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大笔一挥,把新建的美术馆、博物馆与大剧院放在了同一片文化园区,市民统称“两馆一院”。近段时间,两馆一院大事不少,先是大剧院请来了世界知名的马戏团,门票一扫而空。美术馆也不让邻居专美,策划了一场“全市名人书画展”,各行各业的翘楚纷纷献上墨宝,艺术水准先不论,光作者的头衔就能吓死人。
美术馆大厅里竖着一块立式电子显示屏,上面显示“距离展览开幕还有2天”,营造出一种紧张的筹备氛围。副馆长宁有才看了眼倒计时,忍不住皱了皱眉头。办展览的初衷,是想借名人效应宣传,可现实却比预想的要难。名人们的作品水平参差,职级有高有低,陈列时既要考虑作品的艺术水准,也要兼顾作者的身份地位。换句话说,既不能让达官贵人丢脸,也不能全挂上拍马屁之作,每件书画的先后顺序、显眼与否,都得有讲究。
尤其是展厅,在中心位置有块独立的白色展板,是整个展览中最醒目的位置,用流行的话说,叫C位。谁的作品占C位合适呢?这件事让宁有才差点愁白了头。
他原本定的是石画家的作品上C位。石画家出生在本市,蜚声国际,其作品在全国级的画展中也是重头戏。无论咖位、水平,他在市级美术馆占个中心位没毛病。可下午馆长龙飞一番语重心长的谈话,让他没了主意。
龙飞说:“郑老板向我们的艺术基金捐了200万元。”
宁有才回答:“我知道。”
“郑老板还准备捐200万元,条件就是要让自己的作品占C位。”
“这……”宁有才无语了。郑老板是本城首富,财大气粗,200万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可石画家也轻易不出手,此次赐作还是自己豁出老脸求来的。把他拿下,岂不是打了自己和他的脸。
“这年头,大师不如大款。你好好考虑考虑吧。”龙飞拍了拍他的肩,留下难题闪人了。
宁有才在展厅里转了半天,看了看中心展位,一咬牙:“来人,换画。”
原以为事情就这么定了,没想到又横生波澜。倒计时最后一天,主管领导文化局陈局长来巡查,看着C位的画长叹了口气:“怎么把这么个东西挂在这里了?”
龙飞只好老实交代了捐款的事,宁有才试着问道,要不,把石画家换回去。
陈局长看着两人都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骂道:“一个比一个糊涂,宋副市长不是也送来墨宝了吗?”
两人小心翼翼问道:“之前不是您说不要刻意突出领导吗?”
“此一时彼一时。”陈局长解释道,他打听到消息,宋副市长明早腾出时间,可是准备亲自主持书画展开幕式,馆里稍后应该会接到正式通知。
宋副市长是主管科教文卫的副市长,换言之,是美术馆的顶头上司。此前,馆里邀请他主持开幕式,被推说不一定挪得开时间。美术馆因为要避嫌,没对他的作品做高调处理。如今人家挪出了档期,给了馆里这么大个面子,馆里好意思不给面子,不让他占C位?
“可那200万——”
“现款不如现管,你们好好想想吧。”陈局长扔下这话走了。
宁有才一脸无奈看向龙飞,问道:“怎么办?”
龙飞笑道:“这大师、大官、大款,都不好得罪。你不是叫‘有才’吗?想个三全其美的办法难不倒你吧。”
龙飞说完也走了。宁有才想死的心都有,合着您做甩手掌柜,把难题都留给我了。可自己能有什么办法呢?
显示屏里显示“离展览还有1天”的字样,宁有才看见就来气。他满腹心事到了隔壁大剧院,去找好友余院长出主意。
余院长正在现场,知道宁有才无事不登三宝殿,便问怎么回事。宁有才一见好友,心头一热,便把苦水一五一十倒了出来。
余院长出了几个点子都不得要领,最后也只是抓头:“你这比魔术师变戏法还难啊。”
宁有才苦笑:“可不是比变戏法还难吗?”
第二天早晨,“名人画展”准时开幕。宋副市长在美术馆门口致完欢迎词后,众嘉宾移步展厅。一进展厅,大家都愣住了,原来,展厅的C位被四面白色幕布给围住了。
陈局长和龙飞怒目而视宁有才,似在问:怎么回事?只见宁有才不慌不忙走到中间,说道:“现在,是本次展览的特别表演时间。”
话音刚落,幕布应声降下。中心的展板不知何时被拆走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厅的立式电子显示屏被挪到了此处,旁边还站着一位隔壁大剧院马戏团借来的魔术师。
魔术师双手拎着一幅画,赫然正是石画家的墨宝。他把画卷成轴,杵向电子屏,似乎要把它“塞”进去。只见他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大喝一声,那手中的画便突然消失,空白的显示屏里真就多出了一幅水墨画。视觉上,就像是他真把画给塞进了屏里。
接下来,魔术师又如法炮制,把郑老板、宋副市长的画统统“塞”进了显示屏。三幅作品平分秋色、每隔几十秒在显示屏里走马灯似滚动展出。
“把画塞进显示屏”当然只是障眼法,魔术师用高超的手法,把画的实体藏到了暗处,显示屏里的自然是早就扫描好的PPT文件,设置了滚动展出的效果。重压之下,宁有才没有办法,只能想出了这个“急就章”。
没想到歪打正着,这一出在氛围烘托和魔术师的精彩表演下,反而成为了整场画展的亮点,各方对此都很满意。
“做得不错。”龙飞夸奖道,“下次还可以延续,我们来个展位招租,出钱的都上屏,1万块10秒,5万块1分钟……”
宁有才听完,两眼一黑,差点晕过去。
【占C位】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