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愁心明月,随风去夜西”出自唐代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元有此消息”。 全诗如下:
杨花尽尽,秭归哭,闻龙踏五溪。
我寄愁心向明月,随风向夜西。
这里的夜郎是指湖南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 李白当时在东南,于是写下“随风至夜郎溪”。
李白结交的诗人中,王昌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位。 王昌龄,字少伯,生于圣历元年(698年),比李白大三岁。
王昌龄一生官职不高,但才华和名气却很大。 年轻时,他和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一样,努力读书,努力追求仕途。 30岁考中进士,任尚书、刺史; 34岁,被任命为河南省泗水县尉; 41岁时,被贬岭南。 43岁,被任命为江宁丞。 51岁被贬,封为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由于现实生活中缺乏野心,王昌龄的浪漫情怀被隐藏起来。 他的诗大多表达了在危险的生存环境中的挣扎和反抗,也表现出一点无奈和沧桑。 他说,“我长期生活贫困,所以懂得很多”。 危险的事情。”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游历襄阳,拜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当时孟浩然的病即将痊愈,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 然而,孟浩然因吃了一些海鲜,痈肿复发,最终病逝。 王昌龄因此非常伤心。
回程途中,他在巴陵意外遇见了流放夜郎途中的李白。 两人一拍即合,在江上的船上,喝酒谈古今,玩得不亦乐乎。
临别时,王昌龄给李白写了一首《巴陵送李十二》诗:“巴陵岛摇曳至朱坟,闻清江流言。山峦悠长,秋城色不可见,黄昏时水云清。”
李白也始终没有忘记王昌龄的友谊。 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就写了这首《听说王昌龄左迁,龙标元送此消息》给王昌龄,以安慰他。
这首短诗有着相当沉重的情感分量。 一开始选取了阳花和秭归(杜鹃的别称)两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事物,描绘了南方暮春的景象,烘托出悲伤、忧郁的气氛。 这时,诗人听到朋友被流放的消息,心情更加沉重。
接下来,李白写道:“寄愁明月,随风去夜郎西。” 这意味着我把悲伤的思念寄托在明月上,希望它能陪你随风而去夜郎西。 王昌龄被贬之前,是江宁丞相。 要去龙标,必须从江宁逆流而上。 远在扬州,下落不明的李白,自然不能亲自与故友告别,只好将情寄托在千里之外的明月上,寄托对故人的思念。远方来的朋友。 恋爱。
这两句话既包含了对老朋友王昌龄遭遇的深切忧虑,也包含了对当时现实的愤慨和不公,真诚的思念和真诚的关怀。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