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三缄口【三缄口不言】

时间:12-06 现代故事 提交错误

情商高者,三事缄口,情商低着,逢人就说

在人际交往的舞台上,言语宛如灵动的舞步,既能轻盈地拉近心灵的距离,亦能莽撞地踏破情感的防线。情商高的人,恰似优雅的舞者,深谙言语的分寸与节奏,于隐私之事,始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缄默。

一、单位之中,守家之秘

家庭,是心灵的避风港,却也藏着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琐碎与纷扰。那些看似平常的柴米油盐、亲子龃龉、夫妻嫌隙,实则如细密的丝线,编织着家庭生活的复杂纹理。情商高的人,如同忠诚的守护者,在单位这座舞台上,将家庭的隐私悄然隐匿。

以苏明哲为例,这位毕业于名校且工作能力出众之人,却在家庭与工作的平衡木上狼狈跌倒。他频繁地将家中的矛盾纠纷带入职场,向同事倾诉对父亲的不满、对妻子的抱怨。起初,同事们或许会投来同情的目光,但久而久之,他的形象渐渐在众人心中扭曲。开始质疑他的专注力与专业素养,同事们对他的家庭琐事也渐生厌烦。他的职业发展之路,如同陷入泥沼的骏马,愈挣扎,陷得愈深。他的遭遇警示着我们,家庭隐私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单位肆意挥舞时,既伤了自己,也可能累及他人。

为何在单位不宜谈及家事呢?其一,家庭矛盾往往源于复杂的背景与长期积累的情绪,外人难以感同身受,即便倾诉,也不过是徒增他人的谈资,于解决问题无益。其二,过度暴露家庭隐私会给人以情绪不稳定、缺乏职业素养的印象,如同在洁白的职业画卷上肆意涂抹污渍,难以抹去。其三,家庭的秘密犹如珍贵的珠宝,随意示人,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窥探与评判,徒增烦恼与困扰。

情商高的人,懂得将家庭与工作划清界限,以专业的态度对待职场,以平和的心态处理家庭。他们不会让家庭的波澜惊扰工作的宁静,亦不会因工作的压力而破坏家庭的和谐。在单位这个大家庭里,他们专注于工作,用业绩说话,将家庭的温馨与烦恼深埋心底,待归家时,再与家人倾心相谈,共寻解决之道。

二、众人之前,敛财之芒

财富,是生活的物质基石,亦是衡量个人价值与能力的一把标尺。然而,收入之事,却如同一座神秘的花园,情商高者,往往选择将其大门紧闭,只留一抹朦胧的绿意于外。

“财不露白”,这古老的智慧蕴含着深刻的人性洞察。那些轻易炫耀收入之人,或为虚荣所驱,妄图以金钱的光芒掩盖内心的空虚;或因浅薄无知,不谙人性的复杂与嫉妒的暗流。他们在众人面前大摇大摆地展示财富的宝藏,却不知,这一举动如同在静谧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不仅有羡慕的涟漪,更有嫉妒的惊涛与敌意的暗流。

网红罗某的遭遇便是一记警钟。他曾在网络上肆意炫耀自己的财富,存款数额、奢华生活皆成为他炫耀的资本。然而,这份张扬并未为他赢得尊重与荣耀,反而招来了不法之徒的觊觎。最终,他陷入了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财富瞬间化为乌有,只留下无尽的悔恨与叹息。生活中,因透露收入而被朋友嫉妒、被同事疏远、被心怀不轨者惦记的事例,亦数不胜数。

当他人好奇地探问收入时,情商高的人会巧妙地四两拨千斤。或幽默地转移话题,将焦点引向轻松愉快的趣事;或给出一个模糊的范围,如行业平均水平上下浮动,既不欺瞒,亦不炫耀。他们明白,财富是个人努力的成果,无需在他人的眼光中寻求认可,亦不必因他人的窥探而失去安全感。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情商高的人如同低调的智者,守着财富的秘密,以谦逊与内敛行走世间。他们不被虚荣所惑,不为嫉妒所扰,专注于自身的成长与内心的富足,用智慧与才华书写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篇章。

