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
文/王春雷
春秋时期,有一位和孔子“齐名”的人物。
论学问,他谈古论今,旁征博引。他太会说话了,不仅能言善辩,还经常爆出一些惊世骇俗的观点。他“吸粉”无数,被称为鲁国的“闻人”。
他办学的规模不亚于孔子。孔子开办私塾,他用实力和孔子争夺生源,甚至孔子的弟子也成为他的粉丝,以至孔门“三盈三虚”。最冷清的时候孔子只剩下颜回一个铁粉。
论为官,他先于孔子做了鲁国的大夫。后来,孔子被鲁定公重用,他和孔子同朝为官。
但他的运气实在太差了。孔子之前没做过官,却一入朝直接做了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部长。孔子一生以仁爱为行事准则,却一直对他没有好印象,更让人惊讶的是,孔子上任才七天,就直接把他杀掉并曝尸三日。他才华横溢,却没留下只言片语。杀他的人名垂千古,他却一直被锁着嘴押上被告席。
他就是少正卯。少正是官职,卯是他的名字。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即使少正卯的学说与孔子格格不入,也是井水不犯河水。纵使少正卯言论有些偏激,也罪不至死。于是,一些人对孔子杀少正卯的行为颇有微词。
被别人形容“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都欣然接受,如何容不下一个少正卯?于是,有人说孔子杀少正卯是不真实的。甚至有人认为,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少正卯这个人!
孔子诛杀少正卯的故事只零星记录于《孔子世家》《荀子》等作品中,我们跳出争论,只透过零星的记载,看看孔子“诛杀”少正卯背后的逻辑。按当时史书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少正卯可以算得上一位意见领袖、流量大V,他的言论都可能成为当时年轻人追捧的金句。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意见领袖都值得被赞扬,那些只会贩卖焦虑、歪理正说的人,居然也能披上老师的外衣,最终也不过是赚取年轻人的智商税。因此,解读少正卯,可以让我们认清“邪师说法”在互联网时代的危害,在“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的“末法时代”,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寻找人生的好老师。
“君子之诛”,背后有逻辑
孔子诛杀少正卯缺少法律依据,当然,春秋时的鲁国并不是一个法家。
面对众人的迷惑不解,孔子给出了诛杀少正卯的理由:一曰“心达而险”,本性聪明却用心险恶,属于典型的揣着明白装糊涂;二曰“行辟而坚”,行为怪异又顽固不化,看似不走寻常路,实则故意走邪路;三曰“言伪而辩”,满嘴歪理邪说又能自圆其说,和百家争鸣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四曰“记丑而博”,专门宣传邪恶又善于旁征博引;五曰“顺非而泽”,顺从错误又善于在言语上加以润饰。孔子认为这五种恶行占一种就该杀,而少正卯已是五毒俱全了,于是他把诛杀少正卯的行为称为“君子之诛”。
上面五种罪,无非是思想议论罪。少正卯也不过是过过嘴瘾,语不惊人死不休,吹牛吹得让人欲罢不能而已,至于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吗?
孔子接着列举了五毒俱全的危害,“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用今天的话说是做虚假广告,而且很讲技巧,爱达(AIDA)公式已被少正卯用得炉火纯青:
第一步,“居处足以聚徒成群”,即引起顾客注意(Attention),将顾客的注意力吸引到推销活动和推销品上来。孔子的课堂“三盈三虚”就是证明。
第二步,“言谈足饰邪营众”,即唤起顾客兴趣(Interest),促使顾客对推销品或购买抱有积极肯定的态度。孔子“门客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只有颜回一人不曾被诱惑,足见其洗脑术之高明。
“强足以反是独立”,是爱达公式后两步。
第三步,激起顾客购买欲望(Desire),即促使顾客对推销品产生强烈的拥有愿望,在当时就是有了选择的动机,离造反不远了。正如当下某些培训机构的标语:你来,我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这种贩卖焦虑式的推销,让无数家长不得不为之埋单。
第四步,促成顾客采取购买行为(Action),即推销人员运用一定的成交技巧来促使顾客进行实际购买。错误的前提,严密的逻辑推理,再加上坚定的执行,少正卯的虚假广告也就得逞了。所以,孔子说少正卯“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巧言乱德”“巧言令色鲜矣仁”,让少正卯成了那个时代的流量大V。“巧”字的本义是指高超的技巧,既可以引申为灵巧、工巧、精致、美妙和擅长,又可以引申为巧诈、虚伪。高超的技巧可以帮助孔子成为万世师表,也能助力少正卯成为“小人之桀雄”“邪师说法”。如何区分正师和邪师,佛陀在《楞严经》中给出了更加明确的方法。
邪师说法,可辩可识
“自从一读楞严后,不读人间糟粕书”,《楞严经》被称为让人开悟的书。但《楞严经》也是争议最大的一部经,甚至许多人认为它是伪经。很久以前就有一个预言流传着:当佛法衰微时,《楞严经》会率先消失。
为什么《楞严经》有如此大的争议?
