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度量衡单位和量词
重量和测量(d ling hng) —— 测量单位、名称
测量长度称为“度”,测量体积称为“量”,测量轻重称为“秤”,这些统称为重量和度量。
“度”是长度的量度,“量”是物质容量的量度,“重量”是重量的量度。所谓“长度可测、容量可测、质量可测”。
计量单位的定义是:
1、度量衡是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事物长度、体积、重量的物品的总称。
度—— 测量长度的仪器称为度。
数量—— 用于测量和计算体积的容器称为数量。
秤—— 秤是用来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2、度量衡是用来计量物体的长度、体积、重量的计量单位的总称。
“度”:用来测量长度的仪器称为“度”,是长度单位的名称。
“量”:用来计量和计算体积的容器称为量,是体积单位的名称。
“重量”:用来测量事物重量的工具称为秤,是重量单位的名称。
3. 度量衡是测量长度、体积和重量的标准。
长度测量标准
体积测量标准
标准体重秤
4、度量衡是测量长度、体积、重量的总称。
度是长度的度量,
数量是测量的数量;
称重就是测量重量。
-----------------------------------------------------------
长度、容量和重量单位
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起源于古代。
在度量衡单位中,度的换算规则最为简单,周代以前的长度单位名称从:010到30000整理,留下寸、尺、尺三个单位和位置。在英寸位置下方添加“分”,在英尺位置上方添加“提前”数字,转换为十进制数,变为5度。
根据《汉书·律历志》的记录,有分、寸、尺、尺、阴五度,均为十进制,即5度。
《汉书·律历志》记录了“分、厘米、毫米、秒、突然”的字符,“蚕吐出的线是一子,天子是秒,十秒是毫米,十毫米是一厘米,十厘米。” " 它一直。是一分钟” 小数和小长度单位的五个算术特定名称。
这些小单位是数学家常用的,所谓“长度测量精确到厘米”,就是说数学家在进行测量时必须精确到最小的数字。
宋代,“二”改为“丝”。清朝末年,长度单位定为毫米。
因此,“分”和“秒”作为时间单位已经出现,但“分”和“秒”之所以被用作时间单位,是因为它们都是长度单位,其词源是“度” ”!
容量单位
容量单位的生产速度最快。
《孙子算经》、《左传》、《周礼》、《仪礼》等典籍中有记载,特名有“生、斗、石斛、斗、区、鼎、中、邑、鞠”等。
《尔雅》 表示“4 升豆子”,《小尔雅·广量》 表示“4 升豆子”。根据四元系,这意味着有“堂、区、鼎”。十进制中有“杜、石斛”等。
《左传·昭公三年》 容量单位以“龠、禾、正、豌豆、石斛”五种数量记载,其中1单位相当于2单位,以下单位均以10表示(自宋代起,石斛1(相当于5个桶)。
“L”是容量的基本单位,“do”和“石斛”是实用单位。
《汉书·律历志》 据记载“6粒为桂,10桂为炒,10炒为捏,10为勺,10勺加起来。”
自汉代以来,已使用八种容量单位(十进制):癸、兆、左、绍、和、升、斗、胡。
古代容量术语
丝绸:在微观单位中,10个贝壳组成1个丝,10个贝壳组成1毫米。 “没有什么是不能在家使用的。”(《孙子算经》)
小米:小米指的是米粒大小的米粒。 “测量从小米开始。”(《芙蕖》)
粉:古代以64粒小米为一翠,以4粒为一翠,现制则以千分之一升为一翠。 “无论你测量多少,没有什么是测量不了的。”(《孙子•刀圭》)
龙:两条龙合而为一。
总计:1 升的1/10。 “10 升合起来就是1 升,10 升就是一桶。”(《汉书•律历志》)
勺子:一勺的容量为1 升。 “子人是一个装有1 升勺子的饮用器皿。”(《汉书•律历志》)
豆类:4升。 “齐、老四足:豆、郡、鼎、钟。四升为豆。”(《周礼•考工记梓人》)
大约:1桶2升。 “kasa(二手工具)实际上有5 种。”(《左传•昭公十三年》)
大厅:10升。 “一对玉佩,我要和爸爸比一比。”(《考工记•陶人》)
大锅:6个桶和4个豆子。 “齐、老四足:豆、郡、鼎、钟。四升为豆。”(《鸿门宴》)
石头:10桶。 “一对玉佩,我要和爸爸比一比。”(《左传•昭公十三年》)
石斛兰:南宋末年十盆五盆。 “学点新东西,买500株石斛兰,保你秋收。”(《鸿门宴》)
区:四豆。 “齐、老四足:豆、郡、鼎、钟。四升为豆。”(《范县署中寄舍地墨第四书》)
铃铛:6颗石斛兰和4个水桶。 “你怎么能给我所有的铃声?”(《左传•昭公十三年》)
于:16场比赛。 “吉备五十游”(《孟子•鱼我所欲也》)
