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一灯-一灯双控开关的接法

时间:12-05 现代故事 提交错误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灯是什么灯,智是什么智?

六祖惠能总是思维独到、语出惊人。在《坛经·忏悔品》当中,有一段关于三身佛的讲解,对报身的解读又出惊人之语:“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但这一段文字的前后,各个版本之间同样有所差异。

敦煌本: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常思于后,常后念善,名为报身。一念恶,报却千年善心,一念善,报却千年恶灭。无常已来后念善,名为报身。

惠昕本: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师又言: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常,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契嵩本、宗宝本同: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惠昕本与契嵩本、宗宝本基本相同,不同之处除惠昕本在“此名圆满报身佛”后多一“师又言”外,还有惠昕本的“直至无常”,后二本作“直至无上菩提”。 “直至无常”来自敦煌本的“无常已来后念善”的“无常”,而后二本则留下惠昕本的“直至”,将“无常”改为“无上菩提”。这一改动,恰好可以反映出诸本的发展脉络。从当代的哲学范畴看,“无常”是客观,“无上菩提”是主观,但从佛学看,二者是一不是二,“无上菩提”正是对“无常”的参透,所以契嵩本的改动,体现了改编者的佛学思想。

而惠昕等本与敦煌本除了“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一句主题相同外,颇多差异。此前的“何名圆满报身”,与后面的“此名圆满报身佛”,点明中间这一段文字是对报身的阐释,主题较为鲜明。

敦煌本“莫思向前”, 惠昕等本作“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 “已过不可得”是对“莫思向前”原因的解释。敦煌本“常思于后”,惠昕等本作“常思于后,念念圆明”。前念后念念念相连,圆融明达,这是对如何“常思于后”的展开。不惟如此,从“自见本性”到“不染善恶”,更是对敦煌本的一种展开。从这里可以看出诸本比较明显的发展轨迹。

通过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和宗宝本各个版本的对比,关于如何看待《坛经》版本的流传,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其一,诸本的差异处各有所长,如果必须用优劣的观念加以区分的话,那么,敦煌本和惠昕以下的改编本互有短长。敦煌本古拙质朴,保有更多的早期禅宗思想,但有些地方文字简约,不易理解,语言表达方式也较为高古,会成为后代流传的障碍。从惠昕本到宗宝本,内容更为丰富,表达方式更为生动,语言修饰更易于普通人的接受,但有些改编过于繁冗或随意,更有甚者本来一语明了却变得啰啰嗦嗦,反而晦而不显了。总的说来,敦煌本更多的是骨架型内容,而后来诸本建构的是身体。

其二,如何看待后来诸本的改编?从消极的角度看,《坛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改编,使后学无法领略古本《坛经》的原貌,改编者似乎应该对古本《坛经》的消失负责。从积极的角度看,改编者对古本《坛经》的思想有所发展,并使《坛经》内涵更为丰满,更为大众所接受,客观上保存了《坛经》的基本内核,光大了《坛经》的影响。

其三,正是有了历代的改编本,我们才从中看到禅宗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从这一点看,历代的改编者功不可没。只是如果他们做得更完美一点,把古本同时传下来就更好了。其实,不惟《坛经》,从出土的帛书《周易》《老子》等书来看,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后来的版本都会有很大的变化。佛学经典更有其特殊性,即不注重考据,而以思想内涵为重。原因是佛经多为翻译之作,不同的翻译自然会有不同的文字。这个传统,自然也会体现到这本出自本土的经典。

我们看出,《坛经》在流传的过程中,一直处在一种开放式的状态,不断会有新的内容被加到里面来。这正体现了佛家的博大胸怀。这种开放式,到宗宝本终于关上了大门,这也标志着流通本《坛经》的基本定型。

所以,对于各种版本的《坛经》,应该少一些苛责的声音,我们所要做的,是用一种包容的精神将所有的版本用心地保存、整理、挖掘并传承下去,享用并呵护这笔宝贵的遗产。

【非遗】王彪:一灯,一影,一幕布,时光里的匠心传承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王彪

一灯,一影,一幕布

时光里的匠心传承

王彪:

王彪,四川省阆中市人,现任四川川北皮影艺术团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川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阆中“王灯影”第七代传承人。2012 年荣获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2021年先后入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 人候选名单和 30 位提名候选人名单。从事皮影艺术表演几十年,为中国皮影艺术传承与保护作出卓越贡献。

传承七代的皮影世家

四川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四川地区民间传统表演的艺术形式,包括土皮影、广皮影和阆中皮影戏三类。四川皮影戏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宋代,在清代极盛时有东西两路流派之分,东路分布于川东、川北山区,西路分布于川西成都地区。而川北流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阆中“王皮影”,也是唯一以姓氏命名的皮影戏流派。

