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玉成的奶奶在世的时候,对媳妇并不好。虽然玉成娘每日起早摸黑忙着养家糊口,却仍常常被婆婆无端责骂。玉成每次从外婆家回来,都看到娘亲受辱吃苦,向邻里们一打听,才知道此类事常常发生,玉成娘却总是逆来顺受,不说婆婆半点不是。
“为了准备祭品,娘累得病倒了,儿子越想越觉得娘太可怜了,当我到了坟前,放好祭品,正当要点燃上坟烛时,突然起了一个怪念,不给奶奶点上坟烛了。”玉成振振有词地说道,“我懂得男左女右的礼规,知道爷爷在左边,所以就只点了左边的一枝上坟烛。奶奶她对娘不好,不配享用我们的祭拜!”
玉成娘听了又气又急,破天荒对儿子训斥起来:“孩子啊,你怎么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来!”一口气接不上,竟然昏厥过去。玉成急得大哭起来,隔壁的何嫂闻声赶来,又是掐人中又是揉胸口,总算唤醒了玉成娘。问清事情的起因后,何嫂劝道:“妹子也不要太生气了,虽然说玉成这么做太不应该,可他毕竟只是个孩子,而且也算是事出有因。”玉成奶奶对媳妇的刻薄言行,何嫂心里自然是一清二楚。
玉成娘慢慢平静了下来,她把玉成叫到床前,柔声道:“你奶奶是个苦命人,儿子、丈夫相继过世,心中凄苦无处排遣,才会对我发脾气,外人不明就里,往往只看到她对我大呼小喝,却不知道她心里的苦处啊!”长叹了一声,她继续说,“且不提这些,奶奶对你这个孙子总是疼爱有加吧?你可还记得三岁时一次百日大病,奶奶天天五更起来朝天烧香,求菩萨把她的寿数添到你的命上!”
玉成依稀记得生病时,奶奶曾细心地照顾他,苍老的脸上满是慈爱和焦灼的神情。想到这里,玉成深深地感到自己错了。他向娘恳求,重上坟山,补点一枝上坟烛,向奶奶赔罪。于是,玉成请何嫂留家照看母亲,自己重新上了山。他跪在墓前,想起奶奶对自己的种种疼爱,心中越发愧疚,不由得哭出声来。玉成娘久等不见儿子回家,好生挂念,才要何嫂搀扶着她赶到墓地。
听到这里,陈思源不由得对“卖田筑墓”的玉成娘心生敬意,这真是一位贤惠的好媳妇,也是一位谆谆善诱的好母亲。今天的事,不正是他为编著书籍所一直在寻访的孝贤故事吗?为了能得到更多翔实的资料,他又向玉成娘打听起了她的身世。
婆媳之道
十多年前,凤凰山南面的钱塘江边有户姓李的人家,住着夫妻俩和单丁儿子。那年元宵,李家从杭州城北武林门外一个书香之家迎来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媳妇,她就是现在的玉成娘。
成亲半年,小夫妻同耕共读,情深义重。玉成娘温婉贤惠孝顺有礼,公公对她赞不绝口,只是婆婆始终对这个媳妇有些莫名的隔阂。玉成娘不由想起出嫁前夕,母亲对自己所说的那番话。她便按照母亲的教诲行事,终于慢慢地打开了婆婆的心扉。不久婆媳之间渐渐亲密起来。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四邻六亲无不羡慕。
常言道“十年好媳妇熬来个恶婆婆”,这种不幸的世代轮替,正是陈思源近来日思夜想的著述难题。他不由好奇地插口问道:“你母亲对你说了什么,这般有效?”
