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为往圣继绝学”之宏愿,倡导“体用一源、知行合一、修学并举”为宗旨的中华国学真修实证的修学平台。
兵者诡道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方面在宋朝都是达到了顶峰,其中也包括军事。宋朝官方整理颁行了一部兵法丛书,作为武考的必考科目,这就是“武经七书”,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构成,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孙子兵法》,可见它在中国古代军事领域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从这部兵书中一些经典的观点、名句中去一窥它博大的智慧。
《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说:上等的是用谋略挫败敌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其中“上兵伐谋”一语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
这是《孙子兵法》中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也是孙子首创的观。不过孙子的这个观点也并非凭空而来的,而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和平和道德。《道德经》上讲:“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又讲:“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可见,中华文化中崇尚和平的精神理念源远流长,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之下,孙子才在军事上提出了伐谋、伐交胜于伐兵、攻城的观点。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道德,我想这一点任何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都有切身体会。在周朝时,针对就制定了的六大原则,虽然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这六大原则显得有些迂腐,但是足以说明古人重视道德的程度。
例如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非常富有仁德之心和贵族精神,他指挥作战就完全遵循古人的六大原则,他要求将士们在中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有次他和楚成王打仗,看见楚军还在过河,他本可以趁机先行击杀,但是他不肯。等楚军开始布阵的时候,他本可以趁对方尚无秩序,先行开杀,但是他也不肯。他还要求军士们打起来的时候看看敌人脑袋上,但凡长有花白头发的,都不要抓!结果这次交战宋军惨败,宋襄公也受了伤并且后来因伤痛发作而死。后来毛在《论持久战》中评价宋襄公的作战方式为“蠢猪似的仁义道德”。所以孙武子讲“兵者,诡道也”在当时也是一种突破。
古人根本上还是讲究和平的,例如墨子就非常崇尚和平,主张非攻。有个非常经典的故事,讲的是楚国请机械发明家公输般,发明了一种攻城的工具,然后准备用这种武器去攻打宋国。墨子听说后,立即前往楚国,劝楚王不要出兵,然而楚王并不听从墨子的建议。没有办法的墨子请求和公输般演示攻守战阵,结果公输般完全不是墨子的对手,不肯认输的公输般说:“我知道怎么击败你,一招就够了。”墨子回答说:“不过就是把我杀了,但是我的三百弟子每一个人都会我的守城办法,他们已经在宋国的城墙上等候楚国的,杀我可以,但是你们却无法把我的弟子们杀尽。”最后楚王不得不放弃对宋国的进攻。
古人有句话叫“自古知兵非好(hào)战”,懂得兵法的人一般是不好战的,虽然用兵是以武力对抗武力,但是目的是为了和平。法家提倡的刑法,目的是为了用刑法来作为德治的辅助,所以法家提倡以法。但是法治背后如果没有德治,问题就很大了,《道德经》上有句话叫“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意思是说如果老百姓都不怕死,怎么办呢?用真正的死亡来警告他们,让他们感到恐惧吧!马谡曾经给诸葛亮提出过一个建议,叫“用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真正的胜仗是征服人心,具体的胜负跟夺取人心相比其实并不重要,还有句话叫“三军可夺气,可夺心”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孙子兵法》里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中还提出了慎战的原则,它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说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很多君王都因为没有慎重地对待,轻易开战,导致山河破败身死国灭,留下了很多惨痛的教训,但是不轻易开战也不代表一味的求和。
例如汉武帝刘彻,在他的统治时期,一改之前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展开了强有力的反击。命名将卫青、霍去病等先后率领大军征讨匈奴,经过多次,彻底解除了汉朝北方边患。实际上汉武帝之所以能胜利这跟之前的统治者有非常大的关系,一方面和亲政策稳定了局势维护了边境安宁,另一方面“文景之治”给汉朝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国之重器,不可轻易示人,事关国家存亡,不能不慎重对待,因此,孙子主张在开始之前,就要深入分析研究各方面的因素,打与不打,要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感谢您的收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
《孙子兵法》06丨谋攻篇:上兵伐谋,什么意思?
今天分享第三篇《谋攻篇》的第二层面“不战而屈人之兵”。
怎么样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孙子这里讲了四句话,叫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最上策是伐谋,然后是伐交,第三才动刀兵打,最糟糕的就是攻城。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去干攻城的事。
“上兵伐谋”这四个字,我想每个人都非常地熟悉了,就是打仗要用计谋吗?不对,这是对误解最多的一句话了。上兵伐谋的意思是伐掉对方的计谋,伐是谓语,谋是宾语,伐掉他的谋,也就是说要打消掉他的计谋。
怎么伐呢?