一口道尽千古事,两手舞动百万兵。

阆中皮影戏,是人与影与戏剧的一场狂欢。影人用兽皮或纸雕刻而成,形体高约30厘米,脸谱服饰多仿川剧,戏剧唱腔与传统川剧接近,所演剧目多为历史、神话、传说故事。

一场皮影戏,在方寸舞台间,透过半透明的幕布,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王彪,1965年出生在四川省南充阆中市的一个皮影世家,其曾祖父于清朝时创立“王皮影”,一代代传承下来,在祖父王文坤手里发扬光大,传到王彪时已是第七代。尽管王彪从小就生活在满是皮影氛围的家庭里,但在10岁以前,他从未看过一场完整的皮影戏。

10岁那年,王彪看了人生第一场皮影戏。那场戏讲的是水漫金山后,一个小和尚因好奇大河蚌里藏着什么,而被河蚌夹了脑袋的故事。自此以后,那灯影下一幕幕奇特的场景便在王彪脑海里挥之不去,他一如那个“小和尚”般被皮影戏夹住了脑袋。

一开始,王彪想得很简单,觉得皮影有趣,想靠皮影混口饭吃。可入门容易,出门难,学艺不仅要演皮影,还要雕皮影,吹拉弹唱得样样精通。为让王彪继承衣钵,祖父专门请了川剧师傅上门教授王彪乐器和唱腔。师傅很严苛,一有错就让王彪挨打受罚,王彪在学艺过程中吃了不少苦头。但想想300多年历史的家族传承就指望着他了,于是咬咬牙又继续坚持。

每次进步一点,那种茅塞顿开之感,就让为新奇的电视机、录音机所吸引,皮影戏的观众王彪信心倍增,觉得自己在皮影上还是有悟性的。苦学一年后,王彪就开始跟着爷爷四处演出,给剧团打下手,从表演中学习皮影。

20世纪80年代,是皮影戏最辉煌的时代,农村里大事小事、红白喜事都能看到王彪表演的身影。

1988年6月,祖父王文坤受邀代表中国前往奥地利参加世界艺术节,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22天,深受当地市民喜爱。期间,王文坤不仅受到奥地利总统亲自接待,还被其授予一枚金色奖章。从此王皮影声名远扬,慕名而来的人数众多,一时间风光无两。

然而,这种耀眼的高光时刻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城镇化浪潮兴起,人们的眼光开始被更大量流失,风光不再。但王彪的心里一直记得祖父的话:不要让皮影在你们这代画上句号。

衰落遗失边缘的坚守

皮影戏的没落,让王彪失去了谋生的经济来源。纵然对皮影万般不舍,但迫于生计,王彪于1989年开始外出打工。由于学历不高、口才不好,王彪的打工之路走得并不顺利。

他挖过煤,通过下水道,做过装修工,只要能赚钱,什么都肯干。休息时,他会躺在床上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过皮影戏。压力大了,就唱两嗓子川剧缓解,连吃饭时都要用筷子比划一下,想象着木棍那头牵着皮影。

在异乡的漂泊,并没有磨灭王彪对皮影戏的热爱,相反,这种情感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愈发炽烈。

1991年,王彪辗转来到深圳的一家养猪场打工,因勤奋肯干,短短几年就做到了总管,一个月能领7000元工资。一次老板和他闲聊时,得知他曾是皮影戏艺人,鼓励他重拾皮影戏。虽然心里仍做着“皮影梦”,但靠传统手艺能吃上饭吗?王彪犹豫了,没有选择立刻回到家乡。

直到2000年,王彪偶然在北京旧货市场发现了一张精美的陕西老皮影,不由得感慨万千。“难道王皮影真的要在我这一代断了吗?”王彪在心底问自己。

古玩店的老板看出王彪对皮影的兴趣,询问他是否懂皮影,得知王彪出身于皮影世家后,提议他去成都拜访一位名叫赵树同的皮影收藏家。

这一次,王彪不再犹豫,带着对皮影的遗憾和不甘坐上了去成都的火车。一到成都,他就拨通了赵树同的电话。在赵树同的支持下,王彪重新拾起皮影戏。

在成都待了大半个月后,王彪的名气丝毫不见长。他思来想去,觉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演出还是得有一帮人才行,于是回到老家阆中,把妻子和两个师兄弟接到成都,勉强凑成一个皮影戏班。

