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三国历史上那些“三顾茅庐”的故事们
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不惜枉驾屈尊到诸葛亮的住处,终于以诚心打动了诸葛亮,从此开启了自己“如鱼得水”时代。这件事情被《三国演义》加以渲染成为一段佳话,这就是“三顾茅庐”,此后凡是诚心实意一再发出邀请,都会用此语说事。不过,真正的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并没有这般精彩,《诸葛亮传》只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见。”三国是个人才竞争激烈的年代,像这种多次邀请一个人出山的例子,绝不仅此一例,为了让有才能的人辅佐自己,诸侯们也真是拼了。请看三国还有多少个“三顾茅庐”式的故事,他们都是由谁演绎的?
孙策与张紘
张紘字子纲,徐州广陵人。孙策时期任正议校尉,建安四年受孙策的派遣出使朝廷,被留为侍御史。不用说,这种官职的任命就是曹操要剪除孙策的羽翼,也可以看得出张紘的才能和重要。孙策死后,曹操想乘丧讨伐东吴,张紘以义理谏阻,说这是“成仇弃好”,不如厚待孙权。曹操因此让孙权担任会稽太守,让张紘担任会稽东部都尉。后来孙权让张紘担任长史,跟随自己出征。
长史这种职务看起来官位不高,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比如蒋琬就是以长史接替诸葛亮一样。张紘在孙策时期就得到重用,和张昭两人一起为孙策参谋行政、军事,经常是一个人留在后方镇守,另一个人跟随出征。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建议孙权将都城迁到秣陵,后来改名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只是这个人死得早,所以这官位不是很高。
官位不高还有个原因是受到孙权地位的限制,若论早期名声,在东吴却是很少几人能比得上。若论张紘名声有多大,看看张紘早期的经历就知道他有多牛!《吴书》记载:“大何进、太尉朱儁、司空荀爽三府辟为掾,皆称疾不就。”这可是皇帝以下最高的三位官员哪!也难怪曹操会借着张紘来到许都的机会留下他。后来吕布袭取了徐州自称州牧,不想让张紘辅佐孙策,也发出文书征召张紘,只是张紘觉得吕布为人所不齿,更因为孙策对自己有恩,所以吕布根本就挖不走他。
这样的一个张紘,孙策是怎样把他招募到自己帐下的呢?说起这个过程,完全就是孙策版的“三顾茅庐”。
当初孙策在江都时,张紘正好有母丧在家守孝,《吴历》说“策数诣紘,咨以世务”,就是说孙策数次前去拜访张紘,咨询他对世事的看法。孙策认为汉祚“中微”,也就是半道上衰落了,而天下却没有真正是“扶危济乱”者,他想继承父亲孙坚的遗志,先从袁术那儿要回父亲的一部分兵,然后到丹阳的舅舅那儿,最终夺取吴郡和会稽两郡。孙策以此征询张紘的看法,张紘说,我一向没有才能,现在又处在戴孝期间,没有好主意奉献给您。孙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涕泣横流”,诚恳求教的“颜色不变”。张紘觉得孙策这是发自内心,在肯定了孙策战略设想正确的同时,终于答应孙策的要求,说:“方今乱世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意思是等孙策的事业有了眉目,他就和相好的士子们渡江南岸去追随孙策。孙策不但坚定了创业江南的决心,还把“老母弱弟”托付给了张紘。
看看,孙策和张紘的“策数诣紘,咨以世务”、“当与同好俱南济也”,和刘备的“凡三顾,乃往”,是何等的相似!而中间加上了一段“涕泣横流,颜色不变”,则显得更加诚恳和精彩。
刘表、刘备与刘巴
刘巴字子初,零陵郡蒸阳人。从小就出名,荆州牧刘表接连几次征召他出山,以及举荐他为茂才,他都不肯应允。刘表去世后,曹操征讨荆州。刘备逃奔江南,荆、楚一带士人纷纷追随于刘备身后,而刘巴却北上去见曹操。曹操召任他为府掾,让他招降接纳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恰好刘备已经占领了这三个地方,刘巴不能回去向曹操复命,只好远走交趾,刘备深以为憾。刘巴又从交祉来到蜀地。不久刘备平定益州,刘巴向刘备道歉请罪,刘备没有加以任何责备。而诸葛亮又几次称赞推举,刘备就征召刘巴为左西曹掾。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刘巴任尚书,后又代替法正为尚书令。他为人清贫,力行节俭,不治产业,又自认为并不是一开始就归附刘备的人,担心受到猜疑,所以总是恭敬沉默,清静做人,私下里不肯结交什么朋友,若非公事不轻易开口。刘备称帝时,昭告于皇天上帝后士神祗,所有的文诰策命,都出于刘巴之手。章武二年刘巴去世。
