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一不做二不休意思是什么,一不做二不休什么意思视频

时间:12-05 现代故事 提交错误

成语“一不做二不休”是什么意思?怎么来的?

成语“一不做二不休”指的是干什么事,要么不做,做了就索性做到底。也就是说事情既然做了开头,索性就做到底。

这个成语来自唐朝赵元一的《奉天录.卷四》。唐代张光晟随朱泚叛乱,败后,光晟杀朱泚,向前来征讨之李晟投降,仍难逃死罪。受刑前云:“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第一莫作,第二莫休”,成语“一不做二不休”就是从这句话演变来的。

第一莫作,第二莫休,它的原来意思是: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罢休。

下面就讲一讲这个成语故事。

公元755年,唐朝的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朝廷开始平叛,在一次战斗中,朝廷大将王思礼的马被箭射中倒下。就在这危急的时刻,一个名叫张光晟的士兵把自己的马让给了他,他才成功摆脱了险境。

平叛后,大将王思礼升了官,就和自己的救命恩人张光晟结为兄弟,还多次向朝廷保举,就这样张光晟的官越做越大。到了公元783年,京师长安的一支哗变。德宗皇帝仓皇逃到奉天(今陕西省乾县)。这时叛军推举太尉朱泚为帝。而张光晟还以为唐帝国不行了,就投靠了朱泚,成为他手下的节度使。

后来朱泚自称大秦皇帝,统兵进逼奉天,张光晟还当了副将。但天有不测风云,他们出师不利,围城多日未克。这时朝廷各处的援军也开近奉天。无奈,朱泚、张光晟退回了长安。

第二年,朱泚改国号为汉,自称汉元天皇,封张光晟为宰相。此时,李晟率唐军己迫近长安。朱泚忙将五千精兵交给张光晟,让他在九曲一带抵御唐军。

张光晟这时看见朱泚大势已去,就暗中与李晟取得联系,希望归顺朝廷,李晟表示欢迎。他让张光晟作为内应,开始猛攻长安。这时张光晟就劝朱泚离开长安,并亲自护送他出城。

朱泚逃走后,张光晟率领残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应将上奏朝廷,减免他的罪行。张光晟对李晟很感激。

后来,李晟每次举行宴会,就邀请张光晟参加,还奉为上宾。但参加的宾客们很不高兴,表示不愿与反贼同坐一桌。李晟见状,也只得将张光晟看管起来,等朝廷发落。

不久,德宗下诏书,要处死叛逆张光晟。李晟无能为力,只好执行。临死前,张光晟悲哀地说:“请把我的话传给后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罢休”。

成语“一不做二不休”也出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

1、《水浒传》第二十一回:一不做,二不休,两手便来夺。那婆娘那里肯放,宋江在床边舍命的夺,婆惜死也不放。

2、《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谁知恶人手辣心硬,一不做,二不休,叫得先打后商量,……也必了人性命,然后动手的。

3、《红楼梦》第八十回:金桂意谓一不做,二不休,越发喊起来了。

4、《三侠五义》 第一百零八回:甘婆子道:“我的儿呀,为娘的如何忘了呢。原说过就做这一次,下次再也不做了。偏他主仆又找上门来,叫为娘的如何推出去呢?说不得,这叫做‘一不做二不休’。好孩子,你帮着为娘再把这买卖做成了,从此后为娘的再也不干这营生了。

图片来自网络

俗语“一不做,二不休”,很多人不知道来历,看完涨知识了

关于数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管三七二十一”,以及“半斤对八两”等等。可以说民间的智慧是无穷的,都说“高手在民间”,看来这句话果然不假。我国璀璨的文化发展史,不仅记载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更是将这些生存智慧保留在俗语当中,供后人学习。

甚至可以说俗语的表达方式,以及蕴藏在其中的大智慧,丝毫不比课本上诸子百家留下的经世之论差到哪里去。大到关于人生,小到农田劳作,都有许许多多经典的俗语。有的俗语一听就知道来历,知道在讲什么,就比如说“春土不过三日雨,冬土不过三日霜”。大家瞧一眼,就知道这是在说四季的变换。

但有些俗语却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就比如这个“一不做,二不休”。相信很多人初次听到这个俗语,如果不听其他人跟你讲解这是什么道理的时候,一定是一脸懵逼的状态。其实这个俗语原来的完整句子叫“第一莫作,第二莫休”,这句话的出处来自唐代一个叫赵元一的人,他在记录唐德宗四处避难的时候写了一部《奉天录》。

在这部书中,作者开始写下了类似于今天的“日记”,不过由于这本日记是记载的德宗部下之事,是受了皇帝的委托记下的东西,皇帝德宗当时待的地方叫“奉天”,因此书名才叫这个名字。书中记载的是这一时期那些有功之臣开创的功,以及一些乱臣贼子的言行,结尾处也会生发出简短的评价,来对人物进行分析,借此希望规劝世人。

