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砚台,竟暗藏机关;江山美人,问谁主沉浮?君王胭脂泪,雕手霸王刀!
(一)月下赏石
公元964年的中秋月圆之夜,南唐后主李煜斜倚在碧落宫的碧游床前,面前的几案上摆着一块形大如斗、状如葫芦的金星罗纹卵石,他一手捧着晶莹剔透夜光杯、品着甘甜如饴桂花酒,一手轻轻地抚摸着卵石,那温如蓝田玉、滑如女儿面的手感,让他赞叹不已。
说起这石头,就得从南唐治下徽州的一条山溪说起。这条山溪名曰歙溪,发源于婺源的深山老林之中。由于水流湍急,河中的石头经百万年岁月的侵蚀和冲刷,形成了一块块大小形状不一的卵石,散见于河床之上。唐朝开元年间,一位渔人偶入人迹罕至的歙溪,拾回一块卵石,他发现这块黝黑的卵石质地细腻而又坚韧,上面布满了金星罗纹,就把它刻成了一方石砚,没想到这石砚捧在手中扣之有声、抚之若肤、呵之出水,用于碾墨,磨之无声、润而不滑。这样一来,歙砚声名鹊起,数百年来,大唐文人雅士趋之若鹜,歙砚也就位列天下四大名砚之首。由于歙溪地域狭小、泾流较短,到南唐时,河中卵石已采捞殆尽,后世制作歙砚的石材多是在歙溪附近的山岩中开采,与天然卵石制作的砚台相比,那真是云泥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这块卵石是中秋前几日,一位徽州的山民在歙溪一处数丈的深潭中竭泽而渔,偶然捡漏拾得。这位山民知道这块卵石的珍贵后,怕惹祸端,不敢藏私,就作为“祥瑞”之物敬献给朝廷。
这不,为了庆祝得到这方数百年难得一见的珍宝,李煜就在中秋之夜,举办一场盛大的“赏月品石”大会,与天下臣民同喜同乐。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只见一队云鬓高绾、峨冠博带的乐工从宫里鱼贯而出,为首的是一位手抱瑟琶、凤冠霞帔的宫妆丽人。这位就是李煜的皇后,后世人称之为“大周后”的周娥皇。她不仅生得羞花闭月,而且通书史,工音律,尤善琵琶,幼年时,偶得一部早就失传的《霓裳羽衣曲》残谱,竟将之演绎得出神入化!李煜听后,惊为天人,便立她为后,并发下重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生一世永不相负。此时,大周后正在沉疴之中,为了不扫后主的雅趣,只好抱病带着乐工前来助兴。
随着一声牙板轻响,大周后轻捻玉手,一阵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琵琶声从指端流出……只见又一队如同飞天般打扮的宫娥踏着节拍,从宫里迤逦而出,翩翩起舞。打头的一位舞女轻挪莲步,跃上莲台,随着曲调大开大合地舞动起来。
(二)负心君王
李煜痴痴地看着,此时完全忘却了自己的身份,也不顾自己的皇后在场,竟鬼使神差地从碧游床上跳了下来,几步跃上莲台,挽起莲台上舞女的玉臂蛮腰,跳起了双人舞。
在座的文臣武将有的窃窃私语,有的皱起了眉头。原来,这个舞女是大周后的妹妹,后主李煜的小姨子周薇。一月前,大周后贵恙染身,周薇代表家人进宫探望,就在宫里陪着自己的姐姐住了下来。李煜一看到自己小姨子的容貌体态,比她姐姐当初进宫时还要胜三分,禁不住心猿意马,一下子就把当初的誓言忘到九霄云外,避着大周后对她百般调戏撩拨起来。这周薇才是一个年方十五的及笄女子,怎敌他这花丛老手,一来二往二人就上手入港,周薇便常常趁姐姐睡熟,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去与自己的姐夫幽会。这桩丑闻除了瞒着大周后之外,在宫里是人尽皆知,就连宫外的大臣也有所耳闻,只是不敢明言。没想到这风流皇帝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把他与小姨子偷情的丑态肆无忌惮地表现了出来。
大周后本是一个冰雪聪颖的女子,看着自己的丈夫和妹妹在金莲台上旁若无人地眉目传情、恋奸情热的样子,悲愤难已,心口大痛,禁不住嗓子一甜,一口热血奔涌而出……但识大体的大周后还是强忍着将一口热血吞咽下去,镇定自若地将乐曲演奏完毕,才以身体不适为由,落落寡欢地告辞回宫。
看着大周后寂寥而去的身影,后主李煜并不为意,他兴味盎然地拉着小姨子从莲台上下来,回到碧游床上陪侍坐定。他一边用手抚摸着案上温润的歙石,一边拍着周薇的削肩,意气风发地说:“朕要以江山美人为题,在午门张榜之下,寻一位能工巧匠,刻一方举世无双的歙砚!”