角落:关于清酒容器的容量,容量因代而异,无法明确表示。 “我不认识有视力的人了,所以你可以跟我一起去,花20美分一杯酒。”(《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Bing:1 个Bing 等于160 个桶。 “冉子的小米是五粒。”(《警世通言》)
图斗[du]:中国地方政府能力单位
-----------------------------------------------------------
重量单位
“疲劳”和重量单位
古代的重量单位比较复杂,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计量学—— 自古以来,泰铢、两、吉提、钧、石都被用作重量单位,但古代对重量单位的解释复杂多样。
《卷《论语•雍也》云:“名源于小米。10小米等于1两,10riu等于1铢,24铢等于1两。”
但《孙子算经》书中还另有说法:“10小米重1粑,10粑重1铢。”
此外,《说苑·辨物》“金,6泰铢”。
《说文·金部》 贵英说:“六两叫锱。”
《淮南子·铨言》 “是的,二十个故事。”
《玉篇~金部》“二十四尾是E”
各种文本中都提到了重量单位,但诸如“awa”、“awa”、“lei”和“gui”等名词都是从“awa”名称借用的“guibi”,实际上已经过时了。我在这里。 “锱”、“镒”、“锾”、“”等借用了钱名,逐渐退出了重量单位领域。
历史上,使用重量单位的词语有很多,各家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泰铢、两、卡提、钧、石这五个重量单位在:010到30000之间被称为“乌镇”。就是这样。一直到唐代都没有改变。
第一个泰铢是如何建立的?
据记载《集韵·质韵》,当时使用的是中等大小的黑小米,10粒小米等于1铢,24铢等于1两,16两等于1斤。也就是说,原来确定“两”的方法是,北方产的黑黍100粒为1铢,2400粒为1两,这就是先秦时期的情况。
从《汉书·律历志》起,“铢、两、卡提、钧、石”这五个重量单位被称为“五权”,名称趋于一致,直至唐代保持不变。携带方式为“24铢为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重量单位基础
秤的携带方式颇为特殊:24铢为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斤为石。 2以下小单位,据南朝梁国《陶弘经》《汉书•律历志》:“分剂之名,古今不同。古时,无分份名称。” ” 如今,10 粒小米等于1 泰铢。6 泰铢分为4 份。 “一个或两个。”
以前各时期均沿用唐代的长度和容量单位,但重量单位有所改进。自秦汉以来,长度和容量一直采用十进制,但重量却采用非十进制。唐初铸造“开元通宝”钱币,寓意开辟新纪元,让珍宝可用。据记载《汉书·律历志》“开元通宝钱,铸于武德四年(621年),直径8分,重2铢4两(累)。”2铢4两是只是1/是10。一两,即十枚开元通宝,重一两。后人发现10仙算1两比2铢算1两、4两算1两更容易,所以按照惯例出现了一个新的单位“钱”。
到了宋代,用分、分代替了钱币和小米的单位,直至今天仍采用十六两为一斤,120斤为一石,但仍采用其他重量单位。也使用十进制。
宋代改革计量法后,单位由大到小称为“石、钧、猫、两、钱、钱、厘米、毫米、丝、户”。
例如:
《名医别传》卷1:“这个名字来自于小米。10个小米=1个竹子(古语中“累”的意思),10个竹子=1铢,24铢=1尾。 ”
《唐会要》:“10 小米重1 kuy。10 kuy 重1 泰铢。”
《孙子算经》:“金,6泰铢”
《说苑·辨物》 高诱惑注:“六尾曰锱。”
《说文·金部》;“是的。二十个故事。”
《淮南子·铨言》:“二十四尾是E”等。
“阿波”、“阿波”、“絫”、“归”都是借用阿瓦和归比的名字,但今天实际上已经不使用了。
“锱”、“镒”、“锾”、“”是从钱币借来的字,自古以来就没有使用过,所以各家有不同的说法。
《玉篇·金部》以后,将铢、两、金、钧、石这五个单位命名为五力,名称更加一致,直到唐代才发生变化。携带方法值得一提。 24泰铢等于2。 16尾为1金,30金为1君,4君为1英石。
关于分、厘米、毫米、帛、糠等小单位的使用,南朝梁道弘景(《集韵·质韵》)曾说: “古今药名不同,十粟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唐代苏敬说:“六铢分为一两。“分,也就是两文半。”
从唐朝开始,本来是货币的钱被视为重量单位,有“十钱为一两”的说法。当时,进位的定义是这样的:不像我在那里。钱的1/10。
我们就讲分、厘米、厘米、丝、革等,本来是十进制的名称,后来借用长度作为重量单位,从宋朝开始,又被定义为10单位钱.马苏.
