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事过境迁的意思【事过境迁?】

时间:12-09 现代故事 提交错误

山东人社会交往的习俗(一)

一、相识习俗 山东人重视与外人初次见面的言行举止,并形成了一定的规矩和礼数,不按这些规矩和礼数行事,则被认为是“失礼”“没礼貌”“不识相”等。

偶然相识、初次见面的礼俗一般是互相询问对方老家在哪里、做什么职业、爱好、年龄和家庭状况等,决定进一步交往的往往要留给对方姓名和联系方式。询问对方年龄,对中年以下男性可直接询问;询问老者,一般说“您老高寿?”一般不直接询问女性年龄。在知道对方年龄后,对成年女性,一般要夸一下对方比实际年龄年轻;对小孩子,则夸他(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长得高大。记录双方联络方式,一般靠脑筋记忆或可以记在纸上或通讯录上,如今还可以记录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上;在正式场合,一般要交换名片。

山东民间熟人之间的问候,俗称“打招呼”。不打招呼就被视为“失礼”“没教养”。见面打招呼的内容,民间习惯在早晨说“你起得早”“早啊”“起来啦”;饭后说“吃饭啦”“你吃啦”“去哪”;在对方劳动和工作时说“忙哪”“忙着哪”“忙啥来”等。如不问话,也可点头或微笑致意。如果骑自行车遇到熟人,先下车再打招呼更合乎礼貌,再着急赶路,也要招手打招呼。戴着口罩跟人说话,被视为不礼貌。若忙于某项工作,最好停下来打招呼,实在不能耽误工作也要用言语或手势向对方表示一下。身边带着小孩时要让孩子称呼对方的辈分,如叫“叔叔”“伯伯”“阿姨”“爷爷”“奶奶”等,并向对方问好。如熟识对方的长辈和其他相关熟人,请对方代致问候更显得礼节周全,俗语称“捎好”。

问候熟人的同时,多半以动作或姿势行礼。过去多以作揖、抱拳和“万福”行礼。作揖又称“打躬作揖”,抱拳为男性常用礼节。熟人相见和分别时要作揖,其姿势为合掌前举弯腰下拜。清末,亲友相见时往往先作一揖,然后叙话;分别时,亦作揖为礼。“万福”为女性常用礼节,一般在问候长辈时使用,被称之为“拜”“万福”或“福”。行“万福”礼也叫“道了个万福”。

经常见面的熟人打招呼也可用点头礼,微微鞠躬致意;逢人点头哈腰,则往往被认为不够庄重、骨气不硬。辛亥后逐渐流行鞠躬礼。现在,熟人见面时行鞠躬礼者日益减少,点头礼者越来越多。见面握手的礼节来源于西方,辛亥后广泛流行,见面、分别时都适用。与人握手时,自己的手要干净,如果戴手套或手上脏乎乎的,则被认为不礼貌。平常情景和特殊场合均可使用握手礼。招手致意多用于迎送,迎接时表示相熟,挥手告别表示依依不舍。

叩头礼和跪拜礼是日渐消失的一种致敬礼节。跪拜礼通行于清代,用于百姓见官、祭神、祭祖、庆吊等场合。辛亥后跪拜礼为官方废止,但民间在年节庆吊祭祀中仍沿用。在滨州、德州的部分地区,春节拜年仍有以向长辈跪拜叩头为礼的现象。举行跪拜,俗称“跪下”,行礼时口称“我给你跪下了”。家长惩罚不争气、犯错误的孩子,也有让孩子“跪下”的,俗称“罚跪”。由此衍生出“磕头如捣蒜”“磕响头”“五体投地”等俗语。

二、相交习俗 相交是在认识和熟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达到相互交心的程度。这种朋友关系,胶东称为“伙计”,其他地方或称为“兄弟”,或称为“哥们儿”。

山东民间认为,那些做事讲究原则、为人正正当当的人值得交往。日照一带认为“交朋友先看是否孝顺父母,不孝顺父母的人不可交”。淄博一带认为连自己的亲戚都敢于伤害的人不配做朋友,俗语说“坑姨害舅,没脸交友”。

相交的两人互相拜访称为“走动”“造访”“见家人”或“认门”。初次拜访会送“见面礼”。受访人家必对来客热情款待,不仅要敬茶敬烟,而且要挽留吃饭,以酒肉招待,并在适当时机以同样的方式回访。在莱芜一带,父母要亲自招待儿女初次来访的朋友,而且还要考察朋友的品质如何,以确保儿女能够交上好朋友。民间观念认为,交上坏朋友会惹是生非招祸灾。