经此一遭的大周后,没几日就大病加重,沉疴不起,一缕芳魂竟自撒手尘寰。后主李煜恐遭天下臣民非议,传旨从厚殡殓,附葬山陵,谥为昭惠皇后,并当朝宣布要为皇后守制三年。为了掩人耳目,他以皇后逝世,悲痛欲绝为由,坚闭宫门,不理朝政,其实,他是整日里与小姨子周薇寻欢作乐,早就把尸骨未寒的大周后忘到九霄云外。
(三)美人横江
就在大周后“七七”之日,一位缟衣素裳的书生揭了江宁城外午门上的皇榜。李煜一看,这不是乐工樊若水吗?顿时喜出望外,此人不仅诗书俱佳,而且醉心音律,痴迷金石雕刻,有南朝第一名士之称。
李煜笑逐颜开地说:“樊爱卿,你要是以朕出的江山美人为题,雕出一方让朕满意的歙砚,朕不仅给你加官晋爵,还要赐你良田美池千顷,你还有什么要求,尽管提来!”
樊若水摇了摇头,讷讷地说:“富贵功名,过眼烟云,不要也罢!我只求陛下把那块歙石交给我,并给我三年的时间,我要背着它行遍我南朝的山山水水,让我对我们南朝的江山了然于胸,再赐我一静室,我一定会给陛下雕制一方流传百世、天下第一的名砚。”
李煜一听,欣喜若狂,当即准奏。樊若水果然便衣简行,背着奇石徒步走出了江宁城。他一路沿着大江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只花了两年时间就走遍了南朝的名山大川、边关要隘,到第三年的年头,他才满面菜色、风尘仆仆回到江宁城外的清凉山。
这清凉山是江边一座山势陡峻、林木苍郁的高山,临江一面如同刀削斧劈,山上有一座千年古刹,是佛家五宗之一的法眼宗的祖庭,叫清凉寺,此山因此而得名。山上筑有一道长达九千尺的石头城,中段有几块巨大的红色丹霞石,从江中远远望去酷似鬼脸,所以又名鬼脸城,原是楚威王的金陵邑。清凉山与对江的天门山隔江对峙,两山之间的江面较为狭窄,水流湍急,暗礁遍布。相传三国时,诸葛亮联吴抗曹,途经此处,说这里是“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
樊若水走遍了南朝的大好江山,却没想到最能代表南朝江山壮美的一处绝佳山水,就在江宁城外。他当即就在江边清凉山下觅了一处石窟住了下来,为了把此处山水原模原样地微缩到这方砚台上,他每天晨起就驾一叶扁舟,用垂钓的丝线测量江面的宽度,每天日落时分,利用夕阳的斜辉目测清凉、天门二山的高度和形制,到了夜里,他紧闩柴扉,闭门谢客,在石窟里日复一日地挑灯夜琢,完全忘情于这方歙砚之中,不觉又是一年有余。
转眼就到了公元968年,大周后已经死去三年有余,后主李煜就迫不及待地要以皇家最高规格的礼仪迎娶大周后的妹妹周薇,史称小周后,并把大喜的日子定在这一年的中秋佳节。就在后主李煜和小周后穿着龙袍、戴着帝后冠冕,坐在碧游宫的大殿之上,接受群臣朝拜贺喜的时候,宫外传来佳讯,樊若水历经三年,歙砚已成,正在宫外候见。
