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是故乡丨一家三代关于长城的故事,还在继续……
长城脚下是故乡
■张洪瑜
10月5日,休假在家的第75集团军某合成旅修理连技师、三级军士长张发,和父亲张海涛、母亲王先花在明长城遗址大川岭段留影。作者提供
今年,第75集团军某合成旅修理连技师、三级军士长张发,休假赶上了过中秋节。
中秋节那天,父亲张海涛很高兴,拉着张发和母亲到长城上看月亮。月光皎洁,秋虫欢快吟唱,一家人蹚过齐膝深的荒草,踏着清凉的青石砖,拾级而上。这段长城位于山西大同浑源县以西的方向,是一段绵延数十公里的明长城遗址。父亲张海涛从18岁开始,义务当起这段明长城的“守护者”,一守就是40年。
入伍前,每逢重要节日,父亲一定会带张发去长城走走。如今,张发走在长城上,时光仿佛一下子回到儿时。那时候,爷爷张志一声号令,全家人把散落在各家的青石砖一块一块搬回长城。父亲张海涛还年轻,扛起铁锹,步伐走得飞快,时不时停下来,“砰砰”敲打几下青石砖,看看石头有没有松动……
一
时间回溯至上世纪60年代初。
那天,一名身材魁梧的壮汉,突然出现在张家不大的院子里。他站在院子中央,伟岸的身躯像一棵挺拔繁密的老树。
“人呢,都去哪了?”壮汉大喊。
“你找哪个?”张发的奶奶李二女应声跑出了门。
壮汉默不作声,只是微微露出笑容。
李二女瞬间激动得哭出声来,“你还晓得回来哩,整个村子都以为你‘光荣’了。”
壮汉拭去李二女脸上的泪水,说:“仗打完了,还有其他任务嘛,俺穿上了军装就是国家的人,是大家的人,岂能只顾着自己的小家哩。”
这名壮汉就是张发的爷爷张志。他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因负伤治疗等原因迟迟没能返乡。回来后,政府给张志在城里安排了工作、分了房,每月还可以领取生活费。张志一一婉拒了,背着背包回到了长城脚下的农村。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他说:“俺是毛主席的战士,不打仗了,那也得艰苦朴素,原本就是农民,是农民就得种地。”
从朝鲜归来后,张志时常念起朝鲜战场的往事。
有一次,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气温下,全连潜伏在冰天雪地里。连长脸上挂满了冰花,悄悄对他说:“你瞧,咱们这阵地弯弯绕绕了几百米,像不像一道长城?你不要睡着,快回答我!”连长用脚蹭了蹭他,“你快动一动,动一动呀!”最终,张志捡回了一条命,而连长和十多名战友却没能坚持到最后。
回乡后,张志只要登上长城,就会想起朝鲜战场冰天雪地里那弯弯绕绕的几百米,想起连长的叮嘱……他离不开长城了。
没几年,儿子张海涛长成了大小伙。在准备报名参军时,村里的老人极力挽留,“海涛正直、善良,大家一致希望让他当村长。”那时候,他们所在的南张庄村,30余户人家,不仅吃水困难,还不通电、不通路,十分需要一个年轻有干劲的人来当领路人。
“只要是为大家好,参军、当村长都行!”张志让张海涛留了下来。
二
当村长后,召集青壮年修路,修水渠引水……张海涛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一次走访,张海涛发现有村民家的地板铺上了青石砖,砌得整整齐齐。
“这不是长城上的青石砖吗?怎么搬到家里来了?”张海涛火气一上来,眼睛瞪得老大,“你,你赶紧给俺搬回去!”
“不就是几块砖,凭什么让俺搬回去,村子里搬砖的可多了。”村民也不示弱。
回家后,张海涛把这事告诉了张志。
“长城是文物哩,咋能破坏?”张志气得直跺脚,把拐杖狠狠地扔出去老远。张志还想到,长城四周村民的牛羊到处跑,一些土墙壁被蹭得斑驳不堪,要是放任不管,长城被踏平了,以后,人们还知道这儿是长城吗?
