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典故到底发生在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想必每一个国人对这句话都很熟悉,这就是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语。也因为这部小说《三国演义》让老百姓对三国这段历史更熟悉,加上现代影视剧不断地拍摄和演绎,可以说小说里许多虚构和嫁接的故事,大家都当成了真正的历史。
虽然小说不能等同于历史,但是每个国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偶像,或曹操此等枭雄,或刘关张结义三兄弟,或诸葛亮这样的智者。而我喜欢的就是其中的诸葛亮,这也有唐国强在影视剧中成功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原因吧,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曾经中学课本的《出师表》可以倒背如流,其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一段让我一直以为诸葛亮没有出山之前就在河南南阳,谁知来到了襄阳却另有说法。
“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典故到底发生在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
关于这个问题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一直争论不休,于是就有了“南阳说长”和“襄阳说”两种说法。南阳人认为诸葛亮是在南阳的卧龙岗,所以诸葛亮有“卧龙先生”之称。而襄阳人认为诸葛亮在襄阳西南的古隆中,所以有“隆中对”的典故。
这两种观点争论至今,不相上下,一直悬而未决。
近日来到了湖北襄阳,才对这段争议有所了解,不过到底诸葛亮居住在哪里?我们也不做评判,先来欣赏一下这襄阳的古隆中美景吧。
襄阳古隆中风景区位于襄阳市襄州区和襄城区、南漳、谷城交界处,距襄阳市13公里。这里环境清幽,森林茂盛,真的是一个修养身心、隐居度假的好出去啊。
据说从晋朝永兴年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诸葛亮和妻子在这里种田、读书、养鸡养鸭,过了十年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后来刘备到此“三顾茅庐”,发生了著名的“隆中对”,并在这里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大战略。
来到古隆中,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座古朴的石头坊,上面雕刻着“古隆中” 三个大字,而两侧镌刻着杜甫那首“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
在石坊的后面写着“三代下一人”。导游介绍,这里的意思是从夏商周三代以后,近千年就出了诸葛亮这样的一个大人物,可见诸葛亮的历史地方真的很高。
这座石牌坊是清朝光绪年间湖北的提督建的,高6米,宽10米,用青石所建,四柱三间,十个抱鼓将四根柱子牢牢地抱住,历经128年依然傲立。这也是古隆中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是重点文物保护景观。
古隆中的景点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隆中十景",是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小虹桥、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等,后来又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等众多景点。一些是根据诸葛亮的传说修建的,一些是因地而建。
由于行程时间紧,我们选择了几处古隆中最精华的景点,有草庐亭、躬耕堂、武侯祠、六角井、三顾堂、明碑亭、三义殿等,每一个景点都能感受到诸葛亮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古隆中有一座石碑很特别,据说这是老蒋下令雕刻的。他曾经来这里参观,当时道路泥泞,杂草丛生,于是下令修了路,还刻了石碑来歌颂诸葛亮。在十年特殊时期,这座碑被有心人,将正面朝下做了垫脚石,于是保护了下来。如今石碑保存完好,矗立在古隆中的院落里。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这是对古隆中最好的概括,也不愧诸葛亮能选这么优美清幽的地方来隐居,同时也给后人选择了一处绝佳的旅游休闲之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诸葛亮这么能预知未来的人,也想不到自己的隐居地能引起很大的争议,不管是河南南阳的卧龙岗,还是湖北襄阳的古隆中,对于我们来说,只要能增加本地的知名度,带动旅游的发展,增加老百姓的收益,都可以理解。
对于诸葛亮隐居的“襄阳说”和“南阳说”,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也欢迎大家都襄阳古隆中去一探究竟。关注路灯摄影,我们一起看世界。
“三顾茅庐”的不同说法
