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碧云天 黄叶地 范仲淹戍边:以守为主,训练强军,稳固边疆防线

时间:05-29 民间故事 提交错误

三年艰苦戍边,范仲淹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另外两首流传千古的诗,大概就是在这段时间写成的。

一是《苏牧栅》,表现思乡之情和游子之情:

“蓝天,地上黄叶。海浪上有秋色,浪花上有冷绿烟雾。

山映夕阳,天接水光,芳草无情,甚至超越了夕阳。

心灵在故乡悲凉,思念在旅途中追寻,除非夜夜有好梦,否则人是睡不着的。

不要一个人站在月光高楼上,酒入愁肠,化作思念泪。”

本诗前半部描写深秋的景色,绚烂多姿,犹如一幅中世纪的油画;后半部则改变笔法,把思乡之情、游愁之情写得妙趣横生、意境深远。全诗缠绵婉约,却又保留了庄严清朗的精神。邹志摩《远志斋词中》说:“范希文的《苏牧栅》前半部词句优美,后半部又有纯洁柔情,成为绝唱。”

另一首是热情奔放、缠绵悱恻、潇洒自如的《走在御街上》:

“落叶散在香阶上,夜深人静,寒声断断续续。

珠帘卷玉楼空,天光淡薄银河垂地。

每年的这个夜晚,月光明亮如丝线,拉得人千里之外。

难过得不能醉,酒未到泪已成泪。

昏暗的灯光闪烁,枕头倾斜,我知道一个人睡觉的感觉。

事已至此,我眉间心间,无可避免。”

“心碎悲痛,无缘醉;酒未到泪已成泪。”这几句悲痛欲绝,是极度动情的文字,犹如一首缠绵悱恻的相思诗。徐昂孝说范仲淹是“铁石心肠的人,却能写出惊心动魄的文字”,他坚信“无情未必是英雄”。

在范仲淹等人的苦心经营下,宋朝边境的形势得到了很大的好转。饱受战乱之苦的宋夏边境人民迫切希望早日停止战争,重建家园。双方使者开始往返于兴庆府(今银川市)和汴梁之间,商议和约。庆历四年(1044年),双方正式达成和约,西北局势由险转危为安。范仲淹在边境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后来范仲淹去世,边境人民自发为他建庙祭祀,羌族人民派出数百头领前来吊唁,犹如哭父一般。 南宋朱熹在《名臣录》中说,西夏人崇敬范仲淹,互相告诫:“小范老子(范仲淹)腹有万兵器,不如大范老子(前辈范庸)好欺负。”书中还记载了边疆地区流传的一句民谣:“军中有韩(齐),西寇闻之惊恐。军中有范(忠安),西寇闻之惊恐。”

由于宋夏战争,宋朝军费急剧增加,国内矛盾激化,小规模的暴乱、骚乱时有发生。庆历三年(1043年)年底,赵祯急于稳定政局,战争一结束,就立即将范仲淹调回朝廷,提拔为侍郎,支持他进行变法。范仲淹提出十条变法建议,重点是整顿吏治,限制大臣子侄出任官职。但这些改革举措触动了保守官僚势力的利益,这些人强烈不满,攻击他拉帮结派,制造阴谋诡计,阻碍“庆历新政”的推进。 庆历五年(1045年)初,在反对派的大力攻击下,参与“庆历新政”的富弼、欧阳修、奚宗亮等相继被贬;范仲淹无奈,只好奋勇退却,请求辞去宰相职务,镇守登州。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一个即将参加科举的年轻人,到宗庙求签。他曾在应天府读书五六年,成绩优异,信心满满,想问能不能当宰相。第一次算命,结果显示自己当不了宰相。他又求了一次签,心里暗暗祈祷:“若当不了宰相,就当个良医吧。”可是算命的结果还是显示自己当不了宰相。他便勃然大怒,把签扔在地上,叹息道:“我一个男人,这都不能干,那都不能干,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这个26岁的年轻人就是范仲淹,这个故事被记载在《能改斋漫录》中,也成为了“不当相,当医”这句名言的由来。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范邕病逝,母亲谢氏贫苦无依,只好改嫁山东朱姓富豪,并改名为“朱说”。范仲淹长大后,从朱家骄横子弟口中得知身世,愤然发誓“夫子当自立”,要建立自己的家族,振兴范家。他“泪别母亲,赴应天府”求学。