三、闺蜜之间,藏情之殇

闺蜜,是心灵的密友,是青春路上的同行者。然而,即便是最亲密无间的闺蜜,亦需在情感的花园里,为彼此保留一方私密的净土。

爱情,是一场绚烂而又复杂的旅程,其间的喜怒哀乐、甜蜜与苦涩,如同一幅细腻而又敏感的画卷。与闺蜜分享过多的感情细节,恰似将这幅画卷置于烈日之下,色彩虽鲜艳一时,却终将因过度曝光而褪色、破损。《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位女主角,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依靠,却因一个男孩的出现,陷入了情感的纠葛与友情的危机。她们毫无保留地分享着对苏家明的感情,起初是信任与亲密的体现,但随着感情的深入,这份分享逐渐演变成了猜疑与攻击的。曾经坚不可摧的友情,在爱情的冲击下,如脆弱的琉璃,出现了无法弥合的裂痕。

为何与闺蜜分享过多感情细节会有如此风险呢?其一,感情之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闺蜜的建议虽出于善意,但未必能契合自身的情感需求与情境。过度依赖闺蜜的意见,可能会在情感的迷宫中迷失自我,失去独立判断与抉择的能力。其二,人性皆有嫉妒与比较之心,即便闺蜜情深,过多地听闻他人的甜蜜爱情,亦可能在不经意间心生酸涩,影响彼此的感情。其三,若闺蜜心怀不轨,一句恶意的挑拨,可能会在原本和谐的情侣关系中掀起惊涛骇浪,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

情商高的人,在闺蜜面前,会倾诉情感的大致轮廓,却保留关键的细节与内心深处的柔软角落。她们明白,友情与爱情皆需空间与尊重,各自的情感世界应各自用心经营与守护。在爱情的旅程中,她们以独立的姿态面对挑战与抉择,在友情的天地里,以真诚与信任相伴同行,让每一段感情都能在各自的轨道上健康发展,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情商高的人如璀璨星辰,以其独特的言语智慧与隐私守护之道,照亮了自己,亦温暖了他人。他们懂得,言语的节制与隐私的保护,并非冷漠与疏离,而是对他人的尊重、对自己的珍视。

“北漂”多年中,齐白石的三次寺庙生活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张德斌

在齐白石于1933年出版的《白石诗草二集》里,有题为《答朱心佛中秋日赠葡萄》的两首绝句,其中一首写道:

木偶泥人似老翁,法源寺里感相逢。

此翁合是枯僧未,又听观音寺里钟。

这里提到的法源寺和观音寺,以及另一座名为“石灯庵”的寺庙,都是齐白石“北漂”初期住过的地方。在1917年-1922年期间(其中1918年全年在湘潭老家),齐白石曾辗转在北京宣武门附近的这三座寺庙内租房居住达33个月之久。齐白石为什么要住到庙里?住在庙里的这段时间,齐白石生活中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

齐白石在法源寺所作画稿《法源寺僧海莲》北京画院藏

法源寺——梦开始的地方

法源寺坐落于现北京市西城区南横西街以北、西砖胡同以西,是齐白石住过的三座寺庙中至今保存完好、仍为宗教活动场所的惟一一座。据《法源寺志》(法源寺原住持僧一诚主修),法源寺前身是始建于唐代早期的悯忠寺,其后几经损毁、重修、更名,于清雍正十一年改称“法源寺”,沿用至今。法源寺所在的宣南文化区是清代至民国早期文人聚集之地、会馆集中区域。法源寺距烂缦胡同的湖南会馆仅500米,离湘潭会馆1.2公里,离湖广会馆1.5公里,步行到琉璃厂也在半小时以内。住在法源寺,对于本身为湖南湘潭籍、又以卖画刻印为生的齐白石而言,无疑是既有“地利”,又得“人和”。

齐白石1917年与1919年曾两度入住法源寺。1917年从农历六月底住到九月底,1919年从农历三月住到九月十三日(当年有闰七月),两次合计住了10个月有余。

早在1903年,齐白石就到过北京。1917年再来,算是“二入都门”了。据《白石老人自述》记载,齐白石因避家乡兵乱,于1917年农历五月来到北京,先是住在好友郭葆生家,“那里同住的,有一个无赖,专想骗葆生的钱,因我在旁,碍了他的手脚,就处处跟我为难。我想,对付小人,还是远而避之,不去惹他的好。遂搬到西砖胡同法源寺庙内,和杨潜庵同住。”《齐白石印草》收录有齐白石为杨潜庵刻的一方印章“视道如华”,边款交代了上述移居法源寺的缘由,并且点出他在法源寺所住的僧舍名叫“如意寮”。据《法源寺志》,“寺院最后院正北为藏经阁,……阁东左侧小院为吉祥寮,为如意寮;阁西右侧小院为福缘寮,为善庆寮。”可知“如意寮”位于法源寺最北头藏经阁的东边小院内,远离山门及庙内法事活动场所,其环境是十分幽静的。