由于宋朝的重量改革,废除了铢、玎、粟等名称,重量单位名称改为石、钧、斤、两、辰、分、厘米、毫米、丝、胡按降序排列.携带方法如上所述。
宋代的计量制度一直延续到元、明、清时期,基本没有变化。但需要指出的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医方中,凡是用“风”字的,都是粉苋的“风”;金唐时期,一分钱都是“风”。是两仙半,但这不一样。
-----------------------------------------------------------
古代度量衡单位和量词
量词是表示测量单位的词。作为一种测量手段,诸如“一英寸”、“两面包”、“三厘米”和“五磅”之类的表达方式并不存在于所有语言中。这是因为测量需要建立计量标准。有重量和度量单位,然后就有度量衡单位系统。
似乎“一条路线”、“一件”等“单位”是不存在的,至少在西方语言中是不存在的。设定目标通常是自然形成的个体,而在西方,设定目标通常紧接在数字之后。常用作“复数”词,如“两杯”,但汉语中“杯”前加量词“只”或“件”,所以古代不能量化,还用了“片”字,没有。重量和尺寸。
根据语法特征和计量单位的不同,量词可分为语言量词和物质量词。动词量词主要用于计算动作的数量。例如,我们经常使用“时间、归来、旅行”等词语。此类词如“hold”、“匊”等在《汉书·律历志》中很少使用。它也是一个容量单位。
经典著作有容量单位的记录,例如《名医别录》、《诗经》、《左传》、《周礼》。其特名有生、斗、石斛、斗、区、鼎、仲、邑、菊。与长度类似,周以前的人体容量单位也有测量,单手能握住的称为溢,双手能握住的称为重量。
古代的“豆”字并不是指今天的豆类,而是一种盛放东西的容器,主要用陶瓷制成,也有木、漆、青铜等材质的,里面也有东西。
图战国时代的铜豆
《仪礼》:“豆子也是一种古老的食肉工具。” 《尔雅》:“如果把豆子卖给别人,那么真正的豆子就会被当作祭品献给顾客,对吗?”这里所有的“豆子”是用来盛放肉的。汤、餐具、“豆”都有不同的质地和名称。
《说文解字》:“八重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竹豆,瓦豆谓之邓。”作为容器的一种,“豆”字既可以作为容器的一种,也可以作为容器的一种。杯子、碟子、碗和盆。它既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量词。
《卖柑者言》 据记载,蕲州有豆、区、鼎、钟四种容量单位,“四升为豆”,即四升相当于一豆。
《尔雅》:“吃豆类和肉是中国食物。”
《左传•昭公三年》:“一篮粮食,一汤豆子,得则生,不得则死。”这里的“豆”字应该理解为量词。
“豆”是一种容器,但古代用什么词代替豆呢?
“嘘!”