刘备已经有了一个“三顾茅庐”,诸葛亮也是为了刘备而推荐刘巴,比较的话也就不用多说了。
袁绍、曹操田畴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郡无终县(今天津蓟县)人。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幽州牧刘虞想要请一使臣前去朝廷以表达忠心,选中了才二十二岁田畴。由于当时已经天下大乱,田畴改上西关出塞,沿着阴山直接奔赴朔方郡,顺着走去,终于到了长安,完成了使命。朝廷下诏任命田畴为骑都尉,田畴没有接受。三公官府同时召用田畴(注意,又是一个三公府同时召用),田畴同样都没有应召。
田畴要尽快赶回幽州,但回来时刘虞已被公孙瓒害死。田畴到刘虞坟墓前拜谒祭扫惹恼了公孙瓒,他将田畴抓捕关押,还想杀掉他,最终在田畴义正词严的驳斥和人们的劝说下,公孙瓒只得将他释放。
离开公孙瓒以后,田畴率领宗族的人进入徐无山中居住耕种,很多百姓前来归附,几年之中即达到五千多户。田畴被大家推举做首领,还制定了二十多条法律,俨然就是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徐无山处于北方边境地区,和乌丸、鲜卑等少数民族接壤,于是袁绍几次派使者前来招请,又立即授予印,听凭他安抚管辖自己的部众,被田畴拒绝。
乌丸部族过去多次残杀当地的官吏,田畴时常想讨伐他们,但因为实力不够而没有实施。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准备向北征讨乌丸,征召田畴任司空户曹掾,接见谈话后举荐他为茂才,任命为脩县县令。田畴没有去上任,随着暂驻无终县(今天津蓟县)。由于进入雨季,道路又被敌兵截断,曹操几乎就要放弃这次征伐。田畴为曹军指了一条隐蔽的,大军出其不意地直达敌军大营柳城,迅速打败了乌丸,取得了讨伐胜利。田畴因功被封为亭侯,食邑五百户。但田畴却认为这不是自己的本意,所以坚持推让,曹操只得勉强答应。
田畴跟随曹操征讨荆州回来,曹操追念他的功劳特别卓著,又后悔上次听从了田畴的辞让,就又用上次赐封的爵位封给田畴。还说:“这是成全了他一个人的志向,而损害了国家的法律制度啊。”但田畴还是不接受。曹操这次没有接受田畴的推辞,想要他以礼受封,前后四次,田畴终究还是不肯接受。有的官员为此竟然弹劾田畴洁身自好,违背正道,只知固守小节,应该罢免他的官职,施加刑罚。曹操很慎重地对待此事,犹豫不决了好长时间。于是把此事交给世子曹丕及大臣们广泛讨论。曹丕和大臣荀彧、钟繇认为可以听从他自己的意愿,但曹操仍有给田畴封侯的想法。
大将夏侯惇和田畴要好,曹操就让夏侯惇前去劝说,想以情打动他。田畴揣测到了他的来意,就什么话也不再说。夏侯惇临离去时抚摸着田畴的后背说:“田君,主公的心意这么诚恳周到,你难道不能考虑考虑么!”田畴说自己不愿意因为征讨乌丸之功来获得封赏,否则情愿自杀。曹操喟然感叹,知道不可以再勉强了,于是任命田畴为议郎。
曹操想任命田畴为官,“前后四次,田畴终究还是不肯接受”,不仅如此,有的人还要追究他的“刑责”,世子大臣合议讨论,派田畴的好友夏侯惇前往劝说,这决心,是不是要比那个“三顾茅庐”大,其情节是不是也要曲折精彩得多!
看以上三人,尽管他们最终做出的贡献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有真才实学,尽管都没有达到诸葛亮的高度。但为什么这么多诚心诚意的人才招揽,单单刘备诸葛亮的故事会被提出来总结为一个“三顾茅庐”呢?除了刘备被拥汉者所推崇外,重要的就是出山后诸葛亮做出的贡献最大。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些看起来像是“定点招聘”,实际上是反映了帝王们对于人才的渴望。乱世中的帝王们也许真正懂得,人才是事业成功最为重要的,所以他们的求贤也真正是“如饥似渴”!