1917年这次入住法源寺后,齐白石结识了一批对他有重要帮助的人,其中就包括陈师曾。《白石老人自述》写道:“我在琉璃厂南纸铺,挂了卖画刻印的润格,陈师曾见着我刻的印,特到法源寺来访我,晤谈之下,即成莫逆。”陈师曾为齐白石题诗一首,其中有句“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齐白石明白,“他是劝我自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这话正合我意。”

前清封疆大吏、大诗人樊樊山是齐白石1903年就认识的老朋友,这时也在北京。齐白石将自己的诗稿带去请其品评,樊樊山认真批阅后写了一篇序文,大加称赏,并劝齐白石把诗稿付印。1928年齐白石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借山吟馆诗草》,就将樊樊山的序印在卷首。木匠出身的齐白石一直在努力实现向文人身份的转型。诗集出版以及樊序的高度认可,对于这种转型有着重要意义。

1917年农历九月底,齐白石听闻家乡乱事稍定,遂出京南归。第二年,家乡兵乱匪患更加严重,整整一年,齐白石吃尽了苦头。“到此地步,才知道家乡虽好,不是安居之所。……打算从明年起,往北京定居,到老死也不再回家乡来住了。”

齐白石在《己未日记》中记下了这次从湘潭到北京的行程:

己未正月廿四日出门,行七日始到长沙。……(三月)初四日早到京。见杨潜庵,伊代佃法源寺羯磨寮寮房三间居焉,当付佃金八元,立有折据。

这次到京,齐白石仍旧住在法源寺,只不过从如意寮换成了羯磨寮。据《法源寺志》,“羯磨寮在大悲坛左侧院内,廊下有一井,石盖。”从环境清幽方面来说,羯磨寮可能比如意寮略逊一筹。但是能独立使用三间房,明显比之前宽敞,还是物有所值的。

一下子拿出八块大洋租房,对于向来十分节俭的齐白石来说,可谓豪阔之举。但是如果我们看一下齐白石这一年在北京的收入,就会知道这其实对齐白石算不了什么。《己未日记》中多次记录了齐白石1919年在杨度处存款的情况。杨度与齐白石同为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门下弟子,齐白石对其信任有加,故将钱款存放在杨度处,“约以周年八厘生息,随时可以取还。”截至当年农历六月六日,齐白石在法源寺住了仅仅三个月,就已经到杨度那里存下了1100元。农历九月十三日离京之前,齐白石在日记里记了一笔总数:“杨虎公(即杨度)处二千二百元,后去数笔无细数。”而据1929年出版的《工商半月刊》所载《北平最低限度的生活程度的讨论》,当时在北京,一个四口之家的中产家庭,维持相当体面的生活水准,每年只需250元。

相对于丰厚收入来说,更重要的是艺术创作能力的不断精进与提升。对齐白石一生艺术成就至关重要的“衰年变法”,就正式开启于他住在法源寺的这段时间。“衰年变法”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起止时间。实际上1917年陈师曾的题诗就已经触及了这个话题。到1919年齐白石“三过都门”,农历八月十九日他在友人处“获观黄慎真迹《桃园图》,又花卉册子八开”。这是他第一次看到清康乾时期大画家黄慎(号瘿瓢子)的真迹,大为震动,以至于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

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

齐白石“衰年变法”的大幕就此拉开。此后直到1927年左右,齐白石借鉴黄慎、徐渭、石涛等前人和同时代的吴昌硕,“自创红花墨叶的一派”,并由花卉而人物、山水、禽鸟、水族、工虫等,对各个题材的画法,乃至篆刻的章法与刀法,加以全面改造,最终形成了在美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齐派风格,他本人也因此实现了从普通乡下画师向世界艺术巨匠的惊人一跃。

将法源寺称为齐白石“梦开始的地方”,是毫不为过的。

法源寺山门(张德斌摄影)