当天夜里,父子二人辗转难眠。张海涛索性起床,打着手电就往乡政府跑。第二天,他从乡政府带回文物保护相关制度法规,挨家挨户做宣传。
“要搬回去,你自个儿去搬。”见张海涛来劲了,大家纷纷说。
无奈之下,张志动员全家齐搬砖,连小小的张发也加入了搬砖队伍。
为了防止村民再去搬砖,也为了避免牛羊破坏,张志开了个家庭会议。他对张海涛说:“我腿负过伤,年岁也大了,走不了远路。你是村长,是党员,有义务守好长城。”
张海涛点点头。
“要守就一辈子守下去,能不能给个承诺?”张志追问。
张海涛回答干脆:“俺发誓,俺一定也像你一样,一天看它一遍,一辈子给它‘站岗’。”
从此,这个承诺伴随了张海涛40年。
三
爷爷张志每天都要去长城看看。年幼的张发不理解,问他为什么总去长城。
“长城也是家呀!”张志说。
父亲张海涛也喜欢带张发去长城。张海涛会在肩上扛一把铁锹,嘴角燃上一支烟,走起来健步如飞,张发一不留神就被父亲甩得远远的。
张发走不动了,就一屁股坐在地上。这时,张海涛就折回来,把张发高高举起,骑在自己脖子上,父子俩边走边唱爷爷教的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到了长城,有青石砖松了,张海涛就用铁锹“砰砰”地敲紧,张发就用小手捧点土去垒,父子俩一身灰一身汗,开心极了。
春去秋来,寒暑交替。张发也长大了。
“孩子,去参军吧!你爹守护着古长城,人民军队才是真正的‘钢铁长城’哩。”步入耄耋之年的张志最大的心愿就是送孙儿参军。
面对爷爷的嘱托,张发攥起拳头,骨节“咯嘣咯嘣”响,他向爷爷承诺:“要是当不了军官,俺也争取当个‘兵王’,只要部队需要,俺就干上一辈子。”
看着已长成男子汉的张发,张志高兴得把拐杖拄得“噔噔”响,“好,好,我等着你的好消息。”
然而,张志没能盼到张发当上军官、当上“兵王”,就去世了。那年张发刚晋升下士。
四
回家奔丧期间,张发发现自己不在家的这几年,父亲张海涛也老了。他脸上的皱纹不知不觉深了许多,头发也花白了。那双成年累月在地里耕种的手,血管突起,满是裂口。自从南张庄村整体搬迁后,张发家所在的青磁窑村离长城有近十公里山路。父亲身体不如从前了,但他仍坚持每星期至少去长城看上3回。
归队前,张发跟父亲去了趟长城。父亲依旧爱燃上一支烟。张发跟在身后,看着父亲的背影出神,不知不觉落了一大截,只得加快脚步。
仔细算来,父亲守长城都20多年了。张发忍不住大喊:“你慢点,爷爷不在了,又没人给你钱,你也就不要这样坚持嘛!”
张海涛转过身来,拉下了脸。“你说的是啥话?俺守长城又不是守给你爷爷看的,也不是为了啥钱。俺说给长城一辈子‘站岗’,说到就要做到。你现在是一名军人了,你也要做好长城一块砖,守护好祖国的国防长城,这才是个理!”
像雷声滚过,像闪电划过,张发只感觉一时间耳朵嗡嗡作响。他想不到,农民父亲能说出这番道理。
五
这些年,张发在部队做过炮手、炮长、坦克车长、文书、司务长。如今,他是旅勤务保障营修理连的装甲修理技师、三级军士长,官兵心中响当当的“大师傅”。
而当年,张发差一点就触到了军旅生涯的“天花板”。
那时候,部队调整改革,原本是炮兵连司务长的张发划入旅修理连。张发需要从头开始学习新的专业,这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张发想起小时候,爷爷讲朝鲜战场,讲到激动处,爷爷的声音就很大,“越是艰险越向前,越是困难越不低头,做任何事,都要雄赳赳、气昂昂。”他又想起父亲,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义务守护长城……张发决定学习装甲维修。
去年,张发顺利晋升为三级军士长,成为高级士官,离他当“兵王”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2016年初,当地文物局聘请父亲张海涛为文物保护员,父亲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了张发。
听着父亲激动的声音,想象着父亲兴奋的样子,张发忍不住笑了,“爸,我现在得做好国防长城‘一块砖’,等我以后退休了,陪你一起守长城。”
电话那头的张海涛,连连称“是”。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脚下是故乡。这个关于长城的故事,还在继续……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有哪些?