(1)一种是伐掉他主谋的人,让他丢掉了主心骨,就没法打了,没人出主意了。
伐掉他主谋的人。 有个案例是讲东汉的开国名将寇恂,去讨伐一个拥兵万人的叛将高峻,之前打了一年都打不下来。寇恂大军一到,高峻就派了军师皇甫文作为使者来见,寇恂二话不说,把皇甫文直接推出去就斩了,然后让他的副使回去告诉高峻:
“他的军师没礼貌,已经被我杀了。如果他要投降,赶快投降;如果不想投降,那就固守吧,看看能怎么样。”
高峻马上就投降了。
寇恂手下的将领们就看不懂这是什么高招。皇甫文是军师,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你怎么也不问他一句就把他斩了,然后叫高峻投降,他就降了呢?
寇恂解释,皇甫文是高峻的军师,高峻派他来就是来探我们的虚实的。
“留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
如果留下他,放他回去,皇甫文一路来观察我们,他就已经想好了怎么跟我们打了,回去他俩就商量,定计来对付我们。我把他杀了之后,高峻就没了主心骨,他就吓破了胆。这就是上兵伐谋,他伐掉了高峻的谋,这个谋就叫皇甫文。
(2)第二是伐掉他心头的念想,让他自己不想打了。
有个案例就是成语折冲樽俎。 意思是在酒桌上就把敌人的百万雄兵给退了,这个是春秋晋国和齐国的故事。
晋平公想攻打齐国,就派范昭做使臣去探听虚实。齐景公高规格地设宴招待,酒至半酣,范昭就说,我想讨国君杯中的酒喝,行不行?
齐景公说:“这有何不可,来人,把我杯中的酒倒给范先生。”侍者把齐景公杯里的酒倒给范昭,范昭一口就干了。
干了之后,侍者正要给双方斟酒,齐国的大臣晏婴就说,且慢,给国君换一个新杯子。范昭就不高兴了。又接着喝了一会儿,范昭假装喝醉了,说:“我想跳个舞,给我奏成周之乐。”这管音乐的太师很冷淡地说:“你要这音乐,我们这儿不会奏,没人会演奏。”
类似几个来回的切磋,搞得范昭非常没面子,很不开心地回去了。酒宴结束之后,齐景公就问晏婴,大国来使,你们弄得人家很不舒服。
晏婴说,他就不是来舒服的,他就是来挑事的。他要咱们国君杯中的酒,这是挑衅,是试探,是要乱我们的尊卑。
所以我给你把杯子换了,就是不跟他喝一个杯子里的酒,以免乱了上下尊卑。他跳舞要奏成周之乐,这成周之乐是天子之乐,我们诸侯国是没有资格演奏的,他偏要乱来,所以太师也不给他演奏。
范昭回到了晋国,向晋平公汇报说,齐国不能打,我想侮辱他的国君,被晏婴识破了,我想乱他的礼仪,又被管音乐的太师给识破了,所以齐国有贤臣,不能打。
晋平公去探虚实,探完之后很实。前面我们讲十二诡道的时候讲过“实者备之,强者避之”,一探虚实很实很强,就不要打。 所以这就是晏婴和太师在酒宴上,上兵伐谋, 折冲樽俎的故事。
这就像我们看那个电影《盗梦空间》一样,把他脑子里面想打仗的那个念头给他拔除了。所以上兵伐谋的目的是要把消灭在萌芽阶段。
伐谋是要伐掉他的计谋,伐交就是要伐掉他的外交,破坏他的外交,绝了他的外援。
战国的谋士合纵连横,苏秦、张仪都是干伐交的活。张仪伐掉楚怀王和齐国的外交联盟,就是一个伐交的典型案例。
楚怀王是合纵抗秦的盟主,又和齐国结盟,这时他的势力在秦国之上了。秦国的丞相张仪为了破坏齐楚联盟,访问楚国,引诱楚怀王,说如果你跟齐国绝交,和秦国结盟,秦国愿献出桑榆之地六百里给楚国。
楚怀王这时候就忘了本谋,为利益所牵引,马上就派人去跟齐国绝交。绝交了之后,又派一个去秦国接收桑榆之地。张仪称病不出,不见。
楚怀王还检讨自己,张仪丞相是不是不信我?他再派一个勇士去齐国,当面辱骂齐王,让全天下都看到他跟齐国已经彻底闹翻了,来取信于秦国,取信于张仪。
齐王莫名其妙就受到这么大的侮辱,勃然大怒,不仅跟楚国绝交,而且马上转头,他先去跟秦国结盟了。
这时候张仪病好了,接见楚国的使臣,兑现承诺,给楚国桑榆之地六里。之前答应的是六百里,这时候只给六里。楚怀王被骗了,恼羞成怒,发兵攻打秦国。但是没有齐国联盟,他哪里打得过秦国呢?楚国大败,从这一次楚国就衰落下去了。
伐交还有一个标准战术,叫做杀使伐交,两国竞相用外交手段拉拢异国,杀掉竞争对手的使臣,逼迫目标国和其结盟。 两国竞争要拉拢一个国家,这两国都派使者去那个国家的首都,就在这我们把敌国派来的使者给杀掉了,目标国跟那国没法交代了,他就干脆只好跟我们结盟。这就是一种绑架,一种胁迫。
这种案例非常多,我讲两个最著名的。
第一个案例是楚汉相争时,淮南王英布作壁上观,就看项羽和刘邦到底谁能赢谁,谁赢我就加入赢的那一方。
刘邦和项羽也都派出使者去拉拢英布,英布心里面已经倾向于降汉,但是犹豫未决,还在跟楚国使者聊天。汉使随何直接冲进去,一屁股坐在楚使上座,喝道:“淮南王已归汉,你在这儿做什么?”
