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时间:05-20 道经 纠错

道德经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 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的人把它当成宝贝珍惜它,不善的人也处处保住它。美好动听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高尚的品行可以见重于人。那些不善的人,怎能把道抛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璧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清静无为的道进献给他们。自古以来如此重视道是什么原因呢?不正是由于有求于它的就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的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导读】
 
“道”是天下万物之根本,是无所不能的,用之于市,可以获利;用之于世,可以得人;依大道而行,没有事是做不成的;不违大道,即使犯了过错都可以免除灾祸。
 
【解析】
 
这一章讲“道”的宝贵和修道所应坚守的原则。人不论善与不善,居高位还是居下位,在道上进步一分,就有一分的益处。对于天子和三公来说,道比宝马、璧玉更有意义。
 
讲道的宝贵,老子再次提及道的属性和功用:“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意思是说,道是万物的主宰,善人的法宝,不善的人也用之保全自己。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贮藏万物的庇护之所,它时时刻刻都在保佑着天地万物;道是世界物质中未被感知的存在,它对万物一视同仁,它评价万物,却不把万物的过去行为作为评价标准,而是把它现行和将来的行为作为评价标准。所以,不管一个人是好是坏,只要他能够体悟道的内涵并能掌握道的理念精髓,道都会极力保护他的安全。
 
为什么说“道”是宝贵的呢?这是冈为道不仅是善者的宝物,它同时也在保佑着不善之人。不善者之所以还能称之为“人”,就是斟为道还在保佑着他。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我们这里所说的善和不善,并不是善良和不善良的意思,而是得道和未得道的意思。既然美好的言论可以博取别人的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博取别人的重视,那么怎么可以抛弃不善之人呢?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入。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这是讲道的平等待人,当然,这里的“平等对待”也不是毫无原则的。当一个人的行为合乎大道的德行时,大道就会奖赏他。当一个人的行为不合乎大道的德行时,大道就会惩罚他。道对人的奖惩体现在道为人们设立了天子和三公,也就是说,天子和三公代表道去管理天下的百姓,去惩恶扬善。
 
“加入”也就是增加人口的意思,即子孙繁盛。“三公”指的是古时地位仅次于帝王的三位官员,周代多指太师、太傅、太保。对这段话的理解,历来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立天子,置三公”是说人有美言尊行可成为天子、三公;也有人认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指的是对于不善之人,也没有理由去抛弃他们。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拱璧”指的是两手捧着璧玉。“驷马”指的是四匹马拉的车。前面有人拱璧导引,自己则在后面乘四匹马拉的车,这是春秋之际帝王出行的仪仗。“坐进”意为静坐以领悟。这段话再次重申了道的宝贵,并明确指出,修道要有正确的目的。在老子看来,即便得到了帝王之位,也不如静坐悟道。所以,他以帝王之尊的仪象来与得道相比,目的在于让人了解道的宝贵。
 
接下来,老子又通过阐明古人对道的宝贵看法,来说明修道的正确目的是什么。“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有罪以免”意为悟道后按道行事可以免除以往的罪过。古人为什么认为道是贵重的?不就是因为按道行事即使有罪也可以免除吗?所以,道为天下所贵是不难理解的。
 
老子的这一思想在今天还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拥有聪慧的头脑和灵活的四肢,这是我们成为高贵的人的前提条件。高贵的人具备谦和的道德品质,对周围的人不分好坏一视同仁,但是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与此相反,我们常常会因某人曾有过劣迹而鄙弃他。大道不同,它对任何人都是仁慈的,对不善之人也同样加以保护。我们应该学习大道,并做到和大道同步,对世间之物一视同仁。
 
王弼《道德经注》
 
奥,犹暧也,可得庇荫之辞。善人之宝,宝以为用也。不善人之所保,保以全也。道无所不先,物无有贵于此也。虽有珍宝璧马,无以匹之。美言之,则可以夺众货之贾,故曰“美言可以市”也。尊行之,则千里之外应之,故曰“可以加于人”也。不善当保道以免放。
 
故立天子,置三公,言以尊行道也。故立天子,置三公,尊其位,重其人,所以为道也。物无有贵于此者,故虽有拱抱宝璧以先驷马而进之,不如坐而进此道也。以求则得求,以免则得免,无所而不施,故为天下贵也。
 
奥,就是暧,可以得到庇护的意思。对善人来说其宝贵体现在它的作用。不善良的人保有是因为道能够保全自己。道引领着万物的发展,事物没有比这更高贵的了。虽然有珍宝、美玉和宝马,都不能与之相比。用美好的言语表述它,能够超越所有货物的价值,所以说用美好的语言表述它可以卖出好价。尊重并依循道行事,千里之外的事都能了解清楚,都能顺利解决,所以说可以增加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加分。不善的人应当保有道以免自己被抛弃、流放。
 
立天子、设立三公的官位是说以尊重、敬重的态度贯彻到具体事务,来实行道。所以设立天子,设置三公的官位,尊崇他们的地位,敬重他们,以此来遵行道。事物没有比这更高贵的了,虽然有宝玉豪车的献礼,不如将道献给君王。以道来争取得到就能得到,以道来求得豁免就能得豁免,没有什么作用是不能发挥的,所以是天下最宝贵的。
 
苏辙《老子解》
 
凡物之见于外者,皆其门堂也。道之在物,譬如其奥,物皆有之,而人莫之见耳。夫贤者得而有之,故曰“善人之宝”。愚者虽不能有,然而非道则不能安也,故曰“不善人之所保”。盖道不远人,而人则远之。今诚有人美言之,则可以为市于世尊,行之则可以加于人矣。
 
