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叶灵凤在港读卖生涯的精彩篇章,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我曾经大手大脚地花了很多钱,但我也因为没钱而感到难过。
战后,香港各行各业衰落,书业萧条,不少书店关门。叶凌风在新加坡商人胡文虎投资的香港一家副刊找到了主编的职位。有了这笔收入和其他版税,她必须照顾七八个孩子。
1950年新年临近,《星岛日报》因今年盈利约70万港元,决定向员工额外发放一个月工资作为年终奖金。如此慷慨,这在星岛日报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叶凌风的日记里为何会多次记录这样的事情?因为除了养家之外,他还需要大量的钱来买书。
叶凌风的日记证明,香港的别发书店、陈冲书店和哈里斯书店是他最喜欢去的三个地方,其中叶凌风最常去的是别发书店。
别发书店是中国现代书店史上值得铭记的出版机构。它由一位英国商人于19世纪在上海创立。它的英文名字是凯莉·沃尔什。早年在伦敦、纽约、香港等国际大都市均设有分支机构。
香港别发书店以销售国内外艺术书籍而闻名,这也正是叶凌风所喜欢的。陈冲书店创建于1918年。
两百年历史的书店历尽沧桑,至今依然存在(被Bifa收购,更名为Betfair Books)。有兴趣的朋友去香港买书时不妨看一下。
1947年1月,叶凌风已收藏了四五百幅大大小小的西方彩画复制品,但他仍觉得不满意:“遗憾的是,我一直没能买到毕加索的画作收藏。最近托人寄去书店订的,不知道行不行。”
当时,叶凌风手上有近十几张从各地剪下来的毕加索画作的彩色复制品,但他还是极为不满意。叶凌风一心想得到一套毕加索的画作。
经过2个多月的漫长等待,别发书店终于送来了《星座》和另外两本艺术书籍,共计96港币。叶凌风买不起,就从《星岛日报》借了100块钱来支付稿费。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买到自己喜欢的书。在叶凌风看来,这本毕加索画集是“最好的介绍毕加索作品的书,读完后不负我的期望”、“读到深夜是近段时间唯一快乐的事”。
叶凌风非常愿意买书。
早在1946年3月,他在研究清代文字狱时了解到,故宫博物院出版了《毕加索——艺术五十年》。他认为这是一本他必须读、必须买的书,于是7月,他出资2万港元请戴望舒到内地购买。
1947年1月,戴望舒告诉叶凌风自己已经买了《新生晚报》和审讯卷宗,但他提出用叶凌风的《清代文字狱档》交换。叶凌风二话不说,立刻将七包《大义觉迷录》的包裹送了出去。
一个学者最悲惨的事情就是发现一本好书的时候却缺钱。
1947年3月3日,叶凌风像往常一样走进别发书店,看到了两本画集(荷兰画派的勃鲁盖尔)和最新的战前香港地图勘测。由于经济拮据,我买不起,心里很难过。”
4月5日,还在别发书店,叶凌风因为国外出版的一本有关中国古代玉器的书而爱不释手。她一看价格,才20美元。 “我现在没钱买,所以我感到很难过。”
当你有钱的时候,你会毫不犹豫地花很多钱。当你没有钱的时候,你不可能花几十块钱买书。买书路上难免留下遗憾。
1949年9月19日,叶凌风去哈里斯书店,发现前几天有几本企鹅系列《太平御览》的加长版,但现在一本都没有剩下。她不禁感到有些失望。如果她有钱的话,就不会这样了。
然而,叶凌风就是叶凌风。在香港书店,他可以赊购书籍。例如,1947年4月7日,在哈里斯书店,美国记者福尔曼的《太平御览》和另一本民俗书籍,总共只要45元,就被无偿拿走。
叶凌风能够得到这样的待遇,是因为他的名声和信誉。战后的这些年,叶凌风曾将书籍贷记给别发书店、陈冲书店和哈里斯书店。在他的日记中,时不时可以看到“未还”、“还清账目”的字样。
这些书店和叶凌风都是幸运的。能吸引到叶凌风这样的名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要不完全落入金钱的眼中,并不容易。他们共存在一起,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艰难与尴尬,也传递了那个时代的世界。简单的快乐。
读书曾经被忽视,我曾经一天写六千字。
读书人的职责就是买书、看书、写书。总之,读书和销售就是他的职业。学者们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买书上瘾。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他们就会无休止地买买买。然而,看书、写书往往会导致倦怠,甚至半途而废。