在这中间就出现了张光晟一个人,这个人用现在的话说叫“墙头草”。原来,在唐德宗没有发动削藩之前,这个张光晟曾经被德宗李适任命为“太常少卿”,在朝中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但后来德宗从上而下发动削藩,致使后来爆发“奉天之难”。唐德宗这个时候眼见太尉朱泚的大军就要威逼长安,于是仓皇出逃。叛兵很快就占据了长安城,拥立朱泚为帝。张光晟这个人,不仅没有跟随唐德宗出逃,反而倒头就拜,甘愿臣服于朱泚。

后来朱泚也待他不薄,封他做了个“宰相”的职位,可以说荣耀煊赫一时。不过随后,德宗李适找来了自己的得力干将宰相李泌和大李晟,前去平定叛乱。张光晟一看情势不对,立马改变策略,又赶紧跑去归降李晟。李晟也没说什么,只是将他带回德宗面前听候发落。

这时的德宗既然已经平定了叛乱,对这个乱臣贼子自然不肯放过,于是就下令将张光晟处死了。张光晟临死前,留下的遗言就是“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发展到后来大家就把这里面的字数精简了一下,单留下“一不做,二不休”几个字。主要的意思是指“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到底”。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正是这样一位乱臣贼子的遗言,最后竟然成为人们交口相传的俗语,并一直用来激励人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有始有终,不能“吃着碗里的,还瞧着锅里的”。

正如曾国藩后来所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的确是这样,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从一开始就一定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勇气,只有这样在才更加有利于干出一番大事业。

与此俗语意思相类似的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叫“破釜沉舟”。关于“破釜沉舟”其实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西楚霸王项羽还是一个副将的时候,有一次在攻打秦军的过程中,遇到了秦国的猛将章邯。

但作为上宋义却迟迟不敢发兵,眼看自己的粮草将尽,士兵怨声四起。项羽拔刀将宋义斩首示众,军士大吃一惊,当即拥立项羽为上。项羽先是让士兵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渡过黄河,立马下令把船凿穿沉入河中,吃完饭以后又逐渐将做饭的锅砸碎。

破釜沉舟

士兵们疑惑不解,这样下去怎么吃饭,怎么回家啊?项羽指了指前方,大败秦军以后还怕没有饭吃,还愁不能回家?一番鼓舞之词下来,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志。士兵们大受鼓舞,最后在“巨鹿之战”中以一当十,大败秦军。

这次一战成名,项羽回到楚国以后,诸侯都不敢正视他的双眼。项羽能够成功大败秦军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他“一不做,二不休”的决心和勇气。要么不开始,要么就干脆利索地做到底,这才是一个英雄该有的魄力。

项羽

​以上就是关于俗语“一不做,二不休”出处的分析,你觉得这句话说得有道理吗?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俗语和故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精彩的言论,期待你精彩的回复!

一不做,二不休,三不猴,四不为,五不亲,原来是这个意思!

  • 一不做。

不要做恶,不要害人,不给别人添堵。

人一辈子,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害人。害人终害己,多行不义必自毙,坏事做的多了,就是给自己挖坑,最后将自己深深陷入其中。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个妇人给全家人煎薄饼吃,她总是多煎一个,放到窗台外边,留给饥饿的路人。

一个驼背老乞丐每天来取走薄饼,在离开时都会自言自语地咕哝一句话:“所做之恶,留在身边;所做之善,回到身边。”

这样日复一日,妇人对老乞丐越来越厌恶,因为薄饼全是让他拿走的,而他从没说过一句感恩的话。

终于有一天,妇人在薄饼里下了毒!

就在准备把薄饼放到窗台上时,她犹豫了,最后将有毒的薄饼投到火里烧掉,重新做了一张,放到窗台上。

老乞丐还是和以前一样取走了饼,嘟哝着他那句“口头禅”。

那天晚上,妇人在外地的儿子回家了。

儿子告诉妇人:“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我饿得昏倒在地。幸好有一个驼背老人路过,他好心地给了我一整张薄饼!”

听了儿子的话,妇人脸色苍白,她明白了那句话的含义:

“所做之恶,留在身边;所做之善,回到身边”.

  • 二不休。

1.休要异想天开

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异想天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世上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飞在天上的是鸟,落在盘子里的才是菜。

多做事,少幻想,做好自己比什么都重要,栽好梧桐树,凤凰自然来!

2.休要狂妄自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狂妄自大的人缺少自知之明,经常自以为是,其实是“半瓶子醋”,而有真本事的人反倒是谦虚、低调,不显山不露水。

一只骆驼辛辛苦苦地穿越沙漠,有一只苍蝇趴在骆驼的背上,不花一点力气,也过来了。

苍蝇对自己的聪明做法很得意,假惺惺地对骆驼说:“谢谢你辛苦地把我驮过来,再见!”

