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九江八河,九江八河渚

时间:12-09 现代故事 提交错误

龙年说龙:大东北的黑龙江竟然与山东的这个小县城有密切关系?

2024年是甲辰龙年。

龙作为华夏一族的图腾,是炎黄子孙独特的信仰标识,是中华文明极致的象征,更是维系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

一提起“龙”,人们想到就是“紫禁城的龙椅”“庄重威严”“龙的传人”等等……而在中国大地上,有不少关于“龙”的传说。

今天就来分享一下位于山东威海文登的一则龙的传说——秃尾巴老李的李龙王。

清代才子袁枚写了一部神怪故事集《子不语》,也提到了关于李龙王的故事。

据传,威海文登宋村镇山东村就是李龙王的老家。

根据当地传说,回龙山下一个郭姓妇人到昌阳河中洗衣服,饥渴之际饮用了河中之水,结果回家不久她就怀孕了。

怀孕后的郭氏并没有像寻常的产妇一样怀胎10个月而待产,她怀了3年都没见动静。就在家人焦急万分之际,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她的肚子有动静了——生下一个浑身乌黑、披鳞带角、腹下四条腿、身后拖着长尾巴的“怪胎”。

丈夫李老汉被吓得不轻,慌忙将“怪胎”其抛入荒野。

好不容易生了,结果孩子却被丈夫扔了,郭氏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她沉浸在失子的痛苦中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梦中遇到龙王跟她说那孩子是龙子,借由她这里入世,日后必将对天下有大作用,还会感恩郭氏,请郭氏不要害怕,照顾好龙子。

一觉醒来,郭氏发现自己丢失的孩子回来了。出于母性的本能,也想到梦中的场景,她赶紧给孩子喂奶。

为了不让丈夫发现,郭氏告诉孩子白天躲起来,晚上等丈夫睡着了再悄悄回来喝奶。就这样维持了一段时间后,丈夫偶然发现了妻子的秘密,误以为妻子做了对不起他的事情,就想教训一下对方。

于是,他在睡前藏好斧头,佯装熟睡打呼噜。等到小龙来喝奶的时候挥动斧头去砍,结果一斧子下去砍中了龙尾巴,致使小龙弃尾而逃。

后来,郭氏就把自己做的梦跟丈夫说了,而他们的孩子却再也没有回来。

这就是“秃尾巴老李”的故事由来。

秃尾巴老李其实是一条只有半截尾巴的黑龙。

其实,早在汉朝时期,文登就有龙文化的记载了。明、清之际关于李龙王的民间传说更是数不胜数。

2008年6月7日,“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郭氏死后葬于柘阳山,李龙王曾经在某个深夜回来祭拜母亲。后来,李龙王念母情深,将母亲的坟迁至昌阳山。于是,当地百姓就将昌阳山改名为“回龙山”,每年都回来祭拜。

于是,文登当地把每年农历三月初二视为龙母生日,在回龙山上举行盛大的山会。家家户户整枣花饽饽祭拜,有的家庭还会制做猪头、鸡、鱼等民俗“十大碗”上山祭祀,为龙母贺寿,向李龙王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一直延续至今300余年。

关于“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在胶东地区广为流传,传说的版本也很多,但文登的记载最早、最完整、最系统。

清康熙本、雍正本、道光本、光绪本《文登县志》,以及清代文学家袁枚的《子不语》等古籍典志,对李龙王神话传说发源于文登的历史均有明确记载。

在文登的传说中,李龙王的真名叫“李丕昭”,长大之后跟随张天师学道。

张天师观李丕昭有龙神之相,便将其引荐给明孝宗皇帝。皇帝见李丕昭有龙腾云雾、呼风唤雨、雷霆万钧的道法,便授“巡按九江八河之总龙王”之职,专管江河治理水患之事。从此,李丕昭便被人们称为“李龙王”。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封正李龙王为“九江八河黑龙王”;道光皇帝又封“溥惠佑民”四字,将其列入国家祀典。

得到皇帝封正后,李龙王便四处巡视江河湖海,恪尽职守为民办事。

等到李龙王得到封敕之后,就开始了他与大东北黑龙江的恩怨了。

当年,东北有一条白龙江(也就是现在的黑龙江)。常年泛滥成灾,令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李龙王听说之后前来查看,发现是一条白蛟在作祟。李龙王自然不能袖手旁观。

