到要报父母恩。他的母亲在生下他以后就去世了。佛经上记载,他的母亲死后生在忉利天,没有机会听闻佛法,佛就用三个月的时间到忉利天为母说法。为了报答父亲的恩德,他也曾经回王宫向他的父亲说法。

后来,他父亲去世了,他还以佛之尊严,在父亲出殡之际,扶着棺材上山。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佛的这种人情味可以说是做得非常到家,这就是报父母之恩。

【义则上下相怜】

“义”,仁义道德,“怜”是敬爱的意思,不是可怜。要讲仁义道德,要用和谐的音容笑貌,使得左邻右舍、上下之间都能和睦相处。你能够使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都非常地川页、非常地和,那你就做到了“恩”和“义”。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尊卑相处和睦谦让,对恶劣行为不出言不逊就是忍让。如果能这样,恰似钻木可以取火,出现质的变化,莲花生于污泥而不染,更显高洁。

【让则尊卑和睦】

“让”就是礼让,让本身就是礼的表,就是有礼貌、讲礼节,晓得怎样恭敬人,对别人要有一种谦卑感,把自己看低一点,把别人看高一点。一个人,如果任何时候都能把自己看低一点,走到哪里都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处处都是自高自大、目空一切,那就不会有好的人际关系。

【忍则众恶无喧】

“忍”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有力量的表现。忍是有自信心的表现,不跟他人一般见识。“众恶无喧”,就是说,你能够忍,一些对你不利的事情自自然然就会息灭。

喧是嚷嚷、吵闹的意思。一个人不能忍,走到哪里都会是恶声流布。你能够忍耐,人家即使对你有一点意见,他也能谅解。忍和让都是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因素。六祖他老人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把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灵丹妙药给我们开出来了。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这就是说,修行、做人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是说我今天想起来了,要孝敬一下父母,今天过年了,买两斤点心、两斤苹果来看看他,把年一过,忘记了。这不行,要有一种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劲头,就好像要从木头里面钻出火来一样。

我们不管做什么,都应该精进不舍地去做,这样的话,污泥里面也就能长出红莲。莲花是从最脏的地方长出来的,如果不脏的话,这个莲花也肯定长不好,可见恶因缘是能够成就善法的。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过就改能够增长智慧,护短固执并非贤良。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我们要能听信逆耳的劝告。很多时候,我们有缺点,自己不能够察觉,同参劝告你的时候,说到点子上去了,你却火冒三丈。所以,我们心里有热病,一定要吃凉性苦口的药,这样才能把我们心中的无明火熄灭下去。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能改过就能生智慧。听得进人家苦口良药的话,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何况人家有好的办法、好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改进自己的缺点呢?

当朋友、善知识指出我们的短处时,如果我们不能虚心接受,还要遮护,这表明我们的心里就有毛病,这不是一种真正虚心诚恳的改悔心态。所以说,“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修行就是每天多做有益于别人的事,成道不是因为刻意的布施钱财。菩提智慧从自己的内心获得,不是告求借用玄幻的外力取得。

【日用常行饶益】

意思是要利益一切众生。菩萨有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饶益有情就是普度一切众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做到慈悲喜舍,这就是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布施仅仅是修福的一种,而且施钱仅仅是修布施的一种方法。要想成佛成道,必须是福慧双修,只修福不修慧,成不了道。布施有四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同喜施。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一个人的智慧,要向自己的内心去求,要回归初心。回归初心,智慧自来。指望外界的力量,来增加自己的智慧,其实是舍本逐末,走错了方向。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此为对上句的总结,依照此法门修行,就可以立地成佛。修道要从心上下手,从改过下手。能依此修行,西方自然就在眼前。

《无相颂》选自《坛经》,是六祖慧能谈修行的法门所作的佛偈。简单明了,富含哲理,用通俗的话语阐述高深的佛理。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脱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三聚净戒—三聚净戒内容】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