骆驼看了一眼苍蝇说:“你在我身上的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你走了,也没必要跟我打招呼。你根本就没什么重量,别把自己看得太重!”

做人可以自信,但不要自大;可以狂放,但不要狂妄!

  • 三不猴。

在一些摆件、饰物中,常见一种“三不猴”的造型:

三只猴子呈半蹲姿势,模样憨态可掬,第一只用手捂着耳朵,第二只用手捂住嘴巴,第三只用手蒙着眼睛。

“三不猴”造型表现的是佛教超然处世的智慧,三只猴子分别代表:不说,不说他人之事;不看,不看世间繁杂;不听,不听嚼舌之音。

这造型也体现了儒家的教导,“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

对于让人厌恶的行为,我们选择不看;对于闲言闲语,我们选择不听;对于伤人伤己的话,我们选择不说。

这造型据说还表达了道家的修身境界。

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这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修炼心性、独善其身的境界,后世称之为“希夷境界”。

在家中摆置一尊“三不猴”的雕像,可以提醒和告诫我们: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与人打交道时都要小心翼翼,谨守这三只猴子所代表的“三不”之道——

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从而免招是非,免惹争端,而能四平八稳,平步青云。

  • 四不为。

做事先做人,做人要有一定的原则,就是“四不为”。

1.不可贪求

吕氏春秋》:“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

欲壑难填,人心难测。贪欲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一念贪欲,便销刚为柔,利令智昏,变恩为残,玷污清白身,败毁了一世人品,所以古人以不贪为宝,可以度越一世。

2.不可不孝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一个人若不孝顺,对至亲父母都能冷漠无情,也就丧失了立身之根、做人之本,没有人敢于信任他,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和他来往。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人间最苦是爹娘,人生唯孝不能等。

3.不可势利

这个世界难免势利,有钱,你是三岁的孩子,别人也高看你几眼;没钱,三岁的孩子也能把你看扁了。

世态人情如此,但是现实中,做人目的性特别强,做事功利心特别强的人往往无人缘,也并不怎么成功。

做人啊,还是不要太势利,不要轻视任何弱者,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现在你高攀不起的人,可能就是当年你爱搭不理的人。

4.不可矫俗

超凡脱俗,洁身自好,是好事,但是如果存有矫正世俗的心态,时时标新立异,处处与世俗对着干,那么将会到处碰壁,无处容身。

人毕竟生活于尘世之中,不食人间烟火是不行的,不可矫俗,应该“合俗”,容纳别人,也被别人容纳。

  • 五不亲。

有五种人,虚耗你的光阴,剥削你的幸福,妨碍你的快乐,不可亲近。

1.圆滑过头的“老油条”

有的人,处事为人,深藏不露,就是对朋友也永远会留一张底牌,他只希望别人真诚对待自己,而自己是否真诚不重要。

别人始终弄不明白他的真实意图,和他来往一段时间,总有被耍的感觉。

这样的人有控制欲,难免会搞小动作,迫使周围的人认同他的影响力。

这样的人远离为好,他不会为别人考虑,而是更喜欢驾驭别人。

2.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有的人只愿意索取,不愿意付出,特别爱贪小便宜,喜欢顺手牵羊,有好处就上,有利益就沾,锱铢必较,吃不得眼前亏。

这种人绝不会忠诚做事、全心全意付出,而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总惦记着回报。

这种人也从不懂得对等付出,在他看来,给他多少都是应该的,而他一点也不回报别人更是应该的。

3.信口开河的“胡咧咧”

好吹嘘的人,满嘴胡咧咧,像莫言形容的那种人,去过一次俄罗斯,回来就说在俄罗斯旧货市场上倒卖过原。

这样的人开始接触时,容易让人产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错觉。

但几次交往下来,尤其是遇到实际问题时,会发现他的行为或者做事的效果与他之前夸下的海口严重偏离。

亲近这种人浪费时间。

4.至贱无敌的“二杆子”

“二杆子”往往是一种无赖心态,没有底线,蛮横愚蠢,有所求则拼命巴结,利用完别人就过河拆桥,落井下石。

人至贱则无敌,这样的人往往会不择手段来获得想要的一切。

殊不知,过犹不及,最终他们不仅伤及无辜,失了人心,而且也赔上了自己的前程。

5.容易受伤的“玻璃心”

有的人特别容易受伤,别人无意中的一句话会让他觉得受了冒犯;对自己的尊严极度敏感,别人说点无关痛痒的不同看法,也能让他愤怒。

对这种人,还是“相忘于江湖”吧!

来源:唯美读书会

【一不做二不休意思是什么,一不做二不休什么意思视频】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