在招待造访的朋友时,要递烟敬茶。按照山东风俗,能吸则吸,不能吸则罢,但敬茶是必需的,且茶要浅,以半盏为宜,以双手捧着端上为敬。待客喝酒时,筛酒要满,即“茶要浅,酒要满”。对初次登门造访送“见面礼”的朋友,要给客人回礼,又称“压脚”“压篮子”或“压筐子”。

山东人重情义,朋友有难处,则尽力相帮。为朋友办事,不讲求回报,否则会被认为“不够朋友”“少交情”。事过境迁把朋友丢在脑后的人,往往被称为“势利眼”“小人”。与朋友狼狈为奸、祸害百姓的被认为是“狐群狗党”“腐朋烂友”,莱阳俗语称为“烂伙计”。民间认为酒肉朋友,则看重海吃海喝,其中虽然也有重感情、讲义气的,但为了哥们儿利益会损害公共道德,这样的友谊不会持久。民间俗语说,“酒肉朋友交不长”,“酒肉朋友如宴席,席散人走茶就凉”。

山东民间很注重子女的交友。在孩子幼时,父母会教育孩子“别同坏孩子一起玩”,要“向谁谁那样的好孩子学”。对于交上坏朋友的孩子,民间邻里则说“这个孩子要学坏了”,对变坏了的孩子则说“这孩子瞎了”。在家长邻里的下,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大都形成了比较正确的交友标准。

朋友之间要经常互通信息,失去了联系就被称为“断了头”或“断了线”。朋友之间的书信不能用红笔写,红笔写的信被认为是“绝交信”。

朋友一般以年龄大小互称兄弟姐妹,有时谦称自己为“弟”“小弟”,尊称对方为“兄”“年兄”。称朋友父母为“伯叔”或“婶娘”,兄弟姐妹为“兄弟姐妹”,子女为“侄”或“侄女”,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把知心朋友看作家庭的一员。沂水、临朐一带民间常说:“儿女的朋友,不是外人。”鲁西南一带把子女的朋友当成自己的孩子关心和爱护,遇到大事都要过问并尽力提供帮助。

三、深交习俗 深交,也称“至交”,是山东人在朋友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来的、值得终生信赖的亲密友谊。山东俗语也称“知己”“同心”。

成为深交的知音,不仅有要事可以相托,某些不便向家里人公开的隐私也可以向对方敞开说。民间俗语说:“瞒得了妻子老小,瞒不了知己同心。”

民间认为“俗礼用于知己显得见外”。到深交的朋友家中,虽也有一定的寒暄,问候家中长幼,但有话直说,有事即办,一如在自己家中那样随便。知己之间的往来更不计较礼物多少与贵重,在一些场合下,不带礼物造访也被视为正常,一样被奉为上宾。对此,民间俗语说,“亲戚朋友带礼物,知己带来一颗心”,“朋友重礼物,知己重趟腿”。

平日里,知己一般无相求之事,一旦有求,多为大事、急事。荣成一带有俗语说:“老伙家平日不登门,登门就为大事、急事来。”知己之间,往往注重互相监督和鞭策,以期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结为深交者往往称为“仁兄弟”。仁兄弟也称“换帖兄弟”“磕头兄弟”“(拜)把兄弟”“盟兄弟”和“结义兄弟”等。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德州、惠民等地,结交盟兄弟要喝鸡血酒。长岛、威海一带,要面对大海起誓,以表示“海枯石烂心不变”之意。换帖,就是交换金玉谱(也称金兰簿、兰谱)。有的金玉谱上写上爷爷奶奶的名氏,儿子的名字,还有写上三代下三代的。有的还写上“碎尸万段,在所不计”“海枯石烂、生死不渝”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等誓言,互相交换。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那种特别注重情义的至交以及相关仪式,在实际生活中越来越少见。

桃园三结义

结成知己的两个人,若后代之间也交往密切,就是俗语说的“世交”或“故交”。山东民间对于世交双方的家庭有较高的评价,认为这是“祖辈的老交情”。凡结为世交者,不仅过年过节期间像亲戚一样走动,而且在平时也有较为频繁的往来。家长也注意教育下一代珍惜双方多年的老交情,在为人处事等方面不要做有损于世交情谊和自家威信的事,否则被认为是“丢门面”“败家风”,严重者会导致世交中断来往。那些世交关系较好的,还有可能成为儿女亲家,从而使世交关系发展为亲戚关系。这种情况,临沂一带称为“至交开花”,淄博一带称为“世交亲家”。一方家庭成员道德败坏,社会舆论认为这样的人家“不可交”“该断交”;另一方会耻于继续来往,从而断绝关系。一方绝户导致世交中断,民间往往寄予同情,俗语说这是“人情再浓,命里没缘”。