有大德指出:因为魔最害怕《楞严经》!“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楞严经》直指人心,把魔的伎俩大白于天下。在法弱魔强的末法时代,《楞严经》惨遭诟病也就不足为奇了,就像苏秦、张仪利字当头,更容易成为诸侯的座上宾;孔孟大讲仁义,国王往往敬而远之。
《楞严经》记载,阿难问佛陀:末法时代,“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如何才能让众生“安立道场,远离魔世,于菩提心得无退屈”呢?佛陀从“戒”入手,道出了“邪师说法”四板斧:
第一板斧是把“贪淫”说成善知识。在佛陀看来,“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熟沙”。但魔道却大讲淫的好处,正好迎合末法时代意志薄弱的众生。
第二板斧是把“杀心”说成善知识。在佛陀看来,杀心不除就是“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但鬼道却美化杀心,造成众生冤冤相报。
第三板斧是把“偷心”说成善知识。在佛陀看来,偷心不除就是“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但邪道却把偷盗心包装成随顺因缘,给偷盗心找借口。
最厉害的一板斧是不讲杀心、偷心和淫心,俨然三行圆满,却把自己包装成大师,并号称自己修成阿罗汉等果位,以大妄语欺骗众生,目的无非是贪求供养。佛说“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邪师说法的前三板斧是破坏佛涅槃前的遗言——以戒为师,无非是迎合众生性根中恶的一面,让众生破戒时少了一分负罪感,多了一分坦然,和少正卯的五宗罪异曲同工,无不是妖言惑众,乱人心性。
第四板斧则是前三板斧的升级版,“九十九句佛法加一句魔法”的套路,前面九十九句佛法骗取别人的信任,后面一句魔法把人引入地狱。少正卯如果仅仅是个小网红,危害并不大。但可怕的是他俨然成为网络大V,邪师说法的第四板斧也运用自如,孔子也就不得不冒着众人的不理解来个“君子之诛”了。
离经一字,允为魔说
孔子和少正卯都是职业老师,二人都很博学,都辩才无碍,根本区别是发心不同,恰如佛陀和魔王波旬,是正邪之分。职业教师队伍里,一直就有邪师说法。
如今,老师也从职业变成了称呼:文化单位内部互称老师,许多部门的工作人员被称为老师,足疗店里的按摩师也可以称作老师,老板也可以称为老师……如果实在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对方,叫老师也比较安全。当“老师”一词被一些人褪去神圣的外衣,邪师说法者就扩散到各行各业。这时,邪师的影响力让少正卯之流也望尘莫及。少正卯被处以“君子之诛”,并未见“饭圈”里有人鸣不平,后世的争论也属见仁见智;如今,平日被称为老师的某艺人涉嫌犯罪被刑拘,在一些所谓粉丝群内,有人竟然商讨组团探监和救人,《》直接发文:为“偶像”底线都不要了?如此畸形的“饭圈文化”必须根治!
佛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善根,都离佛不远,但如果以魔为师就会南辕北辙。选错老师,贻害无穷。古语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在这个到处称老师的时代,邪师说法的威力可见一斑:
传销本来是一种畸形的生意经,但组织者一定先把自己包装成老师,以邪师说法的方式来洗脑。
许多成功学大师也堂而皇之地成为老师,但往往“离经一字,允为魔说”。
企业培训课堂上,培训师讲把梳子卖给和尚,可以是脑洞大开,拓展市场,也可以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不是邪师说法还真不能一概而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可以做你的老师,你也可以做别人的老师。做老师并不容易,因为“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如果只照着文字解释经典的意思,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佛都要喊冤枉了。同时,“离经一字,允为魔说”,如果你不照着经典而是按照自己修持的方法、心得而说,一旦你说的和经律论的道理不相合,就是魔说,不是佛说。
孔子诛杀少正卯、佛陀教化我们识别邪师说法的方法给我们的启示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与“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并不矛盾,框架内的自由就是既不能“依文解义”,也不能“离经一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后面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但是当普通人遇到邪师说法,将融入九十九句佛法中那句魔法挑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尊师重教和开卷有益很重要,理清“君子之诛”的逻辑,识破“邪师说法”的伎俩同样重要。
人生需要好老师,每个人也要做好老师。
文章发表于《人力资源》杂志2021年9月上
孔子当上大司寇,立即屠杀昔日竞争对手,不是报复,而是为了天下
作为中华儒学的奠基人,孔子在中国有着崇高的地位,就连皇帝见到孔子的牌位,也需要称他为“至圣先师”。笔者今天通过西汉司马迁的《孔子世家》和明朝冯梦龙的《智慧全集》,来分享孔子杀竞争对手的故事,发人深思。
