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一鼓作气的故事—一鼓作气的故事和道理

时间:12-06 现代故事 提交错误

一鼓作气|小故事大道理

一鼓作气

春秋时期,齐国进犯鲁国,鲁庄公和一个叫曹刿的人同坐一辆战车前去迎敌。齐鲁两支各自摆开阵势。齐军仗着人多势众先擂响战鼓发起冲锋。鲁庄公正准备擂鼓备战,曹刿劝阻他说:“不急,等一会儿!”见鲁军按兵不动,齐军再次擂鼓,又发起冲锋。鲁军仍旧守着阵地不见动静。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进攻时,曹刿才果断下令:“击鼓,开始进攻!”鲁军士气大振,势不可挡地冲向敌阵。齐军阵脚大乱,狼狈溃逃。

鲁庄公高兴极了,忙问曹刿其中原因。曹刿解释说:“等到敌军擂鼓三遍时士兵已乏力,而我军士气正旺,一鼓作气,便能取胜。”

一鼓作气成语解释

[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原指作战时擂第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比喻在劲头正盛时,一下子完成。

【造句】他做事总是一鼓作气,从不拖拉。

小故事大道理

“一鼓作气”告诉我们做事要把握时机,趁劲头足时一举成事。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一旦开始就要全力以赴,不能犹豫不决或半途而废。

就像击鼓作战,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最为旺盛,此时应果断行动。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积蓄力量,在关键时刻爆发,以坚定的信念和高效的行动去实现目标。

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

点击红色关注,带你体会不一样的诗和远方

作者 随风飘逝

齐桓公收服管仲后,拜管仲为相,鲍叔牙鲍总作为管仲的好朋友兼副手,齐桓公有了这对卧龙凤雏,霸业如鱼得水,大力的发展齐国经济和军事,为以后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管仲拜相的消息传到鲁国,可把鲁庄公气个半死,鲁庄公?鲁桓公与其正妻文姜所生嫡长子,这样一说,大家应该知道了,齐襄公是他舅舅,这不过他舅舅齐襄公和他妈文姜有一腿。他的爹地鲁桓公被他舅舅派人,这有杀父之仇。鲁庄公心里那个恨啊,后悔当初没有干掉管仲,白白的便宜了齐桓公,想想自己的地盘紧邻齐国,感觉心里凉嗖嗖的不踏实,于是传令,开始操练兵马,打造兵器。

齐桓公听说后,感觉很生气,小样,虽然咱们是表兄弟,但是我得到管仲这个大大的人才,你就不服气,那可以,我就要灭灭你的威风,正好杀鸡骇猴给你的颜色看看,让你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管仲忙劝道:“大王不可啊,大王刚即位,国内还没有彻底的安定,也还没有开展外交,怎么能贸然出兵呢?”齐桓公心意已决。

公元前684年,也就是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桓公派鲍叔牙为大将,攻打鲁国长勺,也就是著名的长勺之战,鲁庄公气愤地说:“这齐国太过分了,我举全国之力也要和他打一场。”施伯给鲁庄公举荐一人,施伯?就是给鲁庄公出主意要杀管仲的那个大臣,这次他举荐曹刿,曹刿能文能武,鲁庄公召见曹刿,还没等他问曹刿,曹刿就问鲁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鲁庄公说:“吃的穿的我都和所有人分享,国库数目也从不虚报,诚实可信。”曹刿却说:“这种小恩小惠和诚信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接着说:“所审理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于是鲁庄公拜曹刿为大将,进军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鲍叔牙首先下令击鼓,准备进攻,鲁庄公急忙也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鲁庄公问道:“那怎么办?”曹刿沉静的说:“不用着急,再等等。”齐军随着鼓声进攻鲁军,但是没有打进对于,只能退回去,擂鼓三次之后,齐军的斗志都消磨殆尽,这时候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结果,齐军大败。

鲁庄公高兴的说:“哈哈哈哈,齐国败了,咱们赶快趁热打铁,杀他个片甲不留”,曹刿说:“还不行,等等让我看看。”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然后又登上车,看了看齐军的队形。他说:“队伍凌乱,车辙凌乱,现在可以追击了。”于是,命令追击齐军。

最终,鲁国的战胜了齐军,缴获了粮草车马无数,鲁庄公打了个打胜仗,但是还蒙着呢,就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道:“打仗,要靠勇气,全凭一股劲。第一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最旺。第二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会减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是第一次击鼓勇气正盛的时候,所以我们打败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摸清他们的情况。我察看他们的车辙,观察他们的队形,担心的是他们有埋伏。经过观察后,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迫击他们。”

##

管仲的小故事系列之二——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来自春秋时期(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之战

在上篇管鲍之交中,提到早期管仲带着公子纠曾逃到了鲁国,结果鲁国好事办坏事,最后逼死了公子纠,放了管仲。当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的消息传到鲁国的时候,鲁国公后悔不迭,打算报仇。

齐国公听了,想先下手为强,管仲不赞成,给齐桓公分析利弊,认为国家初定,应先治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多与外国结交,然后再待机而动!齐桓公不想等,为了显示齐国的强大,派鲍叔牙为大将,带领大军,向鲁国长勺攻打过去。

鲁国早就做好了准备,特意请来了一位军事厉害的人物曹刿(guì)。几日后,曹刿的和齐桓公的相遇,两军隔河相望,大战一触即发。这时,曹刿身边的一位军官询问要不要先击鼓,曹刿听完摇摇头。这时,齐桓公已经开始击鼓,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击鼓,但对方阵势稳固,纹丝不动。齐军冲出几步又回来重新准备, 士气沮丧。曹刿见战场形势已呈现有利变化,开始击鼓,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

齐桓公打了败仗,向管仲认错,后悔当初没有听管仲的话,也因此更加重用管仲。后来,齐国越来越强,渐渐地齐桓公吞并了37个国家,成为了诸侯国的首领。

为什么齐国不第一次击鼓就上去开打呢?

这里要说一下春秋时期的礼仪。那个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要么同姓要么姻亲,都是“兄弟之国”,能参加是一种荣誉,一般都是贵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资格参战的。更像是一种竞技,不是为了消灭对方,夺其财富,而是为了让对方屈服,每场的伤亡数目都不大。所以春秋时期的礼仪,现在看起来很是“幽默”,打仗前要击鼓,告诉敌方我要来攻击你了。对方响应了,然后再开打。

礼仪总结起来有几点:要师出有名、不趁人之危、不斩来使、不杀俘虏、要约定时间和地点、打仗开始要有程序,诸多条条框框。

到春秋中期以后,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权力欲望逐渐加重,变成了侵略,君子之战,再也不复存在!

一鼓作气

扩展资料

一鼓作气,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出自】:春秋时期左邱明《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勇气就减弱了,到三次击鼓时士兵勇气变枯竭了。

【一鼓作气的故事—一鼓作气的故事和道理】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