深交者可以走向正道,也可以走向歪门邪道。有的城乡恶少拉帮结伙,以拜磕头兄弟、摆设酒宴山盟海誓等形式结成或具有性质的组织,横行霸道,无恶不作。这样的“铁哥们儿”,虽也讲究“江湖义气”,内部关系十分密切,却不过是侵害百姓利益、破坏社会安定、不劳而获的寄生虫。(选自山东省民俗志)

一天一首古诗词 | 古诗词,佚名《江有汜》

江有汜

【先秦】佚名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译文

江水决堤啊又流回,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和我相随。没有我相伴相陪,终有一天你会懊悔。江水静流啊积沙岛,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和我相交。不再相聚便离去,将来一定忧伤不已。江水改道啊又成河,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来看望我。不见一面就离去,将来再号哭有何益。

注释

江:长江。汜(sì):由主流分出而复汇合的河水。归:荣归故里。妇人谓嫁曰归。不我以:不带我。我,媵自我也。渚(zhǔ):水中小洲。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水中小洲曰渚,洲旁小水亦称渚。”不我与:不与我相聚。处:忧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处’,假借为‘癙’,实为‘鼠’”《诗经·小雅·雨无正》“鼠思泣血”,鼠思,忧思也。沱(tuó):长江的支流名称。或以为与“汜”同。过:至也。一说度。其啸也歌:啸是唱歌没有谱和调的意思。有“狂歌当哭”的含义。一口出声,以抒愤懑之气,一说号哭。闻一多《诗经通义》“啸歌者,即号哭。谓哭而有言,其言又有节调也。”啸,蹙口出声,以舒愤懑之气,言其悔时也。歌,则得其所处而乐也。

赏析

全诗三章。三章诗的开头都是写景。“汜”、“渚”、“沱”,上面的译文都从支流这一意义上翻译,而在弃妇心目中,这一条条不同的支流都是看得见的具体存在。她住在“汜”、“渚”、“沱”一带,她丈夫当年从而来,最后又从这些支流中的一条乘坐小船悄然离去。从表现手法说,各章的首句都是直陈其事,用的是赋体;从江水有支流,引出“之子归”的事实,则在赋体之中又兼有比兴的意味。

诗中的丈夫是一位薄情郎。在三章诗中,那弃妇分别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来诉说丈夫对她的薄情。“不我以”,是不一道回去;“不我与”,是行前不和“我”在一起;“不我过“,是有意回避,干脆不露面。丈夫在感情上是如此吝啬,做的是那样地恩尽义绝,无需再添加笔墨,其薄情薄意已如画出。

诗中的弃妇是一位自信心很强的女人。她相信自己在丈夫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而预言丈夫今日的背弃行为,日后必将在感情上受到自我惩罚,这就是各章结句所说的“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值得注意的是,丈夫将受到的感情上的自我惩罚与他背弃自己妻子的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我以”引出“悔”,“不我与”带来“处”,“不我过”导致“啸歌”。其愈是绝情,其后果也就愈加严重。当然,这只是弃妇一厢情愿的假想之辞。事实上,那男子很可能事过境迁,在感情上并不引起任何震动。对于理解这首诗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弃妇自信的论断日后是否会成为事实,而是隐藏在这一论断背后的弃妇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弃妇设想故夫日后会后悔今日的背弃行为,其中就隐含了弃妇对于夫妇关系重归于好的企盼;预言故夫今日的轻率必将招致日后的痛苦,这又泄露出弃妇恨过于爱的报复性的心态。这是她的软弱,也是她的坚强。由此决定了这首诗风格上的特点,既一唱三叹,极尽缠绵,又柔中见刚,沉着痛快。

此诗每章的前三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其中第三、四句重出——男子的薄情集中表现在这一句,女子的痛苦不幸也根源于这一句,因而采取了反覆咏叹的形式。重出的这一句子中的关键字,各章不同。从一章的“以”,一转而为二章的“与”,再转而为三章的“过”,愈转愈深,丈夫如何薄情,做妻子的又是如何痛苦不幸,都因了这一关键字的置换而得到一层深于一层的表现。全诗形式整齐,结构严谨,用字精审,笔法却极为自然,语言又十分浅近,达到了精工与自然、深入与浅出的完美结合,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水平。

全诗以“江有汜”起兴,反复申述,大意是:不让我陪嫁,你会后悔的,你就痛苦去吧,你就一个人哭去吧。诗中“有”字为语助虚词,“汜”、“渚”、“沱”都是具体的水名,“以”、“与”、“过”都是动词,表示“陪同”(随嫁)的意思。

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

【事过境迁的意思【事过境迁?】】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