观音寺——好鸟离巢总苦辛

齐白石于1919年农历九月回湘的时候有一个细节——他是带着胡宝珠一起回去的。胡宝珠本是齐白石好友胡南湖家的婢女。胡南湖因欣赏白石画作而成为白石挚友,听闻白石在老家的父母年高体弱、乏人照顾,遂“赠之以婢”,并于1919年农历九月十三日齐白石离京时将胡宝珠送到火车站(胡宝珠后来成了白石副室,为白石生下多名子女)。齐白石将胡宝珠送回湘潭老家安顿好之后,于1920年农历二月返回北京,同时将三子齐良琨、长孙齐秉灵带到北京求学。

齐白石这次到京,为住房的事弄得十分狼狈。据《庚申日记并杂作》,农历二月廿二日一大早到京后,齐白石带着两个儿孙直奔法源寺,不料到了才知道,“法源寺无房可居”。次日齐白石再去法源寺,又是“相调房间未得”。几经折腾,三月初一日终于在好友郭葆生家暂时安置下来。由于带着儿孙,长期住在友人家毕竟不便,遂于农历七月初九日,移居顺治门内象坊桥观音寺。

齐白石画于观音寺的《牵牛花》 梅兰芳纪念馆藏

“顺治门”即宣武门之俗称。据《北平研究院北平庙宇资料汇编》,观音寺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位置在国会街(现宣武门西大街)以北、南沟沿(现佟麟阁路)以东。查其所在地,当在如今新华通讯社西南角院外一带,庙宇建筑仍有遗存,但已改作他用。

美术学院收藏着一幅齐白石《菊鸟图》,图上题写了两首绝句,并有一段文字讲明了作此画的缘由:

好鸟离巢总苦辛,张弓稀处小栖身。

知机却也三缄口,闭目天涯正断人。

老萍对菊愧银须,不会求官斗米无。

此画京华人不要,先生三代是农夫。

三字上一作人字。庚申秋九月中,友人陈师曾以书来索余画此以助赈。余自知画不值钱,师曾之命不可却也。时寄萍象坊桥观音寺。白石并题记。

齐白石自1920年农历七月初九日移居观音寺,到1921年农历十月十五日迁往西四牌大院胡同二道栅栏,在观音寺一共租住了一年零三个月有余,比租住法源寺僧舍的时间还长三个月。

与住在法源寺的时候不同,齐白石租住观音寺期间频频外出(一次去保定,两次先去保定再由保定回湘),实际在京时间还不到九个月。齐白石返湘次数明显增多,与此时在齐白石老家的胡宝珠有直接关系。正是在齐白石从观音寺返湘期间,胡宝珠怀上了她与齐白石的第一个孩子齐良迟。

观音寺居住环境不及法源寺。据《白石老人自述》,“观音寺的佛事很忙,佛号钟声,昼夜不断”。可以想见,这样喧嚣嘈杂的环境对齐白石作画与休息势必造成很大干扰。《庚申日记并杂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九月)十七日,连日以来作画助顺直之赈。今日画芋题云:

年来小圃芋凋零,每到秋来草更深。

我欲出家从佛去,人间不见懒馋僧。

余生平最厌和尚,厌其非真,故诗及之。

结合齐白石一生经历来看,“余生平最厌和尚”这句话恐怕并非事实。当时住在观音寺的齐白石之所以在日记中发此牢骚,显然是有很有针对性的。

租住观音寺,是齐白石在法源寺无房的情况下,不得已的选择。期间,也是齐白石定居北京以来奔波最为辛苦的一段时间,写于1920年的诗句“好鸟离巢总苦辛”是他这段时间生活的真实写照。

石灯庵——海国都知老画家

1921年农历十月十五日,齐白石从观音寺迁出,暂住西四牌大院胡同二道栅栏。随后很快又于十月廿七日移居前王恭厂石灯庵。这里的居住条件虽然也不及法源寺,但比观音寺还是强得多。安顿下来以后,齐白石在日记中写道:

(十月)廿七日,移居前王恭厂石灯庵。亦在宣内,去象坊桥一里许。僧房三间,外有厨屋,较观音寺甚宽。闻僧亦不比他寺之僧无聊至极,此地或可久居。

据《北平研究院北平庙宇资料汇编》,此寺始建于唐代,元代重建,名吉祥寺。明万历年间重修,因寺内出土石灯,遂得名石灯庵,又名石灯吉祥寺。明天启六年毁于王恭厂之灾,后重建。在今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以西、温家街以北,有一条“人”字形胡同,本名石灯庵胡同,即是以该庙而命名,后改名石灯胡同。据笔者踏访,石灯庵原有寺庙建筑现已无存,故址也已改作他用。