先介绍下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孟姜女哭长城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下面说另外两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
1.山羊驮砖
相传,在嘉峪关城,城墙很高有足足9米,但是仍然要在城墙的上面修建十几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繁多的垛墙,需要使用相当多的砖,由于当时施工条件有限,不如现在有吊运设备,那时全靠人工搬运。可是修关城所用的砖块,需要在40里开外的地方烧制。砖烧好怎么办呢,据说是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
城高可是9米啊,唯一一个能上下的马道坡度也是特别大,上下很困难,即使派了大量的人往城墙上背砖,累到瘫痪不说,背上去的砖却寥寥无几,供不应求,工作进度受到了严重影响。有一天,正在放羊的小孩正好走到这里,看到眼前的一幕,矗立良久,只见他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几块砖,搭在旁边山羊的身上,他便用手拍一下羊背,山羊的身体那真是一个轻,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做工的人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块很快就运上了城墙,难题也解决了。
2.万年灰与燕京城
普遍认为,长城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早在秦始皇之前就有很多国家修筑过长城,只是叫法不同。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有个国土比较小的燕王,而且兵马少、力量薄弱,他担心被邻国侵犯,为了让国家长治久安,燕王就征用了大量的民夫,在国家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求自保。当时筑的城墙,石、砖都只能用泥抹,没有石灰的时候,这是古老的办法。为了赶工期,尽快修好城墙,燕王命令冬天也不能休息。冬天搅拌泥土需要使用热水,因此,工人们抬来了许多大铁锅到工地上,用石头支起来,烧开水。日子久了,大铁锅被烧裂开了个大窟窿,开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啪啪炸开了,炸出很多白面面,干活的人瞅着,觉得好生奇怪。有个人突发奇想把这白面面用水搅拌一下,感觉比泥还滋润有粘性,于是大胆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次日,工人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紧致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那以后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再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疆土,也效仿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前,他下了一道圣旨,命令燕国人负责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白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那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特别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家,由于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大量金子,批准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国人居住,据说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关于长城的传说知多少
中华大地上的万里长城,凝结着历代各族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从春秋战国起相继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前后持续达两千余年总长度超过100000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早在六、七千年前,人类由巢居、穴居,移居平原上聚居,人口多起来,生产发展起来,为了防止野兽和洪水的袭击,他们在部落的周围深挖成沟,叠土成墙来保护氏族成员的安全,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蜿蜒起伏的长城就是从史前文化的壕沟和土墙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也就是的雏形。
万里长城雄踞于我国北部河山,由西向东跨过黄土高原、沙漠地带、崇山峻岭、河谷溪流,是世界最伟大的建筑之一。万里长城源于战国时期。《左传》中已有长城的记载。战国时期,已形成了一些大城市,如秦国的咸阳,赵国的邯郸、燕国的下都、魏国的大梁等,北方的大平原,成了北部游牧民族严允、林胡、楼烦、东胡、匈奴的统治者向南争夺的对象。同时,各诸侯国统治阶级集团之间兼并战争,亦达到非常频繁的地步。开始,为防止来自北方的突然袭击,各诸侯国在北部修建了长城。后来,各诸侯国之间亦筑起了长城进行自卫。秦始皇灭六国之后,为收复失地,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讨伐匈奴,将他们赶到了黄河以北,为了在北部设置郡县,保卫边疆,秦始皇开始大规模地修建长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把燕、赵、魏各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用30万人力连续修了10多年,完成了西起甘肃临洮(岷县),沿黄河到内蒙临河,北达阴山,南到山西雁门关、代县、蔚县,接燕国北长城,经张家口东达燕山、五田、锦州延到辽东的长城,全长6000多公里,人称“万里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孟姜女庙,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们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定城砖的传说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官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官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官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官一听,不敢再追究。
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关于长城的传说有3个,关于长城的传说有3个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