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关于黄河的传说故事,有关黄河的传说故事名和成语

时间:04-01 故事会 提交错误

黄河是一条神秘的河流,不仅有各种传说,还有这些解不开的谜团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它从青藏高原奔涌而下,穿越整个中国腹地,孕育出了古老的中华文明。然而,黄河看似平静温和,但其实神秘至极。从古至今,黄河不仅有众多的传说,而且还隐藏了太多的谜团,那究竟都有些什么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一一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据地质学家们勘察和研究,确定黄河形成于古老的第三纪时期,距今约距今6500万年,然后到第四纪时期,即距今115万年左右,是黄河的快速成长期,最后到距今10万年左右,黄河才形成了浩瀚的水系。直到如今,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

由此可见,人类和文明出现的时间跟黄河相比,简直就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也上给黄河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捉摸不透。另外,再加上一些古老的传说,也让黄河变得更加神秘莫测,例如:

据《吕氏春秋》等史料记载,“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因此,位于山西吕梁的孟门镇,就相传是大禹治水的起点,而且孟门镇的黄河岸边,还有一块古老的“禹王石”,据说是当年大禹站立指挥治水时留下的脚印。

在黄河上游,有一处著名的景点——壶口瀑布。据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当时壶口瀑布就在孟门山,然后唐代《元和郡县志》中记载,壶口瀑布距离孟门山约千米,最后到现在,壶口瀑布距离孟门山已有5公里,可见壶口瀑布是在不断移动的。

在民间社会,还流传了一个李闯王渡黄河的传说。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在陕西起义,欲渡过黄河推翻大明,但当时黄河水流湍急,又无法行船,为此李自成也伤透了脑筋。但第二天一早,将士们却发现黄河上竟架起了一道浮桥,还都说是河神显灵,让他们顺利渡河。

除了传说之外,黄河还有不少的谜团,下面小编再来给您一一盘点几个:

第一:龙蛋之谜。

明史》记载,“成化五年六月……有卵浮于河,大如人首,下锐上圆,质青白,盖龙卵也”,说的就是明宪宗年间,黄河上漂浮了一个人头一般大的圆家伙,因上尖下圆,为青白色,所以被人认为是龙蛋。后来,明宪宗觉得是祥瑞,于是就派人去黄河寻找,结果找了数月都没寻到。

第二:河童之谜。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鳞甲如鲤……人有生得者,摘其皋厌”。其中提到的“物”,古籍中称之为水虎,或者河童,即一种像三四岁小孩一样大小的生物。河童之谜在黄河上游地区流传甚广,并且在日本还有一个河童的木乃伊,不过其真实性还有待考证。

第三:铁管之谜。

上世纪50年代时,河南开封的村民自发清理黄河淤泥,结果人们在挖到八九米深的时候,发现了一根胳膊粗细的铁管,而且铁管上一点锈迹都没有,擦干淤泥后显得光滑锃亮。紧接着,村民又顺着铁管继续挖,但挖了十几米长都还没有到头,结果第二天黄河涨水,铁管也就消失了。

第四:蛇钟之谜。

同样也是清理黄河淤泥,山西运城的村民在淤泥中扒出来一个铜钟,约有十几米高,还刻满了文字和图案。不过更令人惊奇的是,铜钟内竟然满是骷髅头和鲜活的小蛇。后来,考古专家们闻讯赶到现场,经过一番勘察后觉得手足无措,于是就让村民们将大钟沉入河底,不得再次打捞。

第五:铁链之谜。

在黄河清淤的谜团中,流传最广的算是“镇龙脉的铁链”了。在黄河沿岸,人们曾多次发现一些手腕粗细的铁链,最长的有二十多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铁链上还有很多奇怪的符号。故此,人们都推测铁链是古时候镇龙脉的铁链,即将龙王锁在黄河中,以祈求风调雨顺。

关于黄河中的谜团,除了以上小编提到的5个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如果您也破解不了的话,那小编就再来给您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龙蛋或许是翻白肚的死鱼,最后被沿岸的村民捡回家做成了美味。河童可能是就是一种河豚,广泛分布在大江大河之中。

对于锃亮的铁管,可能是国家铺设的通讯管道,后来涨水又被泥沙掩埋了。蛇钟其实也好解释,或许是古代的一种祭祀钟,然后周边的水蛇进去繁殖,最后生出了小蛇。至于黄河铁链,可能就是曾经黄河上铁桥被洪水冲毁后,顺流而下散落各地的桥链子。

不管怎么说,黄河的神秘之处还是太多了,如果您感兴趣,也不妨可以仔细研究一番,说不定在您破解谜团的同时,还有其它的意外所获。另外,如果您还知道一些其它关于黄河的谜团和故事,也欢迎留言讨论和交流。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黄河边的9个故事与传说,你知道几个?

1、几乎世界各地的神话,都会谈到远古时期的特大洪水。这次洪水的起因,各地的记载不尽相同,总之是与天上的神有关。传说神因为人类犯罪,要用洪水来毁灭人类。人类最终逃过了一劫,但也落了一个坏毛病:不待见谁,就想用口水“喷”死谁!

2、有洪水就要治水,我国最早、最知名的水利工程师,非鲧和大禹这对父子莫属。作为名副其实的“水二代”,大禹的出场方式非同寻常。怎么来的?从他老爸鲧的肚子里面蹦出来的!妥妥的无性繁殖!