但没想到那条白蛟听有两下子,李龙王出战不敌,遂托梦给当地百姓请求他们伸出援手。

于是,等到再次交战的时候,当地百姓都拿着家伙什来到江边。看到江水泛白就往里面投生石灰,烧杀白蛟;看到将会泛黑就往里面投大饽饽,喂给李龙王吃——这也是祭拜李龙王需要大饽饽的原因。

在百姓的帮助下,李龙王与白蛟大战三天三夜之后终于除掉了对方,还当地一片风调雨顺的太平日子。

为了纪念李龙王给大家带来的好日子,当地人就把“白龙江”改名为“黑龙江”,并在江边刻碑纪念,并称呼李龙王为“秃尾巴老李”。

这应该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够通过史书找到的正儿八经的关于“龙”的传说。

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地名和传说都非常一致。

难怪,胶东的大饽饽是全国独一份,如此出名,原来背后还有“龙”元素的存在啊!

“秃尾巴老李”的故事不仅仅在胶东半岛流传,更是延伸到大东北,成为了两地之间一脉相承、血脉相通的亲人。这个故事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李龙王勇敢、坚定、善良的品质,这些品质不仅影响了胶东半岛的人们,更是对大东北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那个年代,山东人为了生活,不得不做出闯关东的决定。他们背井离乡,远离故土,来到陌生的东北大地。

面对着严寒和艰苦的环境,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这种勇气和坚定,是不是也受到了“秃尾巴老李”故事的启发呢?

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并不容易,但是他们仍然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正是他们这种向往的体现。通过这个故事,人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和意义,也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

如今,“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已经成为了东北和山东两地之间的一种文化纽带。它不仅仅是一种传说或者故事,更是两地人们之间的情感纽带。

除了在山东有关于“李龙王”的历史记载,这个传说在全国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如今,在京、冀、豫、皖、苏等地,有关李龙王的民俗活动广为流传,这些活动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兴盛不已。

在全国范围内,关于“龙年说龙”的活动也很多。以十三朝古都西安为例,这座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许多地名中都蕴含着“龙”的元素。例如,青龙寺屋脊上的龙形图案,西安碑林孔庙泮池里的龙形雕刻,以及西安都城隍庙花板上的龙形彩绘等,这些都在向人们展示着“龙”的文化魅力。

而被视为中华文化瑰宝的敦煌石窟更是少不了“龙”的身影:五百青龙赴会、游龙飘逸云间、仙人乘龙御凤、龙首雨神吐云布雨、龙身伏羲护卫宝珠、九龙灌顶祥瑞之兆……等大量精美绝伦、造型各异的龙形象。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李龙王”的传说和“龙年说龙”的活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12生肖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每一个生肖都代表着一种动物。其中,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和猪这11个生肖都是我们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动物,如然,龙这一生肖却与众不同。

不少网友表示疑问:既然其他11位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那么龙怎么可能是虚构的呢?会不会在历史上大某一段时间,龙也是活生生的存在过,就如同恐龙一样?

这些网友认为,或许由于某些环境因素或是生存条件的改变,龙无法继续生存,不得不销声匿迹。

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因为生存环境的变化,它们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了一些化石和传说供我们研究。

既然恐龙被证实曾经在地球上存活过,那么,龙会不会因为同样的原因,成为了我们只能在史书和传说中存在的神秘形象呢?

这样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确实有许多关于龙的记载。从《山海经》到《史记》,都有关于龙的描述。而这些描述都赋予了龙以神秘和神圣的地位,使其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

因此,不少人认为,龙或许曾经是真实存在过的动物,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就像“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如同一段被封存的历史记忆,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不仅仅是一个珍贵的历史遗迹,更是一个永恒的文化符号。它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让这个传说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元胜||庙岛印象

