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典故有内涵,写作文特别好用,快收藏好!
1.蕉下鹿
出自《列子》,也写作“蕉叶覆鹿”。春秋时, 郑国的一个樵夫打死一只鹿,怕被别人看见,就把它藏在坑中,盖上蕉叶,后来他去取鹿时,忘了所藏的地方,于是就以为是一场梦。后以“蕉叶覆鹿”比喻得失荣辱如梦幻。写作文时,可以像寨主这么用:庄周梦蝶,蕉叶覆鹿,都说明现实与幻梦,相隔得并不远。稍不注意,会一梦黄粱,也会叹风尘半生,恍若一梦。
2.中山酒
据《搜神记》记载,中山人狄希能造千日酒,饮后醉千日。后来泛指美酒,也指让人沉迷、不清醒的事物。《小窗幽记》开篇说,“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醒。”在这里,就是对“中山酒”典故的极好运用。写作文遇到“醒与醉”“拒绝沉迷”等主题,都可以用“中山酒”这个典故。
3.白堕春醪
据《洛阳伽蓝记》,晋人刘白堕善于酿酒,“季夏六月,时暑赫晞,以罂贮酒,暴于日中,经一旬,其酒味不动。”有官员带着刘白堕酿的酒去赴任,路上遇到盗贼,被抢。盗贼贪杯,喝了抢来的酒,结果醉倒后都被擒获,所以白堕春醪又叫“擒奸酒”。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一杯春醪寄余心》,开头是这么用的:
晋有刘白堕脱俗隐于市,善酿酒,饮之香美,经月不醒。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但惧白堕春醪。”一杯春醪,寄着他一生的志趣,一生之作,亦携着你品性高低。
4.芳兰生门
三国时期,蜀国大臣张裕精通天文占卜,但因泄漏“天机”而入狱。诸葛亮怜其才,上表请求免除他的罪行,刘备却以“芳兰生门,不得不锄”为由拒之。写作文时,适用于“摆正位置”“拒绝错位”,可以像寨主这么用:芳兰再香,也不能生在正门之前;娇花再美,也不可长在大路中央。有才能的人,如果选错位置,不仅于世无益,反而会成为“妨碍”,最终结局可能是“不得不锄”,这种状况令人叹惋,也让人反思。
5.屠龙之技
出自列子: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后来形容技术虽高,但无实用。写作文时,适用于“实用”“尊重实际”等主题,可以像寨主这么用:人生在世,应该脚踏实地,注重实际,切不可好高骛远,也不能不顾现实需要,学一身屠龙之技。
6.移山填海
出自《八仙过海》,意思是移动山岳,填平大海,原来指仙术法力高超,现多比喻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写作文时,适用于“豪迈”“成就”“奇迹”等主题,可以像寨主这么用:移山填海,当然特别难。但只要有信心,愿意撸起袖子加油干,也可以一步步攻坚克难,创造新的奇迹。
7.白云孤飞
唐朝时,狄仁杰在外做官,与父母相隔很远,不能相见。一天他登上太行山,看着家乡方向,跟身边人说父母就住在远方的那白云之下。他着那块白云,直至它从视野中消逝。后来用白云孤飞,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写作文时,可以像寨主这么用:千百年来,游子们在外漂泊,白云孤飞,心中却始终放不下对故土的牵念。因为,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有白发倚门望的老父老母。
8.啮雪吞毡
出自《汉书》。汉朝苏武被匈奴单于囚禁于大窖中,不供应饮食,苏武于是吞食混着毡毛的雪。后用以比喻困境中艰难的生活。写作文时,可以像寨主这么用:只要让心中信仰之火熊熊燃烧,那么,啮雪吞毡也胜似饫甘餍肥。
9.饫甘餍肥
出自《红楼梦》,意思是饱食肥美的食品,形容生活优裕、奢侈。写作文时,可以像寨主这么用:一个人,处于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容易沉迷温柔乡,消弭英雄志。所以,古人说,自古温柔乡,便是英雄冢。
什么是用典?常见典故的含义有哪些?