三顾茅庐本为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于《三国志》。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三顾茅庐之事,由小说《三国演义》发扬光大,但小说毕竟是小说,很多人并不清楚此事是否真实存在。在正史上,也一种说法,其实是诸葛亮自己去刘备那里毛遂自荐的。《魏略》与《九州春秋》是这样记载的:刘备来到荆州后,屯兵于樊城。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了北方,诸葛亮料定其下一个攻击目标必是荆州,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于是“北行见备”。刘备并不认识诸葛亮,又见他年轻,便“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只把他作一般士人接待。等众人散去,只有诸葛亮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想说什么,顺手拿起一根牦牛尾巴编起工艺品来。诸葛亮便说,的雄心壮志难道就是编牛尾巴吗?刘备知道诸葛亮不是寻常人等了,就说此言差矣,我不过“聊以忘忧”罢了。诸葛亮说,度量一下,刘镇南(指刘表)和曹公相比怎么样?刘备说,比不上。诸葛亮又问,自己呢?刘备说,也比不上。诸葛亮说,都比不上,难道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我也发愁,那你说怎么办?诸葛亮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让刘备建议刘表鼓励游民自力更生,并登记在册,这样就可以增加荆州的实力了。
这种说法裴松之(裴注《三国志》的作者)认为不实,说:“非亮先诣备明矣”;即是说,不是诸葛亮先去见的刘备,这一点很明确。但他同时也表示不可理解。裴松之说:“虽闻见异词,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裴松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出师表》作为无可置辩的证据。《出师表》—即通常所谓《前出师表》为诸葛亮所作,是没有问题的。在这里,诸葛亮说得很明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从这段可以看出:第一,刘备确实亲自到隆中找过诸葛亮,而且去了多次。第二,刘备到隆中找过诸葛亮,谈论的是“当世之事”。第三,诸葛亮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直接原因是刘备三顾茅庐。“由是”和“遂许”,意思明明白白。古人的自述当然不可全信,但要说诸葛亮凭空捏造一个“三顾茅庐”的故事,无论从诸葛亮的为人看,还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恐怕都不可能。从他出山到上表,不过二十年,许多当事人都还健在,诸葛亮不可能当面撒谎。
所以,陈寿在为诸葛亮作传的时候,不取“登门自荐”说,而取“三顾茅庐”说。另外,陈寿在他的《上(诸葛亮集)表》中,也做了很清楚的描述陈寿说:“左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接纳”。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
意思:比喻真诚实意的要求。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诸葛亮(字:孔明)居住在隆中的草庐之中。有一天,谋士徐庶向刘备说:诸葛孔明有才识,有胆略。可是个奇才,主公你得把他请来。于是刘备就准备动身去请诸葛亮。
第一次刘备同关羽、张飞带着满满的礼物和满心的诚意去隆中邀请孔明出山,可是诸葛亮这天出去了,不在家,刘备只好回去。过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顶风冒雪的来了。谁知诸葛亮又出去了,你说下着个大雪他出去干啥去啊?玩雪吗?还是堆雪人?等我们来还可以打雪仗多好,一个人出去多没意思。于是,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说自己对你诸葛亮很敬佩和想邀请你出来力挽狂澜,挽救刘汉。刘备他们这又空走一趟。回去后刘备一直打听诸葛亮的消息,第三次去之前,刘备吃了三天的素,准备再去的时候,关羽、张飞十分的不愿再来了,都放我们两次鸽子了,还去,这不脑子瓦特了吗?张飞还说,这次我自己去,他要再不来,我就把他绑来,刘备听后把张飞训斥了一顿。于是刘备带着满心的诚意第三次来到隆中,终于见到了这个诸葛亮,可让我逮着你了。但是,诸葛亮在睡觉!!!!刘备没有叫醒他,只是站在一边等诸葛亮醒来。诸葛亮醒来后,双方进行了充分友好的交谈,诸葛亮对天下大势作了精准、精彩的分析。让刘备十分叹服。诸葛亮也感恩于刘备的一片真诚,于是准备走出隆中,帮助刘备兴复汉室。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这么说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诸葛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建立蜀汉的奠定了国基。
【三顾茅庐的意思—三顾茅庐的故事】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