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三生有幸的意思—山水一程三生有幸的意思

时间:12-06 现代故事 提交错误

一天一个成语:三生有幸

【成语名字】三生有幸

【成语拼音】sān shēng yǒu xìng

【成语释义】三生有幸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三世都有幸运,形容极为难得的好机遇。结识新朋友时说的客气话。三生有幸,是中国老话儿。

【近义词】不胜荣幸、荣幸之至、吉星高照、洪福齐天、福星高照

【反义词】倒霉透顶、时运不济、天不作美、生不逢时

【成语出处】

1.唐·牟融《送僧》诗:“三生尘梦醒,一锡衲衣轻。”

2.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三折:“三生梦断九泉幽,兄弟也谁想你一日无常万事休。”

3.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久闻老师父大名,今日得睹尊颜,三生有幸。”

4.《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小生客边得遇芳容,三生有幸。”

5.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葛巾》:“幸蒙垂盼,缘在三生。

6.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二回:贱妾蒲柳之姿,幸蒙太太见爱,今日登宝地,真是三生有幸。

【佛语】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宋人苏东坡有《僧圆泽传》,讲的是唐朝的故事。杭州西湖有三生石,在莲花峰东麓,与飞来峰相接,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石高约10米,宽2米有余,峭拔玲珑。上刻篆书“三生石”及《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碑文。近代台湾作家林清玄亦有佳作《三生石上旧精魂》。

【成语故事】

每日一书:《三生有幸》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一本心理学著作《三生有幸》。这本书用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什么是幸福,告诉我们怎么才能获得幸福。讲幸福这个事的书太多了,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都在探讨,而这本书从一个很巧妙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是副标题所说的“幸福心理学的三种时间尺度”,作者把幸福整理成了以秒为单位的愉悦、以分钟为单位的专注以及人生长度上的意义,把这三方面都综合起来,我们就有可能获得完整的幸福,这也是标题“三生有幸”的真正意思。

这本书的作者叫李晓煦,他是在复旦大学心理系的老师,他的通识课《幸福心理学》入选了著名的“复旦蹭课地图”,深受学生喜爱。在这本书里,作者综合了很多领域的研究成果,打通了各方面知识,给了幸福一个科学的、巧妙的解答。更重要的是,读这本书,还能让你像一个心理学家一样,利用作者提出的模型思考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在产品设计上,就可以解释用户体验的问题。就拿你正在用的得到 App 来说,App 里每一个按钮都会给你即时反馈,并且响应越来越顺畅,这都属于愉悦的幸福;而用音频的方式传播知识,把时间控制在10~30分钟,就是为了让你能在一段时间内认真听完,获得专注的幸福;一年期的专栏,或者持续的听书,能够让你觉得这样的学习是有价值的,所以你也就能获得意义的幸福。我在这里一口气给你说了三种幸福,愉悦的幸福、专注的幸福、意义的幸福,这是这本书的关键所在,我在下面会给你一个一个来解释。

你看,哪怕是一个 App,它的每一个设计背后都有幸福心理学的依据,所以,搞清楚这三种幸福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怎么能实现它们,不仅能让你更清楚应该怎么面对眼前的生活,还能拓宽自己思维的层次。李晓煦用他的这个模型,甚至很早就预见了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他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将从线上虚拟社区转到线下的扩充生活,所以未来将是增强现实的天下,而不是之前吵得火热的虚拟现实。可以说,以上所有这些现象和趋势,都跟幸福体验规律息息相关。

我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概括成了三个方面:第一是前面提到的三种幸福分别是什么,它们和自我有什么关系;第二是如何实现它们;第三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幸福。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方面。作者在书里回顾了有关幸福的各种研究,总结出一个观点,就是前面说的三种幸福可以和三种自我对应起来,把它们对应起来的依据就是时间的长度。具体来说,在秒这个时间尺度上,意识自我感受到的是愉悦的幸福;在分钟和小时这个时间尺度上,心流自我能感受到的是专注的幸福;在整个人生的尺度上,使命自我能感受到的是意义的幸福。

