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一岁九迁的意思(一岁三迁的意思是什么)

时间:12-05 现代故事 提交错误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

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

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c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4、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5、【答案】C【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6.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7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3分)

8、(原创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进士即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举进士 ,指参加进士科考试。

B. 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C. 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D.字指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8 C(唯一错误,可以有多个庙号)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9.C(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B.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10.【答案】A。【解析】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1、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始”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迁”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C.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等等。“除”是去旧职授新职。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2、A(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13.B(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C项“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D项应是班固编撰。《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1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理寺,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14 B 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15.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所取,以便和人交往时用来自称。

B.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C.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

D.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15.A.(古人自称时称名,人相敬而呼,必称其字。)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

D.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16、C【解析】D项应为“五人为伍”。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

C.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17、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18.D《论语》不是六经

19、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从材料看,在我国这一传统节日里,人们主要是祈盼(C)

A. 婚姻美满 B. 合家团圆 C. 健康长寿 D. 子嗣兴旺

相关知识:九九重阳节,老人节

20、如果要从《史记》中查阅有关秦末农民大中陈胜的相关历史资料,应查阅该书中的( B)

A. 本纪 B. 世家 C. 列传 D. 书

相关知识:《史记》分本纪(以帝王为中心的历代大事记)、年表(帝王将相年表)、书(记述、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制度)、世家(诸侯王的事迹)、列传(官僚、士大夫、名人的传记)。全书的中心是本纪、世家、列传。陈涉世家(农民领袖建张楚政权)、项羽本纪(推翻秦、西楚霸王)

2

1、中国历史上纪年方式多种多样,直到时期才统一使用公历纪年。《梅花岭记》中写道“顺治二年乙酉四月(1645年2月),江都围急。”此处采用的纪年方式是( D)

A. 天干地支纪年法 B. 帝王年号纪年法

C. 王公年次纪年法 D. 年号和干支兼用

22、农历每月的十五,按照特定称谓纪日法叫做( B )

A.朔 B.望 C.既望() D. 晦

注: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阴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晦。

23、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一大发明。2009年1月26日我国进入农历己丑年,也即进入了牛年。有位先生与新中国同龄,他的生肖应是(A)

A.鼠或牛 B.牛或虎 C.虎或马 D.上述说法都不对

相关知识:天干地支纪年方法:换算方法

方法一:1、公元后的纪年换算

按下列顺序记住天干、地址与数字的对应关系:

天干:甲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4 5 6 7 8 9 10(0) 1 2 3

地支:子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 5 6 7 8 9 10 11 12(0) 1 2 3

法则:①天干在前,地支在后

②天干就是公元纪年的末尾数字

③公元纪年除以12的余数为地支

例:2006 尾数6→丙 2006/12余数2→戌

所以2006年为丙戌年

注意:(1)如果某一年尾数为0或该年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天干之第10位“庚”和地支第12位“申”。如公元120年为庚申年。

24、《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是参加了( A )

A.乡试   B.会试   C.院试   D.殿试

25、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在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出现于(D)

A.隋朝、北宋、南宋 B. 唐朝、唐朝、北宋

C.隋朝、唐朝、明朝 D.隋朝、唐朝、北宋

相关知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第一名叫案首。

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桂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杏榜)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金榜)

26、先秦和秦汉文学中常出现“关”和“山”,如“关中”、“山东”等。请问“关”和“山” 分别指哪那道关和哪座山( D )

A.山海关和泰山 B.雁门关和太行山

C.玉门关和贺兰山 D.函谷关和崤山

相关知识: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潼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关东、关西。(也有以太行山为界的)(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现在的关东在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市(蒙东源于东北),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唐代亦指洛阳。(山东也有称太行山以东的)

27、下列作品中不是以谥号来命名的是( A )

A.《聊斋志异》 B.《王文公文集》

C.《欧阳文忠公文集》 D.《范文正公文集》

28、好汉宋江、林冲所受的刑罚是( A )

A.黥刑   B.膑刑   C.宫刑   D.劓刑

相关知识:

墨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的刑罚,是最轻的刑罚。战国时秦称为黥刑(在脸上刺字),广泛适用,并与其他刑罚相结合。

劓 割掉鼻子的刑罚。重于墨刑,轻于剕刑。起源于夏,周代广泛适用。

刖断足的刑罚。也称剕刑。重于劓刑。春秋战国时普遍施用。齐国因受刖刑者多,曾出现 “屦贱踊贵”现象,踊就是刖足者穿的鞋。秦及汉初,罪重者斩右趾,罪轻者斩左趾。

宫 男子割势、妇人幽闭的刑罚。

膑刑,剔去膝盖骨的刑罚。

29、“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在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 C )

