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关于钱学森的故事100字—关于钱学森的故事100字以内

时间:03-27 故事会 提交错误

百年大党的100个故事:“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来自:前线客户端

1991年10月16日,“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颁奖仪式在隆重举行。这是建国以来国务院、中央军委第一次向科学家授予国家级最高荣誉称号。这个荣誉称号的唯一获得者就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为浙江绍兴。在开明家庭中成长的钱学森,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1929年,他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在此期间,他对航天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花费大量时间查阅相关书籍资料。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派遣飞机进行狂轰滥炸,上海遭到严重破坏。目睹日军战机肆意横行的钱学森意识到中国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强大的航天工业,才能不再受欺辱。于是,从事航空事业捍卫祖国的想法开始在钱学森的心里扎根。1934年,钱学森放弃自己修习多年的铁路专业,成功考取清华大学第七批庚款留美学生,登上了开往美国的邮轮。

1935年,钱学森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斩获硕士学位。翌年,他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进修,师从著名科学家冯•卡门,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1939年,钱学森获得航空和数学双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中,钱学森提出了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解决了飞机高速飞行时壳体会发生变形的数学计算难题。后来这项公式被普遍运用于飞机翼型设计。也正因为这项公式,年仅28岁的钱学森在美国科学界声名鹊起。随后的几年里,钱学森先后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和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在美国深受重视。

在美国从事研究时的钱学森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怀揣“学成必归,报效祖国”心愿的钱学森万分激动,作出了回国的决定。但就在他积极筹划回国之际,厄运不期而至。1950年,钱学森受到美国司法部移民局的不实指控,继而受到拘禁等种种不公待遇,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软禁生涯。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辗转传回国内。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不仅公开谴责美国政府的不当行为,还积极寻找途径与美国政府沟通,要求美国政府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经过中方的不懈努力,历经磨难的钱学森最终于1955年10月1日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

归国时钱学森一家人的合影

回国后,钱学森在中央的支持下迅速投身到“伟大的建设高潮”中去,带领科学家们创造出无数奇迹。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加上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发展国防尖端技术成为燃眉之急。钱学森坚信“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从此全面开展相关研究。1956年初,他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同年10月,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此后数年间,他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钱学森等人的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至1970年4月24日,中国相继成功完成第一颗原爆炸、第一颗空爆试验和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钱学森(右一)和聂荣臻(右二)主持核导弹发射试验

钱学森的伟大不仅在于为中国的各项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还在于他的优秀品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航天事业初创之时,没有任何外国资料可供参考。钱学森便自编教材,为年轻的科研人员讲授相关知识,还坚持每周与他们讨论技术问题。有一次,新研制的一种导弹型号在发射试验时失败了。钱学森在找出故障原因后召集大家开会。这些年轻人意识到,是因为他们考虑不周导致导弹发射失败。因此,在面对钱学森时,他们愧疚地埋下了头。钱学森微笑着让大家抬起头并说:“如果说考虑不周,首先是我考虑不周,责任在我,不在你们。”这种担当精神给年轻的科研人员以莫大的鼓励,使他们能勇于在错误中总结教训,争取更大的突破。此外,钱学森还多次捐赠稿费、讲课费和奖金,自己却数十年如一日,保持着简朴的作风。正是钱学森的悉心授教、勇于担当和简朴等优秀品质,让中国航天等事业完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辉煌历程,并在一代代科研人员的手中接续发展。

钱学森授课时的场景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数年坚守与奉献。多年以来,钱学森以其举世瞩目的卓越贡献和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获得了世人的广泛认可。人们称他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和“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还将小行星3763命名为“钱学森星”,以此纪念他的卓越贡献。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斯人已逝,但人们不会忘记钱学森的伟大功绩和高尚品质,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更是民族的脊梁、中华的灯塔,他向整个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实力与风采。

(作者简介:刘梦演,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桂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研究员)

作者:刘梦演 李桂华责任编辑:金蕾蕾

钱学森与“东方红一号”的故事,让人热泪盈眶

刚过去的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东方红一号”升空50周年。这让我们不得不想到当初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时令人激动的场景。1958年7月-8月间,中国科学院成立“581组”,组织协调卫星和火箭探测任务,组长钱学森,副组长赵九章、卫一清。从此中国拉开了探索宇宙的序幕。周知南所著《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吉林文史出版社)就为我们讲述了钱学森的航天故事。钱学森回国以来,连续取得了导弹、战略导弹和卫星发射等一系列国防高科技的成功。他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航天之父”,他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尊重。

年轻的科学家们说:“只要钱老同我们在一起,大家心里就踏实。”