这之后,王彪开始领着他的戏班到处去跑茶馆,以求得试演机会。不久,他们在顺与茶馆得到了一次试演机会。然而,刚演到第二个节目就被负责人打断。

王彪一惊,难道是自己演得不好?一时心情十分低落。结果茶馆负责人告诉他们不用试了,当晚就可以正式演出。王彪惊喜交加。

那天晚上,王彪再次唱起了生旦净末丑,手上似舞动着百万兵。毫无疑问,顺与茶馆的这场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吸引了媒体和大众的关注。

王彪想象了无数次重返皮影戏的高光时刻,在多年后终于实现。

守正创新中的发展

2004年,王彪回到老家阆中,创办四川川北皮影艺术团。刚到阆中,就收到了阆中市的公演邀约。时隔20年,阆中乡亲们再一次看到了皮影戏演出,戏剧高潮时都忍不住站起身来拍手叫好。王彪发现,观众还是认可皮影戏的,但它为什么会没落呢?他认为,皮影戏得跟着社会审美风向走,要在传统中创新,在创新中寻找生机。王彪要赋予皮影戏新的表达风格,而新戏《迪斯科》就是他的一次大胆尝试。不同于传统皮影人物,《迪斯科》的皮影人物色彩大多浓郁鲜艳,视觉冲击感更强。与此同时,配乐也不再是传统戏剧的吹拉弹唱,而是动感的迪斯科舞曲,打破了人们对皮影戏的刻板印象。

王彪发现,新颖时尚的现代主题,确实吸引了更多观众的目光。

此外,王彪结合当下时兴的方式,为青少年研发课程。其中就有他自编自导自制的皮影戏《小猴摘桃》,用卡通故事讲深刻道理,寓教于乐,深受同学们喜爱。

面对市场需求,王彪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不同的观众演不同的戏。2021年,为庆祝中国成立,王彪组织班底积极参与并创新大型红色剧目《飞夺泸定桥》,用皮影戏的形式展现历史,讴歌辉煌业绩,讲好故事,向百岁华诞献礼。一经面世,就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和好评。

让皮影戏薪火相传

与众多艺术传承一样,皮影戏同样有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说法。但王彪深知一个老手艺要传承下去,必须得有所“突破”。

一个好的作品需要唱腔,需要色彩,需要旁白,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需要团队的合作。皮影戏的传承,需要大量的相关从业者。起初,王彪号召家庭内部人员学习皮影戏,在把妻子、弟弟、弟媳培养成团队的核心人员后,他觉得成员还是太少了,还需要更多的传承者。

2007年,王彪自掏腰包每月补贴600元,招募了一批学员,打算为王皮影注入更加鲜活的血液,培养更多年轻的传承人。由于条件艰苦,加上当时表演机会少,经费困难,这批学员后来都陆陆续续离开了。

王彪送走最后一个学员,回家关上门,忍不住泪流满面。多年来,他一直惦记着祖父的遗愿——把皮影戏传承下去。学员的离开使他再次意识到,皮影戏的传承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这以后,王彪很长时间都没有再招收学员。

2008年,四川皮影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实施。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让王彪感觉自己在传承这条路上不再是单枪匹马,四川川北皮影艺术团第二期培训班再度开始招生。

为更好地留住人才,王彪和学员签订合同,并先后在国内多所高校开设皮影戏专业课程,传授皮影戏知识,使皮影戏传承取得较好效果。如今,王彪的四川川北皮影艺术团已有20余人,先后去了20多个国家演出,所到之处一片赞誉。

王彪还四处筹集资金,创建王皮影博物馆。博物馆内有王彪收藏的5万件皮影,还有两三百本皮影戏老剧本。博物馆还设有专业的培训基地,为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提供沉浸式体验教学。他希望以博物馆为依托,培养更多的皮影戏专业人才,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皮影戏,用更直观的方式讲皮影故事,让传统的艺术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得到更完美地展示。

王彪早已意识到,皮影戏的传承道路还很长,而他得守住传统、守住皮影戏的根。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口述:王 彪

整理:《巴蜀史志》编辑部 天下志鉴

一灯大师的“一灯”究竟有何含义?原来是众灯皆熄一灯独明

在《射雕英雄传》中,一灯大师本名段智兴,是段誉的孙子辈,为大理国的皇帝。在第一次华山论剑中,他以大理段氏的一阳指绝技名震江湖,与东邪、西毒、北丐、中神通四人合称“五绝”。段智兴本是天南一帝,却被凡尘俗世所困,后来到天龙寺出家为僧,法号“一灯”。那么,段智兴为何叫“一灯”,而不是“二灯“或者”三灯”呢?原来其中大有深意。