A.空手 B.顿首 C.稽首 D.肃拜

相关知识:九拜-稽(音同其,三声)首(最重)、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稽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后。是拜礼中最重者。

顿首,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是拜礼中次重者。

空首, 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

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

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

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

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

30、五岳中 “东岳”指的是( B )

A.华山 B.泰山 C.嵩山 D.衡山

相关知识: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鲁陕湘晋豫,五岳多奇峰。

31、下列关于古代音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

B.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被称为“雅乐”。

C.《阳春》、《白雪》都是古代秦国的歌曲名。

D.《六幺》是唐朝有名的古筝曲名。

相关知识:五音亦称“五声”。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羽五个音级。《管子·地员》载:“凡听羽(yoh)如鸣马在野,凡听宫(kiung)如牛鸣窌中,凡听商(sjang)如离群羊,凡听角(kruk)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 五音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唐代以后叫合、四、乙、尺、工。“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

“雅乐”的意思即“优雅的音乐”。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雅乐乐谱在中国已失传,只有韩国、日本及越南尚有保存。

《阳春白雪》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liù yāo 《六幺》又名《绿腰》、《录要》、《乐世》,是唐代有名的大曲(琵琶曲)之一,”此曲的结构有“此曲拍无过六字者,故曰《六幺》”的说法。(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3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

B.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C.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主要分国讳、家讳两类。

D.古人讳言死:天子死曰崩,大夫曰薨,庶人曰死。

33、指出内容有错误的一项( A )

A.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如“垂髫(tiao)”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长寿老人)

B.《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刚开始。

C.古代“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十分看重,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

相关知识: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的封建官僚。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3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C )

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

B.在古代,“亲戚”中的“亲”主要指(族)内亲,“戚”指外亲。

C.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

D.古代帝王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

相关知识:“箕踞”指臀部既着地或着物 ,两腿又张开。“箕踞”和“踞”被视为无礼。“长跪”“跽(危坐”)则是臀部离开脚跟 ,腰板伸直 ,上身耸起 。

35、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 )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相关知识:避讳种类

【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

【家讳】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内讳】实际上也是家讳,所不同的是指避母祖名讳

【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

【个人讳】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名字的避讳。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

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改字法、缺笔法、空字法。另有避名称字、改变称呼.为了尽量克服避讳带来的弊端,减少讳字,封建帝王采取了两种约定俗成的取名方法:一是大量采用单名,二是采用冷僻字取名

忌讳 产妇称“红人”,月内不能串邻走舍;古人讳言大、小便,常有说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古人讳言“死”《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hong)、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6、“豆蔻年华”和“弱冠之年”分别指女子和男子的岁数是( D )

A.13、18  B.15、20 C.15、18 D.13、20

相关知识: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

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破瓜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男子

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半百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90岁鲐背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37、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下面列出来的哪一个不属于九州?

A、中州、B、扬州、 C、梁州、D、荆州

答:(A)

38.古代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位卑处下位。而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因此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 B )

A 坐东面西 B 坐西面东 C坐南面北 D 坐北面南

相关知识:堂内座位尊卑顺序依次为:南面(座在北而面朝南)、西面(座在东而面朝西)、东面(座在西而面朝东)、北面(座在南而面朝北)。(左卑右尊)

表现在官职上,就是贵右贱左。所以,“右迁”是升职,左迁是贬职。,

室内座位最尊的是东向(座在西而面朝东),其次是南向(座在北而面朝南),再其次是北向(座在南而面朝北),最卑是西向(座在东而面朝西)。(左尊右卑)项羽在鸿门宴中就是如此安排的。

39、在称呼上,古人常常把几种特征杂在一起来称呼,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请说一说前两人的称呼依次是用其什么。

A、籍贯、姓、名及字

B、籍贯、姓、字及名

答:( A)

说说含“九”字的成语大世界

导语。“九”字在数字大家庭里,自有它的特殊魅力!由“九”参与的四字成语,在含数字的四字成语集群里,更有它们的绮丽风采!

㈠“九”为首字的成语,按成语第二字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如下:

JG→九故十亲→九眷十亲→九关虎豹

******

JJ→九九归一→九九归原

→九九艳阳→九九重阳

→九江十泡→九江八河

******

JL→九流百家→九流十家→九流三教

→九流宾客→九流人物

→九烈三贞

******

JN→九牛一毛→九牛二虎(之力)

→九年之储→九年之蓄

******

JQ→九曲黄河→九曲回肠

→九衢三市

******

JR→九仞一篑→九儒十丐

******

JS→九死一生→九死不悔→九死未悔

→九世之仇

******

JT→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九天九地

→九天玄女→九天仙女

→九台一匡

******

JW→九五之尊

JX→九霄云外→九萧暮雨

JY→九原可作

*****

JZ→九州安康→九州华夏→九州四海

→九寨看水(不看水)

