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一言以蔽之、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理解

时间:12-05 现代故事 提交错误

一言以蔽之

人类的耻辱情节,如果不能被及时地清理干净,则事必会形成人类心理的那种阴影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偏偏又是引起可能的心理疾病的罪犯。同时,人类的精神固然还是分层次的,就好像一个大房子的台阶一样。所不同的只是,所有有所企图的人,在说公开话的时候,都希望站在高人一等的那级台阶上来作宣告;反而在做私事的时候,又都希望尽量地不被公众所看见。

故知,人首先不一定是心的驱使物。也不一定需要所谓的思考来支持生活,反而只需要知道人本身应该站居的那个台阶也就是了。换句话说,对于一个劳动大众而言,知道比思维来得更普遍并重要,位置比道理来得更普遍并重要。而这,未免不是在显示着知识的强大。

同时,人自然还是那种富有所谓情感的动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知性而性感感性的那种状态。情感在人生中的作用或者地位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几乎每个人对此都在有所特别的针对或者要求而行事。这从人们区别地对待他人以及希望改变他人的行为上,就可以轻易地察觉得到。甚至于你可以因此而断定,这其实是人类知识之中的最为不纯粹的地方。亦即人类总抱着那种既当什么又贬低什么的价值实现,在矛盾地矛盾着。

情感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环境恶的压迫神经所致,另一种则是器官的功能压迫神经所致。

前一种情感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种合作的心理趋势,也是一种双方的默契的精神活动的具体体现。这种情感是高级的、普遍的、功利而又纯粹的。至于后一种的情感需求,更多的是基于物质基础的活性化,也就是条件反射式的刺激的一种反应现象。它是直接由物体的刺激反应所引发的。故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兽欲。

当然,无论对于哪一种类型的情感或者情绪来说,能够使它们获得实现或者满足的途径,唯有人类的神经系统可言。于此,自然不难发现,高度紧张的心理需求,以及过分的物理需求,二者其实都能够造成一种针对于人体神经的伤害。

换句话说,由心理带来的神经伤害,固可称呼为精神疾病;而由物理刺激所导致的神经伤害,固可称呼为神经疾病。

现实生活中,真实地起着决定作用的情感,往往可能是过去的或者未来的,也可能是存在的或者不存在的。人类往往容易把实际的观感,与之相联系而暴发起来。

而这,自然就是人们总是能够很容易地去不得不沉浸于各种各样的悲痛之中的真正原因。

为此,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文光读《论语》每天学一句(20)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欢迎观看文光读《论语》,我会每天为大家讲解一句论语和大家一同体会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

今天要讲的这段话为,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翻译为: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总结它,就是思想存正没有邪念。”

关雎图片

今天提到了《诗经》,这本书是古代儒家必读书目,在春秋时期诸侯贵族们互相间参加宴会要发言之前都需先诵一段《诗经》中的诗句,以此引导,引出后续要讲的内容,所以当时要进入统治阶层参与国家治理,《诗经》是必修的内容。

《诗经》虽然是贵族的必背书籍,但是它里面的内容却采录于民间,也就是说当时老百姓也都会吟诵《诗经》中的篇章,《诗经》中的内容大多为生活劳作,日常情感的真实流露,因为是大众创作的诗歌,所以很淳朴,没有私心杂念于其间。《诗经》既是当时上层人士所必会,也是普通民众日常的抒情方式,所以儒家学者也就无可避免地要学习了。

《诗经》里面的诗歌收录有三百一十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今日仍为人所熟知的《关雎》,读过的人都知道就是真情流露,人们往往在放松抒情的时候才容易显露自己的真情,真情就是诚心,诚心就是无邪,无邪就是善良,这就是发现本心啊!之前我讲过发现本心是儒家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如果自己总是压抑着内心,总是拘谨伪装自己,那么就去读读《诗经》吧!引发自己无邪的真心,思无邪,由此扫除私心杂念,从真心出发,重新面对这个世界。

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探讨,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论语》一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点击查看上一篇文章: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的本义是思考,作动词的时候是想;考虑的意思。《说文》给出的解释是:“思,容也”;作叹词时,用于语首,没有实际意义;作名词时,是思想,思绪,心情。“思”字在《论语》中出现25处。

夫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是‘无邪念’(使人思想纯正)。”

孔子以《诗经》教化弟子。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孔子用《诗经》《书》《礼》《乐》做教材来教人,学生大约有三千人,而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像颜浊邹一般受到孔子教诲却没有正式入籍的学生,为数也不少。)

这一天,孔子大学了一场隆重的诗词大会。因为精通《诗经》的有七十多个,场面注定精彩好看。

节目有《关雎》的歌伴舞,有三、四十人的集体诵读《诗经》,也有南容一个人的单独朗诵,南容把“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读了又读……

孔子欣赏着节目,对有些弟子只注重《诗经》的文辞之美,默不作声。

这时,子贡上场了。他说;一个君子,道德修养不能停滞在“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上,而应该继续提升,用《诗经》的话说,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听到这里,坐在评委席上的孔子忍不住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篇》)

年轻的弟子卜商随后上场。他说;一次,我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向老师咨询“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什么意思。老师说:“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当时,我整个人可以说是豁然开朗,原来,一个人只有先有仁心,才能把握好“礼”啊。听到卜商的分享,孔子赞叹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篇》)(卜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我们先来看孔子的“诗三百”这句话。