叶凌风以买书闻名。
叶凌风承认自己收藏了三四百幅名画版画。 “这个征集工作已经持续了十几年了……花的钱确实不少。”有时杂志上的画是双面印刷的,我常常要买两本。有时我只花一美元就买一本旧杂志,只是为了一幅画。”
翻阅叶凌风的日记,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叶凌风每次拿到稿费的时候,书店都是他的第一站。要么是他正在想的书,要么是他预定的书,要么是他想看的书。去碰碰运气吧,不然他就得还书债了。
例如,1949年9月12日,他的行踪如下:“早上,我去报社取钱,路过别发书店,逛了一个星期,看到一本叫《四个世纪》的书。”精美印刷,是关于史料的插图印刷的,价格三十块钱,我一会儿就买。”
这一次,叶凌风没有让遗憾成真。三天后,他买了这本书。
为了买书养家,叶凌风不断卖文章、打工。起初主编《原始艺术》周刊,主持《红色中国报道》副刊,后来主编《星岛日报》并撰写《香港史地》专栏。
《星座》 按照给叶凌风开出的价格,工资加上稿费每月约1000港元,她的生计不再受到阻碍。在几乎是文化沙漠的香港,叶凌风凭借自己的人脉,觉得手稿来源是个大问题,于是向夏研等人索要手稿。
这仍然无法解决吃水不足的问题。叶凌风想到了一些办法。一是连载高尔基的日记,该日记是他自1941年以来翻译的,编号为《艺苑》。二是将主要创作精力集中在香港本地历史、轶事、风土人情、资料的收集和写作上。
作为一个外来者,他专注于探索香港当地的风景和文化。这也是叶凌风后来成为香港说书人的原因。他值得无根的香港人感激。
生活在香港的叶凌峰要兼顾多重责任,非常忙碌。通常的情况是她“连续几天写很多文章,每天晚上2点多才睡觉”。
战后在香港卖文学时,叶凌风最初每天要写一千多字,后来每天要写三四千字。最高峰时,他每天要写六千字。同时,他还要处理《新生晚报》、《欢喜佛》、《星岛日报》等等。国内报刊副刊或专栏不包括《星座》、《星岛日报》、香港《新生晚报》的临时邀请。
叶凌风卖的不是小说,而是历史,需要大量的素材和阅读输出。这是一项费力的活儿。
所以,从叶凌风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买书主要有两大目的。一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花重金收集西画藏品和书籍。他在瑞士出版了三卷《大公报》。总共花了320元,感觉不是很贵。
第二是满足自己的专业需求,就是写文章、卖文章的需要。他购买的许多书籍都是为了写香港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
还有一些捐赠的书籍。例如,曾主编《新生报》副刊、后来连载《天下画报》的金庸,于1952年8月10日将《文汇报》和《现代绘画史》带给叶凌风。
甚至还有一位香港书商向叶凌风赠送了畅销书《新晚报》。一些书商因这本书的成功而发了大财,却殊不知这都是叶凌风推荐这本书的结果。不过,当叶凌风一看收到的礼书时,就知道这是一本盗版书。
这就是战后最初几年中国文坛的生态。非顶尖文人的生活相对艰苦,不得不努力兼职卖文章。一代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和金庸都曾在《大公报》和《新晚报》工作,靠写书为生。
写作是大量最新材料的输出。需要大量、长时间的阅读,非常费力。尤其是当有长期任务的时候,难免会出现无聊和懒惰的情况。叶凌风也不例外。
和很多现在的书友一样,叶凌风也曾经有过自己的读书计划。比如,他计划通读萧逸山、罗家伦、简伯赞、郭廷一、蒋廷黉等名人所著的中国通史、近代史和文化史。但只实现了一部分;
1951年3月,叶凌风发现“她买的很多书都是这样的,已经放在那里十年了”。到了年底,他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老样子:“最近读书不多了,读了几本读了一半的书,不知不觉就收起来很久了。” ”。
随后,叶凌风发誓:“一定要有计划,要有系统、不间断的监视。”
转眼间,1952年6月到来了,叶凌风又开始反思自己:“我已经很久没有每天读书了……我最近得到了一本书,只是随便浏览了一下。 ”。
这是叶凌风妻子亲口说的。为什么我们谈论的不是你、我和他?
