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竟让人闹笑话
正值盛夏七月,酷热难耐,空气中弥漫着沉闷与压抑,令人倍感不适。立秋,作为农历七月的一个重要节气,自古以来便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而立秋是节气中的(黄历)七月节,古人有流传给后人关于“七月流火”的现象,并强调七月节要戒流火。
我们把“七月流火”拿来形容天气炎热,可就会闹出笑话了!那么古人说的“火”是指什么呢?
人们常常容易望文生义,将“七月流火”这一成语误解为形容夏日炽热或文雅的词汇,但这样的用法实则大谬不然。其实,“七月流火”是指天气开始转凉。那么,“流火”又是指何处、何时的火呢?
根据《大戴礼记‧夏小正》所载,夏历五月“初昏大火中”,这点出当时的五月黄昏,天空中出现了“大火”,而那“大火”正是指星星。
《诗经》所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指“七月火星移向西,九月忙着授寒衣。”因为当时的七月间仍可在天空中看见“流火”现象,因此九月得要准备御寒的冬衣。
“七月流火”源自古老的天文观察,它指的是农历七月时,大火星(心宿二)逐渐西沉,预示着天气将逐渐由热转凉。不过,说也奇怪,这样火红的恒星究竟是怎么产生“流火”呢?为什么会让古人说要“戒流火”呢?
根据汉朝《毛氏传》所载:“火,大火也。流,下也。”当时应该是在黄历七月的黄昏,天地平线上大约三十度位置的星空“大火”在移动,到了晚上八点钟,“大火”就移到了地平线,而这颗“大火”西流下地平线的过程,就是所谓的“七月流火”。
当看见“七月流火”这一自然现象时,正值初秋。在古代,人们的生活物资几乎全依赖于手工劳作,因此,面对季节的更迭,他们必须迅速行动起来,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准备。
“七月流火”指天气很热吗
如今,偶尔会听到有人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夏天的炎热天气,其实这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误用。
这个成语出自《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的“七月”指的是农历的七月,相当于现在的九月;“流”的意思是移动、落下;“火”并不是火热的意思,而是指“大火”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天蝎座α星“心宿二”。这句话的原意是:在七月大火星会从中天落下,到了九月则要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
心宿二是全天第十五亮星,也是全天最孤独的一等星。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发现,可以通过对天上几颗亮星进行观测来确定季节和制定历法。而心宿二周围因为没有其他亮星,所以非常适合观测,用以来确定季节。根据现在的天文学家推算,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前后,每年春分太阳落山的时候,心宿二正好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来。此后随着白天逐渐增长,黄昏时心宿二的位置越来越高,过了两三个月,日落后不久心宿二就会闪烁在正南方的夜空中。此后心宿二继续向西移动,到了秋分左右就看不到了,等到第二年春分再次从东方出现。
从这里可以知道,所谓“七月流火”,指的并不是天气炎热,而是到了农历七月,随着大火星逐渐西移,夏天就要过去,天气逐渐转凉。
来源:《中国人应知的古代科技常识》,《阅读时代》2023年第07期
作者:陈丹阳
责编:马京京
编辑:邓汝濛、姜雯婷(实习)
繁星与诗 | 《七月》与“流火”:从大火星说开去
我对“大火星”最初的印象,来源于高中时语文老师考试前的三令五申:“‘七月流火’的‘火’是大火星而不是火星,是说天气逐渐变凉。”
从此,“大火星”就与“七月转凉”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挂在天上的“温度计”。
实际上,《七月》所言也并非空穴来风,大火星在历史上确实曾经一度担任过衡量季节的重任。
按照天文学的说法,大火星的学名叫做“心宿二”,位于二星宿中的心宿,是一颗著名的红超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在附近其他的星星中间显得异常夺目。
古人认为,它是唯一一颗能与同样夺目的火星媲美的星星,因而将它叫作“大火星”。
大火星与火的渊源也并不只是这么简单。
先秦典籍《尸子》记载:“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以为火。”辰星指的就是大火星,可见,古人认为,燧人氏钻木取火的灵感,正是大火星给的。
当然,即便大火星再红亮耀眼,它的光芒也不可能真的变成火,燧人氏这番“格物致知”的真正奥妙,在《中论》中得到了揭示:“燧人察时令而钻火。”所以他观察大火星的目的,是为了感知时令,确定取火和灭火的时节。《周礼·夏官》云:“季春出火,民咸从之。季秋内火,民亦如之。”这里说的“出火”,既是大火星自天边而出,也是人间的火重新点燃的时候——而这,刚刚好也是“寒食节”的时间。
所以,早在燧人氏的时代,大火星的升落就已经与历法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尚书·尧典》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意思是说,在白天比较长的时候,大火星端正地出现在南方的天空,就意味着仲夏时节到了。星辰的运行比物候的变化更加准确,因此,古人学会了根据大火星为信号,来决定何时播种,何时收获。
专门记录农事的历书《夏小正》说:“五月……初昏大火中。大火者,心也。心中,种黍、菽、糜时也。”也就是说,五月看到黄昏时大火星位于南天,就是种黍米、大豆、糜子的时候了。
其实《夏小正》通篇的记载,都有着这种“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气质,上至星象变化,下至鸟啼虫鸣,最终都会和“庄稼事”联系在一起,像极了你在今天的乡下依然能听到的一段段闲谈。
于是,回过头来再读《七月》,你就会发现,每一句都是那样的顺理成章、“师出有名”: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何时事蚕桑,何时采野菜,何时收芦苇,何时备冬衣,何时筑场圃,何时收稻荷……一年到头的农事,都与时令物候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一副耕织图就在诗句的娓娓道来中,缓缓在读者面前展开了。
受到岁差效应的影响,大火星出没的季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变化,如今“流火”的日子,已经推迟到了阳历九月。
古人很快发现了这一点,因此,自汉代之后,人们逐渐抛弃了靠大火星定季节的历法,但“流火”作为初秋的象征,依然频繁地出现在诗词歌赋中。唐代刘言史有一首《立秋》这样写道: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从立秋这一天的清晨起,暑气消去,秋风乍起。云天疏朗,不复夏时模样,树叶的沙沙声,在传递着秋的讯息。宋代周敦颐也有一首《赞莲》提到了“流火”:
陆上百花竞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
不与桃李争春风,七月流火送清凉。
按理说,到了唐宋时期,“流火”的时间应当早已过了立秋,但诗人仍然习惯性地按照《诗经》中的说法,把“流火”算作是七月的天象,只不过,此时的“火”,已经是既非火星,也非大火,而是“诗中之火”了。
细想来也有趣,也许对这些诗人来说,天上之“火”甚至远不如书中之“火”来得熟悉,正如同今天的我们,还从未真正地在星空中见过火星和大火星,就已经在课本和典籍上熟悉它们了。
纸上谈兵固然可悲,但换个角度想,在夜晚的星空逐渐暗淡的现代化城市里,我们还能够在诗歌里寻觅到那些被定格的璀璨星辰,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也许,比繁星更为永恒的,恰恰是人类的灿烂文明。
来源 | 我们的太空
作者 | 靳舒馨
编辑 | 罗 迪
【七月流火的意思(七月流火的意思及用法)】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