这句话可能听着有点绕,我们就先说说这三种幸福是怎么来的。

我们知道,在心理学领域,研究幸福的心理学被称为积极心理学,和传统的精神分析相比,它更关注人的正面心理,探究幸福的人都有什么相似之处,所以,他们研究幸福的方法就和哲学家不太一样,哲学家研究幸福,是从思想上追求某个本质定义出发,也就是不断追问幸福是什么,而积极心理学家就不会先去想幸福是什么,而是先问,是什么让人幸福,接下来再去想办法展开实证操作,找出所有让人幸福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比如通过问卷是什么让人幸福,得到的答案可能是,最幸福的时候是躺在有阳光的草地上,或者最幸福的时候是在创作,再或者实现理想最幸福,等等。虽然每个人答案各不相同,但是通过收集大量的样本,进行统计归纳、合并同类项,心理学家最终就能得到幸福的所有维度了。比如,前面所说的,躺在有阳光的草地上,就是愉悦的幸福,进行创作是专注的幸福,而实现理想呢,就是意义的幸福。

但是,你肯定会想,为什么这三点就能让人幸福呢?这就要谈到本书的洞见了。作者又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里,找到了跟这三种幸福对应的三种自我。换句话说,作者打通了积极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搭建了一个让幸福和自我一一对应的模型。接着,我们就来说说这三种自我是什么,它们是怎么和前面说的三种幸福对应起来的。

这就要从认知科学的理论说起了。著名的认知科学家和心灵哲学家丹尼尔·丹内特认为,人不是只有一个固定的自我。所谓自我意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意识体验到的内容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它是意识内容重心派生出来的。我们的大脑每天接收大量外在信息,这些信息就像杂乱无章的草稿,但是大脑会处理这些信息,处理完的内容就像发布的文章,如果我们发布的文章主题是不同的,就会派生出不同的自我。

根据时间尺度不同,自我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就是以秒为单位的意识自我。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顾名思义,能保持很长时间的就是长期记忆,而只能存在一瞬间的就是短期记忆。短期记忆容量非常有限,所以只能用来存储对当下最有用的信息。你正在收听的这句音频,就是存在你的短时记忆中的。这些在大脑中只存在短短每瞬的内容,就会派生出一个自我,那就是秒这个时间尺度中的意识自我。作者指出,正因为意识自我和愉悦的幸福都是短暂的,存在于秒单位尺度的,所以只有意识自我才能感受到愉悦的幸福。

那么另外两个自我呢?它们不仅和短期记忆有关,也和长期记忆派生有关,只是一个是存在于分钟、小时这个量级的时间,另一个存在于我们的整个人生。

我们先来说说前面一种。如果我们对一件事过于专注,这件事的内容就会占据我们绝大部分的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在一段时间之内都专注于同一个内容,于是就会派生出比秒更长时间的一种自我,也就是心流自我。为什么叫心流自我呢?我来举个例子。在长跑的时候你应该会有这种体验,在达到疲惫的临界点时,好像自己的意识已经不在大脑中了,而是下沉到了整个身体,这时你意识的重心转移了,你只能关注到你在跑步这件事情。这种只专注到一件事的状态,就是心流。这种心流自我带来的幸福,就是专注的幸福,它们都存在于比秒更长的分钟、小时这个时间尺度上。

但是,幸福对我们而言肯定不止于此,所以,作者最后指出,如果我们把目光拉长到整个人生的长度,我们的种种经历和选择,如果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重心,也会派生出一个更大的自我来,这个自我就是使命自我。只有它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也就是整个人生长度上的幸福。

第二部分

我们现在已经说清楚了作者的幸福模型,接下你肯定想知道,这个模型对我们追求幸福有帮助吗?我们下面就讲讲,怎么利用这个模型得到相应的幸福体验。

愉悦体验是我们最容易获得的,是身体面对世界最直接的反馈。但是愉悦稍纵即逝,难以持久,就像生命中一个个悦耳的音符。如果我们想获得更持久的幸福体验,让幸福谱写成美妙的乐曲,就得追求更大时间尺度的幸福。