叶凌风在战后香港的写作,更多的是为了稻米的情节。
1953年,叶凌风同时忙于在多家报刊杂志编辑副刊、撰写专栏、评论。一天写三四千字是常事,写六七千字也不少见。
1953年1月31日,叶凌风写道:“我整天伏案工作,有时一天写六千字。”到了2月7日,他再也忍不住了:“这几天要写的文章太多了,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及时完成。”还。”
第二天,他讨厌这样的生活:“这几天写的都是过年的风俗习惯,写多了,觉得没意思。”
这篇文章讨厌命运。在语言大师的强迫性生活中,时间长了每个人都会感到疲倦。
即便到了除夕夜,叶凌风依然没有休息的时间。报纸杂志太多了,打不开,他又写了两篇文章。
叶凌风元旦只休息了一天,第二天因为报社要上班,就又恢复了日常的写作。
当然,1952年底,他也度过了一段“连日束手无策,读书不多,写作甚少,懒惰得令人震惊”的时期。
也有一段时间,他写的稿子很少,稿费也少得可怜,这让他不敢买任何东西。
忙得不可开交,总比整天无所事事要好。为了美食,在香港这块只有浓重商业气息的土壤上,再高贵的学者也不得不低头。
叶凌风读卖生涯爆料
叶凌风是一位成功的文化人,也是一位有品位的收藏家。他的买书、读书、卖文学的生涯足以给现代爱书人一些启发。
1、买书一定要有自己的定位。您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知识和工作来选择书籍。它们不应该太宽、太分散、太重或太昂贵。否则,就是浪费金钱和精力,而且不可能在一个方向上达到专业水平和深度。
这是现代爱书人的通病,也是一个禁忌。著名专家说,一本书首先重要的是要被别人读。一本装饰性太强、不方便阅读的书,即使印刷精美,也不能算是一本好书。
2、买书一定要有计划、有系统。叶凌风有一本专门的日记,用来记录她买的书。她买了什么、想买什么、缺什么,一目了然。值得现代读书人效仿。优点是:用系统查漏补缺,容易纵横关联,不怕忘记回头。
书面制度也非常重要。叶凌风喜欢西洋画册和书籍,将时间和金钱沉浸在其中。他孜孜不倦地搜寻毕加索收藏的有关他的画作和书籍;他还孜孜不倦地收藏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比斯利和科尔惠支的作品。
成书系统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购书者朝一个方向进步,最终达到精读的状态。
3、读书是孤独的,但买书需要广泛的朋友圈。有了这样的朋友圈,就可以互通有无,互相了解好坏,共享资源,互相促进。
4. 阅读和写作并不是美丽的事情。坚持需要强有力的计划和自律。年近五十的叶凌风,同时为几家报刊杂志撰写文章。客观上,他是生活所迫,但如果没有他主观上的自律和对品牌和承诺的重视,他可能无法坚持下去。
读书写作没有目的,有计划,有自律。他们很随意,很累,甚至半途而废。这些都是阻碍许多现代读书人坚持下去并到达彼岸的主要因素。对此,我们必须向叶凌风学习、致敬。
相信坚持的力量,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积累的力量,相信改变的力量。一开始,我们不要求自己太完美,只要能开始,能坚持。我相信,通过最后,最终能够实现转变。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叶灵凤在港读卖生涯的精彩篇章】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
用户评论
好想知道她的读卖生涯里遇到过什么挑战!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卖报纸在日本很有名,她在香港做到这地位一定很有实力!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以后能看到她关于读卖生涯的文章或是采访,了解更多她的故事。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叶灵凤的经历应该可以激励很多年轻人,告诉我们努力奋斗就能做到的事!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香港和日本文化差异很大,她在异国他乡打拼一定不容易。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知道她用什么方法在读卖报纸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卖生涯那么长,肯定有很多趣闻故事吧!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叶灵凤能分享一些她的经验,帮助想要追求记者梦想的人。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她是香港新闻界的一位传奇人物,读卖报纸一定很荣幸有她加入!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她在这个领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希望未来她能继续发挥自己的才华!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她的故事中可以了解到新闻工作的不易和专业性,敬佩不已!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卖的香港版一定在叶灵凤的影响下更加精彩!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她肯定是一个非常坚韧和有耐心的女性,才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她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人勇敢追逐梦想!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卖报纸这么大的平台能给她更大的舞台施展才华!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香港的文化背景会让她对新闻角度更加独特和多元!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她一定是遇到很多挑战和机遇,希望能详细了解她的经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