用典也叫用事,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是指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另外,根据用典的目的,可分为正用典(表意与典敬意一致)和反用典(表意与典故意相反);根据用典的形式可分为明用典与暗用典(多指语典)使用典故,可以使表情达意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赏析时应熟悉常见的历史文化典故,要准确点明运用的是什么典故,用典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常见典故含义
設笔一一弃文从武
楼兰———边境之敌
折腰一一屈身事人,常反其用之化碧——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蒙受
冤枉
五柳——隐者的代称
三径——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长亭——送别地的代称
杜鹇——渲染哀怨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
的惆怅
采薇一一隐居避世
泰离一一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折桂一一科举及第
桑榆一一垂老之年
后庭花—代指靡靡之音
高山流水——知音或高雅的乐曲击楫一一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青鸟一一传信的使者
请缨一一杀敌报国
抱柱一一坚守信约
射天狼一一打击入侵的异族
有关的成语典故集萃之八十一:不可思议
作者按:
洛阳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都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大运河中心”“丝路的东方起点”四张靓丽的名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洛阳,历史事件和名人文化活动很多,因此蕴藉于河洛文化中的成语典故俯拾皆是。这里撷取100个与洛阳相关的成语典故予以介绍。今天推出之八十一:不可思议
成语“不可思议”常常被许多人认为它仅仅是一种俗语形式。但其实是有出处的。它原本是佛教用语,指一些事物神秘奥妙,不能用心意去揣测;也不能用言语表达。见于杨衔之的《洛阳伽蓝记·永宁寺》:“佛事精妙,不可思议。”
佛教教义中《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东晋时期的高僧慧远大师所著《维摩义记》解释:“不思据心,不议就口,解脱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为不可思议。”这里的“情妄心言不及”,大概就是说,感觉到了,但话却说不出来。佛家对自身的所处与所归境界的描述,在总是令人向往的,但这种憧憬又不能太具体。类似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含义。
杨衔之所说的“佛事精妙,不可思议”,借用了这个意思,但又包含世俗的意思。形容对事物状况、成因无法想象、不能用语言来形容。从北魏时期,佛教在洛极盛四十年的状况看,“不可思议”这四个字,的确如他在《洛阳伽蓝记》中形容的那样。
北魏自孝文帝迁都洛阳,至天平元年孝静皇帝将都城迁到邺城的40年(公元495--公元534)期间,洛阳的佛教呈现出让后人瞠目结舌的极盛。其中的原因,除了佛教在洛阳400年发展基础外,主要是鲜卑贵族离开本民族文化氛围的孤独感,和由于民族融合带来的信仰危机空前爆发。孝文帝拓拔宏,就是一个的佛教信徒,《魏书·纪七》说他“善谈老庄,尤精释义。”其他的王公贵族,他们不是在伊河北岸的龙门山上造像发愿,就是斋僧布施;甚至有许多人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捐给寺院,自己出家;或者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佛寺。
从《洛阳伽蓝记》所提供的数字看,当时的洛阳,佛寺数量最多时,共有1360多所!那时的洛阳城,可以说是:“抬头见佛寺,处处闻钟声。”不仅如此,北魏给僧尼不纳税的特权,使得全国的僧尼数量达到200多万人。整个国家俨然是一个佛国。
如果这种现象叫人不可思议的话,这一时期所建的永宁寺佛塔,可算得上是更加令人不可思议。永宁寺为北魏时期的皇家寺院。据杨衔之所记:这座佛塔“殚土木之工,穷造型之巧”,创造了我国建筑史上的奇迹。《洛阳伽蓝记》形容这座佛塔“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高复十丈,合去地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以现在的计量单位计算,永宁寺塔的塔身和基台的高度合并大约在230米左右,相当于九十层楼的高度。在塔的顶端有一个镏金宝瓶,体形庞大,“容二十五石”,能装下成吨的水。塔身悬挂四条铁链,浮屠有九级,每个角都悬挂着金铎(duó,铃铛),全身上下共有一百二十个金铎。真可谓金碧辉煌,蔚为壮观。
杨衔之所谓的“不可思议”所指的不知是佛家教义的深奥,更有当时全洛阳城笃信佛教所带来的,包括永宁寺佛塔和龙门石窟在内的建筑奇迹。
【典故是什么意思简单—典故的典】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