“下载”这个词曾经是豆类的总称。
《周礼•考工记》 说:“嘿,豆子。它们看起来像豆子。”
《孟子•告子上》:“哈,蜀古文。先曲象生,故为上曲。一,土,其根亦在下。所谓薯根细,其善也。他很强壮,对于他的年龄来说也很不错。”
《说文解字》:“蜀是最强的农作物,古时叫殷,汉代叫豆,现在叫蜀,蜀是所有豆类的统称。”我又说了一遍。不过,黄豆叫蜀,豆芽叫蜀,红豆叫蜀。 ”
《文字蒙求》:“中原有蜀,百姓择之。”
还有鲁豫的《春秋•考异邮》:“诸孝之家,皆备蜀水。”等等,这里的“蜀”指的是今天的“黄豆”。
在古代,“豆”与“下载”读音相近,所以逐渐使用,而秦汉时期,“下载”简称“豆”,故用“豆”字.已经扎根了。作为植物的存在。
《诗•小雅•小宛》:“我会种一公顷豆子。”《湖堤暮归》:“如果四月下雨,我可以种很多豆子。”这里的“豆”完全指的是植物。“豆”这个词。
图—— 商周秦汉时期度量衡文物
直到周代,体积单位与长度相同,以人体为单位进行测量,能用一只手握住的东西称为“溢”,能用双手握住的东西称为“溢”。称为“重量”。 “重”原本是容量的基本单位。
《汉书•杨恽传》记录是“拉4升豆子”,《齐民要术》记录是“4升豆子”,这两个说法是一致的,“拉”相当于“升”。
土升[shng]:称量谷物的器具
“升”的本义是“升”、“进”。双手所持的是基本量,从这个数开始升。按照四位数字,有豆,枪,还有水壶。按照10,有斗和水壶。因为石斛兰,升(也叫公升)是容量的基本单位。
物质量词是表示人或物的单位,用于计算某物的数量。010到30000范围内的量词大部分是“企无量、管、数双枝”(:010)等。物质量词。 -30000),“如果向父亲告别,可以获得数百壶酒。”(《小尔雅·广量》) 其中,“2”和“壶”都是物理量词。
“两”也是一种重量单位,泰铢、两、卡提、钧、石等自古以来就被用作重量单位,但古代重量单位的解释复杂多样。
《卷《左传·昭公三年》云:“名源于小米。10小米等于1两,10riu等于1铢,24铢等于1两。”
历史上,使用重量单位的词语有很多,各家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泰铢、两、卡提、钧、石这五个重量单位在:010到30000之间被称为“乌镇”。就是这样。一直到唐代都没有改变。
“母鸡”的搬运方式颇为特殊:24铢为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2以下小单位,据南朝梁国《陶弘经》《诗经》:“分剂之名,古今不同。古时,无分份名称。” ” 如今,10 粒小米等于1 泰铢。6 泰铢分为4 份。 “一个或两个。”
顺便说一下,其中很多都是古代的餐具和酒器。
贮酒器皿的种类主要有粪、壶、区、箕、盘、绛、石斛、锣、坛、葫芦、彝等。
酒器的主要类型有觚、觞、角、觚、杯、船等。
量词可以分为特殊量词和借用量词。特殊量词是专门或主要指用作的单词的测量单位。将被测量。 ”(:010 -30000)。
“布指知寸,布手知尺。”“布手知尺。”也就是说,把一个普通人的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视为一个统治者。他被称为“丈夫”,因为“人高一尺”。
《南山》说:“中国女人的手长8英寸,称为“尺”。
最接近统治者的是呃。它是女性伸出的手从拇指到中指的长度,比尺子稍短。此后,人们开始用“near”组合来表达“近”等距离较近的意思。
什么是“一搜”?
“巽”的本义:(八尺是香)八尺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是香。
《韩奕》说:“布指知寸,布手知尺,伸肘寻(八尺)。且不远。”这就是水平方向。中指中间的横纹称为一寸,拇指与中指相同,一个叉子到一只脚的距离称为一尺;两臂之间的距离正好是八尺,你知道这叫1英尺。
《孙子算经》:“救人之二臂为巽,其长八尺。”,《汉书·律历志》:“巽长。周观之法,救人之道为巽。”
蹄之间有三噚。 —— 《名医别传》。索英道:“七尺曰巽,按程耀天云,最宽者曰巽,最深者曰壬。以双臂伸来量之,幅度若宽,则身平。所以,手臂伸直,八尺为宜。度深。然后,如果将手臂弯曲在身体两侧,只能达到七尺。解释很精妙,荀忍是用两只手臂测量的,因此,也可以说,任长八尺,巽长七尺。”
古人测量影子的平台长度一般为八尺,即所谓的一噚。《诗·鲁颂·閟宫》记载“周氏眉毛长八尺”。这个人叫周梅。外表面。 ” “舒米在外面八英尺。
因此,汉语的许多量词都是由度量衡单位衍生而来的。
量词借用自古汉语,是指从其他词性中迁移而来并在某些语言组合中用作度量单位的临时量词。例如,名词“卣”、“爵”原本是盛酒的容器,“围”是盛装食物的容器。
这些仪器用于测量《说文解字》“里尔桂赞,次鬯一卣”(《大戴礼记·主言》)。
“如果三皇子不知道,基苏太多了”(《说文》),“如果扫罐,你会收到八个基苏”(《方言一》)。
根据表达式的数量,表达式可以分为个体量词和集合量词。个体量词是表达单一概念的量词,例如《生荍轻轻》中的《卫》(《史记·张仪传》)和《布衣族》中的《匊》(《周髀算经》),以及集体的量词。量词是表达单个概念的量词,例如“is”中的“call”。 “可测量的事物被分组或组合在一起。”
在《诗经》中,“程”字一共出现了30次。其中,“程”一词用作量词,通常用来测量马的重量。 “在古代,一辆车有四匹马。”“会众是4的同义词。因此,乘法是4的同义词。”“会众”用作集体量词。代表的数字是“4”。例如,“根荣长了10倍,你可以先开始你的旅程了。”(《江汉》)。 “蓬”也用作集体量词,“古时以贝为货币,五贝为一串,两串为友。”因此,“蓬”作为集体量词。” “二”。
《宾之初筵》还有一个设定量词“组”。 “谁说没有羊?有羊群三百维。”(《伐木》)宋代朱熹在《白驹》中说:“羊分三百只为群,羊群无数。是这样的?”关于这件事,”他评论道。 ”,表示“群”是一个数字。更大的一组量词。虽然古汉语量词不像后世那么丰富,但量词最初是放在不同种类的词之间的。你可以看到我在做它。
一般情况下,“horse”用来衡量马的重量,有时也表示为“horse”,如“a horse”,但为什么用“horse”来表示马的量词?