本文转自:凯风网
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的传奇故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流传千古,而“三顾茅庐”无疑是其中最为经典的篇章之一。这一故事不仅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更是对人才重视、诚心求贤的生动写照。它不仅展现了刘备的决心和坚持,也深刻反映了诸葛亮的智慧与品格。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故事的背景、经过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
三国时期,群雄割据,曹操、孙权、刘备三分天下。刘备身处困境,失去了许多支持者,势力相对薄弱。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刘备深知必须要有一个智谋过人的谋士来辅佐自己,而诸葛亮正是那个他所渴望的人才。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乃是当时的隐士,以智谋和才干闻名于世。刘备听闻诸葛亮的名声后,决心亲自去请他出山。然而,诸葛亮当时隐居于茅庐,过着清淡的生活,刘备能否成功请到他,成为了一个悬念。
二、三顾茅庐的经过
故事的开始,刘备与关羽、张飞三人正在寻找能助他们实现理想的人才。刘备多次听闻诸葛亮的智慧,决定亲自前往茅庐拜访。第一次,刘备来到诸葛亮的住所,然而诸葛亮正在外出,刘备未能见到他,只得失望而归。
第二次,刘备再次前往,但诸葛亮仍然不在。刘备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此时,刘备的心中明白,诸葛亮的才华是他实现理想的关键。于是,他决定不顾一切,第三次前往茅庐。
在第三次拜访中,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和坚持所打动,愿意出山辅佐刘备。这一幕不仅是历史的转折点,更是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深厚友谊的开始。
三、故事的深层含义
“三顾茅庐”这一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首先,它展现了刘备对人才的极高重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能够识别并善用人才是一个者成功的关键。刘备的三次拜访不仅是对诸葛亮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理想的执着追求。
其次,故事中还体现了诸葛亮的高洁品格。作为一个智者,诸葛亮并不急于出山,而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值得追随的主公。刘备的坚持和诚意让他感受到刘备的理想与抱负,这也为后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最后,“三顾茅庐”还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耐心与坚持是必不可少的。刘备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不断努力,最终赢得了成功。
四、三顾茅庐的历史影响
这一故事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后世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传播。诸葛亮出山后,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成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智慧与谋略在后来的战斗中屡屡展现,帮助刘备多次战胜敌人,为蜀汉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
此外,“三顾茅庐”也成为了后世求贤若渴的典范,许多者和管理者在面临人才短缺时,常常引用这一故事,以激励自己在寻找和重用人才时的坚持与努力。
在文化领域,“三顾茅庐”也成为了文学、戏剧、影视作品中频繁出现的主题。无论是在古代诗词中,还是在现代影视剧中,这一故事都被赋予了新的解读与表现,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五、现代视角下的“三顾茅庐”
在当今社会,“三顾茅庐”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在商业领域还是个人发展中,识别并重用人才是成功的关键。企业家们在寻求优秀人才时,往往需要表现出足够的诚意与耐心。
例如,许多成功的企业者在招募高管时,都会亲自前往面试,展现出对人才的重视。这种坚持与努力,正是对刘备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此外,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与困难。刘备的故事提醒我们,面对挫折时,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追寻自己的目标。
总之,“三顾茅庐”不仅是一个关于求贤的传奇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教会我们在追求理想与目标的过程中,如何珍视人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无论是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还是现代社会的职场竞争,这一故事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发扬“三顾茅庐”的精神,珍惜身边的人才,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正如刘备所展现的那样,真正的成功,往往源于对理想的坚持与对人才的重视。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卧龙”,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三顾茅庐,还有这么一层意思
三顾茅庐,还有这么一层意思
作者:神来之笔WO笔下生花
当时,刘备意欲打江山,已经有了左膀右臂关羽和张飞,就差深谋远虑的谋士了。
听说诸葛亮熟读兵书,深谙兵法,深谋远虑,这样的人才正是刘备求贤若渴的啊!
于是,刘备带领关羽和张飞去拜访诸葛亮,前后去了三次才见着诸葛亮,多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啊!
因为刘备的辈分是皇叔,而诸葛亮是位躬耕南阳的一介草民而已!
看似事情就是这样浅显明白,其实,也只有痴迷历史者才能清楚三顾茅庐的真实意图。
三顾茅庐,还有这么一层意思。诸葛亮知道自己将去辅佐刘备创业、做大事,而其身边还有两位不服气的武将关羽和张飞,如果不首先让这两位武将服从自己,则自己日后也就有关羽和张飞来与自己作对了,也就无能为力了,也无所事事了。
故而,诸葛亮存心要刘关张这三兄弟三次来拜访,意为这三兄弟都要记住自己曾经恭恭敬敬地有求于诸葛亮,而不要认为诸葛亮是位急于求取功名者。
三顾茅庐,还有这么一层意思,而这个理解是否言之有理呢?恳请广大网友阅读、评论、转发,不吝赐教。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三顾茅庐讲的是什么】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