周朝时开始有采诗制度,朝廷官员摇着木制的铃铛来到民间采集诗歌,最早的诗就是民歌,上古时诗和歌是不分的,官员把采集来的诗歌汇集到朝廷乐官那里,由乐官进行整理,编成曲子唱给周天子听。如果采的诗是赞美国君圣明、深入民心等,说明是得民心的;否则,诗的内容是在抨击贪官污吏的,说明出问题了。朝廷可以根据民间的诗歌来了解民情,这就是“采诗”可以“观治”。

当时,采集的诗歌总共有三千多首,孔子对这些诗歌进行的整理、编删,原称“诗”或“诗三百”,共305篇,还有6篇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延用至今。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读的书还不是很多,《诗经》经过孔子整理加工后,被用作教材,于是乎就有了一个新的名词:“诗教”。

《论语•季氏篇》记载,孔子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时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经》,就不能言谈应对。)

礼记•经解》记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大意是,孔子说;进入一个地方,那里的教化情况可以了解,百姓为人处世,态度温和敦厚,这是得益于《诗经》的教化。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都比较重视诗教的。

中国人爱读诗,更爱写诗,因为这可以抒发抒发自己的情绪啊。如兵荒马乱的时代,啥重要啊?唐朝诗人杜甫给出的答案非常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告知告知家里的情况,多珍贵呢?抵上一万两黄金,这真是太美妙了。北宋诗人苏东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境界,也挺诱人的。苏东坡是不是受到了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篇》)这句话的影响,我也不得而知。

“诗教”,简而言之,就是用诗歌化育心灵!让人逐渐进入有情有义的正确发展阶段上来。

《诗经》三百篇,孔子说,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他说:“一言以蔽之。”

“一言”就是一句话的意思。“蔽”,这里是概括的意思。概括是思维过程的一种,人脑在比较的基础上,归结事物的共同特点,这就是抽象的“共相”。

“一言以蔽之”和现在所说的“总而言之”意义差不多。

有人认为;孔子都说了“一言以蔽之”,为什么后面还用一个“曰”字,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的。如果不用“曰”,人们会认为下面的话是孔子的原话呢,加上一个“曰”字,大家自然会知道,这是孔子在引用《诗经》里面的话。

最妙的就是孔子引用《诗经》的原话“思无邪”,来概括《诗经》。

“思无邪”这句话出自《诗经•鲁颂•駉》。“……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駰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祛祛”是强健的样子;“徂”的本义是行军或类似行军那样的行走。《尔雅》给出的解释是:“徂,往也。”

这首诗的大意是,群马高大又健壮,放牧广阔原野上。说起那些雄健马,红色为骃灰白騢,黄背为驔白眼鱼,驾着车儿气势昂。沿着大道不偏斜,马儿如飞跑远方。

诗句中有“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思无邪”的句子。

“无邪”意思是没有邪恶的想法和行为。

“思无邪”的基本意思是马沿着大道飞奔向前方。“思”在《诗经•鲁颂•駉》中用作发语词,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孔子引用“思无邪”这句话,“思”就非常有意思了。

“无邪”就是“正”。什么是“正”呢?我们看,孔子在这里并没有说明。其实,我们知道孔子在颜渊问仁的时候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篇》),只要是不符合“礼”的,都是不“正”的。

“思”在《论语》这句话中解释成发语词,这是一说;其实“思”解释成《诗经》的思想,也是可以的。孔子的意思是:《诗经》的思想倾向是无邪念,使人思想纯正,符合社会道德和礼仪规范。这么说的话,我忽然明白了孔子为什么要“删诗经”了,思想纯正的留下,而思想不纯的,容易引导人走歪路的诗篇,统统删掉!因为《诗经》具有教化功能,可以说是国家统治者了解地方情况的“晴雨表”,如果是“风雅颂”等好的东西流行,还可以;如果不好的,那就会带来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社会的问题追根溯源,最后都是思想的问题,如果能善加引导,则“民德归厚矣”,社会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如果放任自流,那就会出现伤风败俗等不好的行径,给社会发展埋下隐患。

其实,这也反映出孔子对一个诗人合格不合格的要求。如果你想一名诗人,那么创作诗歌的内容要符合“无邪”的标准,也就是“正”,争取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符合了中庸之道,这样的话,你的诗歌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南去北来人自老,桃花依旧笑春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诉说着人生悲喜,描摹四时变幻,呈现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滋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

中国人有一句口头禅,叫做“邪不压正”。千百年来,正和邪形如水火,势不两立。但凡明理走正道,必定名扬千古;但凡走邪道,必然遗臭万年。人生的意义在于明正理走正道,可以说,能否鲜明处理正和邪的关系,既有能力问题,更有觉悟问题。

尚书•舜典》中记载的舜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来的语言,五声是根据所唱而制定的,六律是和谐五声的。)而孔子这里说,《诗经》是“无邪”,具有劝善止恶,使人归正的作用。两者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情感“正”的诗歌,才可以流芳千古的。

“德”是顺道而为,是符合“正”的思想和行为。一个国家要想走上正轨,统治者必须为政“以德”。那么,“德”如何培养呢?需要通过“诗教”来培养,因为《诗经》是“思无邪”,它传递的是人间真善美。统治者读了《诗经》,做到了“思无邪”,这样才能推己及人,引导天下人都趋向“正”,这是实现社会稳定的不二法门。

【一言以蔽之、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理解】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