李煜一听,这真叫好事成双,禁不住龙心大悦,连忙传樊若水速速上殿献宝。但见樊若水一袭青衫,手捧砚台,拾级上殿,将一方歙砚奉献到后主面前的案台上。后主一看,眼睛都直了,只见这歙砚的砚田刻的是一轮满月,砚额上雕的是清凉、天门二山隔江相望,山上古寺、树木纤毫毕露,特别是砚额上恰好有一处红斑,被樊若水刻成鬼脸城,真是栩栩如生,巧夺天工。李煜顿时笑逐颜开地说:“樊爱卿果不负朕所托,这是你送给朕和皇后最好的新婚贺礼。”
说着,李煜当即就急不可耐地在龙案上铺开澄心堂纸,让小周后亲手磨墨。没想到这样一来,这方歙砚更显神奇,只见砚田的浓墨经暗孔沁入两山之间的一弯浅槽,恰似一江秋水,整个歙砚顿显盈盈雾气。更让人称道的是,樊若水还在两山之间的江水上,刻着一艘龙舟,龙舟上立着一位美人,在盈盈雾气之中竟然灵动起来,犹如吴带当风,仙子凌波,瞧那美人的神态竟与大小周后都有几分神似。李煜一看,禁不住神思遐往、心花怒放,笑哈哈地问:“樊爱卿,这方歙砚可有名否?”
樊若水淡淡一笑说:“砚背上有题款。”李煜连忙捧起砚台,低头一看,在这方歙砚的背面刻有“美人横江”四个古篆大字,不由得连声叫好:“好一个‘美人横江’,果然把朕的江山美人浓缩在这方寸之间,这方歙砚当得上古今少有、天下第一!”没过多久,这方歙砚的美名就传遍了整个江宁城乃至南朝五十州,天下人都在风传,后主李煜得了一块天下第一的宝砚。
可就在李煜还沉浸在新婚燕尔、又得宝砚的喜悦中时,边关来报,北边大宋朝的金戈铁马已挥鞭南下,一举灭掉了南楚、南吴,对整个南唐呈包围之势,宋朝百万雄师在边关厉兵秣马,江宁城危如累卵。李煜连忙召集群臣商讨护国大计,群臣自然就分成两派,一派主张求和偏安,一派主张依托长江天堑拒敌于国门之外。看着群臣互不相让、争论不休,此时的李煜哪里有心思打仗,他便拿了一个折中的主意,先派人求和,如若不成,再拒敌于长江之外不迟。
没过多久,派出的求和使者就回到了江宁,带回了大宋皇帝赵匡胤的旨意。大宋同意求和,只要后主李煜将他新得的天下第一的歙砚敬献出来,他就保两国相安无事。李煜虽然十分珍爱这方歙砚,但与他的千里江山和宫中的美人相比,只能忍痛割爱。为免夜长梦多,他当即就任命樊若水为献宝使者带着歙砚即日动身,前往大宋都城汴梁献宝求和。
(四)一砚倾国
宋太祖赵匡胤在汴梁城中的金銮大殿上接见了樊若水,樊若水不卑不亢地将歙砚献上,赵匡胤尽管是行武出身,却素来重文,一看这如此巧夺天工的砚台,就爱不释手地捧在手上把玩起来。由于歙砚温润水滑,太祖在翻转赏鉴之时,一时不慎,砚台差点从手中滚落下去,他吓得面无人色,连呼:“好险!”
樊若水站在御阶下冷冷地看着,轻叱一声:“我们南朝盛传陛下在百万军中纵横驰骋,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今日陛下倒叫一方石砚吓得如丧考妣,看来传言有假!”