想获得专注的幸福,你就得获得心流。我们都有体验过心流,就是那种专心干一件事的时候,特别投入,怕被人打断的状态。我们怎么才能进入心流呢?本书的作者在书里介绍了一个挺实用的方法,叫“能力乘以挑战模型”。也就是说,心流出现在你不断挑战自己能力的过程中。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做一件事分成两个维度,一个是这件事本身的难易程度,一个我们自己技能的掌握程度。拿学习一首完整的钢琴曲和最简单的钢琴基本练习来举例。作者认为,想要达到心流的状态,比较好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直接上手弹完整的钢琴曲,也就是中技能进行高难度挑战,作者称之为“觉醒”状态。在这种状态里,我们就可以通过挑战高难度迫使自己专注进入心流了。二是在我们技能还不错的时候,从钢琴的基本练习开始,也就是熟练技能中等难度挑战,作者称之为“掌控”。在掌控的状态里,一开始你会觉得很舒服,不会特别专注和激动,但随着难度逐渐增加,心流就会产生了。

如果每天都能进入心流,就好像写下了一首首优美的曲子。但是光有很多好听的曲子,还是不能自动组成一部华丽精彩的乐章,这就要说到第三种幸福,也就是人生尺度上的意义。作者认为,追寻人生的意义有两种方法。如果说通过心流获得的幸福是一种最优体验,那么第一种意义的幸福就是在自我实现后的高峰体验,也就是人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一种近乎于极乐的体验。伴随高峰体验,人突破了自我的界限,获得一种和自然宇宙合一的感觉。这就找到了一个在你之外、比你更宏大的存在。如果把它作为人生目标,你就不会仅仅为了自己在到达极限前放弃,而是不断想要突破、超越现在的自我。这种态度在哲学里称作超验主义,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宗教中的上帝、哲学里的终极真理。很多艺术家对美的追求,也可以看作这种态度。比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把宇宙万物视为上帝的化身,这就是一种超验主义态度。

但上面这些例子,可能会让我们觉得有些遥远,毕竟我们大多数还是活在日常中的,所以,作者又讲到追求人生意义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存在主义态度。这种方法的前提是,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缺乏统一意义、甚至非常荒谬的世界,所以我们不该去追求某种超越自己的外在意义,而是要在生命过程本身中去寻找。简单来说,就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本身。存在主义哲学家用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西西弗斯每天都在山上推石头,但推到山顶后,石头又会滚下来,即使如此,他依然拥抱自己的命运,赋予了自己命运意义,从而超越了命运的荒谬。

怎么才能在荒谬的世界中找到意义、获得幸福呢?这就要提到心理学的一种治疗方法,就是存在主义意义治疗。这个名字听起来挺唬人的,其实也不复杂。这个治疗方法的创始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曾经被关在集中营,他每天都看到有很多人毫无理由地被拖出去毒死,然而他却为了要完成书稿,最终活了下来。这本书就是后来鼓舞了无数人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的经历让他明白,追求那些抽象的意义可能是徒劳的,现成的人生答案并不能回答每个人的生命困惑,但是我们可以在生活的困顿中挑战和领悟只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或许是虚无和荒谬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力。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海明威这句在《老人与海》中的话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是书里那位出海的老渔夫,还是在集中营至死也保持自己尊严的人,他们都在证明,即使面临极端恶劣的环境,人也能拥有最后一种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这种不可剥夺的内在精神自由,让他们有能力承受苦难,这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生命成就,它让我们的生命即便不一定有什么目的,依然充满意义。所以,当我们从内在自由出发,改变对生活的态度时,就是负起了生命的责任。我们的人生经历就不会前后冲突、彼此矛盾,显得荒谬而没有意义,一个使命自我就会慢慢派生出来,我们也就能获得意义的幸福。

第三部分

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怎么实现人的三种幸福,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幸福不是一片孤立的小天地,我们的环境也在时刻影响着我们,所以,最后我们就来谈谈,如今互联网时代,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和体验会不会被改变?

有一首诗叫《从前慢》,曾引起人们很大共鸣,那是因为它勾起了我们对过去的怀念,对那种不被会时间追赶的幸福的怀念。那么,在这个被技术主宰的世界中,我们是不是真的比以前更不幸了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

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前,有一本叫《浅薄》的书就指出,电子媒介取代纸媒,不是阅读方式改变那么简单,我们把原本应在大脑中需要记忆的内容推给了外部数据库,改变了人专注和沉浸的阅读方式,这让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变得浅薄了。有研究结果也表明,多媒体教学并没有比传统纸质书效果更好。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我们已经知道,人脑的短时记忆容量非常有限,无法同时记住太多内容,而电子媒介恰恰包含了大量多媒体要素,无论是图像还是声音,丰富的信息很容易把记忆的带宽全部占据,从而无法形成持久专注,专注这个层面的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所以,《浅薄》这本书悲哀地预言人类未来是“记忆外包,文明消亡”。