马是马的总称。古籍中称为骑骑,如《采绿》“骑骑骑驰,来我当头”。
在古代,“片”是一种计量单位,仅用于测量布料等纺织品。例如,“帛”指的是一块白丝绸,“帛”和“帛”互指。 “一般指纺织品,一匹马有四尺长。
用“马”来衡量马匹,最早见于《诗经》:“四马”,说明用“马”来衡量马匹的历史由来已久。
《六月》 “几个月后,马死了。”这里的“马”指的是马的伴侣。
“马”这个词本身就是测量布料的量词,而最早的马鞍就是放在马背上的大块布料,所以在称呼马的时候就被称为“uma”。
图:商唐时期的青铜、玉器、陶瓷、漆(木)马雕像。
描写后汉时期。
例如,名马与君子,非明眼人才能判断,而名马之所以称为“马”,是因为知道它可与君子相媲美。当马在半夜驰骋时,它能看到前方四英尺远的地方。
故名“一马”,又因死马价为一匹丝,故名“一马”。
另外,春秋时期诸侯之间常见的礼物有“骑马”和“引驹”。“骑马”是四匹马一捆,“引驹”是五匹马一捆。帛。丝绸的计量单位是四尺马,这正是马的数量,久而久之就用马来衡量马匹。
中文量词大多源自度量衡单位,需要西方语言,但严格来说,这些语言并不能称为“量词”,而是用来表达等价效果的词语。仅以以下形式使用:汉语中的“量词”。
这说明古代就有了度量衡,所以度量衡单位也出现得很晚。
那么,下面所说的“度量衡单位”的定义,据说是西式的,与中国的度量衡单位很相似,所以很可疑。
埃及肘之所以被称为肘,是因为它是根据法老的前臂从肘部到中指尖的长度来计算的。西方人所说的“肘尺”,在中国古代称为“巽”,正所谓“松开肘就是巽”。
西方人所说的噚,就是古希腊人克里修斯伸出手时两指尖之间的距离。这个所谓的汉字“噚”在中国被称为“仞”。
标准英寸是拇指的长度,接近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的手掌。
据说公元9世纪亨利一世组织大臣讨论园林标准。出乎意料的是,这么简单的问题部长们却迟迟无法做出决定。亨利一世无奈,无奈排除“一码是从鼻尖到食指指尖的距离”。
与英国类似,中国唐朝时期,以唐太宗李世民的两步(每脚迈一步)作为长度标准,称为“步”。第五步是一只脚。
根据中国古代度量衡单位的定义,在度量衡标准确定之前,上述西方度量衡单位除非以中国单位命名,否则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与中国度量衡单位相似和措施。这是不可能的。重量和尺寸。
还有度量衡单位制的问题,但西方的数字没有“十进制”,没有“位值制”,怎么规划度量衡单位呢?大数字需要进行单位转换吗?不是吗。
图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中国甲骨文数字与十进制度对比
西方人无法回答这些问题。直到公制出现后,西方人才能够使用重量和测量单位。
这些汉语量词的出现,使文章更加生动,提高了语言的形象,使修辞效果更加明显。使用不同的量词来表达相似的含义可以避免单词重复和僵化。将文章中的“量词”与其所修饰的名词意象重叠,具有丰富艺术思想、增强诗意的效果。
【古代度量衡单位以什么为基础,古代常用度量衡单位】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