3、传说大禹治水时变成了一头熊,老婆涂山氏送饭刚好看到,吓得撒腿就跑。大禹冲劲上来就追,一直追到悬崖边,老婆吓得变成了石头。涂山氏这时已经怀孕了,大禹就哭着说:把我儿子给我啊!于是,一个孩子从石头里蹦出来了,这个孩子就叫启。

4、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凿龙门,开砥柱取得了相当不错的业绩。在黄河中游这一段,大禹使神斧将一座阻碍水流的高山劈开,成为“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这著名的“三门”,也就就了“三门峡”这个名字的由来。

5、三门峡黄河中间,有座山叫砥柱山。据说,大禹同志治水时,凿宽了山两侧的河道,使河水分流而过,此山就象一根高大的石柱,矗立在黄河的急流之中,砥柱山因此得名。比较庆幸,后世的文人为它创造了“中流砥柱”的典故,而不是很污很污的“一柱擎天”。

6、很早很早以前,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那时候还不叫龙门),就组团去观光。它们从河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一路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没水路上不去了,一条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会飞,我跳上去哈。”跳上去,得,变成了龙,剩下的大部分跳不上去,还是一帮屌丝。撒贝宁刚领证的新婚妻子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道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7、以前黄河上游有著名的羊皮筏子。羊皮筏子不只用羊皮做,也有用牛皮的,这玩意得要人使劲吹气,才能让它胀满,所以当地人见到有人说大话,往往会用“请你到黄河边上去”来调侃你,意思是让其去吹羊皮囊或牛皮囊。传说“吹牛皮”也是从这来的。

8、黄河上有个渡口叫吴王渡,不是因为吴王来过这里哈,吴王离这远着呢。人家是因为这里住的人有姓吴和姓王两大姓。吴王渡还有个NB的说法是,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关睢》说的就是这里,想浪漫的小资男女们,还这里表白吧。

9、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有一回叫“风陵夜话”,小郭襄的出场的位置就是风陵渡。这个风陵渡的来头不小,因为女娲为风姓,女娲的陵墓就是风陵,所以这个渡口就被称为风陵渡。

今年的元旦,我们就在风陵渡口迎来了神奇的新年,录制了路边摊“女汉子”季的第二集,大家看看,我来怎么演义我心中的郭襄和女娲。

三晋史话:发生在山西境内的那些上古神话故事

【一】女蜗造人

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并化生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女娲氏,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她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像蛇一样苗条,以致有些神话学家坚称她根本就是蛇身。

古籍中最早明面提出女娲造人故事的是《风俗通义》,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二】共工撞山

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

女蜗补天

女娲补天的相关传说,在上古奇书《列子·汤问》、《淮南子·览冥训》、《山海经》上均有记载。早期的女娲补天,与共工大战并无交集,不但没有共工、祝融、不周山等关键字,对于天塌地陷、发生灾难的原因,没有明言记载,语焉不详。到了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谈天篇》利用“共工怒触不周山”为背景原因,完善情节解释了“女娲炼石补苍天”中缘何天塌地陷、发生灭世灾难的理由,至此,女娲与共工,融合成了一则救世神话。

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之战的故事,在《山海经·西山经》有记载。根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气得用头去撞世界的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万灵始得以安居。

【四】伏羲画卦

八卦图衍生自中国古代的《河图》与《洛书》,伏羲根据燧人氏造设的这两幅星图所作。 地点在洪洞卦地村,因为此村四面环山,又有八个村庄分布于四周,而且均相隔八华里,形似卦底。伏羲以景画卦,故创八卦图。此图由周文王在伏羲所创八卦图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八卦图位于洪洞大槐树景区的中轴线上,取意“根在洪洞”。

太平御览》:“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以“—”为阳,以“--”为阴,组成八卦: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离为火,兑为泽,以类万物之情。八卦分据八方,中绘太极之图。《易传》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并认为“乾”和“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八卦最初是上古人们记事的符号,后被用为卜筮符号。

【五】精卫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再往北二百里,是座发鸠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足爪,名称是精卫,它发出的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精卫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淹死在东海里没有返回,就变成了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也不知过了多少个岁月,这座东海终于被填平了,于是山峰林立,河道重现,“哗哗”水流向东蜿蜒而去。史载“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六】后羿射日

后羿射日的传说出自《山海经》、《书·尧典》、《十州记》、《淮南子》、《天问》等著作,故事内容:远古的时候,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个个三足乌鸦。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

【七】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

【八】神农尝百草

炎帝,烈山氏,号神农氏,又称赤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国古代农业的发明者。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流传久远,至今不衰。《述异记》卷下:“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后世传言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好五脏,因能化解药毒。又传说神农因尝百足虫,不能解其毒而致死。又有神农“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等等。

【九】炎、黄和蚩尤之战

炎帝部落经过数百年的辉煌后,逐步衰落,在与后来崛起的蚩尤部落战斗中失败,遂联合新兴的黄帝部落在今天河北涿县(一说在今运城盐池一带) 同蚩尤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蚩尤被抓住后肢解于今运城解州,解州一名就由此而来。

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说,解州盐池的卤水呈红色,即所谓的“蚩尤血”。《孔子三朝记》亦云:“黄帝杀之(蚩尤)于中冀,蚩尤股体身首异处,而其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

【十】仓颉造字

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相传仓颉是平山脚下临汾市西赵村人,古时曾立有“仓颉故里”碑,可惜被毁。现村里立有清康熙时期“仓颉造字处”石碑一通。

【十一】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关于黄河的传说故事,有关黄河的传说故事名和成语】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免责声明:部分作品来自网友发布,或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更好的传递 好内容 ,正能量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者您不想在本站发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删除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