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万里长城知多少?
长城
历经2000余年营造
分布于15个省区市
总长度超过2.1万公里
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
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
视频加载中...
它像巨龙
在茫茫群山间蜿蜒前行
时而与黄河并肩行走
时而与黄河握个手
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处处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
这处石砌门洞背靠大山、面向黄河
是用来干什么的?
文物部门说它是“水门”
有泄洪功能
如今残缺的身躯引起后人无限遐想
长城
内敛稳重
极具中国文化韵味
同时
由于各地石料成分不同
也会呈现鲜艳靓丽的一面
长城
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同文明的碰撞融合
也见证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千年梦圆
长城
不仅具有丰富的文物价值
更凝聚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以及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
一个个伟大的长城抗战故事
是用生命谱写的爱国颂歌
长城
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记者:王学涛、柴婷
摄像:柴婷
报道员:苏永杰、李哲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山西分社
联合出品
孟姜女哭长城的真实故事,许凯《涌泉村的人文渊薮》为你娓娓道来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广为流传,但孟姜女其人,哭倒的是什么时代的长城未必人人知晓。许凯老师通过实地考察孟姜女的家乡山东淄博涌泉村,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传说故事。
严春芳
涌泉村的人文渊薮
许 凯
涌泉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齐长城风景区的深山中,远古的造山运动使这个小山村群山环绕,古树成林。海棠树、梨树、柿子树、杏树、山楂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里村外、坡上坡下、田间地头,秋天的果实将山村装扮的浓艳馨馨,风情万种。齐长城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遗址,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断墙处,孟姜女的老宅就在涌泉村。当年孟姜女寻夫走过的小道,如今修成齐长城遗址保护公园,孟姜女故居纪念馆,孟姜女文化公园。
涌泉村的人文历史、文化遗存正是孟姜女哭长城留传千年故事的根基所在。涌泉村被录入中国传统古村落。
村民告诉我们,现在社会上流传孟姜女哭长城的版本变种了,与事实不相符。
孟姜女不姓孟。古代兄弟姐妹的排行,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的“孟”是排行老大的称谓,是姜家的大女儿,“姜”才是姓氏。孟姜女被误读姓氏千年。
齐长城并非秦长城。历史上齐国是第一个修建长城的国家。齐长城横亘于齐鲁大地,始建于春秋时期,西起滔滔黄河,东止黄海之滨,蜿蜒千余里。齐长城遗址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古建筑,被批准为全国重点交物保护单位。我们登上齐长城,看这二千五百年前凝聚华夏先民血泪的宏伟建筑,领略齐长城风采与文化。村民们说:齐长城是中国的“长城之父”,史称千里长城。秦始皇是受到齐长城的启发才修建秦长城。齐长城完工300年后秦长城才开工,齐长城比万里长城存在的年代要早很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齐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
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村民们认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发生在村后劈山,那里有保存最完整的齐长城遗址和哭倒长城断墙处遗迹。这是传说故事最好的写真和缩影。孟姜女的原型是齐人杞梁妻,而杞梁妻哭长城的故事发生在齐地涌泉村后的齐长城,而不是秦长城。再说,传说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而不是秦朝。国家将“孟姜女传说核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孟姜女哭倒的长城不是豆腐渣工程。村民们说:村后劈山地势陡峭,沟壑纵横,干垒建筑遇上大雨,正好是孟姜女痛哭之际,出现城墙倒塌是符合情理的,是一种巧合。孟姜女痛哭时,城墙随之坍塌,一段别样凄婉的故事就产生了,流传开来。后人不断的夸大和改编,广泛流传。
孟姜女的传说和秦始皇不沾边。戏剧化的演绎,为了解齐长城文化增添了色彩。村民们说:真实故事跟秦始皇毫无关系,冤枉了秦始皇。是后人口口相传中以讹传讹,嫁接到秦始皇身上,秦皇上蒙受不白之冤。历史的漫长变迁,很多真相被湮灭,真实的故事反而不为人知。现在我们听到的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的故事是经历代故事演变而来的变种版本。后人误认为山海关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此地修建孟姜女庙,常有人祭祀洒下一掬同情之泪,其实搞错了地方。
孟姜女哭长城发生在哪里巳经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早已成为长城文化、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长城文化与孟姜女己融为一体,那里有长城那里就有孟姜女的故事流传。
美之所在,就在涌泉。余秋雨先生在其《极端之美》一书中讲述了昆曲之美,书法之美和普洱茶之美,认为这三种美韵是极端的,是一种大美。我在涌泉村看到了另外一种美,即涌泉之美。涌泉的美,美在原始自然,美在宁静贤淑,美在山川间、梯田内、泉水里;涌泉的美,美在长城的山势、山巅,犹如中国书法的厚重凝聚、庄严典雅的宁静之美,逶迤盘山的灵动之美,仪态万方的包容之美;涌泉的美,美在大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文脉长远、底蕴丰饶,依托齐长城与孟姜女的关联故事,让人感受涌泉的大美;涌泉村流传孟姜女哭长城小调犹如昆曲唱腔,让人心魂摇曳,神思悠然。果树丫犹如昆曲演员的指尖遥指远方,轻近处树丫绕水,舒展间风致楚楚;满山的果实犹如普洱茶的香气、滋味一应俱全。涌泉的美,无处不在。这是一种“生态文化”的“极端之美”,是“文化极品”。何为“文化极品”?余秋雨先生提出五项标准:独有性、顶极性、具体性、共知性、长续性。涌泉村的“生态文化”,稳健、深厚、悠长,符合这五项标准,堪称“文化极品。
壹点号严春芳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关于长城的那些故事和传说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1]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期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关于长城的那些传说和故事,你都知道吗?
故事一: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
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故事二: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
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故事三: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故事四: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关于长城的故事有哪些名字-有关长城的故事有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