太祖一听樊若水说话如此大不敬,顿时龙颜大怒,大喝一声“放肆!”满朝文武更是怒发冲冠,提刀相向,只等太祖一声令下,就将他碎身万段。太祖见樊若水依然面不改色,不禁暗暗称奇,想不到江南胭脂之地,也有如此硬汉!他便笑呵呵地说:“是因为朕太喜欢这方砚台,不忍暴殄天物。”
樊若水向太祖拱了拱手,依然镇定自若地说:“这只不过是一方顽石而已,它的产地就在我们南唐的歙溪!有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要陛下挥师江南,一举灭了南唐,一统江山,这天下万物都是您的,何愁得不到一方歙砚?”
这一下,太祖再也忍不住了,一拍龙案,指着他,怒喝道:“李煜虽然昏庸无能,却也算宅心仁厚,你作为南唐的求和使,食君之禄,却不忠君之事,妄挑两国刀兵,朕最烦你这样卖主求荣的奸佞小人,拉出午门,斩了!”
大殿两厢侍卫一得令,就将他拿住,樊若水毫无惧色,一边挣扎着,一边回身向着殿上高喊:“天下大势,久分必合,这李煜小儿荒淫无度,信义弛废,何德何能坐拥江南?江南一日不平,天下百姓一日难逃战难,我原以为陛下是一个心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明君,没想到却是妇人之仁,我樊若水看走眼了!”
太祖看着樊若水一说起李煜就咬牙切齿的样子,心里微微一愣,就挥手喝停了侍卫,不动声色地问:“我看你与李煜似有不共戴天之仇!你有什么隐情,但说无妨。”
樊若水挣脱侍卫,倒头就拜,双眼泪流,哽咽着说:“陛下果然是目光如炬……”原来,这樊若水自小就与大周后青梅竹马,不料大周后被选入宫中,从此后,他就心灰意冷,无意功名,宁可屈身做一个下贱的乐工,为的是能够常常陪伴在大周后的身边,远远地看她一眼就足矣。没想到李煜背信负义,见异思迁,致使大周后饮恨而逝。樊若水说,自大周后离世之日,他就发下重誓:有生之年,哪怕是肝脑涂地,也要誓灭南唐!
太祖听了,喟然长叹:“江南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朕也实话告诉你,朕早就有灭南唐之心,奈何我北方雄师不善水战,大江天堑难以逾越呀,莫非你有好的平南之策?”
樊若水站了起来,一指龙案上摆着的歙砚,笑着说:“平南之策早就摆在陛下的案头,陛下怎么视而不见?”太祖拿起歙砚,不明所以。樊若水几步走上丹墀,指着歙砚朗声说道:“三年前,我假借雕刻石砚之名,走遍了大江南北,对江边渡口圩堤、关口要隘无不了如指掌,这大江天险的确是易守难攻,唯有歙砚刻着的天门、清凉二山之间的江段最为狭窄,这方石砚明里是‘美人横江’,实则是一部‘行军布阵图’。陛下只要按照砚上龙舟的形制,打造八十一艘龙船,冬至日前后,在这段江面架起浮桥,北方雄师就会如履平地,直抵江宁,擒李煜,灭南唐指日可待!”
公元974年,经过数年厉兵秣马,宋太祖突然宣诏水陆并进,多路出击,征讨南唐。十一月九日,樊若水亲率八十一艘龙船顺江而下,悄然而来,一夜之间,就在清凉与天门二山之间一字排开,架起了一座浮桥,直达对岸,精准竟然不差半尺。桥成之时,太祖麾下的猛将曹彬带领十万铁骑,快如闪电船地踏桥而过。躺在温柔乡里的李煜还没来得及调兵遣将,宋军就已经来到了江宁城下,他只好带着小周后出城投降。宋太祖凭着樊若水献上的歙砚大计,几乎是兵不血刃就平定了南唐。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后来,太祖赵匡胤竟然将这方倾国歙砚,又送给了被囚禁的后主李煜。李煜站在高楼上,远望着故国,就是用这块砚台,写出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一传世佳句。这方歙砚何其幸也,不仅造就了一个一统江山的武皇帝,也成就了一个妙词流传的文皇帝,真乃天下无双!
【一砚倾国】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