→九蒸三爆→九宗七祖

㈡“九”为第二字的成语,按成语首字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如下:

J→九九归一→九九归原

→九九艳阳→九九重阳

******

S→数九寒天

㈢“九”为第三字的成语,按成语首字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如下:

B→八街九陌

C→愁肠九转

F→凤引九雏

H→回肠九转→含笑九泉→鹤鸣九皋

J→家有九凤

L→龙生九子→龙生九种

Q→齐烟九点

******

S→三六九般→三六九等

→三跪九叩→三教九流

→三回九转→三槐九刺→三旬九食

→三贞九烈

→四姻九戚

→十拷九棒

→十成九稳→十拿九稳→十拏九稳

→十亲九故→十亲九眷

→十人九慕→十人九痔

→十室九空→十室九匮

→十生九死→十死九活

→十眠九坐→十米九糠

→十羊九牧

→十贞九烈

******

T→天保九如

******

X→箫韶九成

******

Y→羿射九日(古代神话)

→一岁九迁→一日九迁

→一言九鼎→言重九鼎

→云外九霄

㈣“九”打底的成语,按成语首字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如下:

H→寒天数九

J→举十知九

S→三三得九(珠算口诀)

→十有八九→十之八九

Y→艳阳九九

Z→重阳九九

民俗:腊月二十九要“一诵”、“二请”、“三击”,分别指啥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就到腊月二十九日了。在古代的时候,腊月二十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人们需要做很多活动。因此,腊月二十九日被称为“忙日”。

那么,腊月二十九怎么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呢?

春秋时期,因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了霸业,所以“九”这个日子被古人奉为“吉日”。自此以后,“九”不但被认为是数字中的老大,而且,“九”在许多成语中都曾经出现过。比如,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 ;一岁九迁 ;一挥九制 ;九死一生;一言九鼎,同时,“九”也被历代皇帝所推崇。在古代的时候,皇帝的龙袍被称为九龙袍,宫廷中要建造九龙壁等。由此可见,古代的人们将含有“九”的日子看得有多么重要。由于腊月二十九是一年当中最后一个含有“九”的日子,因此,人们就把腊月二十九这一天看得更加重要了。

那么,在腊月二十九这个重要的日子里都需要做什么活动呢?下面,我们就聊一聊这个话题。

所谓的“诵”是指“诵读”的意思。人们为了使自己良好的家风能够代代相传,便会在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将家人全部召集在一起,集体诵读自己的家训。这就是所谓的“一诵”。

所谓的“请”,是一个敬辞。比如,与“请”字联系在一起的有:请求、请示、请假、、请战、请教、请愿、请进、请坐、请安、请便、 请客、请柬等。 而在这个“二请”当中,“请”做“邀请”解读。

那么,在腊月二十九这一天都需要邀请谁呢?

1.邀请族长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是有宗族观念的。据称,村庄里凡是同一个姓氏的为同一个宗族,而同一个宗族里边,是会选出一个族长的。

族长在宗族里边具有很大的宗法权力,小到家庭纠纷、婚丧喜庆;大到祭祖、祠庙管理等事务都需要族长主持。族长所拥有的权力,便是族权。族民们为了自身或者共同的利益,一般都会非常尊重族长。

在腊月二十九时邀请族长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用以表示对族长的尊敬;另一层意思是请求族长主持拜祖仪式。

2.请先祖

在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举行拜祖仪式。而举行这个仪式之前,需要族长亲自“出面”将先祖“请”到家中,然后再举行拜祖仪式。

这些就是所谓的“二请”。

所谓的“击”就是“击打”的意思。那么,在腊月二十九这一天都需要击打什么呢?

1.击打门窗

古人认为:人人都有晦气。而晦气是一种不吉利,倒霉的气息。人们的晦气从哪里来呢?应该是从门窗而入的。由于门窗没有“尽职尽责”而导致晦气进入到了家中。因此,应该击打一下门窗,让门窗受到惩罚,以便在新的一年当中,门窗能够“提升士气”,从而使门窗能够更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

2.击打褥子

古人认为:“褥”与“辱”谐音,而“辱”是“屈辱”的意思。击打几下褥子,就能够使所有的“屈辱”烟消云散。因此,古代的人们会在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击打几下褥子。

3.击打锣鼓

古人认为:锣鼓能够发出响亮的声音,能够提振人的士气。如果在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击打几下锣鼓,就能够使自己用一种饱满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因此,人们便会在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击打几下锣鼓。

以上所言就是腊月二十九要“一诵”、“二请”、“三击”所要表达的意思。

当然,这些都是古时候的说法,现代社会的人们是不讲究这些的。因此,我们仅仅需要了解一下这些说法的意思就行了。

【一岁九迁的意思(一岁三迁的意思是什么)】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