应天府虽然是“公费学堂”,但范仲淹仍需自理生活费,“文学靠亲友”,只能吃稀粥,深夜累得睁不开眼,便用冷水让自己清醒,继续读书。一位同学是应天府留守的儿子,好心送来一些好吃的,他根本没尝,任由食物发霉。同学责怪他时,他便鞠躬致谢,说:“恩情在心,谢谢!只怕一时享受了美餐,日后再也吃不下苦头了!”有一次,真宗赵恒视察南京,典礼隆重,同学们挤来挤去,只为一睹“皇帝的真面目”。范仲淹仍关起门读书,说:“日后再见,未必来得及。”?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科举,受到真宗赵恒的接见,还荣幸地参加了皇帝赐宴。此后几十年,范仲淹立下赫赫战功,平定江淮蝗灾,修筑“范公堤”等。但由于他喜欢向高层“挑刺”,仕途如坐电梯,上上下下,几经沉浮。章献皇太后刘娥在位时,他指责仁宗赵祯率众百官为皇太后祝寿,随后又要求皇太后还政,被贬苏州;赵祯掌权后,他原本受人器重,却上书议论国事,讽刺时弊,要求改革,结果得罪宰相吕夷简,再次被贬饶州。

范仲淹本是锐意进取、奋发图强、坚韧不拔之人,眼看自己已年届五十,却一事无成,便有些灰心丧气,怨声载道。一天晚上,他在读《三国演义》,突然觉得很无聊:曹操、孙权、刘备三人使尽浑身解数,也不过把天下分成三份,而“天下无一人能活到百岁”,还不如“刘伶醉酒”呢!第二天,他便把好友欧阳修叫来,两人喝得酩酊大醉,手牵手上街唱《提引灯》:

“昨晚看了蜀史,把曹操,孙权,刘备都笑了。

在用尽所有招数并浪费时间之后,我只得到了三分之一的世界。

仔细想想,还不如跟刘玲一起喝个烂醉。

没有人能活到一百岁。年轻人愚昧,老年人憔悴。

只有中年青年才能够忍受名声的束缚。

一流人物与富人,问白发,如何避免。”

他到郊外散心,看到百花岛周围花开蝶飞,不禁自嘲:“我到桃花源了,是吗?我要当陶渊明!可笑的是,我当年的理想,是当一个良臣,一个良医!”他还赋诗《定风波》,并伴着鼓声高歌:

“满城丝丝美人,春意将尽,我到百花岛寻花去。”

花儿倒映在水中,一望无际,恍若世外桃源。

山中隐士安逸享乐,不必惊讶,功成名就,都是时间决定的。

金莺啼鸣,蝴蝶翩翩起舞。这是上天的恩赐,却让我感到悲伤和不快乐。”

但这种颓废消极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一件震惊全国的事件引起了他的注意。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部首领元昊突然建立西夏国,称帝,并调集十万大军入侵宋朝。不到两年,宋朝兖州以北数百里边境村落,大部分被西夏军队劫掠或夺取。元昊心高气傲,扬言要灭亡宋朝。面对国难,范仲淹立刻忘却了“桃花源记”,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强烈要求亲赴前线。这场战争打得宋廷猝不及防,有人主张进攻,有人主张防守,争执不下。赵祯也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 危难之时,赵祯赶紧召见范仲淹,先恢复其“天章阁候制”的爵位,又封其“龙图阁直学士”,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兖州牧,防御西夏。