庙岛印象

◎陈元胜

一只白鹤在碧海蓝天间的草坪上信步,怡然自得,随性而曼妙,一会舒缓轻度,间或跳跃急驰,忽而飞起盘旋,也会坦然的有所思般的左摆右摇。远处的海涛声声是它曼舞的伴奏,宇台楼阁,红墙廊檐,苍郁的翠柏,悠悠白云,袅袅的炊烟成了它最好的舞的背景。芸芸众生便是它最好的观众。声声清脆的钟声,悠扬而带有时空的昭告,这鹤在与这季节和鸣,更与这万籁共舞,与这山,这海,这天,这地,这人,这万般空濛玄妙汇成这无与伦比的仙道圣境。

这是庚子鼠年暮春,人间仙境庙岛的一帧全息传神的画面,这画面徐徐展开,幻化出千年故事万般景象。

亘古久远,日月辉映,更迭不息,烟波浩渺,在这天地世宇间,渐渐的有了山,有了海,更有了这岛,有了万物,也就有了人。有了黄海,渤海......沧海桑田,繁衍生息,不知经过了多少年,沙门岛,庙岛,就这两个名字已经被流传了百年千年。用岁月向人们讲述着它平凡中的不平凡。

庙岛古称沙门岛,坐落在三十七度梦幻线上,居于黄渤海之间,宛若璀璨珍珠镶嵌在碧波万顷间,庙岛的东、北、西都有岛屿遥相呼应,精巧的汇聚成半圆形,一个阔大的天然的海上塘湾浑然天成,塘外惊涛骇浪,塘内风平浪静,阵阵的海上世外桃源。庙岛三面岛屿各有特色:东面是南北长山岛, 两岛之间有玉石街相连,宛若兄弟,手手相牵,相守永恒。在北长山的北端, 岬角转西,耸起庙岛山头,临海处高崖险壁, 和它对峙的是一个圆圆的小岛似烧饼称烧饼岛,后称太阳岛.两岛之间有一海峡,为南北往来船只必经之路, 称珍珠门。再西, 即是螳螂岛、犁犋把岛、小黑山岛一字排开, 成北面屏障,与小黑山岛鸡犬之声相闻的是大黑山岛,似一只卧虎,一只爪向东,形成有名的虎爪崖。它身躯俯伏於湛蓝色海中,渐渐向南,将虎尾甩出,成了南北方向的一溜儿沙岗,似彩链,十分漂亮。沙岗上的沙子粒细质软,在阳光下闪出光亮,惹人喜爱.在沙岗的尾端有一个礁砣,岿然屹立在海中。诸多美景与典故,也就使庙岛有理由抒写着万般传奇。

相传以沙门为名时,因为这里的独特的地理条件,成了流放犯人的地方,直到宋代刺配流放沙门岛也是比较严厉的处罚,说到这里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八仙由来的一个说法,八仙各个朝代众说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代八仙,后来几经演绎最后座次被排定: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这种排定也与众多八仙说法相吻合。

下面是一个真实的民间故事,北宋建隆年间,沙门岛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从建隆三年开始,凡犯了法,都发配沙门岛。这样年复一年,岛上犯人越来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拨给全岛三百人的口粮,所以粮食越来越不够吃。人多粮少,岛上的条件又极其有限,很难维持这么多人的生存。后来,沙门岛看守头目李庆便想了个狠毒办法:当犯人超过三百时,便将其中一些捆住手脚,扔进海里淹死,通过这个办法,使岛上犯人总是保持在三百人内。如此被杀的,两年内就达七百多人,长此以往有的人为了活命,经常跳海逃命,绝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没。有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将“处理”的消息,便趁着风平月清的夜晚,买通看守,抱着葫芦、木头、木盆等能够用的物件跳入海中,往蓬莱山方向游去。从沙门岛到蓬莱约三十里之遥,途中多数犯人体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怀武功、体格健壮的幸运者,借着水流游到了岸边,在蓬莱城北丹崖山下的狮子洞内躲了起来。第二天,渔民发现了他们,当闻知八人从沙门岛游水越海而来,无不惊奇万分,把他们称作“仙人”,此事便在民间传开了,并且越传越神,他们被传称为“八仙”,演变成今天的“八仙过海”的故事。此八仙又暗合了其他八仙的传说,而且形象,所用法器,渡海工具与人物特征又是相当吻合,这也就成了八仙过海的一个有实史料佐证的一个有力说法,也就可以说庙岛是八仙源起地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沙门岛也就成了庙岛,而且也形成自然村落,这就将八仙过海的故事经过世事锤炼,也就有了其独特的文化属性,而且是有积极意义与影响的,人们对自然对自身的修为的一种向往与目标,八仙文化也就纯粹成具有时代属性的积极文化元素。