众所周知,孔子是鲁国人,实际上,孔子只是在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宋襄公的后裔。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笔者对他没有不尊重之意,但根据《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是父亲和一个叫颜氏的女子“野合而生”,出生时,孔子的头上有一个凹陷的“圆顶”,因此取名为丘。这就是孔丘之名的来历。
关于孔子的童年,有两件事值得一提,3岁的时候,孔子的父亲去世,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孔子因此说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是,我小时候艰难,因此干过很多粗活重活。
孔子小时候和别的小朋友不同,别的小朋友都玩很寻常的游戏,孔子却经常带着祭祀的礼器来模拟祭祀。因此,孔子的对“礼”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在春秋时期,“礼”是社会文明的精华,很多文化都蕴含在“礼”中,这件事对孔子的人生影响深远。
孔子17岁时,就有鲁国贵族让自己的儿子向孔子拜师学习礼仪。可是,孔子当时很穷,为了糊口,他做过小吏、做过仓库管理员。孔子一直想步入真正的仕途,因此,他对天下大事非常关心,对治理国家也有很多思考,只是,他没有这样的机会。有一次,鲁国贵族聚会,孔子前去参加,竟然被拒之门外,这对孔子的打击很大。
26岁那年,孔子决定做学问,他在鲁国开办了一所私人学堂,广收学生,开始了自己传道授业的生涯。孔子的学堂一度非常火爆,他的很多门生,诸如子路、颜回、子贡等人,便是在此时拜入孔子门下。但好景不长,孔子遇到一个竞争对手——少正卯。
据《智囊全集》记载: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
也就是说,孔子在鲁国开办学堂的时候,有一个叫少正卯的人也办了一个学堂,少正卯经常发表一些颇具诱惑力的言论,孔子的很多门生都曾多次跑到少正卯那里去听课,导致孔子的学堂一度变得非常空旷。很多打算拜孔子为师的学子,转而拜在了少正卯的门下。
少正卯的如此做法,让孔子耿耿于怀。直到25年后,孔子仍然“记恨”此事。当然,这25年间,孔子的人生历经坎坷,先是鲁国发生内乱,孔子被迫逃到齐国;然后,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又逃回鲁国。再然后,晋国招揽贤才,孔子带着徒弟们投奔晋国。经过多年的周游,孔子最终还是回到了他的故乡鲁国。此时,鲁国的季氏重掌政权,孔子得到重用,被任命为大司寇,主管一国的法律和刑罚。
大司寇有丞相之权,位高权重,这是孔子生涯中的最辉煌的时刻,他在鲁国地位超然,连国王都敬他三分。而此时,孔子把矛头对准了少正卯。虽然事情已经过去25年,但孔子没有忘记昔日的这个竞争对手。
于是,孔子一声令下,将少正卯抓起来,诛杀于城门之外,并且将少正卯暴尸三天,以警示天下。
孔子的这个举动,在当时引起了非议,众人都认为孔子是在报复当年的事情,就连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也如此怀疑。子贡问老师:
“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
子贡的意思是:少正卯是鲁国名望很高的人,你这么杀了他,似乎有些不合适?
其实,子贡说得太委婉,他是想说:老师啊,少正卯和你竞争,是老黄历了,现在你们都是有头有脸的人,你这么报复他,影响不好啊!
没想到,孔子却说:我杀少正卯,并不是为了报复他,而是为了天下人。
这个逻辑,子贡没听明白,孔子解释道:
少正卯侃侃而谈,看上去有大才,然而实际上却是用妖邪之言来蛊惑众人,连我的学生都能被他引诱,那天下还有谁能幸免?小人若无才华,大家都能容忍,若小人拥有非同一般的才能,他就能将国家带上邪路。所以,这样的人,必须死!
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评价说:
孔子下狠手,不但为一时辩言乱政故,盖为后世以学术者立防。
即:孔子杀少正卯,不仅仅是为了防止少正卯妖言乱政,更是为后世处理那些假借学术而祸乱国家的人,树立了榜样。
多年后,韩非子写了一篇《五蠹》,和孔子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韩非子把小人分为五种,大概意思是说:若小人无才,大家都能接受。若小人有才,则很危险。若小人有才华,而且不听从指挥,那这个人必然会祸乱国家,因此必须除掉。孔子和韩非子,一个儒家、一个法家,在看待“小人”的问题上,思路竟然如此相似,值得思考。
本文通过引用《智囊全集》来讲述孔子杀少正卯的故事,您读完是否深有启发呢?
《智囊全集》里记载了从先秦到明朝合计1000多个这样的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有历史依据,这些故事中包含着人生的智慧、人性和权谋,可读性极强。因此有人说,一套《智囊全集》,只要理解其中十分之二,便能安身立命、趋吉避害,让人立于不败之地。
《智囊全集》曾一度和“四大名著”齐名,相比于其他名著,《智囊全集》有一个优势,它的每则故事都是孤立的,可以让你避免长篇累牍的疲惫,你可以每天读一篇这样的智慧故事,让人生智慧起来。
因为文言文不太容易懂,笔者今天推荐一本文白对照的《智囊全集》,这里面不仅有历史故事的原文记载,还有白话文的翻译以及冯梦龙的点评,其中蕴含的道理绝对值得您多次回味。
读书,是最划算的投资。这本书原价88,头条特惠,现只要49。只要一顿饭钱的投资,就可以让你学到几千个古人的智慧。之前5000本已经买完,现在新上一批,下面是链接,赶紧下手吧,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哦:
【灼见】正版包邮 智囊全集 品评中国传统处事智慧哲学书籍 ¥49 购买【三盈三虚 三盈三虚翻译】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