康定元年(1040年)秋天,已五十二岁、白发苍苍的范仲淹紧急挂帅,奔赴西域战场。秋天的边塞,与繁华热闹的京都犹如两个世界,万物凋零,随处可见断壁残垣、尸横遍野、废墟流民。范仲淹登高远眺,但见夕阳西下,霜雪漫地,孤城默立,炊烟长袅,连大雁也不愿停留,呜咽着向南飞去。他心情十分沉重,深夜无法入眠,便借着灯光写了几首《渔光曲》,寄给京城的欧阳修。这些诗句都以“秋到边塞”开头,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下面这首:

“秋日塞上景物变,不留意衡阳大雁离去。

边陲的声响四起,万重山中,孤城闭于长烟斜阳之中。

一杯酒,家在千里之外,直到颜然刻骨,无路可归。

羌笛长鸣,霜雪覆地,百姓无眠,将帅白发,将士哭泣。

五代至宋初,盛行柔美的“花间诗派”。范仲淹的《余家坳·边塞秋景别》悲壮凄凉,意境雄健,堪称“宋代第一首边塞诗”,一扫“花间派”柔美无骨之风,为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诗风铺平了道路。欧阳修对此十分欣赏,称赞之后开玩笑说:“习文,你总写‘秋到边塞’,真是可怜的边塞主啊!”

欧阳修毕竟是一位没有上过战场的读书人,无法体会“孤城闭关”、“无归路”、“将士泪流满面”的苦楚、凄凉和悲痛,认为战争的胜利真是“在谈笑间,敌人化为灰烬”,甚至羡慕这位朋友能亲赴战场“真是一位大元帅的职责”,并热情祝贺,“捷报频传,贺酒纷纷”。

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范仲淹收到好友奚宗亮的岳阳楼图,奚宗亮说自己被贬岳州后,曾整修岳阳楼,想把历代名篇佳句刻在楼上,并希望他写一篇文章以资纪念。于是,范仲淹为了鼓励这位落难的朋友和“志不达意,屡遭挫折”的自己,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岳阳楼铭》。“莫以物喜,莫以己悲”、“以忧进,以忧退”、“先忧天下之忧,后乐天下之乐”等名言,被广泛传颂,成为范仲淹思想的象征。

范仲淹可以安息了。虽然他担任“副宰相”只有一年多一点,但他的后人还是把他恭敬地载入了中国“良相”的史册。南宋骆大经在《和林语录》中说:“国人中,当以范文正为第一,傅汉不如。”《宋史》:“感恩议论天下事,无私无私。当时士大夫严谨正直,而范仲淹首创之。”元人评价他,“千百年来,也只有一二。”

作为人格楷模,范仲淹对后世影响深远,可谓“山云浩荡,江河浩荡,师风如山高水长”。无数后人受其启发、鼓舞。苏轼也曾提到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说他“与范仲淹相识十五年”。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的《渔樵》和《苏牧札》已风靡全国,并传到了四川。那时苏轼还是个扎着小辫的小男孩,跳来跳去,听着村里教师的议论,在旁边偷看,就能背诵这些诗。一天,京城里来了几个书生,聚在一起讨论《庆历圣德诗》,小苏轼也过来问问题。村里教师很不耐烦,生气地骂道:“小孩子,你懂什么!别胡说八道,滚!”

小苏时很不服气,跳起来大叫:“他是天上的神仙吗?如果是,我不敢问;如果他只是我一个凡人,那为什么不问他呢?”

老师们听了十分惊讶,一个个都眨着眼睛,把范仲淹的故事一个个讲给他听,最后说道:“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都是杰出的人物啊!”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京赶考,考中了状元,他兴奋地拜见自己的“偶像”,却得知范仲淹已去世,他感到非常失落和遗憾。不久,范家举行了追悼会,苏轼也前往吊唁。他抚摸着范仲淹的墓碑,读着碑文,泪流满面,哭道:“先生,我认识您十五年了,却从来没有能够亲眼见到您,这难道不是缘分吗?”

传: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人,唐代宰相范里冰后裔,官至宰相,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文集》,《全宋词》收录其诗五首。

【碧云天 黄叶地 范仲淹戍边:以守为主,训练强军,稳固边疆防线】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