年轻的科学家们在钱学森的指导下,昼夜奋战,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接着,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卫星的总装。

1966年6月下旬的一天。七机部第一研究院火箭发动机研究所的试验大厅。“长征一号”火箭滑行仿真试验正在紧张进行。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第二级火箭燃烧剂燃烧完之后,到第三级火箭点燃之前,在二百多秒的滑动飞行段内,需要进行姿态控制,消除滑行的干扰,以便为第三级火箭发动机点火建立必需的姿态条件。为解决滑行段喷管控制问题,必须进行滑行段晃动仿真试验。可是,在试验中出现了异常现象:滑行段的晃动幅值有几十米之大,这势必影响第三级火箭点火进入预定轨道。

在试验现场,专家们陷入了沉思,苦于找不到克服晃动的办法。

钱学森赶来了。当他详细观察了试验过程以后,随即组织参加试验的专家们分析、讨论。他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然后从容镇定地说道:

“不要紧的。这种现象是在近乎失重状态下产生的,因此,原晃动模型已不成立。要知道,这时候的流体已呈粉末状态,晃动力很小,不会影响飞行。”

一番精辟的分析,使在场的专家们茅塞顿开,大伙儿的心顿时变得踏实了。

后来的多次飞行试验证明,钱学森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

1970年4月18日,火箭与卫星开始垂直测试。

4月23日,周恩来总理发出预令:“如果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做好,希望能在4月24日或25日发射。”

钱学森接到周总理的预令以后,穿上那件绿色的棉军大衣,迎着刺骨的寒风,来到发射现场。他在发射架下,慢慢地踱着步子,认真地思考着眼前的发射工作。他想到,周总理之所以选择要在这两天内发射,一定是考虑到国际、国内诸多因素以后,才做出决定的。发射是不能再拖了。

霎时间,一阵裹挟着沙石的寒风迎面袭来,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他置身于戈壁滩,两眼凝视着东方,不由得想到了故乡杭州。他想到,家乡的春风大概已经吹开了桃李杏梅,已经吹开了杜鹃牡丹。但是,在酒泉基地,依然是春寒料峭。这时,他想到了一句古诗:“春风不度玉门关。”

他抬眼望去,那高大的发射塔架巍然挺立,那乳白色的火箭,犹如一把倚天长剑,矗立在戈壁大漠之中。

1970年4月23日,发射基地的火箭和卫星通过了最后一次测试检查。指挥部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认为可以实施发射,并将发射时间定为1970年4月24日晚9时30分。

钱学森在发射任务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同时,上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批准。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准备,进入最后一天,只待毛主席最后批准,明日即可升空。中国人几百年来飞天的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

这最后一夜的等待,对于钱学森来说,显得格外漫长。

时间已近午夜了,钱学森住宿和办公用的车厢里的马灯依然亮着。因为当时的发射基地还没有建起招待所和指挥部,每次发射火箭试验,参试的科技人员和指挥部,都住在从北京开往酒泉发射基地的专列上。按理说,火箭和卫星已经进行了最后一次测试检查,发射任务书上他已正式签了名,中央军委业已同意了这次发射,只待毛主席批准了。近一个时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休息的钱学森,今夜正好是一次难得的休息机会,理应抓紧时间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了。可是,他却没有丝毫睡意。

发射卫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任何一点儿故障,都可能导致全局的失败,乃至酿成大祸。钱学森虽说对已经竖立在发射架上的火箭和卫星做过多次测试、检查,心中有了底数。但是,只要没有将卫星送上轨道,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他作为现场的技术总指挥,此时怎能放心睡大觉呢?

钱学森将火箭和卫星上的大小技术环节,在脑子里又过了一遍“筛子”,这才站起来伸展了一下腰身。他凭窗探望,只见远处发射场灯火辉煌,耀如白昼。发射场的解放军官兵们正在紧张忙碌着,场地上晃动着他们来回奔走的身影。这是一支常年驻守在戈壁荒滩,多次经受严峻考验的部队,应该说是和平建设时期最可爱的人。他们为了民族的崛起,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给钱学森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当他把视线转向黑洞洞的夜空时,又一桩使他烦恼的事涌向心头。原来,这一带的天气近几天一直很坏。火箭、卫星发射的气象条件很重要。在彻夜不眠的思虑中,钱学森又迎来戈壁滩的黎明。钱学森走出车外,呼吸着这里清晨凛冽的寒气,精神为之一振。他朝着发射场的方向走去,路上看到加注分队的年轻官兵们,乘坐着加注车,从身旁驶过,一路上撒下嘹亮的歌声。

1970年4月24日上午,加注队完成了给运载火箭一、二级加注推进剂的任务。

火箭和卫星进入发射前八小时的准备程序。

下午3时50分,直通中南海的红色保密电话的铃声响了。钱学森急忙抓起电话,听到周总理在电话中说道:“毛主席已经批准这次发射。希望大家过细地工作。要一次成功,为祖国争光!”