玉成娘回想旧事微微一笑。原来她母亲身为婆婆,切身有感婆媳之间相处不易,因此早早地交代女儿,到夫家后要对婆婆格外孝顺和体贴。
她告诉女儿,凡为母者,十月怀胎生下儿子,从哺乳、抚养到长大,辗转膝下,多少年月日夜相随。含辛茹苦等到了儿子成婚,好比耕种得到了收获。这时候儿子在母亲心目中是何等地宝贵。而有了媳妇,儿子难免会减少与母亲的接触,这就是常有人说的“讨了媳妇,丢了儿子”。这能怨谁呢?做婆婆的当然会埋怨媳妇,婆婆总觉得是媳妇“夺去”了她的至爱。婆婆在这样的心情之下,要体贴媳妇当然就不容易了。再加之婆婆是上了年纪的人,性格固执、成见深,较难接受儿子成亲前后的变化。因此,做媳妇的要设身处地为婆婆着想,提醒丈夫要如同婚前一样,外出要先告诉父母,回家要及时去见父母。媳妇要把公婆视为生身父母……玉成娘就是这样,解开了婆婆的心结。
陈思源听了心服口服,想不到民间多有大义之辈,普通的妇人也有如此见识。
再说李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年八月十八钱塘江潮比往年大得多,丈把高的汹涌大浪无情地冲走了正在观潮的十多个人,其中就有玉成父亲。这时,玉成娘已经怀胎数月,不料竟遭此横祸,孩子还未出生,就没了父亲。
真是祸不单行。玉成娘的公公因儿子的悲惨遭遇,伤心过度,一病不起。在孙子出生之日,一时激动,命归西天,只留下他给孙子所取的名字:“玉成”。
玉成的奶奶经受不了娶媳丧子、生孙亡夫的悲痛,又受了一些闲言碎语的影响,觉得是媳妇的命凶,冲撞了她家的灵气,所以她把李家的苦难都归结为玉成娘的罪孽。尽管玉成娘勤劳持家,对她百依百顺,受了委屈也总是逆来忍受,但还是得不到婆婆的原谅。玉成娘就这样忍辱负重苦苦熬了十年。
万全之策
墓地前,五个人说的说,听的听,不知不觉时间过得飞快,那枝上坟烛已燃到了尽头,随着火苗最后一跳,化为缕缕青烟,烛火终于熄灭。
跪地的玉成向奶奶的墓碑磕了一个头,这才起身,踉踉跄跄地走到他娘的膝前,又要跪下。在旁的何嫂一把将他扶住,说:“知错能改就好了,你娘不会再生气了!”何嫂说着,去收拾墓桌上的祭品。
至此,陈思源已为著书收集了丰富的资料,他合拢纸扇,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这时,玉成娘从墓沿慢慢站起身来,对陈思源深施一礼,恭敬而恳切地说道:“先生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又能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杭州满城皆知。今妇人不顾家丑外扬,把不幸的家事和儿子的大逆不道都向先生一一禀告,也把不成章理的妇人之见大胆坦言。犹如病家求医,毫无隐瞒。万求先生对我儿言传身教,教我儿知书达礼,我也不指望他将来飞黄腾达光耀门楣,只是盼他能做一个磊磊落落的正人君子。”
陈思源听之动容,思而生情。玉成对过世奶奶有如此不合情义之举,当然是大错特错,但他知错能改,且心诚意切,却也令人钦佩。何况玉成聪颖过人,彬彬有礼,又生得眉清目秀,一副吉人天相,陈思源对他早就有了好感,进而产生了助人之心。
陈思源说:“玉成天资聪颖,力求上进,是出类拔萃的好苗子。且自幼受到慈母和外公的良好启蒙,根基扎实。若能尽早到书院得到严师教诲,将来必成大器。”
玉成娘一听此言,便知道儿子求学一事已不成问题,可她又想起自己家境贫寒,不由得眼圈一红:“只是不知进书院需要交多少学资,只怕小妇人无力承担,误了孩子的前程。”说着又要抹泪。
陈思源忙表示如果玉成进万松书院就读,一切生计等事自由他来筹办,这样才算是帮人帮到底。玉成娘听了感激涕零,连连称谢。何嫂也高兴地连说玉成遇到了大贵人。能进书院求得名师指点,玉成自然高兴,但他又想到自己走后母亲又不免要独自一人在家,而且母亲为了他操劳经年,身体虚弱,他又怎么能安心离开呢?陈思源看在眼里,也为玉成对母亲的一片孝心而感动,手中折扇一摇,拈须沉思片刻,已经想到了一个面面俱到的万全之策。
陈思源自从夫人去世以后,虽然自己也常在父母身边嘘寒问暖、悉心侍奉,但总不及女人细心体贴。如果玉成娘能到陈府中来帮他照顾两老,该是最好。再想到小婵,女孩子长大了,做父亲的总有不便,有玉成娘在身边看护,他当然也可以放心了。
于是,陈思源就把这个想法讲了出来,问玉成娘是否愿意。他还告诉玉成娘,他母亲在家里设有佛堂,她可继续为庵堂抄写佛经,以报答庵堂当家师父对他们的恩德。玉成娘拉着儿子的手,两人再次向陈思源千恩万谢。小婵高兴得不停问:“什么时候到我们家来?”
又经一番商量,终于定下来:先由陈思源把玉成送往万松书院,玉成娘暂在家里调养,由何嫂多加照顾。等到玉成奶奶过世满一周年后,再接玉成娘进陈府。对陈思源这样一个面面顾全的安排,大家齐声赞好。
清明上坟,素不相识的人萍水相逢。一枝上坟烛,导出了一个孝贤故事。而这故事正巧事关孝道中最为难解,又是最为家常的婆媳情结,这使皇命在身的陈思源如获至宝。一个时辰,一方墓地,这位翰林大人已有一个向万岁爷复命的奏本想好在心中。
【一枝上坟烛】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