1931年至1932年拍摄的石灯庵前山门(照片来自《北平研究院北平庙宇资料汇编》)

齐白石在石灯庵租住了八个多月。查齐白石日记可知,租下石灯庵僧舍后,齐白石自己基本上没怎么住,倒是三子齐良琨一直在使用。据《白石老人自述》,石灯庵的老和尚养着许多鸡犬,从早到晚,鸡啼犬吠之声,不绝于耳。这可能是齐白石不愿在庙里多呆的原因之一。另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住进石灯庵仅20天,因得知胡宝珠产后生病,齐白石急忙于1921年农历十一月日离京返湘,直到次年农历五月十三日才回京。

租住石灯庵期间,有两件对于齐白石来说意义十分重大的事。一是1921年11月23日,为期8天的第一回联合绘画展览会在北京开幕,齐白石有8件作品参展。此时齐白石刚刚移居石灯庵,且尚未还湘。其二是1922年5月1日至15日,第二回绘画联合展览会在日本东京举办,齐白石多幅画作参展,且得到媒体高度好评。

当时在北京画坛,齐白石尚未打开局面,“除陈师曾以外,懂得我画的人,简直绝无仅有。”陈师曾一力扶持齐白石,两次画展举办前他都曾亲自上门向齐白石征集作品,这在齐白石日记和《白石老人自述》中均有记载。

这两次画展,尤其是第二次在东京的画展,成了齐白石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日本、法国争相宣传,齐白石一时名声大噪。他特地作诗一首,作为纪念:

曾点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纸众争夸。

平生羞杀传名姓,海国都知老画家。

回京前不久的1922年农历五月初三日,齐白石住在湘潭胡西堂家,写下一首《为杨雨人画蕉题句》:

佛寺僧房年复年,苦心小技岂随烟。

嗟君不买人间纸,写破芭蕉不值钱。

对于“佛寺僧房年复年”的生活状态,齐白石已经彻底厌倦。回京后不久,他即于农历六月初二日移居西四牌大院胡同三道栅栏十号程姓房屋,并于当日再次返湘“接眷属”。六月廿日,齐白石带着原配陈春君、副室胡宝珠以及幼子齐良迟回到北京,他住在庙里的日子就从此结束了。

2023年高考作文预测:为己须得三缄口 为公执言敢为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礼记》有这样的表述:“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朱熹的《治家格言》中也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二)近年来,网络流行一个热词“嘴替”,就是替别人把不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说出来。“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是厌战者的“嘴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是贫贱者的“嘴替”。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材料一主要由名言构成。“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意指“慢言”,有智慧、有阅历的人说话总是经过反复考虑,不轻易论断。这里指出“言”关联为人处世的智慧(道德)。而“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意指“少言”“不言”,因多言易错,甚至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这里指出“言”关联为人处世的考量(代价)。由此可见,材料一的两句名言,一是强调人“言”不仅是几个词语或句子而已,“言”承载的还有发声者为人处世的考量和权衡。二是从表述的倾向看,将人们导向要“慢言”“少言”。从中华传统为人处世方面普世价值的承袭来看,事实上确实有不少人将此奉为金律。我们应当思考:对人们一直认同、奉行的“沉默是金”的传统观念在当下仍否是普遍适用的人生智慧?如果“慢言”“少言”甚至“不言”成为社会群体普遍的选择,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的核心关键词是“嘴替”,由名词诠释和举例印证两部分组成。根据“‘嘴替’,就是替别人把不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说出来”这一诠释,把“嘴替”理解为“代他人、社会、时代言”的“要说”“敢说”“能说”的责任和担当,是准确的。而材料二中所举杜甫、白居易皆为现实主义诗人,他们关心民生疾苦,不顾个人得失,甚至不惜触怒当权者,为厌战者和天下贫苦者发声,是替别人说,是为民,他们的“敢说”“能说”,是为他人,为社会谋利益,是为时代发声,他们的“替言”彰显了责任和担当。由此可知“嘴替”应为正面之意,需要肯定和提倡。