这振奋人心的号令,迅速传遍发射场地的各个岗位。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和周总理的嘱托,人们更加精心地进行着最后几个小时的准备工作。

发射时间,初步定在24日晚9时到9时30分之间。

晚7时50分,周总理再次打来电话询问情况。钱学森就火箭和卫星的情况,回答了总理提出的问题。并表示,这次发射成功是有把握的。

周总理在电话中笑了。因为他听得出来,钱学森对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怀着充分信心。周总理向基地的人发出了最后一道指示:

“不要慌忙,不要性急,要沉着,要谨慎。关键是要把工作做好。”

这期间,压力最大的莫过于钱学森了。只是,这位才华横溢的大科学家,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且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他始终不急不躁,沉着冷静,脸上总是挂着那种安详的微笑。细心人只有在他踱步的节奏变化中,猜测着他内心不时荡起的微波细澜。为了今天,他已经度过了2000个日日夜夜的幽思与焦虑。现在,火箭发射在即,他的心情反而显得平和了。因为,他相信,他率领的这支年轻的航天队伍是靠得住的;他相信,发射基地那些无所畏惧的解放军官兵是靠得住的;他相信,经过反复测试和检验的火箭和卫星是靠得住的。此刻,钱学森充满信心地对发射基地的司令员说道: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建议发射时间为9时35分,不再变动了。”

“同意。”基地司令员做出果断的回答。

1970年4月24日晚9时5分,指挥员下达了“30分钟准备”的口令。紧接着高音喇叭里响起了“全体人员立即撤离现场”的命令。

大漠的春天,姗姗来迟。9时许,西部的天空还留有落日的一缕余晖。但是,随着那一缕红色余晖的隐匿,无边的戈壁黑蒙蒙的夜幕在迅速降临。钱学森抬头看了看阴沉沉的苍天,厚厚的乌云笼罩在发射场的上空,丝毫没有裂开缝隙的样子,他的心情不由得又变得沉重了。

就在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发射场上空的云层,突然神话般地裂开了一道“长廊”,并且继续向着火箭即将飞行的东南方向渐渐延伸出去。“长廊”里,星光闪烁,清晰可见,简直是上帝精心设计出来的一条飞向太空的光明通道。

望着这神话般的情景,人们欢呼雀跃。凝结在钱学森心头的一团乌云也随之消散了。

9时34分,天空升起一红一白两颗信号弹。

“1分钟准备!”

高音喇叭声戛然而止,戈壁滩顿时变成了无声世界。

这时的钱学森,心头像一潭秋水,平静得很。他什么也不去想,什么也不用去想了。

1970年4月24日晚9时35分,当倒计时器闪出“0”字时,指挥员下达了“点火”的命令。

只见操作员的手指对准了“点火”电钮,有力地一按,树立在发射台上的“长征一号”火箭的发动机,喷射出橘红色的火焰。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乳白色的“长征一号”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一号”卫星,腾空而起,直向那个“发射窗口”飞去。

18秒以后,火箭开始拐弯,朝着东南方向越飞越快。转瞬间,便在茫茫的夜空中消失了。那火箭,也将钱学森等航天人的心带向了远方。

10分钟以后,从数千里以外的观测站传来了令人振奋人心的声音:

“星箭分离!”

“卫星入轨!”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终于从世界东方升起来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终于同苏联、美国的卫星并驾齐驱遨游太空了!

此时的钱学森,眼里噙着泪水,心潮在翻滚。多少年来,他梦寐以求的便是这样的时刻——我们的祖国终于跨入了航天时代啊!

钱学森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两行喜泪从他的面颊上流淌下来,他顾不得去擦,便和卫星小组、火箭小组的成员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在他的那节办公室兼寝室的列车车厢里,人们喊呀、唱呀,任凭泪水飞溅,任凭激情宣泄。

这是喜悦的泪水,是自豪的泪水,这是多少年来苦辣酸甜凝聚成的泪水啊!

为了中华民族的航天梦,为了共和国的繁荣富强,他们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曲折,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

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读者报》封面欣赏:

【关于钱学森的故事100字—关于钱学森的故事100字以内】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免责声明:部分作品来自网友发布,或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更好的传递 好内容 ,正能量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者您不想在本站发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删除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