庙岛自从有了人类居住,也就有了耕海牧渔,人们在这里与海同歌,与天共存。南来北往的船只自然而然的就被海送到这里,形成了得天独厚的避风的栖息港湾,有的人留下来也有的人走出去,渐渐的有了自己独特的海岛人文风貌。庙岛名字的由来,这就不得不说说妈祖,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九百六十年)三月二十三日,湄洲林惟悫家喜得一女,“生至弥月,不闻啼声,”父母故名之默。默娘自幼好学,聪颖过人。八岁从师读经,过目成诵,文章词赋,触类旁通。黙娘识水性,通天文,晓地理,四时气象,季节灾害皆能预测,因之甚得乡邻倚重敬仰。十七岁时,有商船遇险,船近前,众皆束手不能助,默娘即投草化木,使落水者得木生还。一时传为佳话。默娘又心有灵悟,身在草堂,能知千里之外海上气象。一日,父兄同船出海打渔,风暴骤至,渔船为巨浪撞碎倾覆,默娘于睡梦中手舞足蹈,大汗淋漓,牙关禁闭,双拳紧握,林母疑其异相,以掌击其右手,默娘猝然醒觉,大恸曰:“适才父兄海中遇险,女儿奋力营救,右手挽住父亲,左手揽得兄长,母亲一击,父亲已跌海中矣!”母亲惑其言。越数日,兄长一人还,急问其父,言已于某日某时落水身亡矣,拈指算来,正是那日时辰,至此,默娘大病不起。

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九百八十七年)九月初九,林默娘卒于莆田湄洲岛。相邻父老感其恩德,于其“升天”故址立“妈祖庙”祭祀。自宋始,两广、福建、台湾、江浙、山东、河北、辽北直至,凡港口、锚地、海埠、渔岛处,未尝闻有不建“妈祖庙”者。至明郑和七下西洋,郑成功光复台湾均与湄洲岛祭祀妈祖,以祈神助、庇护,渔民百姓,商贾舟旅都更将妈祖奉为至圣护海女神,世代供奉以祈惠丰收,保有平安。妈祖祛灾赐福、神功济渡故事源远流长,尤以娘娘赐灯者为最。清末,有大船在西洋捕鱼,夜里泛舟,突遇风雨,浪则弥高,雨则愈骤,正危在旦夕间,有少年水手喊:前面有依稀灯火!所有十余人齐裂目望去,果有红灯如照,老大欣然道:“有娘娘赐灯,我等无虞矣。”随灯行约两个时辰,红灯即逝,老大即命船给锚以期晴好。天亮,舟人皆大惊,不知船竟泊在砣矶岛外自家门前矣。此事若非亲身阅历,谁能信其然哉。渔家感戴妈祖,代代传颂不忘。

庙岛显应宫是北方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妈祖庙,庙岛因此而得名。显应宫始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明崇祯元年,崇祯皇帝御赐庙额“显应宫”。庙岛渔民祖祖辈辈敬称“海神娘娘庙”,船只在此避风休整,人们到庙上祈拜娘娘保佑一路风平浪静,赐佑平安,无一不得到灵验,几百年来这里香客不绝,香火缭绕,被喻为“北方第一海神宅院”。显应宫大殿是全庙最大的建筑,为硬山式结构。殿内,妈祖坐像居正中神龛龙墩之上,大殿两侧有14尊站班,其中有4尊武将分别是千里眼、顺风耳、黄蜂兵帅和白马;8尊文官有九江、八河、五湖、四海龙王等;另有老少两尊站班。殿外两侧房内存有碑、碣、匾200余块和历代船模300余艘。后宫建筑风格为歇山式,保留了明代的特色。宫内殿正位神台有铜铸镀金天后圣母像及2米高的9花青铜穿衣镜一面,各种服饰用品及床帐、摆设应有尽有。2002年10月,台湾信众护送一黑脸妈祖在显应宫落户。这里长年香火不断,每年的元宵节和娘娘生日,显应宫便有万余人朝拜。显应宫之所以建于庙岛,是因为庙岛形若凤凰,其身北的烧饼岛形如太阳,两岛相映,状若“丹凤朝阳”,属上上风水宝地。踏上二级台阶,感受不一样的大爱气息,似乎听到了妈祖的声音,也看到了前行路上的明灯,有爱便有了方向,有大爱便有富庶太平盛世。