两则材料借助“语句”和“词语”的不同“言语”形式,表象是探讨“言语”中“慢言”“少言”“慎言”“替言”的问题,实则是要引导考生思考“言语”背后个体关于为人处世中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担当权衡的问题,希望考生拥有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普世情怀,敢于站上“群众先锋”的位置,敢于承担“为民代言”的风险,这是此则作文整体立意的出发点。

关联两则材料,可得出写作的整体立意:材料一“慢言”“少言”不是不说,是在藏而思之后的发声,虽有不盲目,不跟风,不妄言的道德修养的追求和坚守,但也不乏明哲保身的利己因素,更多的是强调个体自我层面,缺乏的也许就是社会的担当、责任。材料二“嘴替”是敢说,为别人说,为社会说,为时代说,是个体(或者某一群体)在明辨是非,深思熟虑后的情况下的大声疾呼,为民,是在明晰“言”的利弊后主动承担的“公众责任”,体现了为人处世的担当精神和贵任意识,强调的是个体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

写作时,应当首先理解并指出“言”的本质指向为人的责任和担当,对此,在比较中表现出认可并阐述“嘴替”或“敢言”的正向价值(核心要素)。在此过程中,还可适当分析造成“慢言”“少言”与“敢言”“勇言”背后的原因是利益的考量和责任担当的权衡(关键要素1),以及阐述社会层面“慢言”“少言”可能产生的不当后果(关键要素2)。总的来说,考生应在作文中阐述“要言”“敢言”“勇言”“能言”,体现作为当代青年为他人、社会、时代发声的责任担当。

参考立意:

1.少言以自律,发言为当下。

2.言多虽必失,必要应多言。

3.为生民言,为社会不公言。

【佳作赏析】:为己须得三缄口 为公执言敢为先

人贵语迟,言多必失,其话语意义指向的是中国传统诗教中一以贯之的温柔敦厚、中正平和;大潮奔涌,众声喧哗,当社会议题中出现利益与观念的激荡交锋,“沉默是金”也无法弥合矛盾与裂痕。言之一道,我辈青年应如何自处?故曰:为己须得三缄口,为公执言敢为先。

为己须得三缄口,不意味着懦弱、退让与妥协,而是心智圆熟、人格圆满的自然结果。余秋雨曾言:“成熟是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心照而不宣的背后是充斥八极的玲珑智慧;老子出关,倒骑青牛,湛湛青天下悠然无声的身影折射出无上哲学的玄妙。三缄其口,护的是内心的一方净土,抑的是人性中的蠢蠢欲动。人格圆满,方能拥有“不患人不知己”的大气;自成宇宙,方能远离一时高下的意气之辩。

为公执言敢为先,不是争扬执牛耳之威赫的浮躁,而是一种心胸光明、以义为先的不朽风姿。为公执言,为义执言,为执言,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勇气的奋斗。五千年清浊善恶,太史公能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风雨如磐的暗夜中,鲁迅先生以笔为剑,铸民族之魂,占据意识形态的舆论阵地,是英勇的奋斗者、无畏的坚守者。当社会达尔文主义甚嚣尘上、弱者的话语权被无形剥夺之时,坚守捍卫公序良俗的发言制高点,使舆论场域重归风清气正,其重要性不亚于赢得一场正义之战。执言当先,躬身入局,自成直言之辩、浩然之气。

覃思今日,社会舆论场域的高度娱乐化促生了公共言语场所的无序,“键盘侠”“打字机”大行其道,无意义的喧嚣争论不绝于耳;公共议题中的性别对立、阶层冲突在以营利为目的劣质自媒体中被层层放大……的春风吹来了物质大潮,国人的精神文明发展却未曾追赶上经济的脚步。是的,在喧嚣中坚守一份以沉默为外壳的淡静与从容,在喧哗中敢于遵循公序良俗而发出有理有据的掷地之声,是我国所迫切需要的公民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青年人生发展过程的应有之义。

李叔同有言:“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摒却车尘马足的功利之辩,弃了辗转沉浮的名利之争,方能心如水月,作如是观。另一方面,为正义发声,为道德张本,响应时代的价值选择,赓续浩然之气的精神血脉,亦是我辈青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钙质。为己须得三缄口,为公执言敢为先,刚柔并济,方是为言之道。

【三缄口【三缄口不言】】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