第一次华山论剑之后,王重阳凭着先天功法力压四绝,夺得“天下武功第一”,并拥有了《九阴真经》。《九阴真经》是天下武学的总纲,练武之人人人想得,这其中更包括心胸手段极为毒辣的“西毒”欧阳锋。王重阳知道以欧阳锋的心性,他必会前来夺经,但他的蛤蟆功的确非同小可。为了破解欧阳锋的蛤蟆功,王重阳带着师弟周伯通前往大理,想用先天功法交换大理段氏“一阳指”。

到了大理以后,王重阳和段智兴全心钻研武功,而周伯通便在皇宫之中任意游走。周伯通早宫中乱走解闷,无意中遇到了段智兴的妃子刘贵妃,二人正是青春年华,一来二去竟然暗生男女之情。后来周伯通与刘贵妃的事情暴露,段智兴忍痛割爱,想要成全刘贵妃和周伯通,但周伯通却觉得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不接受段智兴的恩惠。周伯通做出此事,王重阳只觉颜面扫地,只得带着周伯通回了终南山。

王重阳和周伯通走了之后过了数月,刘贵妃竟然生下一名男孩,此婴孩正是周伯通与刘贵妃的孩子。后来裘千仞为了减少在第二次华山论剑上的威胁,以修炼多年的上乘“铁掌功”打伤了刘贵妃的孩子,想以此让段智兴为孩子治病而消耗功力。刘贵妃是段智兴最喜爱的妃子,他却背着段智兴和周伯通私通还生下了孩子,段智兴为此心生魔障,正在犹豫要不要施救。刘贵妃见段智兴犹犹豫豫,以为他在生自己的气,不愿意耗费功力救她与周伯通之子,于是亲手结束了孩子的性命,愤然离去。

“其实,就算救活千人万人,那孩子总是死了,除非我把自己性命还了他,这罪孽又哪能消除得了?”

刘贵妃离去之后,段智兴不饮不食,苦思了三天三夜,终于大彻大悟,将帝位传给了大儿子段智廉,自己则到大理天龙寺中出家为僧,法号“一灯”。从那以后,一灯大师每次想起那晚的事情,总是日夜不安,深责自己罪孽深重,只求瑛姑前来报仇,以此减轻自己的罪孽。

原来“一灯”是来源于佛教中的典故——“众灯皆熄一灯独明”

在佛经中,有一则“贫女一灯福报无尽”故事,而这个故事正是说明了“一灯”的含义。

很久以前,有一位贫穷的少女,她为了燃灯供佛,费尽千辛万苦乞讨到了一枚铜钱。她得了一枚铜钱,并没有将铜钱拿去购买食物充饥,而是去买了麻油膏燃灯供佛。店主被她的行为所感动,于是多给了她三盒油膏,贫女很是欢喜,便拿着油膏到佛前点燃了一盏油灯。

贫女知道自己的油膏不多,最多能燃烧到半夜,但她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于是的向佛陀合掌顶礼,向佛陀发愿:"我愿世世生生能作佛事,请求佛陀加被此灯当通夕光明不灭。"到了半夜,很多油灯都已经熄灭或者灯光微弱,但贫女所燃的油灯确实光明不绝,一直到了天亮。

天明之时,佛陀命手下目连尊者熄灭油灯,尊者熄灭了所有的油灯,只有贫女所燃油灯无法熄灭,目连尊者大惊。佛陀却道出了其中真谛:原来贫女的向佛之心,可灭除无量劫的罪业,如果今后再发心以经法教化,再过三十劫,此难陀女功德圆满,当能作佛,号须弥灯光如来,其世界不须要日月光明,身中皆有大光,宫室众宝光明相照,如茉利天。"

贫女以自己的诚心,燃灯供佛,虽只是一灯,却功德无量,蒙佛授记,三十劫后功德圆满当能成佛。由此可知,功德不在于大小,只在于人之用心是否专诚!

一灯大师本是大理的一国之君,虽是周伯通和瑛姑有错在先,但他却被自己心生魔障所困扰,葬送了一条无辜的生命。正所谓“功德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施德之人本心”,小孩子对于“天南一帝”和“天下第一”来说,自然是不值得一提,但却也是一条生命。正因如此,段智兴才大彻大悟,放弃皇位出家为僧,法号“一灯”。

看武侠,读金庸!本期特别推荐【《射雕英雄传》(青少年版)

此版图文并茂,插图新颖,有益于开阔青少年的思维视野,很适合孩子阅读,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点击了解。

射雕英雄传【青少年版】 ¥108 购买

狂笔书生·原创作品,如有见解,欢迎讨论!

【一灯-一灯双控开关的接法】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