技术带给人类的未来真的会如此悲观吗?反对者认为,恰恰是这些能熟练使用互联网工具的所谓浅薄者,会在未来统治世界。电子媒介的使用,虽然会妨碍深度阅读和思考,却让现代人在思维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古人。比如我们使用搜索引擎时,虽然常常记不住内容本身,但对搜索路径却会十分清晰,在人机共生系统中,人的认知能力远远超过自己本身的维度。

而作者用他的幸福模型告诉我们,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一定会变得浅薄和不幸,可能我们只是需要对幸福增加新的理解。他指出,电子媒介成为吞噬注意力的黑洞,让人们无法专注形成心流,在现在看来或许是一个事实,但这并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产品设计的问题。比如你手机上的应用,经常有红色的提示角标,点击起来都非常容易,这涉及到产品交互里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交互应该通过即时反馈让你觉得愉悦、觉得爽。这种设计能够让用户更高频率地使用产品,所以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很多产品设计都会聚焦在满足愉悦的交互体验上,少有产品有耐心去开发意义。所以,你会觉得很难在互联网产品中产生心流的幸福感,也很难找到生活的意义。但是如今有很多互联网产品,已经不只是在愉悦层面上满足用户了。

作者认为,很多成功的产品都可以对应到他的幸福模型中,是在努力让用户在三个层面上感受到综合的幸福感。首先,各种简洁高效的触发界面,让用户很容易就获得愉悦体验;然后,产品设计会诱使用户专注投入,持续使用产品;最后,产品还会再引入社交、等级和成就系统,让用户获得意义感。对应这三种层面,用户体验也分成了三种,分别是交互体验、行为习得和扩增生活。当产品同时满足了用户这三方面的体验时,产品的生命力也会延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给人带来的幸福并没有改变,甚至有可能是增强。

作者进一步指出,当人习惯于使用互联网,习惯使用搜索引擎等等让人和网络连接起来的产品时,我们的大脑就会发生改变,大脑会把产品认作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随着人机交互不断加深,大脑甚至可能会派生出一种全新的自我,只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种自我是什么样的,当然也就不知道互联网时代的未来,幸福可能会变成什么。

总结

《三生有幸》这本书我们就讲完了,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次讲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家们采用实证操作的研究方法将幸福分为了三种,愉悦、专注和意义,分别对应意识自我、心流自我和使命自我,对应的依据是时间的尺度。愉悦的幸福很容易获得,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能力乘以挑战模型”获得心流的幸福,或者通过向外和向内追求意义,获得意义的幸福。在互联网时代,产品设计如果只关注愉悦,可能会让人只是愉悦但是很难获得完整幸福,但是这并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如今的互联网产品,也已经关注到人更深层次的幸福。而且,技术变革会改变人的大脑,人可能会派生出新的意识自我,甚至会改变我们对幸福的理解。

最后,我还想和你谈谈我对幸福的看法。幸福并不是需求的满足,而是我们在生活中做正确的事所收获的自然却又意外的奖赏。如果对幸福的追求只停留在满足一个层面,就会像哲学家说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欲望得到满足就无聊”。为了愉悦,你可能会放纵自己,为了心流你可能不顾各种人生的责任,而如果只为了追求意义呢,你也很可能只是拷贝了别人的意义而已,它最终反而会成为生命的重负。那怎么才算做正确的事呢?这需要通过理性和直觉来判断。通过理性,你需要不断反思,持续在大时间尺度去确定自己的人生意义,再细化成要达成的目标;在完成具体目标的过程中,你就能够让专注和意义这三种幸福统一起来。而通过本能呢,你才知道这个意义是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如果是的话,意义和行动会自然一体,你才能让愉悦、专注和意义都统一起来,你才能感到无怨无悔。这样,你生命的音符、曲子和乐章,才能浑然一体,精彩而独特。

撰稿:于春景脑图:摩西转述:杰克糖

【三生有幸的意思—山水一程三生有幸的意思】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