楚使大惊,惊慌中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马上要逃走。随何再喝:“不能让他走了,杀了他!”英布被逼到墙角,不断也得断,当即杀了楚使,降了刘邦。
第二个案例是班超出使西域,招降鄯善国。 鄯善王开始很热情,但突然变得冷淡了。班超一打听,是匈奴使团也来了,鄯善王正摇摆不定呢。班超得想办法帮鄯善王抉择。
当天晚上,班超召集手下三十六名勇士,突袭匈奴使馆,把匈奴使团全杀了。班超拎着匈奴使臣的首级去见鄯善王,鄯善王大惊失色,举国震恐。班超好言抚慰,鄯善王这时候不归顺汉朝,他也跟匈奴那边交代不了。于是下了决心,表示愿意归附汉朝,并把自己的王子送到长安作为人质。
那么比伐谋和伐交更次一点的什么?就是其次伐兵,最后是攻城。
在动刀兵里面呢,最糟糕的就是攻城,因为代价最大。说,攻城是万不得已之法,因为你要准备各种攻城器械,这得三个月时间,挖战壕,堆土坡,构筑攻城阵地,又是三个月。久攻不下,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主将暴跳如雷,失去理智,哇哇叫着让士兵冲锋,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攀援而上,结果士兵被杀掉三分之一,城还是攻不下来,这样的战例比比皆是。说,攻城的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攻城是下策的下策的下下策。
民国名将傅作义,他一生最大功绩是向献出了北京城,让北平得以和平解放。而傅作义最厉害的就是守城,他是民国守城第一人,成名作就是涿州之战。
直奉大战,那时候傅作义在阎锡山麾下。敌方奉军得胜,但是傅作义率一支孤军守涿州城,内无粮草,外援断绝,但他就是不投降。奉军五万人攻他几千人,攻了两个月,攻城总指挥张学良,飞机大炮各种狂轰滥炸,恨不得把涿州都轰平了,傅作义还在守,奉军一冲上去,就被他打回来。
张作霖因此大为恼火,亲自上阵指挥第七次总攻击,他可没下令士兵像蚂蚁一样攀登城墙,他要给傅作义整点高科技,命令向城内发射了五百发毒瓦斯弹。他以为这回可以如入无人之境了,谁知步兵一攻城,城上依然枪炮齐发,还是拿不下来。
这回张作霖也服了。说咱不打了,围起来,饿死他!这时候阎锡山看到也没有打下去的必要了,指示傅作义议和,傅作义接到上级指示,这才和张学良签了合议,开城投降。
总结:首先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
下一篇分享不是以少胜多之法,而是以多胜少之法,这就是的兵力原则。
[作揖][中国赞]
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这一篇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巧妙地打败敌人,而不是硬碰硬地干。这一篇主要讲的是智谋和策略的重要性,让我们明白,有时候,不用动手就能让敌人败退。
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像是在玩一场心理战,你不需要真刀地跟敌人打,只需要用智谋和策略,让敌人自动投降。这就像是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不需要直接冲突,只需要用智慧和策略,就能解决问题。
接着,孙子提到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最好的策略是用智谋击败敌人,其次是破坏敌人的外交关系,再次是直接攻击敌人的,最后才是攻打敌人的城池。这就像是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先考虑用智慧和策略来解决,如果不行再考虑其他的方法。
然后,孙子还强调了知彼知己的重要性。他说,要想打败敌人,首先要了解敌人,同时也要了解自己。这就像是在做生意时,我们要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同时也要了解自己的实力和优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策略来击败敌人。
另外,谋攻篇还提到了“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中,我们要根据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来制定策略。如果我们的实力远远超过敌人,就可以包围他们;如果实力相当,就可以正面交战;如果实力不如敌人,就要想办法分散他们的兵力或者避开他们的锋芒。这就像是在生活中,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计划,不能盲目行动。
总的来说,谋攻篇就是在告诉我们,不仅仅是硬碰硬的较量,更是智谋和策略的较量。我们要善于用智谋和策略来击败敌人,而不是仅仅依靠武力。同时,我们也要了解自己和敌人的实力和优势,制定出更有效的策略来应对挑战。
其实,这些思想不仅仅适用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借鉴。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用智慧和策略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依靠蛮力;在个人生活中,我们也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制定出更有效的计划来实现目标。
【上兵伐谋是什么意思-上兵伐谋说的】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