朝为不义,而夕闻大道,妄尽而性复,虽欲指不善,不可得也。而又安可弃之哉!立天子置三公,将以道救人耳,虽有拱璧之贵、驷马之良而进之,不如进此道之多也。道本在我,人患不求,求则得之矣。道无功罪,人患不知,知则凡罪不能污也。
 
凡是事物与它表现在外的形象的关系,就像是建筑与它的大门的关系。道对事物的影响支配,深沉隐含,万物都体现了道,而人们却都看不见。贤德的人领悟而得道,所以说是善人的宝贝。愚钝的人虽然不能得道,但是没有道谁也不能得到安定,所以说不善的人也会自然、无意识地保有它。道是不会远离人的,而是人远离了道。现在要是有人用美好的语言言说道,就可以成为举世敬重的伟人,实行道,就能增加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加分。
 
早晨做了不正义的事,晚上了解了道,妄想没有了,本性恢复了,想指出他不善的地方也不能够了,又怎么能放弃他呢?拥立天子,设置三公的官职,是用道来救人,虽然有宝玉豪车进献,不如进献道的贡献大。道的根本在于自己,人的问题在于不去追求道,追求了就肯定能得到。道是无所谓功绩与罪过的,人的问题在于不知道,知道了之后普通的小过错是无法染污你纯净的本性的。
 
【经典解读】
 
“道”是天地万物所遵行的自然规律,得道的人遵从“道”、践行“道”而获得成功,那些没有悟到“道”的人,也是因为凭借了“道”而得到保全的。“道”是普遍存在的,无论人是否认识到了它,它都会对人们产生影响。
 
在老子看来世上没有比“道”更加珍贵、更加有用的东西了。可惜太多的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世人盲目地追求财货、沉湎于虚名享乐,却把“道”丢在了一边。统治者们珍爱贵器重宝,看重繁冗华纡的礼节,却不重视“道”,这是多么的不明智啊!他们不知道“道”才是一切名利、权力的根本之所在。宣扬“道”,就可以获得真正的美名;践行“道”就可以获得天下人归附;即使犯了过错,也能依靠“道”而得到宽免。
 
“求以得,有罪以免邪?”这就是说,道能化人,无论是得道圣人,还是普通民众,甚至犯过过错的罪人,只要一心向道,就能免除祸患,而有所得。所以说,“道”是所有人应该追求的东西,正如孔子所云“朝闻道,夕死可矣”。求道不怕晚,不怕曾经错过什么,只要有心向道,一定能获得好处。老子通过说明“道”的这些重要作用来告诫世人,尊崇“道”,践行“道”。
 
【哲理引申】
 
周处是东吴名臣周纺之子。他年轻之时臂力过人,不好学习,整日驰骋收猎,纵情肆欲,州里乡曲的人都将其视为祸患。周处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一次看到乡中父老愁眉苦脸,就问:“现在时政和谐年成丰收,何苦不快乐呢?”父老感叹道:“三个祸害未除,哪有什么快乐呢?”周处说:“指的是什么?”父老回答道:“南山有白额猛虎,长桥下有蛟龙。”周处说:“像这样的祸患,我能除掉它们。”父老说:“你如能除掉三害,那真是一郡的大庆。”周处便进入深山射死了猛虎,又跳到水中与蛟龙搏斗,蛟龙时沉时浮,游了几十里,经过三天三夜的搏斗,才将蛟龙杀死。
 
周处杀死了蛟龙回来后,听说乡里互相庆贺“三害已除”,才知道自己就是第三害,也了解了乡人对自己的厌恶。他决定痛改前非,于是便到吴国寻找著名学者陆机、陆云求教。当时陆机不在,他见到陆云,具以实情相告,说:“我想修养操行而年纪已大,恐怕来不及了。”陆云说:“古代的人看重朝闻道晚上就改变过失,你前途还可以,应担心志向不立,何必忧虑美名不彰呢?”于是周处便磨砺意志发奋好学,说话一定讲忠信,注意克制自己。一年后,州府交相征召。周处在吴国出仕任东观左丞,后来做无难都督。
 
孙吴被晋朝攻灭后,周处入晋为仕。任新平太守时,他对戎狄安抚讲和,使叛乱的羌人归附,雍地人都赞美他。为广汉太守时,郡内有很多久而未决的案件,周处评考曲直,一时都判决或遣返。出任楚内史时,该郡经历丧乱,新老居户夹杂,风俗不一,周处用教义敦促他们,又把那些露在野外没人认领的尸骸白骨安葬,远近都称赞他。
 
296年,西北氐、羌等族反叛,首领齐万年称帝。朝廷派周处为建威将军西征。伏波将军孙秀对他说:“你有老母,可以凭这个理由推辞。”周处说:“忠孝之道,怎么能够两全?既然已经告别亲人侍奉国君,父母又怎么能把我当儿子呢?今天是我献身国家的时机。”曾经被周处弹劾过的梁王司马彤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各种军事。为了报复,司马彤逼迫周处带五千兵进攻数万人。周处说:“我军没有后援,必定失败,不仅自身灭亡,也是国家的耻辱。”司马彤强迫周处进军讨贼,周处便率军进攻齐万年。出发时赋诗说:“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美梁黍,期待能善终。”说罢便作战,从早晨到日暮,杀敌万余人,弓箭用尽。他手下劝他撤退,周处按剑说道:“这是我报效臣节献出生命的时刻,为何要撤退?以身殉国,不也是可以的吗?”于是全力作战而覆没。朝廷了解到周处的事后,给了他很厚重的嘉奖。
 
周处年轻之时被乡里视为祸害,但忽然醒悟,决心改过,终于成为一代忠臣,永留青史。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能坚守正道、回归正道总是不会晚的。这也是老子说“求以得,有罪以免”的含义所在。
 

【道德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