庙岛是一颗明珠,更是文化的集结,八仙,妈祖,宋城,航海,耕海牧渔,都镌刻在庙岛的璀璨的年轮里。

庙岛是一颗明珠,因为有太平湾,成了过往船只的安全港湾,也成进出渤海的门户与枢纽,不知道鉴真东渡是不是经过这里,这里是不是留下过鉴真的足迹与衣钵,或许也有妈祖的指引才得以安全抵达东瀛,传经送典。也曾想徐福带着三百童男童女承载着秦始皇长生不老的愿望也要经过此地,踏上一次不归的旅程,致力圆梦而义无反顾。

庙岛是一颗明珠,这里人杰地灵,海珍品丰富,也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成就了它天然的宜居宜养的圣地。

海是龙世界,云是鹤家乡,在这龙鹤聚合之地,丹凤朝阳之域,随着白鹤的轻盈,踏出时代的节拍,随着白鹤的到来,舞出春的精彩。

一只白鹤在碧海蓝天间庙岛的草坪上信步,怡然自得......

(编辑:高一平)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简介

陈元胜,字易人,号老莲,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烟台散文学会会员、理事、微刊副主编,烟台作家会员,烟台市文艺评论家秘书长。

壹点号烟台散文

说说从中国城市名所引申出来的中国四字成语

导语。中国各省、自治区的城市名称很不简单,多有说道!有的城市名,你可以从它引申出许多意蕴深刻的中国四字成语!这些城市共有42个之多!

这些从城市名所引申出来的中国四字成语,按城市名首字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如下:

A→云南省昆明市辖安宁市→安宁静怡

→心安神宁

B→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辖宾县→宾至如归

→吉林省白山市→白山黑水

******

C→云南省玉溪市辖澄江市→澄江如练

******

D→湖北省孝感市辖大悟县→大彻大悟

→河北省邯郸市辖大名县→大名鼎鼎

→海南省东方市→东方欲晓

→福建省漳州市辖东山县→东山再起

→贵州省毕节市辖大方县→落落大方

******

F→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辖方正县→方正不阿→贤良方正

→云南省昆明市辖富民县→安国富民

******

G→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桂林山水

******

H→广东省河源市辖和平县→和平共处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黑水县→白山黑水

******

J→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八河→九江十泡

→浙江省衢州市辖江山市→江山如画

******

L→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辖凌云县→壮志凌云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辖乐业县→安居乐业

→四川省资阳市辖乐至县→乐至如归

→浙江省衢州市辖龙游县→龙游浅水

→山东省烟台市辖龙口市→龙口夺粮

→山东省济宁市辖粱山县→水泊梁山

******

M→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辖木兰县→木兰从军

P→浙江省温州市辖平阳县→虎落平阳

→青海省海东市辖平安县(已改名平安区)

→岁岁平安

******

Q→河北省秦皇岛市→秦皇汉武

→河南省开封市辖杞县→杞人忧天

******

S→吉林省四平市→四平八稳

T→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辖泰来县→否极泰来

→湖南省常德市辖桃源县→世外桃源

→江苏省苏州市辖太仓市→太仓一粟

→山东省泰安市→国泰民安

******

W→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辖五常市→三纲五常

→江西省上饶市辖万年县→千秋万年

→江西省宜春市辖万载县→千秋万载

→河北省张家口市辖万全县→万全之策

→万全之计

→四川省达州市辖万源市→万物之源

→山西省运城市辖闻喜县→闻过则喜

******

Y→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辖延寿县→延年益寿

→云南省大理市辖云龙县→风虎云龙

→山东省临沂市辖沂水县→沂水春风

【九江八河,九江八河渚】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